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驿路梨花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插叙及其作用。
(2)了解悬念的设置和作用。
2.能力目标
(1)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速读和复述能力。
3.情感目标
认真体会雷锋精神世代相传的生命活力,继承发扬这种精神。
教学建议
环境描写具体生动,景物穿插简洁恰当
透过“我”和老余的观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小小茅屋。茅屋是简陋的:草顶、竹蔑泥墙,门从外扣着,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请进”两个字。“请进”是主人无声的热情欢迎,表达出对投宿人的真诚的关心,尽管屋内的火塘只有冷灰,但是从那铺着厚厚稻草的大竹床、倚在墙边的大竹筒,竹筒里装满了清凉可口的水,就可以感受到主人的热诚和周到。墙上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路人所急需的吃的、喝的、用的,一应俱全。这具体而层次井然的环境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小茅屋主人的诚挚地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都是简笔勾勒,但是手法灵活,富于变化,由于调遣妥贴,所以景尽其用,恰到好处。
起笔描写哀牢山,“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正是西南边陲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为情节的展开创设了环境,并且为盛开的梨花铺设了苍翠的底色。其后写到梨花,读者不难想象,有浓郁的青葱来衬托,她将是何等的亮丽,多么的眩人眼目!
文中三次写到梨花,开头写老余惊喜的叫声“看,梨花!”,引出第一次对梨花的描写:“白色的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描写纯洁的颜色和盛开的姿态,并且点明梨树茂密成林。这是实写,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衬托。中间有虚写:“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突出梨花香飘四溢的特点,并且把梨花同哈尼小姑娘连在一起,衬托哈尼小姑娘的美丽形象和美好心灵。结尾再实写:“我望着那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处处开’。”照应题目,点明中心,突出梨花的象征意义。对梨花的描写,使全文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建议
课文比较长,让学生进行速读练习。提出明确要求,指导速读方法,提高速读能力。
重点讨论插叙,找出插叙部分,体会插叙的作用。
做复述训练。请几个同学分别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进行复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加深对记叙顺序的理解。
结构严谨,情节生动
作品是顺叙,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组织材料。二人傍晚投宿至第二天清晨修屋,中间写到瑶族老人的到来,梨花的妹妹出现。虽然只有一晚一晨,但所叙小茅屋的建造及照管过程却达十几年。把十几年间的故事压缩在极短时间的见闻中,内容丰厚,表述简洁,结构精巧而紧凑。
情节波澜起伏,引人人胜,妙处在于善设悬念。记夕阳西下,“我”和老余为不知在哪里投宿而着急,却在淡淡的月光中发现了无人居住但柴米齐备的小茅屋。二人不免产生疑惑:主人是谁?这是悬念之一。情节在探寻小屋主人的过程中推进。“我”和老余有了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赶走了疲劳和饥饿,由衷地感激提供方便的主人。恰在此时,一位瑶族老人出现了,他必是主人无疑,然而老人却否认了。这是悬念之二。老人说出主人是哈尼族姑娘梨花,问题有了答案。次日清晨,美丽纯洁的哈尼小姑娘在梨树林中出现,瑶族老人上前以大礼向心中的主人致谢,不料这又是一个误会,她既不是屋主,也并非梨花,作品在此三设悬念。及至小姑娘深情叙说了解放军建造小屋的过程和用心,作者谱就了歌颂发扬雷锋精神的人们的华彩乐章。陆游的诗句“处处开”,与小说的情节,与文中的人物,与美丽的景物,都恰切地融为一体,以此收束,使作品的意境更加优美动人。
思路
小说标题似乎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它既指自然界的梨花,又指具有助人为乐精神的梨花姐妹,还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作者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对小茅屋诗情画意的描述,刻画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发扬雷锋精神的一组人物群像,展现了他们热情好客、助人为乐的精神风貌。在记叙过程中不断设置悬念,巧妙地穿插了有关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曲折生动地叙述了小茅屋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群像。
主题
小说通过记叙哀牢山树林中一个小茅屋的建造、照料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探究活动
组织一次速读练习活动。
现在是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而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仍然是阅读。为此,出版物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增长。苏联阅读专家马克·沃伦斯基指出:全世界15世纪出版了各种图书3万种(50年内),16世纪出版了25万种,19世纪出版了700万种,20世纪出版了2500万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人口从1750年到1950年的200年间约增加了2倍,书籍却增加了800倍。
面对信息的汪洋和激增的书山,现代人必须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学生时代是练习和掌握速读方法的最好阶段。
活动目的:
1.练习速读,掌握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2.激发练习速读的兴趣。
活动步骤:
1.准备工作:
(1)选择速读材料。选文贴近现实,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有较强的可读性。
(2)命制阅读检测题。
(3)印制阅读材料、阅读检测题。
(4)印制速读记录表。
(6)把全班分为两个大组,邻近的两个同学结为小组。每小组分出先后次序,第一位同学为第一大组,第二位同学为第二大组。
(7)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块手表。
2.课堂速读练习:
(1)动员,讲清意义。
(2)提出要求。
①用学习《》时的速读方法阅读发下的文章。
②保持教室安静。
③认真填写记录表。
④由老师宣布,统一阅读开始的时间。
(3)活动步骤:
①发下阅读材料、速读记录表。
②由老师宣布开始,第一大组的同学先读,第二大组的同学负责记录阅读结束时间,认真填写记录表。
③第一大组同学全部读完之后,第二大组读。要求同上。
④下发阅读检测题,两组同学分别独立完成。
⑤老师收齐记录和试卷,课下评阅。
⑥老师另选时间讲评:
肯定成绩,表扬速度快、理解率比较高的同学。
提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
提出努力方向。
参考阅读材料:
错觉的妙用
1.错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意思是说多闻不如目睹可靠。其实也有例外,例如,我们看到水平线上的月亮比头顶上的月亮大。照理,月亮在天空的任何位置大小是不变的,为什么人在地球固定的位置上看到的月亮不一样大?竟有如此之差?这是一种有趣的心理现象。错觉是人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人的各种感觉中一般的说来,都有错觉现象。各种错觉中视觉最为明显。例如,两条等长而互相垂直的直线,在人们看来坚线要比横线长,诸如此类的错觉不只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且在人的生活中有许多妙用,人们有时根据特殊需要有意识地引起他人产生错觉。
2.错觉效应与登月飞行。
错觉是许多人都有的经验。例如,当火车停靠在车站,并排的火车开动了,我们会认为自己坐的火车开动了,这也是错觉。如果你访问美国休斯顿美国航天展览馆,有机会体验一下登月飞行是很有趣的。宇航员先让你穿上宇宙服,坐上登月飞船,开动机器后,你会从航窗外看见大地下降,大海迎面而来,景物不断缩小,往后倒退,白云在飞舞,以后天黑了,星光在闪烁,五分钟后看见月球的陆地、大山,飞船徐徐降落。宇航员说:“已经到达月球了。”登月旅行便告结束。这是工程技术人员、艺术家经过特殊设计,利用人们错觉的规律所产生的特殊效应。其实,人乘坐的飞机没有走动半步,只是利用窗外配景的下降、后退,使人产生错觉。
3.增强优点补救缺点,美化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起他人产生错觉,以增强事物的优点或补救不足。如在室内精心选择位置,在墙上、门背后和天花板镶上镜子,通过反射和引起错觉而获得额外的深度感。适当的装置可以增加室内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起到扩大空间的效果。
时装和美容更是可以利用错觉增强自己的优点或弥补自己的不足。例如把头发剪短一点就会产生面庞变胖了一点的错觉。人的穿着也大有讲究,别人穿着好看的,不见得你穿也合身,其中包括错觉的效果。人的体形千差万别,穿着又有颜色和布料质地等不同。身材高大的女青年,衣服不宜太长;体胖的人,最好选择深色紧身的衣料;体型过小的女青年,适宜用轻巧的衣料。身体太瘦的女青年,适宜穿稍为硬的布料与密褶的裙子,体型与穿着的关系应记住:浅色可把物体放大,深色可使物体缩小;竖直线可以把物体拉长,横平行线则会使物体增加横度。化妆也有同样的道理,利用脂粉化妆品在脸上适当涂抹,目的是强调面容的自然美部分,遮挡面容上的缺点,增强美的效果。
4.蒙骗敌人,保护自己。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说的是秦王苻坚带兵攻打东晋,看见东晋军队布阵整齐,“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被晋军打得大败,往回逃的路上听到风声鹤、鸣叫,都以为晋军追击他们。这个例子说明败军中极易发生错觉,稍有点动静就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现代战争中,军事上也常用伪装引起对方的错觉。如大炮油漆上不规则的形状和颜色来掩饰,以达到保护的目的。战士戴上钢盔,插上一些树枝,敌人看来像是一株树,以蒙骗敌人,保护自己。
5.作为精神症状的错觉。
错觉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许多人都有错觉的经验。某些病人出现错觉时,属于一种精神症状。有一名患精神分裂症的小伙子,在医院里一次下跳棋时,他错把跳棋看成糖果,差一点要把棋子吃了。又有一次吃饭时,他把馒头看成墨水瓶,因此大发脾气。正常人的错觉和病人的错觉,都是对外界事物的错误反映,但仍有不同的特点。正常人可能由于偏见,感觉清晰度不全,以及强烈情绪所引起,但容易纠正。在病理状态下,错觉的出现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其他精神异常,多见于发热憺妄病人和症状性精神病人,也可见于精神分裂
症,因此错觉也是帮助医生了解病人和诊断疾病的朋友。
6.错觉之谜。
对于错觉的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多数错觉的解释仍然不很清楚。有“眼球运动说”、“透视说”或“常性误用说”、“神经移位说”、“对比和同化说”以及“混淆和错误比较说”等。各种假说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错觉的一些现象,但都不完整,还有待于深人研究。错觉之谜的揭开,将会有助于消除错觉的消极影响和加强错觉的利用。
阅读测试题
1.错觉是人对外界事物
(l)正确的知觉; (2)不正确的知觉; (3)不认识; (4)不正确的认识。
2.休斯顿美国航天展览馆的登月飞行体验,其实人是乘坐
(1)登月飞船飞向月球; (2)普通飞行的飞机; (3)没有走动的飞机;(4)飞得很快的飞机。
3.在墙上、门背后和天花板镶上镜子的主要目的是
(1)增强亮度;(2)缩小空间;(3)扩大空间;(4)通过反射,引起错觉,获得深度感。
4.时装和美容能增强优点,补救缺点,美化生活是由于
(1)错觉的妙用;(2)时装漂亮;(3)姑娘美貌; (4)生活需要。
5.头发剪短一点,面庞好像
(1)变瘦;(2)变胖;(3)不瘦不胖;(4)有时瘦有时胖。
6.体型与穿着的关系,应记住
(1)浅色把物体缩小;(2)深色使物体放大;(3)竖直线把物体拉长;(4)横平线把物体拉长。
7.“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说的是
(1)秦王苻坚打胜东晋军队;(2)东晋苻坚打败秦王;(3)秦王苻坚大败而逃;(4)东晋军队大败而逃。
8.错觉是一种
(I)正常的心理现象;(2)不正常的心理现象;(3)失常的生理现象;(4)精神病患者的特有表现。
9.对错觉最权威的解释有
(1)眼球运动说;(2)神经移位说;(3)混淆和错误比较说;(4)待于深入研究。
10.错觉之谜的揭露将
(1)毫无价值;(2)浪费时间;(3)加强错觉的利用;(4)消除错觉的积极影响。
检测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2
3
4
1
2
3
3
1
4
3
速读记录表
填表人:
姓 名
日期
阅读时间
阅读速度
阅读理解率
月 日
分 秒
字/分钟
%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164550.html
-
《桃花源记》作业设计|《桃花源记》教案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 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 2.理解故事的寓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音频朗读 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步骤 一、复...
-
[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步骤 : 1.提出疑问。课文中(包括题目中)...
-
《核舟记》板书设计_《核舟记》教案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的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设想 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
时间的脚印|时间的脚印详细阅读
教学建议 一、新颖的标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
-
中国石拱桥_中国石拱桥详细阅读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说明顺序2、了解的特点3、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4、体味准确、生动的语言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播放六幅的图画,你准备用哪一种体裁向读者介绍它们呢?--说明文(二)新授内容:1、检查预习情况:①了解作者②掌握下列字词 (xiao)河 匀称(chen):均匀,比例和谐...
-
《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传》详细阅读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要求理解课文中表现的陶渊民的道德情操。2、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熟练背诵全文。二、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阅读训练。2、掌握文中实词。三、教学难点 :1、怎样认识陶渊明不慕荣利的思想。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目标:疏通文意,大致理解课文。一、导入 新课:回...
-
【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详细阅读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征服沙漠、改造沙漠的方法。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4段),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其中第1~3段指出了沙漠与人的关系,沙漠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说明了的必要性,第4段分析了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和方式。...
- 详细阅读
-
《爱莲说》公开课教案_《爱莲说》教案设计详细阅读
浙江省象山县南庄中学 韦法初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借物喻人 3、了解对比烘托 4、背诵本篇文言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读说课 三、主导教学:诵读与品析 四、课堂导入 :教师先出示鲁迅先生七律《莲蓬人》中的四句诗“扫除腻粉...
-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详细阅读
教学建议 一、思路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重点是段落和层次)比较清楚。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开头两段总说的艺术价值和它们的共同特征。第三至九段分说的具体特征,其中第三至六段分说始终紧扣图画美的特征,并分别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