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步骤]作文教学“四步骤”
【jiaoan.jxxyjl.com--作文辅导】
语言既是思维的现实,又是写作的第一要素,前苏联作家裴定说过“有结构不完整的好作品,但语言失败而成为好作品的却不曾有过。”而学生作文差,大多差在语言。可见提高学生语言的水平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我想如果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听说读写”这四步,训练学生的语言,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听,奠定写作的起点
语言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必须通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反复实践,才能得以发掘和提高,才能使语言符号在大脑中反复进行加工,而形成许多组块或模板,以致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也就感受语言,才能运用语言,中学生学习语言也是如此。所以“听”是奠定学生作文的起点,那么教师在“听”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语言呢?
指导学生听,听老师读范文,听同学谈想法。
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在听别人说话时,不能漫无目的的听,光用耳朵机械的听,要边听边分析、领会、摹仿、记取。这样,既能获得说话的内容,又能学到说话者的技能。
听老师读范文。范文的语言是近乎典范的写作语言,学习它,能有效的熏陶学生的作文语言。当然,教师在读范文时,应掌握动用语言的技巧,如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相合,语速快慢相宜,疾徐相间,语言色彩明朗,爱憎分明等。尽量做到传神传情,传达出范文的情味,情趣和情调,使学生从范文作者本身触摸到情感流程,又在不知不觉中将感知转化成了自己作文语言的能力。
听同学说想法,“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当别人在一块议论文章谋篇布局,选材立意的时候,在旁边认真听,一定受益非浅。
这样,在听的过程中,接受别人新的信息,就会茅塞顿开,从而奠定了写作的起点,灵感就会如奔涌的泉水汨汨而来。
二、说,开拓写作的思路
如果说“听”是学生语言的吸收,那么“说”则是学生对语言的输出和运用,锻炼学生说的能力,也是实现学生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关键,同时重要的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学生作文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把自己的思路说一说,说给别人听,征求同学的意见。进行争论解释。通过这样的说,学生定会豁然开朗。
教师在主讲作文时,更应该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可以把一篇典型的作文抄要黑板上,或提前抄在白纸(有条件的。可以用投影仪投出来),让学生集体会诊。在会诊前,可让小作者自己先说说怎样构思,立意,选材,成文的,然后让学生集体会诊。根据青少年好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心理,他们定会畅所欲言,各抒已见。通过这样的说,既能使小作者本人意识到自己作文的不足,明确改进的办法,又能使其他学生领悟到别人的优点,自己以后学习,认识自己不足的地方,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从而避免了少走弯路的现象。同时,通过这样的说,也能提高学生有作文意识,调动了他们写作的重要性变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听取为主动参与,避免了过去那种只看分数往桌肚子一塞了事的现象,以后作文的思路也大大开拓了。
三、读,储蓄写作的信息
读。就是要让学生读别人的作品,读自己的作品。
读,从心理学角度看,不仅仅是口中读,而且是眼中看,心中想,其实耳朵也在听,多种器官同时开动,增强刺激,加深痕迹。从语言学角度看,文章朗读出来,就使无声的语言,还原成有声的语言。文章的词句。句子,表现方法,如能消化吸收,就能成为自己语言仓库的东西。而读自己的文章能从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作文不足之处或闪光的地方,以利于以后的改进和发扬。读别人的作品时,教师应指导员学生,宜多选一些短小精炼的文章或语段,特别是教材中那些精彩段落,若能熟读成诵,就更好不过了。读的过程应仔细揣摩作者思路,理清层次,领会作者锤炼词语的功夫和语言的连续、等,在以后自己写文章时能得以摹仿和运用。
读自己的作品,主要是老师在主讲作文时,让学生自己在班上读。好的作品,小作者会增添自豪感,提高的重要性。我班的一们同学曾说过:老师让我读作文,真有一种作文被发表的感觉 。有点差的文章,让学生读,会让他们产生一种羞愧感(并非让学生难堪),意识到自己确实技不如人,并暗下决心,提高自己的水平,也像其它同学风光一回,这样,互促互进的书面形成了,写作的信息含蓄了,写作的基础奠定了,何愁提高全班作文的水平呢?
四、写,提高写作的能力
这里的写指的是重写,写写后感。
文章写完了,老师也批改了,是不是万事大吉了呢?我认为,这只是把工作完成了一半,就像厨师把饭菜端上桌,让人吃了,还要询问饭菜的味道,收拾盘子,打扫桌子一样,学生也要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总结。
关于重写,有人认为是浪费时间,多此一举。老师都改好了,好的地方也知道,不好的地方好明白,干吗还要费笔墨重写一遍呢,其实不然,如果学生真能认真仔细看看都是的批改,认真读者读老师的评语,重新写一遍,质量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在本学期每次作文训练后,我几乎都让学生重写作文,从中发现,他们都比上一次写的好,而且作文语言能力也逐渐提高。
写写后感,更是一个好办法,一篇文章的好坏,不能单单别人说了算,自己也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老师可指导学生在拿到批改后的作文,写写感想,自己写的作文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成功在哪里,是选材还是立意,失败是什么原因?是结构还是构思,要做到心中有数,好的地方下次继续发扬,不好的地方下次力求避免,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写作的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
总之,学生并非天生对作文“畏之如虎”,只要把“听说读写”始终贯穿于作文 的教学中,着眼提高学生的作文语言能力,学生定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真挚感人,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的好文章来。
-
【学生批作文评语标准】学生批作文 老师做什么详细阅读
李文 教学手迹之一 作文教学中,学生互批作文似乎已是语文老师约定速成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其一有利于学生在同龄人的作文中取长补短,开拓写作视野;其二则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把语文老师真正解放出来 学生互批作文的有效性可以说是 显而易见的 但是,这种方法用得时间长了,学生好象麻木了,老师也似乎“无所...
-
[六年级新教材第四单元作文]初一新教材作文单元辅导详细阅读
想象[我来听听]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53年,美国纽约州一所小学的一位教师,要求他的学生写作文谈谈25年后的生活,学生们写好后,他把这些作文封在一个大信封里,说要等25年以后才把它拆开,看看学生们的设想和25年后的现实是否相符,到了1978年12月,这位教师拆开那个信封,阅读当年那些用幼稚的笔迹...
-
一升二作文辅导|作文辅导第二套第九讲 文贵创新 突出个性详细阅读
知识要点:1、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2、所谓创意,即创造、创新之意。 考试说明:中考时,考生该怎样根据命题要求以独到的眼光从素材库存中迅速选定材料,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张扬个性呢?2001年中考优秀作文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1、以知出新...
-
作文评改课流程_作文评改实验方案详细阅读
一、 问题的提出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受到来自教育界、新闻界及社会其他各届人士的批评。在语文听、说、读、写四大板块中,作文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在作文教学中尤为突出,作文教学亟待改革。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
-
【基于材料倡导的作文批改观】叶圣陶的作文批改观详细阅读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卓越的语文教育家。他在长期写作与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作文教学思想。他对作文批改的独特的看法,对我们改革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 引导自改,突出批改的主体观批改作文,是语文教师最繁重、最辛苦的事,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批改作文是否仔细、认真当作衡量语文教师工作态...
-
【辅导作文先讲什么】作文辅导第十一讲 把读者领进作文 让读者身临其境详细阅读
第十一讲 把读者领进作文 让读者身临其境 我放眼望着前面的小路,只见那一片片枯黄干燥的落叶遮盖着小径,人从路上走过,踩着树叶,发出那令人惬意的响声。 我被这秋景迷住了。 《一片落叶》 3、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
-
一升二作文辅导_作文辅导第二套第十三讲 抓住特征 解说得法详细阅读
知识要点: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说明客观事物或事理的文体。2、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按照不同的构成成分,可以分为简单说明文和复杂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写作目的,可以分为介绍性说明文、记述性说明文和阐释性说明文;按照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科学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
-
一升二作文辅导|作文辅导第二套第十五讲 阐述观点 有理有据详细阅读
知识要点:1、议论文是议论说理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2、议论文的三要素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3、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考试说明:我们在报刊上、书籍中经常看到的政论文、社论、短评、小评论、杂感、序跋、宣言、声明、开幕词、以及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讲话稿、报告等都属议论文。议论文在“两个文...
-
[初三作文辅导方案]初三作文辅导6 详写和略写详细阅读
●初三作文辅导 详写和略写 在考虑“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同时,还要考虑详写和略写,也就是“多写什么、少写什么”的问题。应当多说的,就大笔铺陈,用墨如泼;应当少说的,就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样才能使文章疏密相间,恰到好处。 文章写得有疏有密,疏密相间,不仅能使主...
-
[四级第三套作文]作文辅导第三套第五讲 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详细阅读
第五讲 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任晓东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所给的文题审题。2、了解立意的三种方法。3、对于材料作文如何通过分析,确立写作的角度。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隐含在文题字面后的含义。2、怎样才使学生把握材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以便确立较为深刻的主题。三、教学过程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