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式竞赛式]竞赛式滚动快速预习法
【jiaoan.jxxyjl.com--作文辅导】
黄上庚
目前,对于预习,教师在教学上没有注意创新研究,课文一篇一篇的教,预习也一篇一篇的进行,效率低。,把每册课本的课文整合为若干个单元,在教学中把各个单元内容分竞赛队同时预习,滚动训练,让学生多角度地欣赏课文,多方面地搜集阅读材料,多次体验阅读成功的乐趣,从而让学生在不同阅读内容训练比较中,迅速掌握阅方法和技巧。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进行创新阅读,实现快速预习的目的,从而提高预习效率。
根据班级群体教学的特点,利用班级授课制可开展竞赛活动的优势,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挖掘学生竞争潜能,采用纵横交错竞赛式管理,构建立体课堂教学结构,听、说、读、写、书形式多样,通过多渠道的学和竞争型的习,使学生在立体教学中接受大量的信息和有创造性的信息,体验到阅读成功的快乐,实现提高不同层次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将突破传统的定势思维模式,以崭新的求异思维模式给阅读教学带来突破性的变革。
怎样设计“竞赛式滚动快速阅读”的教学结构呢?
根据阅读的思维流程分轮分步设计阅读程序:
文章阅读的思维流程是:
写了什么—怎么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写得怎么样—怎样学写
按照以上思维流程,分五步设计阅读程序:
第一步,文章写了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
第二步,文章怎么写?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段落结构,熟练掌握分段依据。
第三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导学生深入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受到教育和熏陶。
第四步,文章写得怎么样?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构段布局的完美以及作者立意的恰当等等,促进阅读的迁移。
第五步,自己学到了什么?(或怎样学写?),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迁移,并通过运用知识检验学习效果,教与学都得到及时反馈和调节,以扎扎实实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按照以上五步做完问答题,实质上就是一篇分析文章,学生非常喜欢做这样的导读题,因为他们能从成功中得到享受。
在教学过程 中,发挥班级授课制群体竞争意识强,同时接受两位数字信息的优势,把一册课本中的10个单元的课文的阅读程序一步或几步滚动落实到各队同时练习,滚动训练10次,使学生在学中习,在习中学,使学和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教学中只重学,不重习,只重信息输入,不重信息输出的现象,真正做到了真学而不是假学,同时,10个单元课文同时比赛阅读,有利于比较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具体操作如下
一、教师提前分队布置预习的课文
上课前,教师把10单元自读课文落实到各队,一队一单元,主要预习字词、朗读、练习、阅读思维流程。
二、分队滚动训练
根据课文知识可跳跃性学习的特点,把10个单元落实到竞赛队,第一次写阅读分析时,要求较低,只要入格就行。对学生要求较低,可胡写。但要求200字,主要训练速度,时间10分钟。
第二次阅读分析滚动一个队,即第一队写第二单元,第二队写第三单元……第十队写第一单元,训练方法基本同前。
在第一次写阅读分析中,各个队除了接受自己组阅读分析信息外,还同时接受了其他9个单元课文的阅读分析信息,这次阅读分析比第一次阅读分析要容易写一些,速度也会快一些,要求写220字。重点写思路分析。
第三次阅读分析要求写240字,重点写中心思想。
第四次阅读分析要求写260字,重点写写作特点。
第五次阅读分析要求写280字,重点写学习收获。
第六次阅读分析要求写300字,重点注意格式。
第七次阅读分析要求写320字,重点注意语句通顺。
第八次阅读分析要求写340字,重点注意文章的逻辑性。
有以下优势
1、充分发挥了班级教学群体信息量大,又易于竞争的优势,发挥了成绩好的带成绩差的效应,因而克服了预习教学少、慢、差、费现象,充满比赛快感的语文课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按体育训练方式分队级竞赛,因而做到了因材施教。
2、以本为主,不必要人人查课外资料,不搞题海战术,通过循序渐进的反复学和习,真正使学生把课本熟记于心,收获是很大的,学生要提高水平,自己会去查资料,一个人查资料全班受益,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几十个人查不同的资料汇集在一起,就是一次诱人的知识大餐,令人享受不尽,因而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3、扬传统教学通过背诵培养语感的优势,使句、话、文熟记于心,同时在记忆过程中重视通过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注重学生的吸收和输出,注重真学而不是假学,弃传统教学无竞争意识,无信息交流多向性,无榜样的激励作用,无后浪推前浪的推动作用之不足。
4、学生同时分析不同课文的思维流程,增大了思维的训练量,增大了听、说、读、写、书的容量,一节课,可以16人发言,听16人的观点,使听、说、读、写落到实处。
5、正确地处理了学和习的关系,人们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是在反复学和反复习中巩固的,学而时习之,把“习”和“学”放在平等地位,温故而知新,常学常新,既学又习,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注重整体感知课文,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学生学习以少带多,表面上预习一单元课文,实质上学生回家要略看10个单元课文,学生是享受地学,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6、因为一开学老师就把计划告诉学生,一开学学生就对整册课本有个基本的了解,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研读课本,把研读课文当作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7、适合不同层次的教师和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可以十个单元滚动,九个单元滚动……二个单元滚动。总之,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以感觉良好、效果佳为原则。
-
【学生批作文评语标准】学生批作文 老师做什么详细阅读
李文 教学手迹之一 作文教学中,学生互批作文似乎已是语文老师约定速成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其一有利于学生在同龄人的作文中取长补短,开拓写作视野;其二则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把语文老师真正解放出来 学生互批作文的有效性可以说是 显而易见的 但是,这种方法用得时间长了,学生好象麻木了,老师也似乎“无所...
-
[六年级新教材第四单元作文]初一新教材作文单元辅导详细阅读
想象[我来听听]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53年,美国纽约州一所小学的一位教师,要求他的学生写作文谈谈25年后的生活,学生们写好后,他把这些作文封在一个大信封里,说要等25年以后才把它拆开,看看学生们的设想和25年后的现实是否相符,到了1978年12月,这位教师拆开那个信封,阅读当年那些用幼稚的笔迹...
-
一升二作文辅导|作文辅导第二套第九讲 文贵创新 突出个性详细阅读
知识要点:1、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2、所谓创意,即创造、创新之意。 考试说明:中考时,考生该怎样根据命题要求以独到的眼光从素材库存中迅速选定材料,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张扬个性呢?2001年中考优秀作文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1、以知出新...
-
作文评改课流程_作文评改实验方案详细阅读
一、 问题的提出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受到来自教育界、新闻界及社会其他各届人士的批评。在语文听、说、读、写四大板块中,作文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在作文教学中尤为突出,作文教学亟待改革。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
-
【基于材料倡导的作文批改观】叶圣陶的作文批改观详细阅读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卓越的语文教育家。他在长期写作与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作文教学思想。他对作文批改的独特的看法,对我们改革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 引导自改,突出批改的主体观批改作文,是语文教师最繁重、最辛苦的事,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批改作文是否仔细、认真当作衡量语文教师工作态...
-
【辅导作文先讲什么】作文辅导第十一讲 把读者领进作文 让读者身临其境详细阅读
第十一讲 把读者领进作文 让读者身临其境 我放眼望着前面的小路,只见那一片片枯黄干燥的落叶遮盖着小径,人从路上走过,踩着树叶,发出那令人惬意的响声。 我被这秋景迷住了。 《一片落叶》 3、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
-
一升二作文辅导_作文辅导第二套第十三讲 抓住特征 解说得法详细阅读
知识要点: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说明客观事物或事理的文体。2、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按照不同的构成成分,可以分为简单说明文和复杂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写作目的,可以分为介绍性说明文、记述性说明文和阐释性说明文;按照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科学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
-
一升二作文辅导|作文辅导第二套第十五讲 阐述观点 有理有据详细阅读
知识要点:1、议论文是议论说理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2、议论文的三要素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3、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考试说明:我们在报刊上、书籍中经常看到的政论文、社论、短评、小评论、杂感、序跋、宣言、声明、开幕词、以及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讲话稿、报告等都属议论文。议论文在“两个文...
-
[初三作文辅导方案]初三作文辅导6 详写和略写详细阅读
●初三作文辅导 详写和略写 在考虑“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同时,还要考虑详写和略写,也就是“多写什么、少写什么”的问题。应当多说的,就大笔铺陈,用墨如泼;应当少说的,就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样才能使文章疏密相间,恰到好处。 文章写得有疏有密,疏密相间,不仅能使主...
-
[四级第三套作文]作文辅导第三套第五讲 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详细阅读
第五讲 谈谈文章的审题和立意任晓东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所给的文题审题。2、了解立意的三种方法。3、对于材料作文如何通过分析,确立写作的角度。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隐含在文题字面后的含义。2、怎样才使学生把握材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以便确立较为深刻的主题。三、教学过程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