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黄生借书说》]《黄生借书说》《论读书》教案及练习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二. 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词语积累
书非借不能读也: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消遣:用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的时间;消闲解闷。
愚鲁:愚笨。
轻鄙:轻视;看不起。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摘。
辩驳: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
炫耀:课文中是“夸耀”的意思。
梗概:大略的内容。
锐利:(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博学多知:形容学识渊博,见多识广。
狡黠:狡诈。
2. 一词多义
3. 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摩mó 俟sì 辄zhé 俸fèng 庋guǐ 惴惴zhuìzhuì 蟫yín 挑剔tì 炫xuàn耀 梗gěng概 狡黠xiá
4.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5. 作者、作品简介
⑴课文标题中的“说”,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代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属这类文章。
⑵袁枚(1716 - 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知县。33岁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址,故改其名“随园”,又因此自号“随园老人”,晚年还自号“仓山居士”,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他一生喜爱山水田园,思想比较自由解放,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反对模仿古诗文的格调。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1234567
⑶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作者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
⑷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⑸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十三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读书,十五岁进葛莱律师公会为高级生,二十二岁时被认可为律师。直到詹姆斯王朝时,培根受封为男爵,1607年任法部次官,1617年时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再升为英格兰大法官,被封为浮如阑(地名)男爵,1621年受封为圣奥本斯子爵。同年因受贿被弹劾,判处四万镑罚金,并终身监禁。后来为詹姆斯王所释放并退还罚金。 1626年春,为了试验冷藏是否可以保存肉类持久不腐,在大风雪中受冻,患重感冒逝世。
马克思称培根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反对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提出了经验——理论——经验的公式。他强调发展自然科学的重要,重视知识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他的学说也有不足之处,存在着“神学的不彻底性”。培根还是一位散文作家。他的《论说文集》是一本世界性的名著。
6. 培根名言警句
⑴知识就是力量。
⑵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⑶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
⑷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⑸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三. 课文讲解
《黄生借书说》
(一)文章主旨
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二)重点语句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和“然则”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
“然”和“然则”在文言文中都充当连接成分,但一个是词,一个是短语,具体用法也不同。“然天子读书者有几”中的“然”,相当于“然而”“可是”等,表示转折的意思。“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则”,相当于“这样(看来),那么……”,它紧承上文引出下面的意思。对“然则”的解释不能生搬硬套、僵化呆板,应注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翻译。译作“(既然)这样……那么”。
(三)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 - 2段)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第3段)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第4段)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1234567
第四部分(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四)写作特点
1.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 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相应名言为“乐之者”“专心致志”“自得之”句以及“不如无书”句、学思关系句等。两文启发主要如观点新颖独到,表达形象、风趣、别致)
《读书杂谈》中关于嗜好的读书这一观点,其相应的孔孟名言为: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嗜好的读书的实质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是手不释卷,此观点与“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等名言也有相应关系。《读书的三种姿势》中相应观点和名言为:l。正襟危坐、刻苦钻研坐着读,相应为“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2. 不要不加分析地全盘吸收,要主动地用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批判地读,敢于与权威对话,相应名言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诵诗,与古人谋”;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则与1、2两条都有关;4. 文中所谈的躺、坐、站三种读书姿势都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韵味。
简单一点的回答只找出相应的名言即可;再低一点的要求,鲁文找到“1”、孙文找 到“l”“2”的相应名言就行。
读了两文后受到什么启发,一是内容观点上,注意两文新颖独到的观点,如嗜好的读书的实质,如站着读(当然两文中其他的观点都有独到之处);二是表达上,鲁文提法(嗜好的读书)和比喻(打牌作比)风趣、别致、生动、形象,孙文以躺、坐、站三种姿势代替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同样是别致、形象、生动,化抽象的说理为感性鲜活的表达是两文共同的特点。三是鲁文是演讲,平易的开场白、像普通人一样和人谈心、形象性的表述、语句短而明快,注意缩短与听众的距离等都是这个演讲的特点。四是孙文的三种读书姿势并不是独立平行阐述的,而是把它们互相联系起来,第一种的局限第二种弥补,第二种的不足第三种来完善。讨论可以各抒己见,但应加以引导。1234567
第二题
《读书杂谈》中作者的观点,全面理解应为:1. 十分推崇嗜好的读书,其实质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手不释卷,在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即无功利,趣味浓,很投入。此状态既包括随随便便、轻轻松松的自由读,显然也包括自觉自愿的做学问的深入研读。2. 认为在现今社会条件下,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还是为职业的读书,虽然带着苦痛,有些勉勉强强,但人们要吃饭,要生存,也得为职业刻苦攻读。3.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当然是在应做的功课已经做完之后。
第三题
此道练习的基本要求是能抓住两文的主要观点和主要理由。柏文主要是大力“声讨”借书不还,原因主要是借者往往以为小事一桩而毫未顾及书主的需要和心理,乃至弄到黑白颠倒的地步;柏文主要是讲借书之弊,但并末完全拒绝借书。袁文主要是讲借书之利,即非借不能读,理由主要是自己的书往往束之高阁,借来的书害怕催讨因而抓紧阅读,也正因为如此,袁文同样认为借书必还。设计柏、袁的对话可以充分利用文中原有的话语、事例;也可以变通说法,可以有合理的想象,形式也不拘一格,但总体而言应立足文本,不能脱离文本而任意编造。此题的目的就是通过比较促进更好地读懂课文,同时通过比较了解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说法。
此题更高一点的要求是,通过比较对柏、袁两文的观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有条理的梳理,特别是对其中“自圆其说”“言之成理”的那些论说理由和论证的过程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该梳理如下:柏文的主要观点:一是借书必还,理由是对方未及时归还,书主人要用时便找不着,这是读书人最伤心、窝火的一件事。二是必须对此大加强调,原因是借者往往不还,而且往往借去未看;作者着重分析了借而不还者的心理,即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又不是借银子,即使占为已有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偷书还是雅贼呢,又认为书主不肯借书或催讨还书显得不够朋友、小气,而这些心理,尤其是不够朋友、小气,又是书主也有的,因而造成了借书不还反而合情合理的荒唐现象。文章特别巧妙之处是以幽默笔法把上述两点糅合在一起论说,即把书主写得很无奈、很可怜,似乎很不占理、很不通人情,而显出对方的无理、可气、可恶,进而自然得出借书必还的结论。袁文的主要观点:一是书非借不能读。原因分析了两条,这两条也是对书主和借者心理的分析。其一自己的书总觉得有的是机会,有的是时间,“姑俟异日观”,其结果是束之高阁;其二借来的书“必虑人逼取”,因此抓紧阅看,“摩玩之不已”。并以自己的遭遇、经历为例特别地说明了上述道理。二是借者应读必专,归必速。这后一观点论证得很巧妙,以黄生和自己当年的处境作对比,一方面说明了自己今日肯借的原因,另一方面却巧妙一转,只用“知幸与不幸”一句巧妙地得出了“读必专,归必速”的结论。其中的种种理由、想法不着一字,隐含其中,即既然我如此通情达理,够朋友,你也应如此通情达理够意思;既然非借不能读,借去就应读,就不能据为已有,结果束之高阁;同时也暗示、表达了自己对借去不读,借而不还的担心。所以,这最后几句也是“有言在先”“丑话在前”的风雅表达,即智趣表达。1234567
第四题
第1、2小题的“为”即“是”的意思。 第3小题的“为”是“做”之意。
第4小题的“为”可译为“就是”。 第5小题的“为”是“作为”的意思。
第6小题的“为”是“认为”的意思,同“谓”,可译为“说”;后面的“是”是代词, 即“这个人”“此人”;全句为:说此人的聪明不如么? 此外,本单元中“为”字还有一些要注意,如: “若业为吾所有”的“为”是“成为”; “可以为师矣”的“为”也是“做”; “有为者”课文注释为“有所作为的人”, “为”也是“做”“治理”(即做学问、治学、干事业之“做”、之“治理”)之意。
《论读书》
(一)文章思路
这篇课文用很细的分段,密集的警句,自由畅达地发表对求知(读书)的种种看法,大致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求知的目的,求知的方法,以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种种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
(二)重点语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解析:“……使人……”是分述,后面的“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是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叫做归纳论证。同时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 这样写,增强了论述的气势,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知识对于人的作用,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的论点。
“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解析:这一段以未经人工培育的“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以对于野花草的“修剪移栽”比喻人的“求知学习”,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恰当而巧妙。“野生的花草”经过“修剪移栽”能花繁叶茂,“人的天性”通过“求知学习”能改进完善。运用这两句比喻是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这个论点。用比喻的写法,就把比较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易于人们感知、理解。
(三)写作特点
1.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即设立比喻论述某种道理。例如第四段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一组比喻来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人性”的论点。这样写,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表达具体生动。
2. 本文还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第十一段先列举六门具体学科的作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最后引用一句名言归纳出论点:“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令人信服。
3. 本文还多处运用了排比论述的写法,例如第二段:“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才干。”第九段:“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能使人精确。”这样。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 1234567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
(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 )
(4)其切如是( )( )
(5)落落大满( )
(6)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二、课内阅读题。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1. 注音。
惴( ) 庋( )
2. 解释。
强假:_________ ;高束:_________。
3. 解释句中“然”字。
①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②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
4. 翻译下列短语及句子。
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②汗牛塞屋。
③书非借不能读也。
④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5. 指出本段中判断句、设问句、反问句各一例。
6. 分辨“祖父”、“子孙”的古今义。
7. 概括本语段大意。
8. 本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手法,写出了读书人的两种态度,表明作者“_____________”的观点。
三、阅读题。
狡诈者( )学问,愚鲁者( )学问,聪明者则( )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智慧在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但也不可过于迷信书本。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1. “羡慕”“轻鄙”“运用”三词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应为: 、 、 。
2. 表现两种不同求知目的的短语分别是 和 。
3. 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①这是技艺
②运用智慧在书本之外
③吹嘘炫耀
④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
4. 简答下面问题。1234567
①写出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
②说明这段文字的论证方法。
③归纳这段文字的大意。
【试题答案】
一、(1)感叹;(2)使……流汗;(3)那人 借;(4)迫切的心情 这样;(5)堆集的样子;(6)值得珍惜
二、1. zhuì guǐ
2. 勉强借来;搁起来放在高处。
3. ①然而;②这样。
4. ①七略四库是皇帝的书;②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就把屋子堆得满满的;③书如果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读;④暂且等到将来看吧。
5. 判断句:书非借不能读也。反问句:然天子读书者有几;设问句:子不闻藏书者乎……无论焉。
6. 祖父:古义——祖父和父亲;今义一一爷爷;子孙:古义一一儿子和孙子;今义一一孩子。
7. 提出中心论点,列举并分析藏书者不读书的情形。
8. 对比 书非借不能读也
三、1. 轻鄙 羡慕 运用
2. “吹嘘炫耀”和“寻找真理、启迪知慧”
3. ①运用学问 ②不在所读的书本当中 ③夸大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 ④故意找书的问题,与作者辩驳。
4. ①最后一句 ②对比论证,讲道理论证 ③分析不同的人对待学问的不同态度,进而归结出求知的目的。
上一篇:《黄生借书说》教案2
下一篇:《黄生借书说》教案3
1234567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6323.html
相关教案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
- 《听听那冷雨》!_《听听那冷雨》教案3
- 【余秋雨《信客》】《信客》提高作业练习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_《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 [《蜡烛》教学设计]《蜡烛》教学设计
- [课文《蜡烛》]《蜡烛》综合能力测试
- 《听听那冷雨》赏析提纲|《听听那冷雨》赏析
- 有没有桃花源这个地方|东晋有没有“桃花源”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过原文课件_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6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自学评估
-
《阿里山纪行》原文|《阿里山纪行》综合能力测试题详细阅读
一、仿照示例,以“江上白帆”开头写一句话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文开头陈述两岸人民各自最喜爱的歌曲,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春酒》赏析|19《春酒》说课教案详细阅读
03一.说教材《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
-
阿长与山海经_阿长与<山海经>详细阅读
课题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教 材 分 析概述重点难点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详细阅读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2021_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纪念白求恩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议论文。纪念是为了学习,因此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全文的一条主线。二、重点、难点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三、教学方法 采用以...
-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翻译|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详细阅读
22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认识“铭”“说”两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从文中获取启示,并对自己的处世观点、态度的再认识。课时安排...
-
[《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答谢中书书》教学案详细阅读
张笑天——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教师提问所学的写山水的古诗导入,让学生吟咏从而体会作者...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600字]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训练复习详细阅读
第五单元作文训练 扩写·改写《石壕吏》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写作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 了解“改写”主要方式及基本要求。 2、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巩固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难点1、 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仍要体现原文的基本精神,...
-
大雁归来|大雁归来详细阅读
利奥波德教学目的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教学重点、难点1.对象的特点。2.生动描写。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 狩...
-
[课文《蜡烛》]《蜡烛》同步练习1详细阅读
●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1 就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写一篇人物通讯,以记叙为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2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课文,题目为“你好,老妈妈”。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1 在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一下人类历史发生过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重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