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蕖》李渔]《芙蕖》教案1

八年级语文教案 2013-04-2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一、知识结构

(一)字词

  颦 葩 妍 迨 菡萏 徂 擎 馥 颊 擎 菅

(二)语法

  1.介宾短语后置

2.使动用法

3.意动用法

4.名词作状语

二、[疑难辨析]

一、“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这个句子如何理解?

这句话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当令时”。“当令时”即“当令之时”。当:值,遇到,在。令:美好。全句的意思是,许多花草最美好的时间,只在花朵开放的那几天。

二、“菡萏”应如何解释?

“菡萏”课本上未加注解。有的书则注为“荷花的别称”,这不妥当。菡萏应当解释荷花的花苞,即没有开放的荷花。

三、课文解析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①有根无树,一岁②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木不得矣。予③夏季倚④此为命者,非故⑤效颦⑥于茂叔而袭⑦成说于前人也,以⑧芙蕖之可人⑨,其事不一而足,请备⑩述之。 荷花和其他草本的许多花相比,好像觉得稍有不同,但是(它)有根没有树干,一年生长一次,那些情况(却同其他草本花)一样。花谱里说:“生长在水里的叫草芙蓉,生长在陆地上的叫旱莲。”那就不能说(荷花)不是草本了。我夏天全靠荷花才能活下去,(这)并不是故意机械模仿周敦颐《爱莲说》,套用前人已成定论的学说,(而是)因为荷花适合人(心意),它的优点不止一个,请(让我)(把这些优点)全部说出来。

【注释】①[然]然而、但是。②[岁]年。③[予]我。④[倚]依靠。⑤[故]故意。⑥[效颦]“东施效颦”的简化说法。比喻生硬地胡乱效仿,效果很坏。⑦[袭]套用。⑧[以]因为。⑨[可以]适合人的心意。可,适合,动词。⑩[备]详尽。

【评点】第一层,揭示文章主旨,总领全文。

  群葩①当②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③矣。芙蕖则不然④。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⑤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⑥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⑦夏徂⑧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⑨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⑩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各种花适合时令的时间,只是在花开那几天,那几天以前(和)那几天以后(就)都属于无人过问的时候了。荷花却不(是)这样:打从小荷叶出水的时候起,(小荷叶)就点缀在碧绿的水面上:到了那茎叶生长以后,就一天天高起来,一天天向上长,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它)呈现出飘摇的美态,没风的时候(它)也显示出袅娜的丰姿。这样,我们在荷花还未开的时候,(就已经)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飘逸超群的情致了。到了荷花开花,(它那)娇艳的姿色(浓得好像)就要滴下来(似的),(一朵朵,一批比)先后开放,从夏天到秋天。这在花来说(开花供人欣赏)是(它)分内的事,在人来说是应该得到的享受。到了荷花谢后,(它)也(就)可以向主人宣告(已尽了责任,把他所有的姿色都献给了人们)没有什么过错了。(可是它)却又在花蒂下面生出莲蓬,莲蓬中结出莲子,亭亭独立,还像那未开的花,同翠叶一起耸立(在水上),不到白露结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就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合观赏的事。123

【注释】①[葩]花。②[当]适合。③[秋]时候。④[然]这样。⑤[日]一天天。⑥[迨]及、到。⑦[自]从。⑧[徂(cú)]到、往。⑨[资]财物,这里是比喻的说法。⑩[乃]却。[擎]向上举,这里指耸立。[能事不已]能事,擅长的本领。不已,不止。

【评点】第二层,着力说明芙蕖“可目”的优点。先用作比较的方式,拿群葩的争艳之日短暂与芙蕖的“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进行比较,说明芙蕖可目的优点略胜一筹。其次,又按它的成长过程,有条不紊地说明“可目”之能事。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①;避暑而暑为②之退③,纳凉而凉逐④之生。 适合人们鼻子(嗅觉)的,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的奇异香气,(用来)避暑,暑气因为它而减退,(用来)纳凉,凉气跟着它而产生。

【注释】①[馥]香气。②[为]因为。③[退]减退。④[逐]跟随。

【评点】第三层,说明芙蕖“可鼻”的优点,用了对偶句式,突出芙蕖的芬芳和清凉。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①列②盘餐而互芬③齿颊④者也。 至于它适合(人们)口味方面,莲子和藕都(是)一起陈列在盘子里的菜肴,交互使人感到满口芳香。

【注释】①[并]一起。②[列]陈列。③[芬]使……感到芳香。④[颊(jiá)]面颊,这里指嘴边。

【评点】说明芙蕖“可口”的优点,不在果腹而却芬香满口,虽为食用也不脱雅人之趣味。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①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②经年裹物之用。 只有经过霜打以后的残枯荷叶,衰败不堪,好像(已经)成为可以抛弃的废物了;可是摘下它收藏起来,还可以在一年中用来包裹东西。

【注释】①[似]好像。②[备]准备。

【评点】说明芙蕖“可用”的优点,前后两句,一虚一实,宕荡起伏

  是①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②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③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④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⑤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大于⑥此者乎? 这样看来,荷花这种东西,(是)没有一时一刻不适合眼睛观赏的,没有一物一丝不具备家常用途的。(它)有五谷的实用价值而没有五谷的名义,兼有许多花的长处而没有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有比种荷花(更)大的吗?

【注释】①[是]如此、这。②[适]适合。③[备]具备。④[实]实用价值。⑤[长]长处。⑥[于]比。

【评点】总结全文,将上述“可人”的四项内容,归为“适耳目之观”与“备家常之用”两类。并以一句反问句式,有力点出题旨。

  予四命①之中,此命为最。无如②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③为安身立命之地。仅④凿⑤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⑥,又时病⑦其漏。望天乞水⑧以救之,殆⑨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⑩其命者哉。 我的四个生命攸关的东西,这荷花是头等重要的。无奈(我)热爱(它)一生,却得不到半亩池塘(种荷花)作为安身立命的地方。只能挖一个斗大的池子,种几株荷花勉强敷衍过去,又时常因水池向地底下渗水而发愁。(时常)盼望下雨来救它,我大概就是所谓不善于培养(它)而把它的生命随便处置的人了。

【注释】①[四命]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②[无如]无奈。③[半亩方塘]指小池。④[仅]只有。⑤[凿]挖。⑥[塞(sè)责]敷衍。塞,来、应付。⑦[病]以……为苦。⑧[望天乞水]盼望下雨。⑨[殆(dài)]大概。⑩[草菅(jiān)]把……当作野草。菅,草名。有成语“草菅人命”。123

【评点】再次总结全文,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对芙蕖的酷爱之意。

【名言佳句】“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四、课文分析

【作者小传】李渔(1611�约1680),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明末清初浙江兰溪人,是一位有名的戏曲家、戏剧理论家,又是一个博学者,著有《笠翁十种曲》(传奇),多系写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故事;《闲情偶寄》(小品),内容包括戏剧理论、饮食、园艺等。本文节选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

本文是一篇说明小品,作者通过对芙蕖的分项说明,将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告知于人,说明种植之利。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1自然段。

这一部分以“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点明文章主旨,总领全文。其中“可人”一词,囊括了“可目”、“可鼻”、“可口”等项,紧接用“不一而足”一语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对种种可人之处的兴趣,最后用“请备述之”一语提起下文。

第二部分即第2至第5自然段。

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承接前文来“备述”芙蕖“可人”之处。课文的4个自然段以每一自然段为单位,逐一说明芙蕖“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长处。第2自然段说明“可目”的优点,是作者所着力加以描写的。他首先用比较的方法说明美丽的“群葩”争艳之日十分短暂,而“芙蕖则不然”,所谓“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两相比较,芙蕖“可目”之优点则胜一筹。其次作者又按照芙蕖成长直至衰败之过程,有条不紊地说明“可目”之能事。第3自然段说明“可鼻”的优点,用了对偶句式,突出芙蕖的清芬和清凉。第4自然段说明“可口”的优点,不在果腹而却芬香满口,虽为食用也不脱雅人之趣味。第5自然段说明可用的优点,前后两句,一虚一实,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第三部分即第6、第7自然段。

总结全文,将上述“可人”之四项,归为“适耳目之观”与“备家常之用”两类,与开头既有呼应,又略有变化,并以“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这一反问句式,有力地点出题旨,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对芙蕖的酷爱之意。本文在说明芙蕖的“可人”之处时,其分类的方法颇资探究。一方面,作者把“可人”分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项,而这四项,又可以从“适耳目之观”和“备家常之用”的“观”和“用”两大项来收束,其横式的分类法,就显得富有层次感。另一方面,从“可目”这一类以及从“可目”直到“可用”这四类,内容的两次展开,又基本上符合荷初生小叶、逐渐长高、成花、盛开、凋谢、生莲结子、衰败这一纵式的递进生长过程,于是,两个纵式的递进与全文的模式并列交织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相当有机协调,显示了作者构思中的匠心独运。

此外,本文的详略处理也颇值一提。全文写“芙蕖”之“可人”,以“可目”为主,其他为宾。因为芙蕖胜过群芳的地方,在“可口”、“可用”方面至为明显,略一指出就够了,“可鼻”方面,荷的香味较为一般,只有“可目”这点,似普遍,又似特殊,如不详写,则无法将其特性充分揭示出来,而且作为一种花,主要功用当然是供人观赏,所以本文以“可目”为重点,详加描写。先写“群葩”争艳时间之短突出“芙蕖则不然”。然后从荷的初生直写到其衰败,所谓从“荷钱出水”的“点缀绿波”,到“茎叶既生”的“飘摇”“袅娜”,再到“菡萏成花”的“娇姿欲滴”,直到“花之既谢”,还“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这样的祥写不但显示荷的“可目”之久,而且描绘了荷在各生长阶段的多姿多彩,渲染了荷的“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的优点。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7076.html

  • 《桃花源记》作业设计|《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 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 2.理解故事的寓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音频朗读 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步骤 一、复...

    发布于:2025-11-11

    详细阅读
  • [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步骤 : 1.提出疑问。课文中(包括题目中)...

    发布于:2025-11-11

    详细阅读
  • 《核舟记》板书设计_《核舟记》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设想 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发布于:2025-11-11

    详细阅读
  • 时间的脚印|时间的脚印

    教学建议 一、新颖的标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

    发布于:2025-11-11

    详细阅读
  • 中国石拱桥_中国石拱桥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说明顺序2、了解的特点3、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4、体味准确、生动的语言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播放六幅的图画,你准备用哪一种体裁向读者介绍它们呢?--说明文(二)新授内容:1、检查预习情况:①了解作者②掌握下列字词 (xiao)河 匀称(chen):均匀,比例和谐...

    发布于:2025-11-11

    详细阅读
  • 《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传》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要求理解课文中表现的陶渊民的道德情操。2、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熟练背诵全文。二、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阅读训练。2、掌握文中实词。三、教学难点 :1、怎样认识陶渊明不慕荣利的思想。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目标:疏通文意,大致理解课文。一、导入 新课:回...

    发布于:2025-11-11

    详细阅读
  • 【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征服沙漠、改造沙漠的方法。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4段),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其中第1~3段指出了沙漠与人的关系,沙漠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说明了的必要性,第4段分析了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和方式。...

    发布于:2025-11-11

    详细阅读
  • 详细阅读
  • 《爱莲说》公开课教案_《爱莲说》教案设计

    浙江省象山县南庄中学 韦法初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借物喻人 3、了解对比烘托 4、背诵本篇文言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读说课 三、主导教学:诵读与品析 四、课堂导入 :教师先出示鲁迅先生七律《莲蓬人》中的四句诗“扫除腻粉...

    发布于:2025-11-11

    详细阅读
  •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

    教学建议 一、思路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重点是段落和层次)比较清楚。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开头两段总说的艺术价值和它们的共同特征。第三至九段分说的具体特征,其中第三至六段分说始终紧扣图画美的特征,并分别对应...

    发布于:2025-11-1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