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一等奖_《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2份

八年级语文教案 2013-03-2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授课人:张学新        地点:深圳华侨城中学八年级(6)班 

一、借月导入新课,音乐进入课堂: 
    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老师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在树梢的粉笔画。 
生:(马上就有人在小声低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师(喜)(马上转过头来):对,这句诗正是这幅月光图的最好注解。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放贝多芬的《月光曲》)) 
(整个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处处,学生抢着举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思乡之情 
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 
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 
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对朋友的思念。 
…… 
师(笑):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 
生(抢着):人的雅兴。 
师:不错,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写人的雅兴,什么雅兴呢?” 
师(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自主学文,师生互动启发 
师:大家看书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大家理解诗人的雅兴。 
生(悉悉嗦嗦的翻书声)。 
《月光曲》还在播放。 
教师巡视。 
师: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片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 
生:说了句公道话却被贬到黄州。 
师:大家可以猜想当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生1:悲伤。 
生2:不对,应该是悲哀和无奈。 
师(快速):为什么呢? 
生2(不服气的):他即使是对的,但皇帝要贬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办法呢?总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教室里笑声一片)。 
生3:不对,应该是轻松的坦然的,因为他从此再也不必‘案牍劳形’了。 
师:用文章的原话就是 ——” 
生(齐声):闲人。 
师:作者愿意做‘闲人’吗? 
生1:愿意。” 
生2不愿意” 
生3:要是愿意,干吗睡不着觉,起来夜游? 
师:很好,作者为什么要夜游呢? 
生4:寂寞呗! 
生:都是月亮惹的祸!(众生大笑) 
生5(补充):是因为‘月光入户’,所以作者‘欣然起行’。 
生:应该是不甘寂寞,当看到月色后,便欣然起行。。 
师(放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好!先寂寞后欣然,看来月能解忧。如果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会像苏轼一样见月起行吗? 
生(齐笑着摇头):才不呢! 
师(笑):为什么古人有此习惯呢? 
生1:古人都是神经病。(其他生笑)。 
师(笑):是神经病吗? 
生2:不是,这是古代文人多愁善感的表现。 
师:说具体点。 
生2:因为‘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不正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掌声) 12345
师:不错,吟风弄月正是古人追求诗意和浪漫生活的表现,但更多的是借月抒怀,表达心绪,我们来看看作者月夜赏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众生翻书)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 
生2(反驳):那是写水。 
师(笑):是写水吗? 
生3:不对,是写月光像水。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不是写水? 
生3:‘如’字。 
师:好!那水中藻、荇又作何解? 
生4:院中种的植物呗。。 
众生(大笑):是竹子、柏树。 
师:看见这幅“月下竹柏图”揣想一下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众生举手) 
生5:开心。 
生6:平静。 
生7:坦然。” 
生8:不对,应该是不平静。。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8:因为竹柏有投影说明月色很清,月光很亮,确实给人一种静的感觉。但是作者此时身在异乡又被贬。心里不可能宁静!(掌声)。 
师:言之有理,言之有理。静中又突然不静,感情变化很快嘛!(众生笑)这叫什么写法? 
生:反衬。 
三、学生即兴表演  合作体会感情 
师(关掉了《春江花月夜》笑):大家体会得很不错,假若让你们借助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作者的感情变化怎样? 
生:老师,你该不会让我们来‘模仿秀’吧? 
师:对!小组内确定人选,可自行设计台词和动作,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生4人一组讨论,师放舒伯特的《小夜曲》。(师分别选了4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生评价表演。 
四、学生齐背课文  师布置课外拓展 
师:看来大家确实体会了苏轼当时寂寞、欣喜、宁静、不宁静的心态,下面我来齐背。 
生齐背。 
师:好,短短84字就传达作者这么多的情感,可见作者用笔的老到,下节课请同学们上网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包括他的诗词,看谁收集的全面。下课。 
生:老师再见。 
(下课了,教室里依然琴声悠悠,学生似乎还陶醉在《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 
课例分析: 
   此课例打破以往古文由教师一句一句教的窠臼,在充分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动机的情况下,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对文意的理解把握,更为重要的由以往简单的启发诱导过渡到探究思考、自主合作、师生互动的新颖模式,实现学生探究之乐、成功之乐、学习之乐和合作之乐,让学习主体在自我的思考中增强人文素养。教师的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组织者、领导者、引导者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张老师没有平白的说教,没有断然的否定,没有牵强的附会,`全由学生的见解出发,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充分的尊重学生主体,由此及彼,挖掘作品深层次的意义;尤其是学生在分析“月光图”时得出:以写“月”之静来反映主人公内心的“不静”。这是个独创,它打破了教科书的标准答案,让人耳目一新,很有创意。张老师没有否定,而是给以嘉许。另外,让音乐介入课堂,不能不说是个大胆的尝试,夜的静谧,月的清朗,人的豁达,都被那优美的旋律诠释的淋漓尽致,所选的乐曲也恰到好处,体现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既能怡情,又能制造氛围,可谓一石两鸟。 12345

评价: 
    当然,任何一课都有遗憾。本课也有值得讨论的地方。是先让学生收集苏轼的材料再欣赏课文好呢,还是先上课文,抛砖引玉,再收集资料好,孰优孰劣?值得我们讨论;另外,让音乐介入课堂也值得探讨,不过,从视、听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刺激也不为过分,但时机如何把握也需要研究。无论怎样,形式是次要的,但形式也是必须的。古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人文性的完美体现,采用怎样的形式更好更快的让学生从这本厚厚的文化宝藏里挖掘出闪亮的珍珠则是我们广大的同行共同的追求。 
    作者简介:张学新,男,1972年12月生,湖北襄樊人,湖北大学中文本科毕业,中学语文一级教师。1995年宜城龙头中学任教,2000年襄樊外国语中学任教,2002年深圳华侨城中学任教,倡导“成功教育”,主张“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至今发表的论文20余篇。 
    做人做事的体会是:谦虚谨慎,博采众长,勤于思考,努力创新。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 
  班长:起立。 
  师:请同学们齐背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生:(生齐背)明月几时有…… 
  师:一首《明月几时有》道出了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明月几时有?何夜无月?只不过很少有人有那一份闲情逸致去欣赏罢了。但宋朝的文学大家苏轼却对月情有独钟。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记承天寺夜游。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将注释中的字音抄在文中,如有不认识的字请做出记号。 
  生:(看书、注音、做记号) 
  师:有不认识的字吗? 
  生:没有。 
  师:那好,我请一位同学试读一下。(请一生) 
  1生:(读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师:他读得怎样?有没有读错的。 
  生:有。柏应读作băi。 
  师:(板书 柏băi)再请一位同学读读,我想一定会读得更好了。 
  2生:(读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师:这回读得很好。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一遍。(师读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疏通文义,同时完成课后练习2。如有不理解的请作出记号,等一会大家再讨论一下。 
  生:(看课文约4分种) 
  师:请同学们就刚才在看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交流一下。 
  生:(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在交流之后还有没有问题,如果有,请提出来,咱们再集体讨论。 
  1生:“欣然”是什么意思? 
  2生:高兴的意思。 
  师:对,《春》一文中有“欣欣然张开了眼,”其中的“欣欣然”就是高兴的意思。 
  3生:“亦未寝”的“亦”是什么意思? 
  4生:“亦”解释为“也”。 12345
  5生:“步于中庭”的“步”是什么意思? 
  6生:作“散步”讲。 
  师:还有不清楚的吗?(见没有)那好,请几个同学口头翻译一下,看是否真的掌握了。 
  1生:(翻译第一句) 
  师:他的翻译有没有问题?(有学生说有)问题在哪? 
  生:“遂”字没有翻译,它的意思是“于是”。 
  师:你说得很正确。(继续请学生翻译) 
  2生:(翻译第二句) 
  3生:(翻译第三句) 
  4生:(翻译第四句) 
  师:刚才几位同学翻译得很好,说明同学们真的掌握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课文。同学们,文章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夜游呢? 
  1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色非常的美好,所以他想欣赏一番。 
  师:这是讲“夜游”的原因,他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呢? 
  2生:“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寻张怀民。” 
  师:请同学们看注释,能不能找到有关本文背景的材料。  
  1生:(找材料)注释7有。 
  2生:注释2也有。 
  师: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这个背景谈谈苏轼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夜游。 
  生:因为他被贬到黄洲,做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感到很寂寞,于是想找个好朋友一起聊天。 
  师:说得很好。在苏轼的眼里,那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呢? 
  1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写景的句子。(板书品味写景)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一句写的是什么景? 
  生:夜色。 
  师:准确地说是什么? 
  生:是月色。 
  师:很好。(板书月色)作者笔下描写的月色是怎么样的呢?(板书怎么样)请同学们再齐读。 
  生:(齐读) 
  师:月色是怎么样的呢? 
  1生:澄清 
  2生:透明 
  3生:清亮、空灵 
  师:(赞许的)同学们说得很好,今晚的月色多么的澄澈透明呀!(板书澄澈透明)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再请同学们齐读。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把“如”和“盖竹柏影也”去掉读一遍。 
  生:(齐读)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师:如果这样写,会给人怎样的感觉呢? 
  生:这样写,让人感觉是写水的。 
  师:但实际上课文是月色的。可见作者上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写的? 
  1生:是比喻。 
  师:非常正确。(板书比喻)既然是比喻,那么就让我们这样来写:“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比较这两者,课文的“盖竹柏影也”的“盖”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师:是的,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板书虚实)这样美妙的夜晚,这样澄清透明的月光,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呢?(板书意境)请一位同学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一下月色。 12345
  生:庭院中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潭中各种水草千姿百态,摇曳多姿,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呢? 
  1生:淡雅。 
  2生:幽静。 
  3生:清雅。 
  师:清丽淡雅,不错。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一段,边读边体会。 
  生:(齐读) 
  师:一部照相机,如果装入黑白底片,那它照出的照片一定是黑白的,装入彩色底片,那它照出的照片是(指一生回答) 
  生:彩色照片。 
  师:一个人的心灵就是一张底片,如果用快乐的底片去照自然界的景物,得到的是什么? 
  生:快乐的照片。 
  师:如果用痛苦或忧伤的底片去照得到的是什么? 
  生:痛苦、忧伤的照片。 
  师:平时,你是用什么样的底片去照世界的? 
  生:快乐的。 
  师:很好,我们永远都要用快乐的心情去感受一切。现在,苏轼用他的心灵为我们拍摄了一幅照片,请同学们透过这张照片,体会作者的心境。要透视作者的内心情感,必须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板书知人论世)前面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请同学们阅读第三自然段的内容,结合文章的景物描写和写作背景,思考讨论:此时的苏轼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呢?教师吟诵第三自然段) 
  生:(讨论、交流约3分钟,教师吟诵第三自然段) 
  师:请各小组谈谈你们讨论交流的情况。 
  1生:作者虽然被贬官,但从景物描写来看,色调明朗,可见他心胸比较豁达,乐观。 
  2生:一个“闲”字,说明他很幽闲。 
  3生:他赏月时高兴的心情,课文用了一个“欣然”。 
  4生:作者借明月抒情。明月尚且有人欣赏,怎么作者没有人欣赏呢? 
  师:(翘起大拇指)真棒。是啊!明月尚且有人欣赏,想我苏轼是何等英才,为何没有人欣赏我呢!刚才同学们说得很精彩,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要知人论世,还要根据文章作者用心灵所拍摄的照片,缘景析情(板书缘景析情)。根据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分析作者的内心情感。再请同学们齐读全文。 
  生:(齐读课文) 
  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体会到苏轼笔下的美妙月夜,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写景散文的一些方法。(板书学习方法) 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课。 
  板书: 是什么 月色 
  品味写景 怎么样 澄澈透明 
  学习方法 怎样写 虚实 意境 比喻 
  体会心境 知人论世 
  缘景析情 
  (简评:一、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读、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加以点拨、引导,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凸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合肥四十七中语文教研组。)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6265.html

  • 《阿里山纪行》原文|《阿里山纪行》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仿照示例,以“江上白帆”开头写一句话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文开头陈述两岸人民各自最喜爱的歌曲,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春酒》赏析|19《春酒》说课教案

    03一.说教材《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阿长与山海经_阿长与<山海经>

    课题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教 材 分 析概述重点难点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2021_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纪念白求恩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议论文。纪念是为了学习,因此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全文的一条主线。二、重点、难点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三、教学方法  采用以...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翻译|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22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认识“铭”“说”两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从文中获取启示,并对自己的处世观点、态度的再认识。课时安排...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答谢中书书》教学案

    张笑天——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教师提问所学的写山水的古诗导入,让学生吟咏从而体会作者...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600字]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训练复习

    第五单元作文训练 扩写·改写《石壕吏》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写作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 了解“改写”主要方式及基本要求。 2、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巩固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难点1、 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仍要体现原文的基本精神,...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大雁归来|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教学目的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教学重点、难点1.对象的特点。2.生动描写。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 狩...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课文《蜡烛》]《蜡烛》同步练习1

    ●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1 就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写一篇人物通讯,以记叙为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2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课文,题目为“你好,老妈妈”。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1 在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一下人类历史发生过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重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