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思考与探索感悟心得】古代语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二)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古代语文教育是传“道”的教育1.文本身就是道
语言是社会实践过程中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产物。汉字,是世界上最特殊的文字,字义和字形密切相连,不可分割,基本上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语。许多汉字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可以说一个字就是一部历史,一个社会的缩影,一种观念的反映。学汉字,本身就是在学认字的同时接受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也可以说是在接受一种“道”(泛指各种思想而非专指某些政治理念)。离开了这些“道”,你就无法理解这些字。例如,从“牧”“牢”“豢”既能了解畜牧社会的一些情况,又能理解汉代的一种官员为什么叫“州牧”,监狱为什么古人叫“牢”,收买奴才为什么叫“豢养”;从“刖(断足)”“èr@①(割耳)”“qíng@②(用刀刺脸)”“劓(割鼻)”“剐(凌迟)”等字,可以看到古代刑法之残忍;从“取(割耳报战功)”“伐(断人之颈)”“俘(按住下跪战俘的脖子)”可见战争之残酷;从“女”旁的字有不少是表示邪恶或者卑*意义的,如“*”“佞”“妄”“奴”“妨”“妒”“娣”“婪”“婢”“嫉”,从这里又可以看到女性在告别母系社会以后的地位和社会对女性歧视的观念。因为汉字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古代解字的书籍都包含着不少古人之“道”,例如著名的《说文解字》。
运用词语,按照作者思想写出来的文章更是无法与“道”分离。思想和语言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语言教育不可能不传道。教书必然传道,读书必然学道;读《论语》就是在理解孔子的思想,看《庄子》就必然了解庄周的主张。教师教一篇文章时可以不传自己理解之道,但是不可能不传书中之道,因为只要教师指导学生读懂了文章,也就是把书中之“道”传给了学生。
2.阐释也是传道
教师在讲学时不可能不表达自己对文章的见解。这个见解也可能合乎文章原意,也可能非常离谱,但是教师的理解不管是否合乎原文,实际上也是“道”。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也可以说语文教育是传道教育。尽管教师对同一文章的理解是见仁见智的,但是无论是仁还是智,都是道。教师只要在学生面前阐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他就是在传道。
3.传道是统治阶级的需要
因为语言和思想的依存性,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掌握着教育大权的统治阶级必然要运用教育这个工具来宣传自己的思想和道德观念,要用教育这个工具来教化万民。因此古代的语文教育只能是以传统治阶级思想和道德为本的传“道”教育。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官学和绝大多数私学都不例外。只是不同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宣传的观点和选用的教材有差异而已。百花齐放时的诸子百家,他们的思想和主张虽然在许多方面不同,但是却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游说诸侯,办学传道。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后,正统的教育就基本上都是以传儒家之道为主的教育了。
进入现代社会,语文独立设科了,但是,语文教育与传“道”的问题以及“道”是什么的问题一直都没有解决好,因此,语文教育一会儿思想性,一会儿工具性,摇来摆去,严重地影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其实,语文和语文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必然包含传道教育。古今语文教育的传道的区别是:第一,古代语文教育的主题就是传封建统治之道,认字、解词、读文、写作等语文活动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得封建统治之道,语文知识的教育成了传道教育的附庸;当代以及今后的语文教育也必然传道,但是这个道应该是广义的道,它是让学习的人能真正成为人的人文思想和科技思想。第二,传道不是语文教育的主题,语文教育的传道,是非专业性、非系统性的传道,它是语文教材中人文思想与科技思想的影响性传道和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阐释性传道。今天的语文教育是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言的教育,是以语文知识教育为主题,通过语文教育活动,使学生接受语文知识以及语文教材所包含的人文思想、科技思想的教育。传什么道的关键在教材,而不在如何教。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8207.html
-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_《给予是快乐的》听课感受详细阅读
中王老师从整体入手,抓住关键词“惊讶”“又错了”“懂得了”组织教学,从而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文章的中心。 二、弄清思路,分好段落结构。 这篇课文的重点并没有写保罗怎么载着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兜圈的情景,而是详细地叙述了原因。保罗怎么会用新轿车载着他们兜圈的呢?情节是比较曲折的,叙述也是很生动的。...
-
余秋雨《道士塔》_《道士塔》教学感言详细阅读
很久以前听说余秋雨的>写得不错,借了一本,匆匆地翻了一遍,觉得有些快乐,也有些不快 也没继续深读,还给主人了 没想到他的>竟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 而我正教第三册 教学生读书可不是自己读书,那非细读不可了 可是细读之后,无端生出一些不快 不快有如下一些 一 文物外流不...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详细阅读
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必须以教材为凭借,但决不能局限于教材,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验性能力寓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天空中翱翔。 (1...
-
新教材下的识字教学|新教材识字教学点滴谈详细阅读
中有读,读中有悟。在课堂上,识字方法不应是单调的,枯燥的。 (一)突出重点,避免平均用力。 一篇课文中的生字有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对于学生易错的字,要先强调,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对于学生特容易出错的字,教师要用彩笔标出,例如:“鸟”、“太”字,教师书写的时候就要将“、”用醒目的红色标出,...
-
[《北风和小鱼》教案]《北风和小鱼》一课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号转化为图象,在他们脑海里浮现。最终让学生读出情、读出味,感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获得启迪。新课程强调多维互动,体现对话课堂。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对话过程中,通过加动作、加表情的形式,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共同探究,真正地把感情激发了出来。使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
-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案_《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知规律,培养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建立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学生完成课堂探究时,我利用课件播放优美的音乐,建立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自主探究的课堂处处洋溢着师生民主平等的气氛,我用生动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信任的眼神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
-
【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握文本,让对话更具活力——古诗《枫桥夜泊》一课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赏析《枫桥夜泊》描绘的画面,领略诗中悲凉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正如备课是预设的一样,学生们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而且理解了诗的意思,领悟了诗人凝重孤寂的思想感情。可是就在理解诗意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对于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者描写...
-
看菊花挂什么科_《看菊花》反思详细阅读
《看菊花》这一篇课文记叙了一家人在假日去公园看菊花的情景,赞美了菊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的高洁品质。以“看菊花”为题,告诉我们“菊花”是主要描写对象,先交代看菊花的时间、地点、人物,接着写菊花盛开的情形,再展示爸爸看菊花的议论,最后点明“我看菊花的感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会生字,理解生词,读好课...
-
《未来的衣服》作文|《未来的衣服》听后感详细阅读
昨天有幸参加了在海盐向阳小学举行的嘉兴市第九届“南湖之春”教育教学改革展示活动——语文专场,亲身体验了三位教师的精彩课堂展示。展示课给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以极大的帮助,因为昨天上课的三位教师所上的都是平时我们不太愿意专注的说话课和口语交际课。教师们精湛的教学功底,无不让在座的几百位教师咋舌。 给我...
-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体现了冰心对春天、对儿童的赞美之情,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种感情,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紧扣一个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一、在引出课文中心句: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后质疑“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