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

八年级物理教案 2012-11-1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物理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是初中物理电学的重要内容,焦耳定律又是初中物理知识的重点,本节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课。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电流的热效应,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本节的探究。

  【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为热能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2)知道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条件下,电能转化为热能的功率跟通过导体的电流有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大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知识的学习,认识到科学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热爱科学的兴趣。

  (2)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学生用:烧瓶、温度计、铜丝、电炉丝、导线、煤油、电源。

  演示用:电炉、电熨斗、热得快等电热器、投影仪。

  【设计理念

  结合教学实际,对本节内容进行更为合理的重组,以电热知识和相关技能为载体,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向互动为原则,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提高教学效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一定能举出许多电能变成热能的例子。通过对电能的学习,大家已经了解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谁还记得这是电流的什么效应?

  2.学生a:这叫电流的热效应。

  3.教师引导:在前面课程小灯泡的发光实验中,同学们曾有意地去触摸过小灯泡,感觉小灯泡(同学们一起说)热。有没有同学触摸过导线,如小灯泡连接的导线热不热。

  4.学生b:我摸过,没感觉到热。

  学生c:我也在家里摸过做饭的电饭锅,饭都熟了,导线也没感觉到热。

  5.教师引导:同学们有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导线和用电器中流过的电流相同吗?

  6.学生d:相同。

  7.教师引导:导线和用电器中流过了相同的电流,用电器发热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这是为什么?今天同学们就来一起探讨电流经过用电器时产生的热量与什么有关。123

  二、进行新课,探究新知

  1.猜想或假设

  (1)学生猜想或假设: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大胆猜想)

  a.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可能与i、r、t有关?

  b.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可能与u、w、p有关?

  (2)教师引导:

  i、u、r、t、w、p等因素中,好多量之间,是有关联的,(如:p=ui,w=uit,u=ir等,同学之间集体讨论,集思广益,达成共识),要研究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只要研究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与i、r、t的关系就可以了。

  2.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怎样来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i、r、t间的关系呢?一一采用控制变量法。

  探究方案㈠(小组讨论,大组交流)

  l.探究对象:q与r的关系;

  2.主要实验器材及电路的组成;

  3.显示产生热量多少的方法。

  探究q与r的关系时,至少需要几个电阻?(两只)

  两只电阻大小的关系怎样?(电阻大小不等)

  探究时应保持什么量不变?(i、t)

  怎样来保证通过电阻丝中的电流大小相等,通电时间相同?(串联在同一电路中)

  实验电路中,除阻值不等的电阻丝r1、r2外,还应有哪些主要器材?(电源、开关、导线等)。

  请同学设计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实验电路,并画出它的电路图。

  教师巡视,选择电路图,由实验投影仪显示,并加以肯定、鼓励。设计的电路,共同点都是选用电阻值不等的电阻丝r1、r2串联起来,与开关、电源组成电路,并由各小组根据电路图将提供的实物连接成电路。

  怎样来显示通电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学生、教师各抒己见)

  ①将两根电阻丝分别浸没在等质量的煤油中,通电后,用温度计测煤油温度的变化。

  ②将两根电阻丝分别浸没在装满煤油的、规格相同的烧瓶中,并插入细玻璃管,通电后,观察管中液面的变化。

  ③在两根电阻丝上,分别放上浸过松节油的棉花。通电后,观察导线冒烟的情况。

  哪一种方法更好一些,讨论比较后,各实验小组采用第三种方法进行实验,通电后,发现电阻大的电阻丝上首先冒出滚滚浓烟,并燃烧起来。

  得出结论:i、t相同,r越大,产生热量越多。

  探究方案㈡(小组讨论,大组交流)

  1.探究对象:q与i的关系;

  2.主要实验器材及电路的组成;

  3.显示产生热量多少的方法。

  探究q与i的关系时,应保持什么量不变?(r、t)

  如何使等值电阻中的电流大小不等呢?(并接在两条支路中,其中一条支路中串接一只限流电阻)。

  为了便于观察电路中电流的大小,还需要什么仪器?(电流表)

  还需要哪些主要器材?(开关、电源、限流电阻、导线等)

  请同学设计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实验电路,并画出它的电路图。

  教师巡视、选择电路图,由实物投影仪显示,并加以肯定、鼓励。设计的电路共同点是采用电阻值相等的两段电阻丝,分别接入电流大小不同的两条支路中,用一个开关来控制电路的通断,能很好地做到通电时间相同。由各小组根据电路图将提供的实物连接成电路。电阻丝r3、r4上分别放上浸过松节油的棉花,通电后发现r3上首先冒出滚滚浓烟,并燃烧起来。123

  得出结论:r、t相同,i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从上述两个探究过程中,也可得出:r、i一定,t越长,产生的热量越多。

  3.分析与论证

  结论:导体中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大,通电时间越长,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由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理论推导:电流通过导体时,如果在一定时间内,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而没有同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那么,电流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热量就等于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即p=ui,再根据欧姆定律u=ir得p=i2r。

  结论: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4.评价与交流

  a.探究实验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实验操作有没有需要改进?所得结论是否可靠?

  b.回答本堂课开始所提出的两个问题。

  (1)为什么电路中灯泡的灯丝的发红,而连接的导线并不怎么热?

  (2)为什么接入大功率的用电器后,电线显示著发热而烧坏?

  c.电热的利用和防止(根据同学所掌握的信息,采用相互交流的方式,来辩证地看待电热的作用。)

  (1)电流的热效应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电热水器、电饭锅、……。

  (2)很多情况下需要防止电热造成的危害。

  如:电动机发热,……。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wulijiaoan/2483.html

  •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3.2生活中的透镜

    3 2 生活中的透镜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 :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填空|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 声现象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知识提炼: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拓展: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知识提炼: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拓展:能...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电路与电流思维导图】《电路与电流》期末复习资料

    第三部分 电路与电流  【知识结构】  一、 电路的组成:  1 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 各部分元件的作用:(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八年级物理上册《电流和电路》知识点归纳

    电荷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c),简称库。4、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详细介绍:课题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执教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二教学过程设计1.测量2 长度的单位3 正确使用刻度尺教学过程设计4 正确记录测结果5 误差三.思考与作业四板书第一章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五简要说明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斜坡的启示教学反思|《斜坡启示》教学设计_

    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 (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b类 教学内容:斜坡的启示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以及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创...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电磁铁课堂实录]“电磁铁”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电磁铁,学会制作电磁铁,认识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的过程,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养成主动与他...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汽化和液化|汽化和液化

    【内容分析】《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汽化|汽化

    设计思想  一、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汽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汽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