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科技学院】黄河

八年级地理教案 2012-09-0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的关键。

4.通过对水害成因及治理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的源流概况”、“之利”、“之害”和“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

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难点: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议
本节的第一框题“中国第二长河”并没有太难的知识点,建议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即这部分知识通过读图活动来完成。

关于的“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头查找资料,然后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如果没有,中国将会怎样?”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在国民经济、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

关于的“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各河段的特点,分组对不同河段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讨论治理的措施。这样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最终会使学生认识到:治理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区际公平”的原则。

关于最后一个框题,可以找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介绍水利枢纽时,尤其要介绍小浪底工程,这是中下游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除了发电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调水调沙,对于根治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要通过介绍这一工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治理的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具】: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

[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的基本情况。

[板书]一、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书]二、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泥沙多)

结合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板书]3、地上河

[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泛滥时人民逃难的录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痛苦的回忆"部分阅读材料(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加深对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

[板书]4、易泛滥



教学设计方案2

[引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等基本内容,还学习了的水文特征。谁来说一说的水文特征都有什么呢?(回答略)

[过渡]除了经常会泛滥之外,还有其它的灾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大家注意看的流向,在上游和下游地区都出现了由低纬向高纬流动的河段,到了要结冰的季节,会出现什么情况?

[讲解]介绍凌汛。

①危害:容易冲垮堤坝;对船只也有威胁

②发生河段:上游宁夏和下游山东境内

③发生时间: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引导学生利用气候知识分析)

④解决措施:爆破

[板书]5、凌汛

[补充]除了上述的不利影响之外,还有一种,那就是"断流"。

[板书]6、断流

[活动]请学生读 "断流"阅读材料并讨论:

形成的原因:自然(降水较少);人为(上游和中游人口增多,工业及农业用水量过大,超过了自然限度)

解决措施:统一管理,计划调配。

[提问]现如今,还有什么新的危害吗?

[学生讨论回答]水污染问题等。

[转折提问]虽然有这么多的不利方面,但它被称作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什么?如果没有,中国将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宁夏平原被称作?quot;塞上江南";是华北平原的塑造者。

[过渡] 是中国的母亲河,同时又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治理与开发。

[板书]三、的治理与开发

[引导学生分析]:多灾的原因是下游形成"地上河",易泛滥成灾,但其根本原因是来自中游的泥沙,所以治黄的关健是治沙。

[板书]1、中游治沙

[引导学生思考]:治理Ω貌扇∧男┚咛宕胧┠兀浚ㄌ致酆笥山淌π〗幔?/p>

2、治黄的措施:

下游:加固大堤:(应使学生明白这是应急措施,是治标。)

中游:①保持水土,植树造林;(是治黄的根本措施,是治本,展示图片)

②打坝淤地,修筑梯田;(展示图片)

③修建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展示图片)

(②③两点是为了进一步保证①的实现;同时强调治理一定要标本兼治)。

开发利用:

①梯级开发上游水电;(请学生读图,找出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让学生明确位置)。

②引黄灌溉;(介绍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与华北平原,说明其有利的一面)。

【教学小结】

1、的源地、入海口、长度、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分界

2、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

3、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名称和分布;

4、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5、治理及开发利用;

 

 

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

【引入】展示壶口瀑布的景观图片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

【活动】读"流域水系图",找到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

【展示】"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课件

【讲述】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向东注入渤海。

【展示】源头和入海口的图片

【活动】读"流域水系图",找到流经的省区。

【展示】"流经的省区"课件

【讲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全长5464千米。

【展示】"水系图"课件

【讲述】的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汾河、渭河。以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和河南的旧孟津为界划分为上、中、下游。


【活动】观察中国地形图。找出、判断其流向,并说明其原因。

(自西向东。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发源于第一阶梯--青藏高原。)

【讲述】李白有一句诗:"君不见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说明了什么?(反映出发源地海拔高,并最终注入海洋。)

【活动】观察中国地形图,都流经哪些主要地形区?

【展示】"流经的地形区"课件

【讲述】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当流经我国地势第一、二阶梯交界处时,其落差较大,加之上游河段也有较多支流汇入水量较丰富,其中必然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展示】"水系水电站分布"

【活动】读图,看一看我们对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读图时注意找出主要水电站,并看一看其主要分布在哪个河段;哪些已建成,哪些正在建设。

【展示】"水系水电站分布"课件

【讲述】的主要水电站: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峡谷段。

【展示】通过课件的链接展示主要水电站的景观图片

【讲述】出峡谷段,继续东流,如此丰富的水资源我们是如何开发利用的呢?(发展灌溉农业)

【展示】"河套平原引黄灌溉"图片

【活动】读"中国地形图"。在河口进入黄土高原。请大家回忆一下它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和植被状况,想一想中游河段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展示】"壶口瀑布"、"水"、"黄土高原上的"图片。流经黄土高原,大量泥沙汇入,水体深黄因此得名。

【展示】同世界其它河流含沙量比较表格

植被遭到人为破坏,疏松的黄土一遇暴雨就大量流失,并随支流汇入,河水由清变黄使其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展示】"地上河示意图"

水流变缓慢,泥沙沉积,河床不断升高。人在不断地筑堤束水,逐渐超过开封铁塔,形成"地上河",它一旦决口就造成水灾。

【展示】地上悬河景观图片

【展示】阅读材料,了解的洪灾。

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到新中国成立前2000多年中,下游因洪水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平均3年2次,下游少道26次,其中较大而长时期的改道有9次,曾有7个入海口,涉及范围北至津沽,南达淮河,约25万平方公里,淮河和海河也成了的受害者。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江河横溢,人为鱼鳖"的凄惨景象。例如1933年发大水,下游决漫堤72处,使河北、山东、河南三省67个县受灾而积达12000平方公里,364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1800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

 

 

探究活动

活动名称:水流冲击泥沙实验

活动目的:
使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地表植被对水土保持起到的重要作用;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器具:
两个水槽,两块土(一个是疏松的沙土,另一个是上面有草的土),两个水杯

活动步骤:
1.将两块土分别放到两个水槽的上部。

2.将两个水杯装满同样多的水,并将水倒在两块土上。

3.观察比较:两个水槽中哪个水多,哪个泥多?

4.讨论:原因是什么?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dilijiaoan/170.html

  • 【黄河的教案】第6课黄河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的划分。2、 理解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3、 掌握黄河的开发和治理的措施【教学重点】黄河的开发和治理措施【教学用具】黄河水系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新课引入:上一节学习了长江的基本情况,今天学习另外一条著名的河流——黄河。 2、展示黄河水...

    发布于:2012-09-15

    详细阅读
  • [《地形和地势》教案]《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能够说出其分布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特征,积累丰富的地形表象;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适当地运用数据,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2.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

    发布于:2012-09-15

    详细阅读
  • 湖北教案网|湖北教案

    湖北省课 题第四节 “九省通衢”——湖北省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江汉平原丰富的物产2、了解湖北省交通和工业的特点3、了解省会武汉在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地位。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形式教具地图册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步骤 (引入)在我国中部有一个...

    发布于:2012-09-15

    详细阅读
  •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_《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二课时

    第2课时 农业的地区分布设计思想农业的地区分布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突破重点是--的关键。地图是反映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的重要信息载体,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充分利用农业分布图并进行列表比较,让学生知道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发布于:2012-09-14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地理自然资源_八年级上册《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有哪些主要类型;2 知道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国情特征;3 能正确评价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过程与方法1 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我们在生产、生活中都用到哪些自然资源;2 讨论以上提到的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类;3 结合课本图...

    发布于:2012-09-14

    详细阅读
  • [祖国的宝岛台湾课文]“祖国的宝岛”——台湾省

    青云一中 殷西玲复习目标:知识目标:熟记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范围、领土组成、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能力目标:学会分析台湾的自然特征与经济特征之间的关系。情感目标:进一步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重点:台湾的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影响难点:台湾的地形特征复习过程主干知识梳理 要点合作突破1 ...

    发布于:2012-09-14

    详细阅读
  •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教案

    高技术产业教学目标:1、理解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2、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 展中所起的作用。3、了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4、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教学指导:高技术产业是 最具活力的产业。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城市与乡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

    发布于:2012-09-14

    详细阅读
  • [东南亚2020gdp]东南亚2

    东南亚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东南亚的居民构成、宗教信仰、及该地区华人的一般情况,掌握东南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热带经济作物、矿产及分布,了解东南亚的经济特点。2.通过分析东南亚成为世界最大热带经济作物产地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地理事物的能力。3.了解华...

    发布于:2012-09-14

    详细阅读
  • [土地资源教案]土地资源教案

    第二节 土地资源 [相关课件]教学要求1 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2 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3 教育学生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发布于:2012-09-14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节辽阔的疆域]第一节辽阔的疆域(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要认识和了解祖国,首先要明确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等方面的基本国旗情。这是使学生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进而了解人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和出发点,因此本节内容为今后学习中国地理其...

    发布于:2012-09-1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