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写作,生活经验的积累——新课标作文教学有感
【jiaoan.jxxyjl.com--作文辅导】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同行常向学生大谈写作秘诀,诸如:如何开头点题,中间如何展开,结尾又如何照应开头;甚至有少数同行急于求成,在考前帮助学生猜题、押题,鼓动学生背范文等等。当然,这些做法不能说对写作一点作用都没有,有时也能与所考题目撞车。但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肯定是行不通的。笔者以为,要真正把作文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使学生终生受益,就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无数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写作就是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也是新课标所大力倡导的。一、“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是新课标对7—9年级(初中阶段)写作提出的要求。
在平时的写作中,不少学生写出的习作内容空洞,感情虚假,甚至造假。明明没有去过某地,却煞有其事地写自己去过;明明没有助人为乐,却写自己有一天帮助盲人过马路,以致连上课都迟到了;明明没有亲见老师在家加班,却在作文中有鼻子有眼地写老师是如何批改作业 、备课到凌晨的……。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不少语文老师对此都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以为只要学生能写出来就已经不错了,何必强求每事都目见耳闻?试想,这样下去,即使学生写得再多,又有何益?笔者还发现,有的学生一学期下来,大作文也写了七、八篇,但没有一篇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大都是“假冒伪劣产品”。长期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又何谈提高?其实,只要做教师的,放开视野,敞开胸扉,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火热的现实生活,关注现实人生,就会有写不尽的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关注自然,就是要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山河日月,花鸟虫鱼,春夏秋冬,随处都是学生可涉猎的范围。初语教材中,就入选了大量的这样的文章,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小麻雀》,峻青的《海边仲夏夜》等。关注社会,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尤其是国家大事。这样的范文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鲁迅的小说《故乡》,魏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即是。关注人生,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如培根的《论人生》,奥斯托洛夫斯基的《生命的意义》等篇就是很好的素材。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选文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关注、积累和感悟。
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新课标)观察生活,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仅仅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要想把感悟到的生活道理、哲理用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还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所谓特征,《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说白了,就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同类事物的显著标志。由于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会得出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在作文教学中,尤其是在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今天,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只要不违背生活的真实,就应该给予肯定,所谓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初中学生,尽管生活阅历大致相当,但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不尽相同,使得他们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就不尽相同。例如,同样从家长那里得到一元钱,家庭富裕的学生认为很平常,不值一提,而家庭贫困的学生则认为来之不易而分外珍惜。
有了丰富的体验和内心感受,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把它们用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了。如何表达呢?过去的八股文是一种表达方式,现在的程式化的写作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如上文笔者所谈的有的老师指导学生如何作文即是)。但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缺乏新意,更谈不上创意了。想必人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作者写出来就耐读耐看,有的作者写出来则令人不屑一顾,原因就在于表达上欠斟酌。这样的例子中学语文教材也有,如人教社初语第一册,魏巍的《我的老师》和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前者简洁生动,后者则较为罗嗦(尽管作者也是作家)。
2003年安徽省中考作文,要求考生写一篇关于“体验”的话题作文,下面两个考生的写法就富有创新意识(笔者曾参加阅卷)。一个考生以《体验恋爱》这样开头:“你瞧,他们俩多像一对啊!”班级里又似炸锅一样热闹起来。班里的女生们又开始围坐在一起讨论谁与谁的爱情,整天把毫不相干的两个人说成是恋人,弄得大家彼此见面连招呼都不敢打。首先说发起的人是谁,她就是王燕。此人年轻貌美,但就是多嘴,话特多,班里最红的也是她。我和她是小学同学很熟也很了解她,所以我也就对她的这种过分活泼习以为常了。但是有一天放学她对我说:“恋爱是什么滋味,你试过吗?”我摇摇头。于是,我突然有个念头就是想谈恋爱。想了一个晚上我决定过把瘾,光明正大地谈一次恋爱。
另一个考生以《爱之初体验》这样开头:当花季的飘香渐渐散去,当雨季的泥泞慢慢离我们而去,此时的我已是一个17岁的少女,已不再回忆过去的痴情与年少无知。但就在花季雨季即将与我擦肩而过之际,我收到了平生每一封“情书”。我终于体验到了那些“靓女们”收到情书的心情。少不了激动,离不了开心,毕竟这是我“魅力”的见证。
总之,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自然、社会和人生,努力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并循序渐进引导他们把这种体验和过程用富有创意的语言和形式生动地表达出来,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让他们有话可写,有事可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为他们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期待着作文教学改革的春天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而早日到来。
作者邮箱:
-
【学生批作文评语标准】学生批作文 老师做什么详细阅读
李文 教学手迹之一 作文教学中,学生互批作文似乎已是语文老师约定速成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其一有利于学生在同龄人的作文中取长补短,开拓写作视野;其二则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把语文老师真正解放出来 学生互批作文的有效性可以说是 显而易见的 但是,这种方法用得时间长了,学生好象麻木了,老师也似乎“无所...
-
[六年级新教材第四单元作文]初一新教材作文单元辅导详细阅读
想象[我来听听]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53年,美国纽约州一所小学的一位教师,要求他的学生写作文谈谈25年后的生活,学生们写好后,他把这些作文封在一个大信封里,说要等25年以后才把它拆开,看看学生们的设想和25年后的现实是否相符,到了1978年12月,这位教师拆开那个信封,阅读当年那些用幼稚的笔迹...
-
一升二作文辅导|作文辅导第二套第九讲 文贵创新 突出个性详细阅读
知识要点:1、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2、所谓创意,即创造、创新之意。 考试说明:中考时,考生该怎样根据命题要求以独到的眼光从素材库存中迅速选定材料,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张扬个性呢?2001年中考优秀作文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1、以知出新...
-
作文评改课流程_作文评改实验方案详细阅读
一、 问题的提出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受到来自教育界、新闻界及社会其他各届人士的批评。在语文听、说、读、写四大板块中,作文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在作文教学中尤为突出,作文教学亟待改革。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
-
【基于材料倡导的作文批改观】叶圣陶的作文批改观详细阅读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卓越的语文教育家。他在长期写作与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作文教学思想。他对作文批改的独特的看法,对我们改革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 引导自改,突出批改的主体观批改作文,是语文教师最繁重、最辛苦的事,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批改作文是否仔细、认真当作衡量语文教师工作态...
-
【辅导作文先讲什么】作文辅导第十一讲 把读者领进作文 让读者身临其境详细阅读
第十一讲 把读者领进作文 让读者身临其境 我放眼望着前面的小路,只见那一片片枯黄干燥的落叶遮盖着小径,人从路上走过,踩着树叶,发出那令人惬意的响声。 我被这秋景迷住了。 《一片落叶》 3、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
-
一升二作文辅导_作文辅导第二套第十三讲 抓住特征 解说得法详细阅读
知识要点: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说明客观事物或事理的文体。2、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按照不同的构成成分,可以分为简单说明文和复杂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写作目的,可以分为介绍性说明文、记述性说明文和阐释性说明文;按照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科学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
-
一升二作文辅导|作文辅导第二套第十五讲 阐述观点 有理有据详细阅读
知识要点:1、议论文是议论说理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2、议论文的三要素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3、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考试说明:我们在报刊上、书籍中经常看到的政论文、社论、短评、小评论、杂感、序跋、宣言、声明、开幕词、以及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讲话稿、报告等都属议论文。议论文在“两个文...
-
[初三作文辅导方案]初三作文辅导6 详写和略写详细阅读
●初三作文辅导 详写和略写 在考虑“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同时,还要考虑详写和略写,也就是“多写什么、少写什么”的问题。应当多说的,就大笔铺陈,用墨如泼;应当少说的,就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样才能使文章疏密相间,恰到好处。 文章写得有疏有密,疏密相间,不仅能使主...
-
[四级第三套作文]作文辅导第三套第五讲 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详细阅读
第五讲 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任晓东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所给的文题审题。2、了解立意的三种方法。3、对于材料作文如何通过分析,确立写作的角度。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隐含在文题字面后的含义。2、怎样才使学生把握材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以便确立较为深刻的主题。三、教学过程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