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初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2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一、疑难妙句
1.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老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剖析:这句话强调阐述了两层意思:一是第一本书是难以忘记的,给作者极深的印象,具有特殊的意义;二是说“看了很难笑起来”,表明其中充满苦涩,它承载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人回忆起苦难童年中特殊的读书经历。
2.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剖析:作者首先说明“我的童年没有幽默”,生活中充满孤独、寂寞、单调,毫无生机与活力。但“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课文内容来看,这“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指“我”把课本撕开一分为二送给乔元贞,两人共同上学,突出表现苦难生活中人间难有的一点温情。两只狗和我友好相处,陪我上学,在教室外叫唤,这充满童真童趣的事,给“我”苦涩的童年增加了难得的欢乐。
3.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书,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
剖析:“他们家买不起书”说明乔元贞家生活贫困,上学连书都买不起,这反映出旧中国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他一半我一半”的独特的读书方式,让我们看到了旧中国农村孩子的早熟,那种童年小伙伴患难与共的温情,让人非常感动。
4.下课后,“弄不成”把我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他罚我立在院当中背书,我大声地从头到尾地背了出来。两只狗蹲在我身边,陪我背书,汪汪地叫着。后来老师“弄不成”还夸我的狗聪明,说比二黄毛会念书。
剖析:每天伴“我”上学的两条狗,“我”听课,它们在外面规规矩矩地等“我”。当“弄不成”老师读课文时,“我”调教它们大叫,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弄不成”老师狠狠训斥我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就罚我在院中背书。老师说这话虽有失教师身份,但透露出乡间村邻的友好纯朴的情义。学习环境恶劣,生活贫困,这却是一种难得的乐趣,那一份童趣令读者忍俊不禁,深深感动。
5.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剖析:“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还有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深刻体察。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这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有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理历程。如果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来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一个人不能忘记历史,忘记过去,忘记苦难。所以要把握住生命的航船,找到生命的价值。
二、重点语段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了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了他。1234567891011121314
剖析: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段落,这里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被“我”拦腰截断的书,没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父亲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当他得知真正原因后,他让“我”从乔元贞那要回那半本书。然后他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纸重新缝补那本书,补写文字,包上牛皮纸封面并写上各自的名字。这段叙述平淡质朴,没有父亲的抱怨和自我炫耀,他默默地做好这一切。作为小学教师的父亲,他看到如此艰难的读书处境,如此懂事明理的儿子 ,他百感交集。他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把两半本书装订成两本完完整整的课本,并补上所缺的文字。父亲温厚和善的性格毕现,他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并乐于助人。他爱书爱儿子的深沉感情,都体现在修补课本上了。作者这一段叙事简洁,语言质朴,但感染力强,给人深刻的印象。
【结构简析】
本文以我的第一本书为中心素材,展示了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从一位诗人的来访谈起,引出话题——我一生难忘的第一本书。
第二部分(第3——13段):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其中蕴含浓浓的父子、同学之情。
第三部分(第14段):呼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可以图示为:
【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如下几种表述:
1.作者回忆关于自己第一本书的故事,抒写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的父子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表现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难得的生命乐趣。
2.作者通过自己的第一本书,回顾了儿时难忘的苦难生活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让我们感悟到读书对人生的意义。
我的观点:
【审美鉴赏】
享受三美——悲剧美、情感美、情趣美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我们在阅读作者为我们将清如水、明如镜的客观事实呈现出的同时,可从以下几方面感受它的美感:
(1)感受文章悲剧美
父亲从城里带回来的书在故乡是“稀奇的东西”,但却被“我”拦腰截为两半,于是引出了一段父亲要“我”拿回书并为我们俩修补完整成两本书的故事。乔元贞没有课本,考了第一名,应该说很聪明,正常发展下去比“我”有出息,但“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作者把这些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们看,启发我们品味那个时代的苦难,同情苦难生活的小伙伴,思考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2)感受文章情感美
深深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的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朋友间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乡村荒寒、苍凉生活的独特感受。
深深的父子之情从父亲关心鼓励儿子学习,默许儿子助人为乐的做法,亲自在灯下将课本修补完整,新学期又把“我”转到条件相对好的学校去上学等事件体现出来。
浓浓的友情从“我”与乔元贞分书而读,“我”和狗弄得课堂上哄堂大笑后,“弄不成”老师只训斥“我”不打手板等事件中流露出来,也透露出乡间村邻的友好情谊。1234567891011121314
(3)感受文章情趣美
文章中人与狗的默契与情趣的描写令人忍俊不禁。有关“上书房”的描写特有情趣。每天伴“我”上学的两条狗,一大一小,被“我”调教得格外机灵。它们在教室外等“我”,读书时,听我指挥。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这出人狗合演得双簧,是最好的情景教学。“弄不成”老师读书时,“我”提醒狗叫起来,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让我们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极其恶劣、生活处境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啊!
【问题探究】
问题: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震撼的是由这本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状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大家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具体深入地进行探究。
【导思】本文中刻画了三组感人至深的画面,探究本题时请重点阅读这些片断,感知这些事件,从而把握作者真挚的感情,还要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抒发的一片深情。
【探究】
第一步,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文中精彩动情的句子、段落,可以直接摘录,并结合当时的背景,品评人物形象。
第二步,本文读来简单易懂,但要紧扣“第一本书”,体会“第一本书”蕴含的意义,认真品味其中的情节,体会作者笔下流露出来的真实的情致。
第三步,重点阅读展现父子深情、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的段落,抓住经典词句,体会浓浓深情。
第四步,交流体会、感受。大家经过自己的品味之后,可以有不同的体会、看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进行小组交流。
第五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个人的理解和感受。
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掺和 磨蹭 奥秘 塾师
答案:chān hé mó ceng ào mì shú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3)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答案:⑴凄凉悲惨。⑵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⑶言谈、举止有趣而意味深长。
3.填空。
《我的第一本书》的作者是现代诗人__________,这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 _______的第一本书,文中表达作者对第一本书的深厚感情及由此引发的“__________”的感慨。
答案:牛汉 人生 人不能忘本1234567891011121314
4. 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人不能忘本”中“本” 的含义。
解析:解答本题,需结合全文作答,此处巧妙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在课文中,“本”主要是指作者开始读书的艰苦环境和简陋条件,它能够促使作者认识到学习文化、掌握知识、成就事业不仅是能力,而且是一种幸运、一种幸福。
答案:“本”既指第一本国语教材又指人生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此处主要是指后者。
5.请仿照下面句子,再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句式且话题统一。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 。
解析:仿写句式能增加我们对句子的优美之处的理解,锻炼我们造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剖析例句的特点,续写的句子要恰当地运用比喻的修辞,还要与前两句形成排比句。
参考答案:示例: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颗果实的果园。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颂。
我们那里管“上学”叫“上书房”。每天上书房,我家的两条狗(一大一小)跟着我。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弄不成”在教室里朗读课文时,我的狗却不叫,它们听不惯“弄不成”的声调,拖得狠长,而且沙哑。我提醒我的狗,轻轻喊一声“大狗”,它就在窗外叫了起来。我们是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引得哄堂大笑。课没法上了。下课后,“弄不成”把我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他罚我立在院当中背书,我大声地从头到尾地背了出来。两只狗蹲在我的身边,陪我背书,汪汪地叫着。后来“弄不成”老师还夸我的狗聪明,说比二黄毛会念书。
抗日战争期间,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他其实并不真傻,只是心眼有点死,前几年去世了。他的一生受到乡里几代人的尊敬。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6.选文出自《我的第一本书》一文,对题目“我的第一本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第一本书”仅指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b.“我的第一本书”不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
c.“我的第一本书”指父亲给“我”上的第一课。
d.“我的第一本书”指“我”和乔元贞的友谊。
解析:要把握文章的意思,就要注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努力使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更准确,更有说服力,我们要在解答本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来理解。
答案:b
7.选文第二段括号中的内容有必要交待吗?
解析:解答本题时结合课文该句后面的情节即可,这是“我”的那两只狗的区别。1234567891011121314
答案:有必要,因为下文写到狗时分别写了大狗与小狗,这样才好区别我叫的是哪只狗。
8.你怎样评价“弄不成”老师?
解析:本文中对“弄不成”老师着墨不多,他虽不是重要人物,但从他简单的言行中也透露出当时乡邻间的纯朴美好的情谊。
答案:一分为二地看,他教学水平不行,但也有乡间村邻的友好淳厚的情谊。
9.二黄毛和乔元贞这两个人的经历给你什么启发?
解析:评价这两个人物时结合二人的结局,从他们的性格及当时的社会等角度来分析。
答案:二黄毛的经历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人要全面长远地评价,有人是东方不亮西方亮,不必苛求这样的人。乔元贞的经历启示我们“知识改变命运”,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最后沦为平庸之才正是这句话的反面注释。
10.你在学校里有类似充满童真童趣的事情吗?
解析:儿时的往事总是让人留恋,联系自己快乐的童年,写一段充满乐趣的话,语句要流畅,感情要真挚。
参考答案:略。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4题。
我们是一家人
秦文君
①我进中学时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②当时,学校里有位姓毛的女生,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的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饿了一顿以示抗议。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于是,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我想就不会挨饿了。
③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心里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而且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④这样自由自在地过了半个来月,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说笑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
⑤天气忽然冷下来,我患了感冒,头昏脑胀,牙还疼个没完,出了校门就奔回家。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了下来。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⑥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一个上午饥肠辘辘。放学回家,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⑦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说的话,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1234567891011121314
⑧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⑨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⑩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选自《畅销书摘》.2 有改动)
11.体验细腻情感,回答:
(1)第5段画线句“我的泪水掉了下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第8段中一家人共进晚餐时的快乐与第3段中“我”感受到的“快乐”有什么不同?
解析:解答(1)题需结合前文所述的情境,重点抓住“天冷”“感冒”“头昏脑胀”“牙疼”等实际情况,又加之饭桌上是我所不能破例吃的“热气腾腾的排骨汤”,顿时感到与家人的距离感,满腹的委屈、无助涌上心头。解答(2)题时需扣住这两个“快乐”场景的不同之处,答出各自快乐的原因。
答案:(1)因为“我”已感受到与亲人的隔膜所带来的凄楚(无助、委屈、脆弱等)。 (2)“分伙”之初的快乐是初次品尝自由(自主、独立)带来的快乐,“分伙”结束时的快乐是重新感受家庭温暖(亲情、关心)带来的快乐或是与家人消除隔膜、同心同德之后带来的快乐。
12.理解鲜明形象,回答:
⑴母亲开始坚决不同意“分伙”,可后来为什么又改变初衷答应了呢?
(2)“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母亲没有强拉我一起吃饭,而是“悄悄”地递给“我”一个面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征?
解析:⑴题结合该句的前一句“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从中提炼出要点回答即可。(2)题中“母亲没有强拉我一起吃饭”说明了母亲深知女儿有着强烈的自尊,“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说明母亲对我的疼爱。
答案:⑴母亲决定让女儿经受一次锻炼,在生活中碰壁,然后自己回心转意。 (2)既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又表现母亲善解人意或照顾女儿的自尊。
13.揣摩生动细节,回答:
请从“分伙”过程中找出一处家人一直在关注着“我”的细节,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细节描写即指文章中细小入微的描写,它又往往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塑造人物形象起重要的作用,解答本题时要切合题意,抓住“分伙”过程中家人关注“我”的细节描写,体会出其中的深情。
答案:细节一:“家人在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表明家人对我的关心。细节二:“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表明家人仍然在看着我,不放心我。细节三:“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子上放一副筷子”。“以往坐的”表明女儿在母亲心中的位置一直没变。
14.品味精彩语言,回答:
“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这句话对表现全文的主旨有何作用? 解析:品味本句时先辨析其修辞手法,显然本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照应文题,强调了一家人深厚的感情,进一步点明本文的中心。
答案:通过反复的手法,进一步点明全文的主旨。1234567891011121314
二、语言运用
15.牛汉的第一本书让作者动情的追忆了那个难忘的童年,你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它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回味自己的读书生涯,回味那段难忘的童年。
解析:解答本题重在对童年进行回忆,将自己初次读书时的故事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出,并加以抒情、议论。
参考答案:略。
读书做人
诗坛硬汉
——记诗人牛汉
我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诗歌国度,代有辈出的诗人。在跨越20世纪到21世纪的中国诗人中,牛汉同志是命运坎坷、经历丰富的一位少数民族诗人。他有蒙古族的血统,早年即向往革命,远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开始发表诗作,出版了诗集《彩色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和《爱与歌》等。1946年他曾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入狱,出狱后又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那时,他即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七月”派诗群的一员,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唤民主的歌声,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新中国成立后,他迅即投身抗美援朝前线,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为保家卫国而战。
近半个世纪来,我们的祖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可谓旧貌换新颜。但在这历史的巨变中,却产生许多的曲折,在欢乐中有苦难,在前进中有倒退。每个人在这历史的波涌中,无不几经命运的沉浮,面临种种严酷的考验。诗人是时代敏感的神经,他最能敏锐地感受到历史的阵痛,有的人因自身的脆弱而倒下,有的人却因自身的坚强而屹立于滚滚浪涛的面前。牛汉同志就是时代浪涛中的坚强者,是当代不平静诗坛的硬汉。即使在困难的状况下,他仍能以各种题材展现自己昂奋不羁的坚强人格,抒发自己充满深邃人性的情思。他的名作《鹰的诞生》《华南虎》《半棵树》《车前草》《巨大的根块》等都寄托着作者坚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意志,为人们塑造了生命蓬勃而壮烈、渴望自由和奋斗的崇高的艺术意象。
牛汉同志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诗人,也是一位卓具艺术个性并勇于艺术探索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在20世纪的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他的艺术足迹为后来的诗坛探索者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和发人心智的启迪,我们大家在欣赏牛汉的诗歌时,要能有所启发,感悟那个时代的中国,学习诗人昂扬不羁的奋斗精神。
4、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在19世纪阴霾重重的黄昏,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托尔斯泰,以自己犀利敏锐的目光,吸引并且抚慰了青年的灵魂。本文便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主要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和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赞美了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了他人生的不幸。文章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遍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从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正如作者所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的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本文通过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揭示了这位文学巨匠的精神领域,尤其是托尔斯泰的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端,来解读托尔斯泰那双智慧的眼睛,进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1234567891011121314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黝黑(yǒu)长髯(rán) 胡髭(zī) 鬈发(quán) 禁锢(gù) 貂皮(diāo) 犀利(xī) 锃亮(zèng) 侏儒(zhū)(rú) 酒肆(sì) 尴尬(gān)(gà) 炽热(chì)甲胄(zhòu) 粲然(càn) 藏污纳垢(gòu) 正襟危坐(jīn) 颔首低眉(hàn)意趣盎然(àng) 广袤无垠(mào)
2.多音字
屏 píng 屏风 sù 宿愿 壳 ké 贝壳
bǐng 屏气 宿 xiǔ 三天两宿 qiào 地壳
xiù星宿
二、字形
绺 一绺 锢 禁锢 爵 伯爵 涟 涟漪 儒 侏儒
咎 咎由自取 涸 干涸 嚼 咀嚼 链 链接 糯 糯米
三、词义
1.重点词
郁郁寡欢:心情苦闷的样子。 意趣盎然:洋溢着意味和兴趣。
泰斗:泰山北斗,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粲然:本文指笑时露出牙齿的样子。意趣盎然:洋溢着意味和兴趣。
入木三分:相传晋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墨汁透入板内有三分深。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分析、刻画很深刻。
2.近义词
鹤立鸡群•出类拔萃:都可形容才能超出一般人。“鹤立鸡群”往往侧重于外形、姿态等方面的具体描绘,很生动形象,如“她貌美如仙女,远远望去格外出众,真是鹤立鸡群”;“ 出类拔萃”侧重于从本质上揭示事物,比“ 鹤立鸡群”抽象,如“张华学习成绩优秀,在班上一直是出类拔萃的”。
微不足道•微乎其微:都有“极其微小”的意思,有时可换用。但“微不足道”有“不值一提”的意思,而“ 微乎其微”则没有,“ 微乎其微”仅着眼于“量”上,而“ 微不足道”不仅与此,往往还着眼于“意义”上,表示“不足道”。如“这微不足道的小恩惠他居然一直记着”,“我在家中所做的家务简直就是微乎其微”。
无所事事•无所作为:都含有不做事情,没有成绩的意思。“无所事事”指没做任何事情,如“他是一个无业游民,每天无所事事”;“ 无所作为”指没做出大的、有意义的事或成绩来,如“妈妈经常责怪爸爸这么多年无所作为”。
3、相关成语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无所事事:闲着什么事也不干。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怀疑的,表示事实明显。置疑:怀疑。
黯然失色:阴暗失去光泽。黯然,阴暗的样子。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草率从事。
四、文学常识
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1234567891011121314
2.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五、名篇名句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埕甓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俺饰郜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人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2. 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埘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做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3.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剖析: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2.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剖析:本句表现了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的失望,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并自然地领起下文,过渡到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特写上来。
3.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剖析:作者此处是引用高尔基的一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了托尔斯泰完全具有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能力,归结了本段前面所述的内容,表现出托尔斯泰眼睛所特有的洞察力、敏锐性、丰富性。事实上,托尔斯泰是和巴尔托克、莎士比亚比肩的伟大文学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文中有句话可以为此作出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4.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剖析:此处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不再局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5.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1234567891011121314
剖析: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二、重点语段
【结构简析】
本文是茨威格为列夫•托尔斯泰“绘制”的一幅肖像画,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细致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可以图示为:
【主旨探讨】
对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本文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肖像特写,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2. 全文通过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我的观点:
【审美鉴赏】
栩栩如生 形象兼备
——托尔斯泰形象的凸现
托尔斯泰是作者崇拜的艺术大师,本文却用近乎一般的篇幅来描写自己心目中伟人平庸、普通的一面,其外貌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但通观全文可以发现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外表,实际上是反衬他眼睛的精美绝伦,更反衬了他灵魂的高贵,作者对这位伟人的容貌丝毫不去夸大,客观如实地进行了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中的高大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欲扬先抑,从托尔斯泰敏锐深邃的眼睛中,折射出他高贵的精神灵魂。本文在给托尔斯泰作特写时以文字为手段,运笔于方寸之间,洋洋洒洒,多处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比喻不追求形似而是神似,夸张更突出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比喻和夸张把我们带进无穷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深刻的内涵,韵味无穷。本文在描写托尔斯泰时,对他的“形”“神”作了独到的刻画,在字里行间透露着崇敬、赞美之情,使托尔斯泰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刻画得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眼前不觉浮现出托尔斯泰亲切的面容。
【问题探究】
本课中我们初步结识了托尔斯泰,课下多拜读托尔斯泰的著作,了解这位伟人深邃的思想,开展一次“走近托尔斯泰”的活动。
【导思】托尔斯泰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他的面容留给人的印象是失调、平庸,但他最具无穷魅力的是他蕴藏丰富感情的眼睛,还有他深邃的内心世界,我们在开展此项活动时要善于抓住最能代表托尔斯泰思想的著作,领悟作品的深层内涵,把握人物的思想态度。
【探究】
第一步,购买或借阅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尤其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1234567891011121314
第二步,阅读时可先认真阅读小说的内容提要,然后再来阅读这三部小说,阅读时可采取粗读、细读等读书方法,细细品味作品的主题。
第三步,小组讨论作品的人物形象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谈论托尔斯泰的思想主张。
第四步,相互交流思想,谈谈自己的感受,畅谈心中的托尔斯泰。
第五步,资料查阅与收集。可以到学校图书馆或上网查询,检索到有关托尔斯泰的趣闻轶事,
从而进一步了解托尔斯泰。
第六步,以“我心中的托尔斯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论文。
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黝黑( ) 禁锢( )尴尬( ) 藏污纳垢( )
颔首( ) 广袤( )匕首( ) 炽热()
答案:yǒu gù gān gà gòu hàn mào bǐ chì
2.结合本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鹤立鸡群:
(2)正襟危坐:
(3)轩昂:
答案:⑴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⑵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⑶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3.在下面语句的空格上填入恰当的比喻。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______________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茂密的须发。
解析:这些词语也是作者对人物描写最精彩的地方,对这些词语的记忆和运用方面的探讨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答案:皱似树皮 像纠缠不清的树根 像泡沫一样 热带森林般
4.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b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c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d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解析:选项d中的句子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
答案:d
5.在茨威格的笔下,托尔斯泰有一双怎样的眼睛?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来(20字以内)。
解析:解答本题抓住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将文中着力描写起眼睛的段落各自找出一两个词语即可,字数要切合要求。
参考答案:眼睛犀利深刻,有极强的洞察力,充满智慧。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
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像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1234567891011121314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日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俺饰郜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人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怍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6.选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 。
解析:本段第一句总写,下面的内容是对这一句的具体展开。
答案: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
7.对“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感到失望”的原因有下列两种说法,其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托尔斯泰丑陋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b托尔斯泰的精神面貌不像一位伟人。
解析:人们觉得托尔斯泰是一个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但眼前的托尔斯泰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侏儒”,这主要从其外表而言,因而有些失望。
答案:a
8.选文第一段中加粗词语“美髯公”一词在我国古典文学中经常出现,其中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是指 。
解析:我们应按课标要求,加强对中外名著的阅读,在课文的学习中见到有关的内容和词句应调动自己的联想与想象。
答案:关羽
9.找出选文这两个自然段中客人的不同的感情态度的句子,并指出所采用的写法。
解析:解答本题主要从拜访者的角度来看,客人起初的失望、尴尬到后来的惊奇,是由于托尔斯泰独特的外在气质吸引了来客,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答案:第一段: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第二段: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 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10、托尔斯泰的名声与相貌令人联想到哪一句俗语?从这句话中你受到什么启示?
解析:托尔斯泰虽其貌不扬,但成就卓著,因而使人想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第二问是开放性问题,可以发表“不能以貌取人”的评论,也可以谈自己受到的启迪,如“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内在修养”等。
答案: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第二问:略。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4题。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1234567891011121314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了功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么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象夜里那样高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选自《萧红散文》,选文略有删节。)
11、著名学者陈丹清教授最近设坛升座,畅谈了自己心中的大先生——鲁迅。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鲁迅先生不愧为“大先生”?请简要地概括出来。
解析:“大先生”是从鲁迅的奉献精神来说,认真阅读文段,找出体现这一精神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答案:鲁迅认真展读各地的青年来的书写得并不工整的信。鲁迅为革命尽心尽力彻夜不眠的忘我工作。
12、选文写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试与《列夫托尔斯泰》作比较阅读,比较两篇文章刻画这两位伟人的不同之处。
解析:比照两篇文章对两位伟人的不同刻画,从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剖析,《列夫•托尔斯泰》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肖像描写,而《回忆鲁迅先生》则主要通过日常生活的的一些平常小事塑造人物形象。
答案:《列夫•托尔斯泰》中作者运用大量篇幅对托尔斯泰的外貌进行详细地描写,展现了这位伟人独特的外貌特征,并通过其敏锐、犀利的眼睛揭示出他深邃的精神世界。而《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作者则通过鲁迅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刻画了其高大的人物形象。
13、文章结尾两段加点的“站”“停”两词用得非常传神,请你品评一下其中的妙处。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剖析该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品析其中的深刻用意。
答案:这两处均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用“毛笔”和“一双拖鞋”的姿态形象的写出了鲁迅先生缺少睡眠,为了工作而过于劳累,的确应该休息了。
14、有人认为本文缺少一个抒情性的结尾,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谈一谈。
解析: 本题允许有不同的看法,但要言之有理,针对本文的写法及其效果来谈。1234567891011121314
参考答案:提示:此处可不必进行总括、抒情,这里通过侧面描写很形象、明晰的歌颂了鲁迅先生的忘我精神。
15、我们曾学过鲁迅的一些文章,又通过《回忆鲁迅先生》近距离的与鲁迅接触,你是如何评价鲁迅的呢?
解析:鲁迅这位中国的大文豪是我们较为熟悉和喜欢的,我们可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及本文的情节,围绕鲁迅先生的奉献精神谈谈自己对鲁迅的看法。
参考答案:略
二、语言运用
16.托尔斯泰的容貌常常令拜访者失望,你想象中的托尔斯泰是什么样子的?假如托尔斯泰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你的态度是怎样的?请将你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解析:根据本文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对其外表进行评价,与自己心中的托尔斯泰的形象两相对照,抓住其特征,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参考答案:略,
读书做人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茨威格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传记《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在20世纪的世界文坛上,茨威格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物.作为中短篇小说家,他与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里亚克并称为上世纪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三杰;作为传记作家,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者";甚至就连他写的书信,历史作品等等,都是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在50年代联合国统计的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时,茨威格所有作品的销量总和高居榜首。
茨威格这位和平使者为我们用手中的笔“绘”出了一代伟人,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可知晓他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魅力,我们还应多加拜读,借鉴其写作笔法,积累精妙的语言。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7517.html
-
《阿里山纪行》原文|《阿里山纪行》综合能力测试题详细阅读
一、仿照示例,以“江上白帆”开头写一句话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文开头陈述两岸人民各自最喜爱的歌曲,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春酒》赏析|19《春酒》说课教案详细阅读
03一.说教材《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
-
阿长与山海经_阿长与<山海经>详细阅读
课题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教 材 分 析概述重点难点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详细阅读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2021_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纪念白求恩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议论文。纪念是为了学习,因此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全文的一条主线。二、重点、难点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三、教学方法 采用以...
-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翻译|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详细阅读
22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认识“铭”“说”两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从文中获取启示,并对自己的处世观点、态度的再认识。课时安排...
-
[《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答谢中书书》教学案详细阅读
张笑天——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教师提问所学的写山水的古诗导入,让学生吟咏从而体会作者...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600字]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训练复习详细阅读
第五单元作文训练 扩写·改写《石壕吏》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写作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 了解“改写”主要方式及基本要求。 2、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巩固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难点1、 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仍要体现原文的基本精神,...
-
大雁归来|大雁归来详细阅读
利奥波德教学目的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教学重点、难点1.对象的特点。2.生动描写。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 狩...
-
[课文《蜡烛》]《蜡烛》同步练习1详细阅读
●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1 就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写一篇人物通讯,以记叙为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2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课文,题目为“你好,老妈妈”。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1 在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一下人类历史发生过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重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