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势和地形的区别]地势和地形

八年级地理教案 2012-09-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地理教案】

第二单元

自 然 环 境3.读地图册第9、10页①说出我国沿北纬36度附近地势剖面上的地形区名称②说出我国沿东经89度附近地势剖面上的地形区名称。4、a.我国的地势对航运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使的我国许多大河大江自西向东奔流入海。一方面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各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b.对水电开发的影响: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适宜发展水电事业。c.对气候的影响:                                                  [当堂达标]一、选择题1.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主要地形是(  )a.山地、高原  b.山地、高原  c.丘陵、平原 d.高原、盆地  2.五种地形类型中占我国陆地面积比例最大的()a山地b丘陵c高原d平原3.下列山脉,属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  a.大兴安岭    b.天山    c.祁连山    d.雪峰山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是描写那里的景观(   )a、东北平原b青藏高原c、成都平原d、内蒙古高原                    5.我国第一阶梯上的典型内陆高原盆地是(    )   a.准噶尔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柴达木盆地二、读图综合题6.读我国沿36°n附近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地势特点:___________,__   _。

(2)第一级阶梯地形以_____为主,平均海拔在____米以上。(3)36°n在第二、三阶梯经过的地形区分别是____、_____,两地形区的分界线是__  _山脉(4)柴达木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阶梯上。(5)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流向是______,注入_____洋   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数码所代表的山脉名称:              ①             ;②             ;③              ;④            ; ⑤             ;⑥           ; ⑦              

            12

课题第1课 地形地势特征第   1  课时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总课时序号2-1-授课教师年级主任签字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地形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了解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重,尤其高原、山地和平原所占的比重。2.运用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了解各阶梯的地形类型及主要特征。3.联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地势特点中蕴含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地形图表观察判断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教具准备

学习过程 [预习提纲]1、我国地形的特征      ,        。地势特征:           ,          。2、我国的地形类型包括    、     、    、   、    ,其中面积广大的是       、       。二、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广大1、读图2.1 “中国的地形”结合图2.4 “中国主要地形区”,将图片连线。2.读“活动”内容,高原、山地面积约占     % 平原面积仅占    %,总结: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面积广大。3、知识拓展:①地形复杂多样对经济的影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如:山区利于发展   业,平原利于发展    业,高原利于发展     业,丘陵利于发展    业等。②山地对经济的影响:有利方面:                                               不利方面:                                                                 ③开发利用山区应注意的问题:                                                       三、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1.我国地势特点是:                                                 2.结合图2.4“中国主要地形区”完成下表:地势阶梯海拔高度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第一阶梯分界线;第二阶梯分界线;第三阶梯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dilijiaoan/582.html

  • 【黄河的教案】第6课黄河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的划分。2、 理解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3、 掌握黄河的开发和治理的措施【教学重点】黄河的开发和治理措施【教学用具】黄河水系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新课引入:上一节学习了长江的基本情况,今天学习另外一条著名的河流——黄河。 2、展示黄河水...

    发布于:2012-09-15

    详细阅读
  • [《地形和地势》教案]《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能够说出其分布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特征,积累丰富的地形表象;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适当地运用数据,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2.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

    发布于:2012-09-15

    详细阅读
  • 湖北教案网|湖北教案

    湖北省课 题第四节 “九省通衢”——湖北省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江汉平原丰富的物产2、了解湖北省交通和工业的特点3、了解省会武汉在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地位。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形式教具地图册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步骤 (引入)在我国中部有一个...

    发布于:2012-09-15

    详细阅读
  •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_《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二课时

    第2课时 农业的地区分布设计思想农业的地区分布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突破重点是--的关键。地图是反映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的重要信息载体,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充分利用农业分布图并进行列表比较,让学生知道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发布于:2012-09-14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地理自然资源_八年级上册《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有哪些主要类型;2 知道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国情特征;3 能正确评价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过程与方法1 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我们在生产、生活中都用到哪些自然资源;2 讨论以上提到的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类;3 结合课本图...

    发布于:2012-09-14

    详细阅读
  • [祖国的宝岛台湾课文]“祖国的宝岛”——台湾省

    青云一中 殷西玲复习目标:知识目标:熟记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范围、领土组成、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能力目标:学会分析台湾的自然特征与经济特征之间的关系。情感目标:进一步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重点:台湾的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影响难点:台湾的地形特征复习过程主干知识梳理 要点合作突破1 ...

    发布于:2012-09-14

    详细阅读
  •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教案

    高技术产业教学目标:1、理解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2、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 展中所起的作用。3、了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4、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教学指导:高技术产业是 最具活力的产业。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城市与乡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

    发布于:2012-09-14

    详细阅读
  • [东南亚2020gdp]东南亚2

    东南亚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东南亚的居民构成、宗教信仰、及该地区华人的一般情况,掌握东南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热带经济作物、矿产及分布,了解东南亚的经济特点。2.通过分析东南亚成为世界最大热带经济作物产地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地理事物的能力。3.了解华...

    发布于:2012-09-14

    详细阅读
  • [土地资源教案]土地资源教案

    第二节 土地资源 [相关课件]教学要求1 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2 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3 教育学生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发布于:2012-09-14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节辽阔的疆域]第一节辽阔的疆域(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要认识和了解祖国,首先要明确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等方面的基本国旗情。这是使学生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进而了解人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和出发点,因此本节内容为今后学习中国地理其...

    发布于:2012-09-1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