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蕖》李渔|《芙蕖》教案2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结构之 新、语言之美、立意之新,对课文主要内容能初步成诵。教学设想:理由(一)、此文属课内自读课文,学生尚能自译,个别
难句,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亦能弄懂。
理由(二)、此文虽以说明为主,但文章如行云流水,
清新自然,内中有作者感情的流动,可谓文情并茂,只有
反复朗读,方能体味本文语言风格,感受作者情感的节
律。如果仅把他当成一般说明文来上,停留在文字和结构
的处理上,则将索然无味。
构 思:以体会文章结构之新、语言之美、立意之新为教学的主要 内容,以李渔的创作理论为线索,以朗读为手段来推进教学进程。在实施中,又以分析文章结构为突破口,以分析文章语言、体味文章情感起伏为重点、难点,在分析文章立意中升华教学主体的认识。
特 点:此设想线索清楚,知识点形成块状而又衔接自然,符合由
浅入深、逐层深入的认识规律,并和单元知识《诵读的要
领》相结合,充分利用了课文《自读提示》中对李渔创作
理论的介绍,容易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速:一课时
教学准备:一、布置预习。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并熟读之,完成课
后练习一。
二、制作投影片。
1、李渔创作理论投影一张。
2、课文内容提示投影一张。
三、准备课文配乐朗诵带一盒(配古筝曲为佳)。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半节课的翻译,半个小时的朗读后,今天我们来上《芙蕖》这
篇文章。
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在理学家的眼中,它是一位
“道德君子”,在佛的世界里,莲是净土,佛们都端坐在莲台之上,
莲是崇高圣洁的象征,是人心灵的伴侣,人们赞美它,歌颂它,芙蕖因而获得“翠盖佳人”、“荷花仙子”的美誉。初中我们学过周敦颐
的《爱莲说》,请同学背出其中描写荷花形象和品质的一句。
《芙蕖》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李渔,李渔是一位戏曲理论家,作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他的创作理论,这节课,我们将结合一下李渔的创作理论,从结构、语言、立意上来欣赏这篇独具风格的小品文。
二、检查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1、①学生听配乐朗读,问第一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中“照映”
和“埋伏”在哪里?找出总起全文的一句,并回答全文抓住了这一句中的哪两个字来写?(可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芙蕖的可人的?(可目、可鼻、可人、可用)本文中哪一段话总结了上文?这一自然段的句子各照应了2-5自然段哪些方面?1234
②出示投影:写戏作文要做到“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且“节节俱欲想到”。
作文如同编戏,必有“主脑之人”、“主脑之事”其它的人只是
“陪宾”。
③本文中“主脑”为何?“陪宾”为何?
2、①读第二自然段,问“主脑”“可目”一段中写了芙蕖生长的哪几个阶段?把描写芙蕖各生长阶段丰姿的词语找出来。把这段中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找出来(如果学生素质较差,可教师读一句,学生找一个)。去掉这些虚词感觉如何?
明确:描写荷花各生长阶段丰姿的语言有:“荷钱出水”时的“点缀绿波”、“茎叶既生”时的“飘摇之态”、“袅娜之姿”,“菡萏成花”时的“娇姿欲滴”,“花之既谢”后的“亭亭独立”,“与翠叶并擎”。这些词语形象生动,美感较足,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芙蕖的酷爱与推崇,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一共有8个,其中“自”、“及”、“迨至”、“及”领起了芙蕖从初生到衰败的各个阶段,“便”“则又”、“此则”、“乃复”领起了各阶段芙蕖的可人。从这些虚词中明显可以看到作者感情起伏,“自”、“及”、“迨至”、“及”句的感情处于低潮,“便”、“则又”、“此则”、“乃复”句的感情处在高潮。这些虚问起了衔接的作用,使描述头绪更加清晰,语流更通畅。
②在细心体会虚词作用的同时,找出本段所用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本段中所用修辞手法主要有反衬、顶真、对偶、拟人,其反衬突出了芙蕖的优点,拟人赋予芙蕖情感,读起来亲切、可爱,顶真使前后句联系紧密、气势通畅,对偶则形式整齐,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方便。(学生回答有可能会把反衬当对比,可让学生明确两者区别。反衬一主一宾,以宾衬主,对比一个事物相对相反的两个不同方面,无主次之分)。
③出示投影:“能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他要求语言要
清新、活泼、平朴自然。
④教师小结如下:这一段作者抓住了芙蕖生长的四个阶段的特点,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芙蕖有稚嫩无暇的美,有成年娇姿的美,还有老残而犹有风韵之美,美不胜收,各尽情致。这些美感都是通过作者流畅而自然,平朴而清新的语言透射出来。我们从作者对芙蕖的描述中,看到了作者对芙蕖由衷的喜爱以至于为自己不能善待芙蕖而深感歉意。文章整体的感情流动波澜起伏,并逐渐达到高潮。
⑤下面请同学听朗读,并轻声跟读,仔细体会作者感情的起伏流动。(放配乐朗读录音)
3、以上我们感受到本文的结构之新,语言之新,这正如作者说“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那么这篇小品文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与我们初中学过的《爱莲说》又有何不同呢?
明确:可从立意和表现手法上来比较两文不同。从立意上看《爱
莲说》歌颂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表现作者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芙蕖》则从欣赏和使用角度说明荷花可人之处。从表现手法来看,《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芙蕖》则采用一般性描述。1234
4、出示李渔创作理论投影,作结束语。
投影内容:“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xiao相似;像)于今,下不觊(ji希图)传于后,不过自成一言,云所欲云而止。”“鸿文大篇非吾敢道,若诗歌词曲及稗官野史实有微长,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当时耳目为我一新”。
结束语:随着同学们知识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思考的深入,对《芙蕖》一文的美和新,同学们还将有更深的体会。
三、出示课文朗读内容提示投影。听录音,合上课本学生轻声跟
读。接着关上录音机,学生根据提示内容,背出课文第二至第六自然
段。
四、布置作业,巩固背诵。
附:课文内容提示投影
群葩当令时,只 之数目,前此后皆属 。芙蕖则不然:自 ,便 ,及其 ,则又 , 。
有风既作 ,无风亦呈 ,是我于花之未开, 。
迨至 , ,自夏徂秋,此则在花 ,在人 ,及 ,亦 ,乃复 , , ,犹似 ,
与翠叶 ,不至 而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荷叶之 ,荷花之 ,避暑 ,纳凉 。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 而 者也。只有 ,
,乃 ,又备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 ,
无一物一丝 。有 ,兼 ,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1234
附:
板书设计:
群葩
荷钱出水──点缀绿波
茎叶既生──飘飘之态
可 目 袅娜之姿
(主脑) 菡萏成花──娇姿欲滴
可 人 可 鼻 花之既谢──亭亭玉立
(主脑) 可 口 与翠叶并擎
可 用
便 则又 此则 乃复
感情起伏: 自 及 迨至 乃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7029.html
-
漫话小行星全文|漫话小行星详细阅读
教学设计示例2 一、导入 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展示九大行星排列及运行轨迹图,使学生头脑中留下感性的立体的九大行星图。然后,请大家分别谈谈对哪种天体感兴趣,为什么?想没想过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领域寻求自身发展的方向? 二、明确目标 1.了解小行星的发现史和命名办法,增加这方面的科学知识。 2...
-
[公输]公输详细阅读
教学建议 一、主旨概述 课文记述盘替楚国造云梯,准备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消息后连忙前去阻止。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最终阻止了战争的发生。表现了墨子临危不惧,智勇双全的性格。 二、结构内容 全文共22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墨子出使楚国的缘...
-
【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详细阅读
《》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 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经济繁荣;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
-
秃鹰之死|秃鹰之死详细阅读
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这是—篇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的事理性说明文。作者从光化学:烟雾、有毒化合物、潜在的核污染、泄露的石油等几个方面,说明工业“三废”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揭示了现代社会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条理清晰、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思路结构 文章开头以臭名昭著的“洛杉矶烟雾”杀死秃鹰的...
-
死海不死_死海不死详细阅读
教学建议 一、新颖巧妙的标题 标题“”,新颖、巧妙,引人入胜。“”中的两个“死”字含义不同,“死”与“不死”互相矛盾,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死海的特征。全文围绕“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死”(人不会被淹死,开发利用、出现生气),最后又说到死海的...
-
谁是最可爱的人_谁是最可爱的人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 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 2 掌握本文围绕中心精心选材、巧妙组材的特点。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 学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培养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情感目标: 学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战士们的崇高精神。教学建议一、主题思想 本文真实地报...
-
【中国现当代诗】第三册中国当代诗四首详细阅读
教学目的:了解一些中国当代诗不同的风格特点。 鉴赏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教学设想:在学生对诗歌已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一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诗歌尤其是朦胧诗的特点。然后依次朗读、分析体会四首诗作,鉴赏诗人新颖丰富的意象,理解诗人复杂热烈的情感。当代诗在字面上没...
-
[登泰山记的翻译]第三册登泰山记详细阅读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 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
-
[第三册六单元的口语交际]第三册六国论详细阅读
一、教学内容通过指导性阅读,巩固掌握学过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对比的方式,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在通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古文阅读的鉴赏能力。二、教学安排1.课时:两课时;2.课型:宏观比较阅读方式。三、预习要求①通读全文,注意关键字、词、句的文言特点;②自...
-
[小古文《雪》教学设计]《雪》教学设计5详细阅读
一、检查字词博识:学识丰富。美艳:色彩光泽鲜明好看。消释:消散。褪尽:全脱落了。凛冽:刺骨的寒冷。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二、朗读课文1、指名读2、分段读三、整体感知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思想(思考练习一)1、默读课后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2、讨论:(1)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