[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学案

八年级政治教案 2013-05-3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政治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体验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
2、 理解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3、 认识从众心理的表现和作用。
4、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做一个理智的社会成员。
二、 课前思考,预习
1、 想一想自己身边存在着哪些从众心理的表现,其中哪些有积极作用,哪些有消极作用,自己是如何对待的。
2、 要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客观的观点认识和分析“从众心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等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从众心理的表现和作用。
四、启发思维
1、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形式可以是(   d )
①参加社会公益宣传活动    ②辍学到发达地区打工③到敬老院进行献爱心活动  ④开展助人为乐、学习雷锋活动 ⑤不上学到灾区去当志愿者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
2、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我们必须(  d  )
①正确认识社会,辩证地分析问题  ②正确认识从众心理 ,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   ③紧随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与时俱进  ④抗拒外在的压力和诱惑,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
a.②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认识社会生活?

4、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从众心理?应该怎样克服盲目从众?

五、基础巩固
5、下面是八年级学生小李和他爸爸的一段对话:
小李:爸,星期天老师要带我们去学校附近的社区清扫垃圾,搞环保宣传。
爸爸:别去了,没有什么意义!
小李:那怎么行?老师说,这也是一种学习。
爸爸:能学什么呀?还不如在家多做几道题。
问题:小李爸爸的观点对吗?为什么?
 
6、材料一:有时,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是虚荣心,老师在课堂上讲完一个问题时,总是问,听懂了没有,许多人都说听懂了,其实仍有人不懂,但没有人站起来让老师再讲一遍。而是跟着别人说,懂了。
材料二:林丹班上有许多同学穿了一种新的鞋子,认为很时尚,回家也向母亲要买一双,其实他还有一双还没有穿。
(1) 你认为上述材料中的同学做法对吗?为什么?

(2)你有这种心理感受吗?请说说你认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7、观察下列这些中学生的表现,回答下列问题。(第一幅图:“我的好朋友张ⅹ李ⅹ刘ⅹ都买了手机,我也要买!”第二幅图:“看你这个打扮。”“ⅹⅹ歌星就是这个打扮,我崇拜他!”)
(1)漫画中这些学生的做法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心理?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种心理?

六、综合拓展
8、山东小伙徐本禹本科毕业后考取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公费研究生。他却决定推迟入学,远赴贵州省大方县乡村支教。奉献与爱心使徐本禹从一名普通的志愿者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他和他的同伴们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农村教育,使更多的失学孩子得到资助。12
(1)、材料中的徐本禹为什么会这样做?

(2)、谈谈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关心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

9、时下有的校园出现了同学间比阔;花钱顾人写作业;花大量的时间交笔友;嘲笑和打击拾金不昧等校园好人好事。   
(1)、你认为上述现象已构成学校社会生活的主流了吗?你会跟他们学吗?

(2)试说说从众心理对我们会有哪些影响?

(3)、我们面对以上现象该怎么办?
 

答案:
1、d   2、d
3、4题的答案见基础训练上 知识梳理 8页4、5题
5、 (1)小李爸爸的观点不对。(2)因为中学生参加社区清扫垃圾、搞环保宣传等活动,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具体体现。社会的发展对个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我们必须深入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锻炼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本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6、1)从众心理的两个方面。
(2)要从从众心理两个方面来回答。
(注:本试题有的具有开放性,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7、(1)从众心理或盲目从众心理。(2)从众心理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从众可以使人自觉接受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有利于个人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另一方面,盲目从众、随波逐流却是危险的,它容易使人接受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助长社会生活中的歪风邪气。我们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才能克服盲目从众心理,抵制社会生活中的消极影响。
8、(1)用行动为社会做贡献。言之有理可给分
(2)首先要通过看报、看电视、上网等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感受发展的社会生活;要关心祖国的建设事业,关心民族的复兴大业;还要关心身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意思相近可给分。
9、(1)不是。不会。
(2)积极影响如,有利于个人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风气的形成。另一方面盲目从众容易使人接受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助长社会生活中的歪风邪气。意思相近可给分
(3)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克服盲目从众,抵制社会生活中的消极影响。意思相近可给分。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zhengzhijiaoan/8294.html

  • 第三单元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题_第三单元相处有方

    第三单元 相处有方【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 2、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综合及思维辩别能力; 3、为教学质量检测奠定基础。【教学重点】:尊重、善意与沟通【教学难点】:正确面对竞争压力的方法和原则【教学方法】:讲解(分析)、练习、提问相结合【教学过程】:[复习专题内容]1、人们之间...

    发布于:2025-11-17

    详细阅读
  • [如何建设精神文明]法律对建设精神文明的基本措施做了明确规定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法律规定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基本措施;能结合惩治制作、传播文化垃圾的犯罪分子的实例,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法律保障发表看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法律惩治制作、传播文化垃圾的犯罪分子的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法制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布于:2025-11-17

    详细阅读
  •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作文】《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领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能力目标: 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情感、态度与...

    发布于:2025-11-17

    详细阅读
  • [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这种说法对吗]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学习内容: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教材分析:本目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发,是上一节内容的延伸,拓展。教材分别国家机关、团体组织、公民个人三个层次上介绍了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一些真实案例的分析,深刻认识“人治”的危害及“法治”的重要性,增强法治观...

    发布于:2025-11-17

    详细阅读
  • 【财产留给谁教学设计】财产留给谁

    知识目标: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及活动的体验与研究,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继承权,遗产继承的条件、方式、方法和继承人的资格。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继承权,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继承权,为。以后合法继承奠定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遗产继承观,在遗产继承中既要有法律意识,又要弘扬中华...

    发布于:2025-11-17

    详细阅读
  • 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掌握我国法律规定的对违反环境法行为的制裁方法,以及中学生自觉履行保护环境义务的努力方向。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对比的方法理解环境违法与环境犯罪的区别,提高辨析能力;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认识环境问题,提高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依法治理环境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

    发布于:2025-11-17

    详细阅读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宽容的内涵,以及为什么要宽容;了解宽容的表现。懂得宽容是一种美德;理解宽容问题上的是与非。 2.能力目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人和事的能力;辨证看待宽容与原则、自己与他人、和与同等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宽容他人、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

    发布于:2025-11-17

    详细阅读
  • 【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PPT】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第六课 教学目标 识记未成年人的含义,我国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原则。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含义。理解国家制定未成年人保护的意义。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并对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培养初步的正确判断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些现象和行为的能力。知道未成年人应该受到那些方面的保护,并...

    发布于:2025-11-17

    详细阅读
  • 第三单元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题_第三单元相处有方

    第三单元 相处有方△ 复习导航1.为什么人们之间需要理解?(1)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彼此间千差万别。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面对的处境、需求、心情、感受也各不相同。(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由理解开始。社会是由千差万别的个人组成的。如果人们之间没有相互理解,差异就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社会就可能变...

    发布于:2025-11-17

    详细阅读
  • 诚信做人到永远主题班会|诚信做人到永远

    第十课 1、什么是诚信 我们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就是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即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不虚假。2、“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的涵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一古训是说,人在理智状态下一旦许下诺言,就要忠实地履行承诺3、“人而无...

    发布于:2025-11-1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