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与反思语文]《背篼》教学案例与反思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教案:(必备) 教学目标 1、能按“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读书方法学习课文。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学会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盛”;理解14个新词语的意思。4、能体会山里孩子童年的勤劳。 教学重难点学会“抓住课文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读书方法学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设计意图 主备教师:符慧娜辅备教师 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读课题。什么是背篼呢?
2、读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插图说说背篼是什么?
为什么课文要用背篼做题目呢?
3、学写“篼”字。
二、自学课文。
按五步学习法预习课文
三、检查自学
1、同桌互查生字词读音。(抽查读读写写、组词)
提出不懂的词语全班讨论。
2、把难写的生字词写一分钟。考考同桌。
3、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回答课后第一题。(在书上做上记号)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五、巩固练习
1、自由朗读课文2、作业本1—3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和《背篼》这篇课文的生词,我们知道,背篼光从外表看,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它对山里的小朋友来说,是好伙伴,好朋友,给山里的孩子带来许多童年的生活乐趣,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还是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听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
边听边想象画面,说说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2、学生谈想到的画面。
3、朗读、背诵。
三、明确学习方法
1、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老师想和大家商量商量,接下来该怎样学呢?谁来出出主意?
2、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教给我们什么读书方法?
四、学习重点词句
1、什么叫重点词句?
2、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是哪一句?
3、自由朗读这句话,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4、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背篼里怎么盛得下童年?)
5、用赞扬的语气读这句话。
五、学习2-7自然段
1、我们已经找出了重点词句,该怎样做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呢?
出示:
(1)想想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是表达重点词句的意思的。
(2)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3)围绕重点词句想想,课文主要给我们什么启发。
2、学习5、6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将体现山里孩子勤劳的具体事例划下来,待会儿请这样回答:勤劳体现在_________上。
(2)学生自学,回答。
(3)按句式回答:“勤劳不仅体现在( )上,还体现在( )和( )上,更体现在( )的想法上。
(4)说说理由,为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山里孩子的勤劳。
(5)体会采药的辛苦。
(6)指名朗读背诵。
3、学习第7自然段。
学得真不错,就这样学,我们继续研究课文。
(1)指名读第7小节,找找“( )是勤劳的象征”
(2)谁来做做撩起围裙一角,揩去脸上汗水和泥渍的动作。
(3)妈妈给孩子擦汗,孩子的表情怎样?
(4)你能说说他仿佛在说什么?
(5)老师这儿有三种答案,想想,哪一种是山里孩子的回答。
a、“妈妈,瞧我多能干!”b、“妈妈,我的柴够您烧一阵子了,明天可以不上山了吧?c、“妈、我不累,您放心!”
(6)朗读。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还有哪一段写到了妈妈,指名读。
(2)想想妈妈怎么呼唤?
(3)真是**的手臂吗?是什么?用什么比作什么?
(4)朗读。
5、学习第5自然段。
(1)引读。
(2)学生表演,教师朗读。
(3)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背诵。
6、学习第2自然段。
(1)听音乐。(流水声、鸟鸣声)
(2)谁能把听到的音乐说出来。
(3)比较句子,朗读指导。
小溪在哗哗地流着。
小溪在说着悄悄话。
小鸟在树上叫着。
小鸟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4)观看动画,进一步体会情感。
(5)再次朗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
六、谈启发
1、回忆刚才学习的过程,看是否按“单元学习提示”的要求来学习。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拿自己跟山里的孩子比一比,想对山里的孩子说些什么?
3、朗读诗:《山娃子》
归来了,山娃子,
带着一身的汗水、泥渍,
带着一路的雨露、晚霞,
归来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天地,
山风、小溪、鸟儿,是您亲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
是您梦的小径。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着一座大山,
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句子:
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2、提问:这两句话都是写什么?它们的表达方法与感情有什么不同?
二、深化重点
1、齐读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
2、出示句子:
(1)背篼里盛着满满的柴禾。
(2)比较异同:
相同点:都是说背篼里盛着东西12
不同点:前一句写了作者看到的事实,是平实的记叙,后一句写了作者的联想从“一次”联想到“许多次”,是指整个童年辛勤地背柴禾,点出背柴禾的象征意义。
(3)体会感情。从“领悟”到“赞扬”。
(4)感情朗读。
三、朗读训练
1、要求:
第一段要用亲切、轻快的语调来读。
第二段要用亲热、欢乐的语调来读。
第三段用领悟、赞美的语气来读。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评议。
四、分段练习,指导背诵。
(用“首词引背法”指导背诵)
五、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我们抓住重点句“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来读读,想想,这样,一个可爱的山村孩子的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他那勤劳、朴实、忠厚的美德,让人喜欢,受到人们的赞扬。
六、课堂练习 随机:体验山里孩子的情感,“平时同学们在家里会做些什么家务活?”把自己平时的劳动介绍给大家。 1、 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可让学生一遍遍的读,并边读边表演。2、 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如:上学、放学、去外婆家等) 课后反思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大部分是情感的对话而这种对话的作用就在于加深体验,有所感悟,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淀自身良好的情感素养。教学这一课时,我总觉得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山里孩子”,如何让我们平原学生去体验山里孩子的情感呢?教学中我问:平时同学们在家会做什么家务活?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的劳动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在同山里孩子比较时,饱含着对自己无比的喜爱之情赞美着山里的孩子……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背篼》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散文。“他加快了脚步,拐过……绕过……走过……跨过……走进……”。我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读着,同学们被其中精确的动词所感染,他们边读边演。于是,我引导孩子们:“你觉得在平时生活中会用到这些动词吗?我们也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好吗?”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写下了上学、放学、去外婆家等情景3、文本是例子,人生才是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在教学《背篼》一时,分析教材时我想:能否让一个文本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范本,真正起到指导学生生活的作用,唯有教师创造性的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为了达到这一点,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充分感悟,体验文中不同的情感,文中的“朋友之情、爷孙之情、母子之情”纷纷浮出文面,接着借助表演、联系生活等方法,让学生走出文本,升华感悟,形成认知,从而达到指导生活的目地。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9385.html
-
《雨》教学设计_《雨》教学体会详细阅读
受郭晓艳老师《夕照》一课的教学启发,本周在教学《雨》一文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大大的雨点,学生顿时高声说道“雨点”,我写上了题目《雨》,然后要求学生说雨。顿时孩子七嘴八舌说开了,有的说“雨下前,天黑的像那天老师刚刷的黑板一样。”有的马上补充“像写毛笔字的黑墨一样”“像我奶奶家的黑锅底一样”有的说...
-
《在操场上》教学视频|《在操场上》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动中获得知识呢?针对每课不同内容,我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练习训练中愈是如此。 如在教学《在操场上》 这部分内容后,练习册有一道练习题是让学生看图提出比较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图的内容是3个小学生跳绳,并标明了每个人跳的次数。我想直接用书上的插图进行...
-
【把快乐放进重点里反复诵读】反复诵读重点句,提高阅读能力详细阅读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一篇课文,当然不是从头到尾都要读上一百遍,而是要抓住关键的句反复诵读。那么,什么样的句子才是关键的句子呢? 一、 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这种句子,它能揭示文章中心,是画龙点睛之笔。如《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一句: “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他一夜在工...
-
课文《放弃射门》_《放弃射门》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放弃射门》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描写了在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中发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运动员福勒带球直插对方除守门员外,空无他人的禁区,他完全有把握踢进对方球门,然而就在他举足欲射时,守门员西曼猛扑到他身前堵球,为了避免对手受伤,福勒收脚摔倒,放弃了射门,表现出高尚的体育道德。 《语文课程标准》提...
-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读促写详细阅读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用教材教新理念的展现 一、 取舍得当 《一夜的工作》是一篇距离学生生活世界和情感十分遥远的课文,梁东玲老师没有从头到尾一段一段地分析,而是抓住作者在文末抒情势的议论”他是多么劳苦,多么俭朴“这一关键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
-
大班语言《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
-
归回来兮|归”——回来,回去?详细阅读
淄博师范附小 王慧 女 语文教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毛泽东《咏梅》中的句子。朗读完后,我鼓动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理解:风雨刚把春天送回来,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到来(有的孩子手里有《小学生学习一点通》,此书就是这样解释的,我的教...
-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有哪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详细阅读
随着学生认字量的增多和拼音教学的出现,很多学生对认字和拼拼音产生了不满情绪,每天都要认识几个生字,现在字母觉得越来越多了,又要天天进行拼读练习,太枯燥无味了,为了让学生对认字与拼读产生兴趣,并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我想了一个办法,让认字与拼读在轻松的氛围中在趣味游戏中开展,我把要学的生字和拼音制...
-
[巧记26个字母顺口溜]顺口溜巧记字母详细阅读
汉字拼音是学习汉字的重要工具,但是拼音本身就是一些符号,没有特殊的意义,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于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让拼音课堂轻松起来。比如: 为了让学生迅速的记住字母的形,在刚刚教学汉语拼音时,我就引导学生把每个字母都一编一句顺口溜。如:“小姐姐爱唱歌,张大嘴巴aaa”“公鸡打鸣oo...
-
【秋思在谁家】秋思在窗外飘飞详细阅读
第三单元的语文可真应景!当秋天踩着落叶诗意地走进我的视野时,课文里也开始秋意飘飞。 南方的四季并不分明,可是—入秋,阳光的颜色都变了——变得金黄金黄,十分悦目,恩……像个和善的老头儿。在上班时,我时常闭上眼细心地聆听秋叶"唰啦啦"飘落的声音。没想到这一习惯竟不知不觉被学生学了去…… 是这么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