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微课]第六课从众与自主之剖析从众

八年级政治教案 2013-05-3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政治教案】

第六课 从众与自主之  剖析从众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从众现象的含义,了解从众的主要表现,明确从众心理行为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现象到领悟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辨别是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思路:
首先通过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感悟从众现象的含义,然后通过列举身边从众现象的事例,找出从众现象的主要表现,最后通过对小品与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从众的作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上课
班长:起立
(老师忽然抬头看天花板,并持续半分钟,然后再请学生坐下)
师:刚才我看天花板时,不少同学也跟着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什么也没看见。
师:那你们为什么抬头看?
生:因为你一直盯着天花板看,我们觉得好奇,所以也跟着看。
师: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怎么做的现象叫什么现象?
生:这种现象叫从众现象。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课“从众与自主”第一节内容“剖析从众”
【讲授新课】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体会什么是从众现象,老师再给你们讲两则笑话。
笑话一:一天,某人去买菜,看见街上有好长一条队伍,以为有便宜可以捞,便排在后面,一个多小时后,队伍转了一个弯,他发现前面有四个字:公共厕所!
笑话二:某人走在街上,鼻子忽然出血了,于是仰起头来,旁边的人看见他仰着头,以为在找什么东西,于是就跟着仰头,又过了一会儿,更多的人仰着头往天上看,越来越多的人跟着仰头……
师:透过现象看本质,究竟什么是从众现象?
生: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跟着怎么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从众现象。
师:下面有两组材料,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两种从众现象有什么共同点?
材料一:开始我坚持,后来看到大家讲的与我不一样,就怀疑自己的眼睛有问题,有点害怕自己是错的,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观点。
材料二:刚开始认为这首歌曲不好听,后来听见大家都在唱也觉得好听。
生:都是多数人怎么想,自己就跟着怎么想,这两种现象都属于心理从众 。
师:我们再看两组材料,下面这两种现象又有什么共同点?
材料一:开始我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后来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做的与别人不同,我就照他们的做了。
材料二:看见大家买这种资料,我也买这种资料。
生:多数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这两种现象都属于行为从众。
师:以上我们分析的是从众现象的表现。
从众现象的主要表现:⑴心理从众 ⑵行为从众 
师:请你们列举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有哪些从众现象?
生:……
(如书上52页“都跟着跑起来了”、起哄、模仿时尚、追求时髦、XX年抢盐风波……)
(有这样一段仿句:世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世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不好使;世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了,盐买太多了;世上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将死了,盐没用完。)
师:从众现象在我们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比比皆是,对同学们会有什么影响?请看小品表演。
小品表演一:放扫把
(主要情节:周末大扫除,两位同学扫完地后,将扫把从远处扔向卫生角,劳动委员看见后,默默地将扫把摆放整齐。两位同学看见后,羞愧地低下了头,在以后的劳动中将劳动工具整齐归位。) 1234
小品表演二:穿衣方式
(主要情节:两个学生把外套系在腰间,故作潇洒地走进教室,旁边的几个同学议论纷纷,说这样穿衣服真好看,于是也跟着模仿。)
师:通过观看小品表演,同学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生:从众现象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从众现象的作用。
师:请听小故事“沙鸥学飞”
(一群幼小的沙鸥,无忧无虑地嬉戏在绿色的湖水中。一只勇敢的小沙鸥尝试着,挣扎着,试图展开翅膀飞向蓝天。它一次次不停地扑摔着,挣扎着,失败着,其余的沙鸥只是看着,突然间,那只沙鸥成功了,自由地翱翔于天际。在那只飞的沙鸥引领下,第二只、第三只沙鸥开始了同样的尝试……突然有一天,所有的沙鸥都学会了飞翔。)
师: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大家都在捐款捐物,献血献爱心的时候,我们怎能不受感染,多么渴望自己也能为受难同胞奉献一片爱心呀!
师:还有:比如有人捡垃圾大家跟着捡;阅兵式上大家整齐划一的步伐;过斑马线时跟着大人走……
师:可见,在某些场合或条件下,有些从众心理、行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那么,从众现象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小结)
从众的积极作用:
①有助于完成群体目标;
②有助于增强个体内心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③有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误会等。
师:我们再来看一些事例:
小兰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学习刻苦,工作负责,备受班主任的钟爱。小兰工作认真,难免在班上得罪了一些同学和引起一些人的嫉妒。这些同学在班上有意与她作队,对她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小兰被这些同学吓怕了,她变得懒散起来,不但在处理工作时对违纪同学网开一面,甚至有意与这些同学玩在一起、违反纪律。老师批评时,她觉委屈。
师:小兰前后变化是受什么影响?
生: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
师:从众心理对小兰有什么消极影响?
生:影响小兰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影响到整个班集体的利益。
师:盲目地跟从他人,就象俗话说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或者因为害怕被别人误解,
标新立异、出风头而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这都是消极和有害的。
师:再请大家阅读书上的三个例子:福尔顿“习惯”的帽子、毛毛虫实验和委曲求全,请思考盲目从众有哪些消极影响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从众的消极影响(即危害):
①阻碍个人的发展,如弱化自我意识,束缚独立思考,抑制开放、竞争、开拓和进取的意识,阻碍独立性的培养,窒息个性的发展,扼杀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
②影响到集体的事业。
③更严重的是,不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从盲目从众开始的。
师:事例:王某刚上初中时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父母的夸奖。但从初二年级起开始跟着几个无业青年,沾上了抽烟、赌博的恶习,班主任多次批评教育他,他却认为“赌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跟着大家赌,才有好前途。”父母教育他,他就和父母顶撞,讥笑父母“太古板,赶不上时代潮流”。终于在初三下学期,因参与赌博和吸毒,被公安机关拘留。
师:是什么心理害了王某?请你说说这一心理对青少年成长有什么消极影响? 1234
生:……
师:从王某的经历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生:我们要增强法制观念,充分认识盲目从众的危害性,依法自律,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师:请根据下列情境,说说哪些“从众”的作用是积极的?哪些是不好的?为什么?
1. 考试前,很多同学在教室里紧张地复习功课。小钟在进教室前还和同学说说笑笑,一进教室马上不笑了,并且悄悄地回到座位上,开始复习功课。
2. 街上,因为一件事情,有两个人发生了争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围观看热闹。
3. 有一个人站在桥上很认真地往下看。其他的人也开始看,虽然大家都不知道在看什么,但是看的人越来越多。
4. 大家都喜欢讨论电子游戏。小真本来不玩电子游戏,但是同学天天都在讨论。为了和大家有共同的话题,他也开始玩电子游戏,却一发不可收拾,整天沉迷其中。他和大家有了共同的话题。
5.小红的好朋友在学弹钢琴,小红知道后,回到家中,吵吵嚷嚷让妈妈也去买钢琴,然而小红对音乐并不感兴趣,况且家里的经济也很拮据。
6.班上近来有些同学穿了一种新式样的鞋,小红认为那种鞋非常时髦,也让妈妈去买,其实她还有一双新鞋没有穿呢。妈妈批评小红:“不要别人怎样做,你就怎样做,要有自己的主见。”小红不服气,认为自己如果不和大家一样,别人看不起自己。
师: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盲目从众的经历吗?请举例并分析原因。(作为作业做在57页书上)
师: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农夫和驴》的故事
从前,在某个村庄住着一个农夫,农夫有一头毛驴。有一天,他把土豆放在驴背上到集市上去卖。做完买卖,他就高高兴兴地牵着毛驴回家,嘴里还哼着小曲呢。
    路上,他碰见一个人,那人对他说:“哎呀!真笨,有驴不骑,偏要费劲地走路。”
    农夫想了想,觉得有道理,便骑上毛驴,果然很舒服。
    不久,他又碰见一个人,那人说:“真不像话,毛驴每天为你辛苦劳累,你竟然还要骑着它,让它得不到休息。”
    农夫一拍脑袋说:“是呀,我真没良心。”他从驴背上跳下来,却不知怎么办好,骑也不是,不骑也不对,怎么办呀?他只好扛着毛驴回家。
    路上的人都笑了:“瞧,那个大傻瓜。”
    农夫一气之下,把毛驴扔下悬崖。看见的人都说:“真残忍,好端端毁了一头毛驴。”
    农夫气得哇哇叫:“我死了,总不会有人说什么了吧?”他一头扎下悬崖。可是人们仍旧说道:“这家伙真是不可救药,连自己都敢仍。”
师: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这就是后面要学习的〈走向自主〉。
【课堂小结】从众现象的含义、主要表现、作用
【板书设计】
(一)从众现象含义
(二)从众表现形式      心里从众
行为从众
                                1、有助于集体事业的发展
积极作用        2、获得自信心和安全感
(三)从众两重性                   3、有助于吸取他人经验1234
               1、阻碍个性发展
消极影响         2、不利于集体事业发展
3、导致违法犯罪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zhengzhijiaoan/8283.html

  •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_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政治导学案年级:初二课型:新授使用时间: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和基本要求2、过程与方法:自主交流小组合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依法治国的重要作用,增强守法意识;理解法律监督的作用,增强守法意识二、重点难点:依法治国运用所...

    发布于:2013-06-15

    详细阅读
  • 【文明交往礼为先手抄报】《文明交往礼为先》学案

    一. 生活幽默以下是一位年轻人问路时的一段对话,请同学们与自己的同桌进行对话练习(年轻人):喂,过来老头,我来问你,到无棣新区还有多远?(老大爷):五拐杖!(年轻人)::五拐杖是什么意思,怎么不论里?(老大爷):论礼?论礼你应该管我叫大爷!1 这则笑话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呢?2 请你阅读教...

    发布于:2013-06-15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下册政治期末卷人教版含答案|八年级下册政治期末复习教案

    八年级下册政治期末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一、基本概念、基本知识1、国家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宪法赋予的管理国家等权力。2、 我国现阶段人民的构成: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

    发布于:2013-06-14

    详细阅读
  • 第四单元B部分|第四单元树立远大理想教案

    第四单元 树立远大理想一、本单元地位在教材中的地位:根据整套教材的设计思路,每册的四个单元都是按照成长、交往、规则、理想四个板块展开的。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就是“理想”板块的内容。该部分是整套教材中集中展现理想问题的部分,因而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每个人既是生活在现实中,也是生活在理想中的。现实...

    发布于:2013-06-14

    详细阅读
  • 维护财产权的法律|《维护财产权》教案3

    《维护财产权》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什么是公民的财产所有权,了解公民财产继承权的两种实现方式, 什么是公民的智力成果权,使学生知道自己在法律上的经济权利,懂得合法的经济权利受到侵害时应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加深对国家保护公民利益的理解,从个人财产权的角度强化对国家...

    发布于:2013-06-14

    详细阅读
  • 【交往的行为后果】第7课行为与后果教案

    主备人用案人授课时间总第 22 课时课题第7课 行为与后果 第2课时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行为和后果具有一致性,良好的行为产生良好的结果,不良的行为产生不良的结果。懂得个人的行为不应该危害自己、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 能力目标:培养明辨是非和严于律己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布于:2013-06-14

    详细阅读
  • 人格尊严不容侵犯_人格尊严不容侵犯

    序号课题第3课时 人格尊严不容侵犯 班级姓名审核:学习 目标培养自尊心,自觉尊重他人,捍卫人格尊严 用法律维护自己尊严 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的主要内容学习重点:维护人格尊严学习难点:维护人格尊严的主要内容学习范围:教材71页到75页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讨论、举例...

    发布于:2013-06-14

    详细阅读
  • 【三大优良作风】第三课优良的意志品质教案

    第三课 优良的意志品质教案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意志的力量,懂得优良的意志品质对自己的成长有利。 2.学会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磨炼坚强的意志。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坚强意志的四种特征,能分析自己的意志品质。 2.知道意志的作用:能激发人的潜能,...

    发布于:2013-06-14

    详细阅读
  • 【八上第九课美丽的颜色】八上第九课第三框《平等尊重你我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三框题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交往艺术新思维》,对应课程标准“交往的品质”模块。本单元分别从礼貌礼仪、竞争合作、宽容、平等、尊重、诚信几个方面对交往艺术、交往品质进行多维阐述。而本节课《平等尊重你我他》正是从平等尊重的角度来说明交往的品质。本节课依...

    发布于:2013-06-14

    详细阅读
  • [如何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第一节《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教学案

    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在集体生活中“团结就是力量”,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力量,珍惜集体的团结能力目标:能够辩证地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知识目标: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理解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离不开个人;懂得团结就是力量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难点:团结就是力量教学过程:一、自...

    发布于:2013-06-1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