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一)教学目标
1.恰当地评价课文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了解课文的叙事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3.体会精炼生动的语言,积累文言词语。
4.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写作特点。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辨认 “交通、妻子、绝境、无论”等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这一设计巧妙,能激起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起步好,就能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①引子
有一个成语—— “世外桃源”,谁能解释一下?
明确: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谁知道这个成语从哪里来?
明确:出自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
②由 《桃花源记并诗》的影响,引入课文学习。
[出示投影片一]
在中国,素有 “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武陵桃源,原是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陶渊明作 《桃花源记并诗》以后,始为文人墨客所重,梁陈之际已有诗人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至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桃花源忽名声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关注。天宝七年,诏令 “三十户蠲免税赋,永充洒扫,守备山林”。此后,游者日众,成为人皆慕趋的风景胜地,吟咏之作也历代赓续不绝。
《桃花源记》如此佳妙,让我们诵读欣赏,享受这篇课文的艺术美吧。
[出示投影片二]
上课之初,让学生知道教学要求、学习方法及步骤。这一设计的好处:从教的方面说,让学生一起来掌握教学要求,有利于达到教学的目的;从学的方面说,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达到什么要求,目标明确,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要求:
①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②了解、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
学习方法及步骤:
把握整体、分析结构
↓
提问朗读、重点分析
↓
分析、评价文章主旨
2.把握整体、分析结构
①学生对照注释阅读课文,阅读时正音正字。
髫tiáo狅 诣yì 骥jì 豁huò然 俨yǎn然 阡qiān陌mò
②讨论: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课文可分为哪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
[出示投影片三]
第一部分 (第1段):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 (第2—3段):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 (第4—5段):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3.提问朗读、重点分析
①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朗读是带着问题去读有关片段。学生寻找有关片段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实践过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a. 提问朗读: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用课文语句回答)
学生回答后明确: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b. 推敲字词。
△ “忽逢桃花林”中的 “忽”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 “忽”说明是偶然的。
△ “芳草鲜美”中的 “鲜美”作什么解释?1234
明确:“鲜美”,鲜艳美丽。
对文中难懂的字词进行推敲,也是一个阅读、积累的实践过程。
△ “渔人甚异之”中的 “异之”作什么解释?
明确:“之”,指见到的景象, “异之”,是“以之为异”,即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 “欲穷其林”中的 “穷”字作什么解释?
明确:“穷”,穷尽,走到头。
②学习第二部分
a. 提问朗读: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用课文语句回答)
学生回答后明确: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 提问朗读: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用课文语句回答)
学生回答后明确:
“自云先世避秦世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 提问:为什么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学生回答后明确: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d. 推敲字词。
△ “阡陌交通”中的 “交通”,作什么解释?
明确:“交通”,交错相通。
注意区别那些与现代汉语形式上完全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语,符合文言文教学的特点。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 “妻子”,是一个词吗?“绝境”作什么解释?
明确:“妻子”,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指妻子、子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③学习第三部分
a. 提问:渔人离开桃花源, “便扶向路”,又 “处处志之”,而后来 “寻向所志”,却 “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b. 推敲字词
△ “处处志之”中的 “志”和 “寻向所志”中的 “志”,意思是不是相同?作什么解释?
明确:不相同,前一个 “志”为动词,做了标记,后一个 “志”为名词,做的标记。
③积累词语
鲜美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不足 如此
积累文言词语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学习,边积累,如此日积月累,学生就能掌握大量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讨论: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全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试分析一下,曲折和悬念迭起表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明确:
[出示投影片四]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 (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 (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 (三折)。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下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又为之遗憾 (四折)。“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不复得路”,又为之迷惑不解 (五折)。1234
5.分析、评价文章主旨
①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以上的分析自始至终是扣住作品本身的,几乎没有考虑联系作品之外的因素,我们把这种只重文学作品本身,基本不考虑作品之外因素的阅读称为主观性阅读,而把那种既考虑作品又注重作品写作背景因素的阅读叫做实证性阅读。
我们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主观性阅读,大家一定有兴趣再作一次实证性阅读。请看陶渊明写作本文的有关背景材料。
[出示投影片五]
教师提供有关资料,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桃花源记》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 (421)。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 “大济于苍生 之志,可是,他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他有志不能施展。他也曾任彭泽令等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不愿 “为五斗米折腰”,义熙元年(405),愤然弃官回乡,从此过着 “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虽 “心远地自偏”,但 “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 “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本文原是 《桃花源诗并序》中的 “序”,《桃花源记》与 《桃花源诗》有密切联系,请看 《桃花源诗》。
[出示投影片六]
桃花源诗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②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想想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
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
6.朗读课文
朗读前的指导十分重要。这里,对朗读课文应掌握的节奏、感情作了提示。这样,就能启发学生在朗读时去体会,去感悟。
①教师范读,指点
朗读,一是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不能读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应该读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二是要求读出感情。如,读出渔人发现桃花源时的“异”,桃源人见渔人时的 “大惊”,听渔人介绍后的 “叹惋”。1234
②学生朗读
7.布置作业
用现代汉语把 《桃花源记》改写成故事。
作业提示:
本题设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发展学生的想像力。解题时,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上下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 “叹惋”?使得故事更加丰腴。
参考答案:略。
文章不求统一,但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忠于原文的思想内容;二是要用自己的语言,不能变成翻译课文。
设计说明
课程标准重视感情层面,重视培养语感。这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对语言的品味不能脱离作品的感情形象;二是语言片断不能脱离作品整体。如何培养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学生加强阅读,加强语言积累,加强感悟,加强体验,惟有对文章进行审美的体验和感悟,才能深入到达作者潜意识的层面,理解作品。
为此,这篇教案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过程,围绕教学要求,设计三个步骤来阅读课文。第一步是学生对照注释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这一设计符合学生对作品解读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从阅读的对象看,学生面对的作品,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整体,作品是以整体形象呈现给读者的;从阅读的动力看,阅读作品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学生的情感与理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与作品融会交流,产生共鸣;从阅读基础看,学生在阅读中必然会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积累、人生经验,这是一种整体的主体参与,所以文学教育必须以整体把握为前提。第二步是提问朗读,重点分析。提问朗读是这篇教案的一个特点。提问朗读是带着问题去读有关的片断,学生必须对课文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找出这些片断,这比一般的朗读更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思考。教案根据课文的意境设计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各有侧重点,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寻找有关片段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感悟、探究的学习过程。在提问朗读的同时,教案根据教文言文的特点,即要字字清楚,句句落实,而不是字字解释,句句翻译,设计了 “推敲字词”和 “积累词语”这两个教学环节。通过对这些字词的分析,领略其精神,赏析其特色。这样教,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三步是朗读训练。朗读是一种自我体验,是沉浸其中,达到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从而感受作品。
教案还提供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桃花源记》写作背景和 《桃花源诗》,让学生通过联系阅读,自己去思考,去感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
教案较好地纠正了一些习惯教法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样,“学生阅读的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它体现了课程标准这样一个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该是阅读行为的主体,应该让学生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因为语文材料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必须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方能实现。
(王松泉)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7726.html
-
《桃花源记》作业设计|《桃花源记》教案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 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 2.理解故事的寓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音频朗读 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步骤 一、复...
-
[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步骤 : 1.提出疑问。课文中(包括题目中)...
-
《核舟记》板书设计_《核舟记》教案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的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设想 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
时间的脚印|时间的脚印详细阅读
教学建议 一、新颖的标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
-
中国石拱桥_中国石拱桥详细阅读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说明顺序2、了解的特点3、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4、体味准确、生动的语言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播放六幅的图画,你准备用哪一种体裁向读者介绍它们呢?--说明文(二)新授内容:1、检查预习情况:①了解作者②掌握下列字词 (xiao)河 匀称(chen):均匀,比例和谐...
-
《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传》详细阅读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要求理解课文中表现的陶渊民的道德情操。2、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熟练背诵全文。二、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阅读训练。2、掌握文中实词。三、教学难点 :1、怎样认识陶渊明不慕荣利的思想。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目标:疏通文意,大致理解课文。一、导入 新课:回...
-
【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详细阅读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征服沙漠、改造沙漠的方法。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4段),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其中第1~3段指出了沙漠与人的关系,沙漠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说明了的必要性,第4段分析了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和方式。...
- 详细阅读
-
《爱莲说》公开课教案_《爱莲说》教案设计详细阅读
浙江省象山县南庄中学 韦法初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借物喻人 3、了解对比烘托 4、背诵本篇文言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读说课 三、主导教学:诵读与品析 四、课堂导入 :教师先出示鲁迅先生七律《莲蓬人》中的四句诗“扫除腻粉...
-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详细阅读
教学建议 一、思路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重点是段落和层次)比较清楚。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开头两段总说的艺术价值和它们的共同特征。第三至九段分说的具体特征,其中第三至六段分说始终紧扣图画美的特征,并分别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