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_作文教学应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入手
【jiaoan.jxxyjl.com--作文辅导】
学生作文,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写什么”,也就是内容;二是“怎么写”,也就是形式。
许多学生作文时,常觉得没什么写的,无从下笔,再不就是三言两语的写了,却很空洞,写不出味儿来。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具体的内容。学生有所见、有所闻,才能有所思、有所感,才能写出具体的内容,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内容,来源于生活。有了生活,才能做到“言之有物”。作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他们作文的内容就越充实。现在来看,学生的生活不能说不丰富。学校、家庭、社会,到处都是他们活动的天地,到处都有他们的生活。但是,如果学生对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进行观察,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不可能变成他们写作的丰富内容和宝贵材料。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入手。
民国时期,著名的广州黄浦军校有一次出了一道看似奇怪的招生考试题,就是请考生说出进入考室所上的楼梯是多少级。由此也可看出: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能力。而这种基本能力又是表达能力的基础,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呢?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有一个“序”。从观察对象的数量来说,应从单一到复杂,从无背景到有背景;从观察对象的状况来说,是从静态到动态,从变化明显的到不易察觉的;从观察的程度来说,是从全面到细节,由表及里;从观察对象的选择来说,是由老师的指定到自己把握。总之,要选择最典型的观察对象逐步进行目标性的感知、观察训练。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观察花时,让他们由浅入深地观察花色、花形、花的结构、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形态、花干、花枝、花蕾的情态、花被风吹拂时的动态、花在蜂蝶采蜜时的动态、开放过程中花的变化、花的生长环境、花的生长习性、开花结籽的时节、乃至能展现出内在精神的花的整体形象。并由花的形象、精神展开联想。学生按要求经过细致观察后,都觉得了解到了许多知识,以前从没想到花也有那么多的可写之处。于是,轻轻松松地就把一篇篇具体生动的文章写出来了。而且,学生们还举一反三地明白了今后可以从哪些方面有目的地、细致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指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地观察,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识事物的规律的,因而能够收到较好的观察效果。
其次,还要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细致观察。一次,我布置给学生一个课外作业 :找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带来。然后,我让学生把找来的两片树叶放在课桌上,仔细观察,看这两片树叶是否完全相同。结果,经过仔细观察,同学们终于从树叶的叶面大小、叶面形状、叶面斑点、边缘锯齿形状、颜色深浅、叶柄长短、叶柄粗细、叶柄弯曲度、叶脉走向、叶脉明显度、叶背面的颜色、光泽等等许多方面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可以完全相同的。我让他们明白了:只要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许多新的东西。那么,写作文就不是太难的事了。如果不能多方面、多角度地仔细观察,又哪里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佳句,哪能体会到“见仁见智”的意境呢?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呢?最有效的方法是要求和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养成观察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进行观察。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平常的生活中随时随地用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习以为常以后,良好的观察习惯便养成了。要求和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是培养他们观察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已经证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一般都是观察能力比较强,积累材料比较多的学生。那些感到无话可说的学生,往往就是不留心各样事情的人。有些事物,如春夏秋冬四季景色、风雨雷电等现象,学生没有一个不曾经历过,但是,如果命题作文时用不到这些景象,恐怕很少有人去留心观察。而当突然要写这个题目时,学生当然就很难下笔了。正如著名作家老舍说:“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便记下来了;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是他的经验之谈,讲得很有道理。古人所说:“厚积而薄发。”也正是这个道理。这不也正像某些表演艺术一样吗?“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但如果没有这平时留心观察的“十年功”,又如何能写出那关键的“一分钟”呢?
我一直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而且特别强调要写真实的东西。批改作文、周记时,对写出了身边的、真实的事物和思想感受的学生及其作品,我都大加肯定和鼓励。对不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则采取淡化的态度。如此,学生们便逐渐养成了“言为心声”、写自己的真实的东西的习惯,同时,也就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于是,他们对身边的事开始留心,对熟视无睹的东西也开始了琢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他们写作的材料:对暴雨来临时的细致观察,引出了对人生拼博、奋斗、抗争的思索;看到父母辛苦劳作的细节,想到了自己要努力学习、报答养育之恩;见到风吹纸屑漫天飞舞,又引起了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观察到别人的不同生活态度,便思考自己应有生活道路……眼光变敏锐了,思维变开阔了,注意力、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都提高了。这时的作文,就不再是“打碎花瓶”、“重修友谊”、“帮人推车”、“背小朋友过水坑”这些老掉牙的、虚空的东西了。就在前几天我校进行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中,我班就有两名学生荣获了一等奖,班级也获得了集体一等奖。在欣慰之余,我不禁对学生们说:要记住,是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真实表达的写作练习帮了你们,让你们的写作能力“活”起来了!从同学们的日记、周记、作文中,我不仅看到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看到了学生具有的可贵的分析能力。
-
【学生批作文评语标准】学生批作文 老师做什么详细阅读
李文 教学手迹之一 作文教学中,学生互批作文似乎已是语文老师约定速成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其一有利于学生在同龄人的作文中取长补短,开拓写作视野;其二则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把语文老师真正解放出来 学生互批作文的有效性可以说是 显而易见的 但是,这种方法用得时间长了,学生好象麻木了,老师也似乎“无所...
-
[六年级新教材第四单元作文]初一新教材作文单元辅导详细阅读
想象[我来听听]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53年,美国纽约州一所小学的一位教师,要求他的学生写作文谈谈25年后的生活,学生们写好后,他把这些作文封在一个大信封里,说要等25年以后才把它拆开,看看学生们的设想和25年后的现实是否相符,到了1978年12月,这位教师拆开那个信封,阅读当年那些用幼稚的笔迹...
-
一升二作文辅导|作文辅导第二套第九讲 文贵创新 突出个性详细阅读
知识要点:1、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2、所谓创意,即创造、创新之意。 考试说明:中考时,考生该怎样根据命题要求以独到的眼光从素材库存中迅速选定材料,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张扬个性呢?2001年中考优秀作文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1、以知出新...
-
作文评改课流程_作文评改实验方案详细阅读
一、 问题的提出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受到来自教育界、新闻界及社会其他各届人士的批评。在语文听、说、读、写四大板块中,作文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在作文教学中尤为突出,作文教学亟待改革。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
-
【基于材料倡导的作文批改观】叶圣陶的作文批改观详细阅读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卓越的语文教育家。他在长期写作与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作文教学思想。他对作文批改的独特的看法,对我们改革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 引导自改,突出批改的主体观批改作文,是语文教师最繁重、最辛苦的事,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批改作文是否仔细、认真当作衡量语文教师工作态...
-
【辅导作文先讲什么】作文辅导第十一讲 把读者领进作文 让读者身临其境详细阅读
第十一讲 把读者领进作文 让读者身临其境 我放眼望着前面的小路,只见那一片片枯黄干燥的落叶遮盖着小径,人从路上走过,踩着树叶,发出那令人惬意的响声。 我被这秋景迷住了。 《一片落叶》 3、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
-
一升二作文辅导_作文辅导第二套第十三讲 抓住特征 解说得法详细阅读
知识要点: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说明客观事物或事理的文体。2、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按照不同的构成成分,可以分为简单说明文和复杂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写作目的,可以分为介绍性说明文、记述性说明文和阐释性说明文;按照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科学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
-
一升二作文辅导|作文辅导第二套第十五讲 阐述观点 有理有据详细阅读
知识要点:1、议论文是议论说理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2、议论文的三要素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3、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考试说明:我们在报刊上、书籍中经常看到的政论文、社论、短评、小评论、杂感、序跋、宣言、声明、开幕词、以及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讲话稿、报告等都属议论文。议论文在“两个文...
-
[初三作文辅导方案]初三作文辅导6 详写和略写详细阅读
●初三作文辅导 详写和略写 在考虑“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同时,还要考虑详写和略写,也就是“多写什么、少写什么”的问题。应当多说的,就大笔铺陈,用墨如泼;应当少说的,就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样才能使文章疏密相间,恰到好处。 文章写得有疏有密,疏密相间,不仅能使主...
-
[四级第三套作文]作文辅导第三套第五讲 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详细阅读
第五讲 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任晓东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所给的文题审题。2、了解立意的三种方法。3、对于材料作文如何通过分析,确立写作的角度。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隐含在文题字面后的含义。2、怎样才使学生把握材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以便确立较为深刻的主题。三、教学过程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