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蛇》翻译]《螳螂捕蛇》案例与反思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一、背 景 描 述(一)教材分析
《螳螂捕蛇》这篇文言短篇小说是浙江版义务教材初中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三篇阅读课文。此文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文章。作品只有93个字,却生动地记叙描写了螳螂捕蛇的全过程,从而暗寓弱者只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抓住对方的弱点,勇于拼搏,便能以弱克强的道理。文章记叙有序,情节曲折,用词准确。此文编入“观察、反映生活——景和物”单元在于告诉人们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景与物,才能准确真实地去反映生活。本单元是紧承第四单元“观察、反映生活——人和事”,进一步让学生懂得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景物的习惯,逐步提高观察和反映周围景物的能力。另外,要注意到第一册的特殊地位,一方面要与小学的衔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册教材的学习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语文学法的指导,最基础的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良好的观察习惯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中学正式学习文言文,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缺少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同时不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写此文的现实意义批判功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一内容进行大胆地舍弃,在课上不作要求。
(三)教学目标
根据这篇文言小说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
1. 学会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文言文。
2. 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般用法。
3. 了解并学会按观察过程进行记叙描写的方法,理解观察的重要性,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提高观察、反映事物的能力。
4. 感受扬长避短、小能胜大、弱能克强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2、3、
难点:4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音乐渲染、录像播放、动态图示)
二、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播放电视连续剧《聊斋》的画面,以其主题歌[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感慨。]做背景音乐。让学生畅所欲言他所了解的《聊斋》。
2. [展示画面(螳螂——蛇)]教师要求学生从形体和强弱两方面分析。想象让螳螂跟蛇斗,到底鹿死谁手?
3. 导入新课: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笔下的人物——张姓者就曾偶然观赏到了螳螂跟蛇斗的全过程。
[一曲《聊斋》的主题歌,活跃了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学习积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同时学生把学语文与平时读书、看电视等联系起来,意识到处处留心皆学问。 获取新知前的这种“上坡不觉陡,渡险不觉难”的感觉有利于学生全神贯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二)疏通字词,读顺句读
这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文小故事,我们通过前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知道了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疏通字词(打出课文内容)。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约二分钟)用〇标出疑词,用~标出难句。参照书下注释,没有注释的也可以运用我们已掌握的一些文言文小知识解决部分问题,如果还有什么问题,读完后同学们可以提交小组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自由提问。
[初一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接触不是很多,在理解句意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看注释,查字典,积累常用词的解释,反复诵读,才能“句意自见”。]
2.将疑词难句提交四人小组讨论,同组同学取长补短。讨论不决,推举一位同学摘录疑词难句。教师巡视指导)将学生的疑难集中,让自告奋勇者担任小老师,解答其他学习小组的提问。若解决不了,教师在加以讲解、补充落实。(出示投影)
实词:觇、审视、临、之(代词)、去
虚词:甚、以、之(助词)、竟
[这一教学环节,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既训练学生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阅读的方法。同时注意到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教师可因势利导,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借此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其说话能力,满足其心理需求,故设置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师生换位,是促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方法。学生互教互学,能者为师,既能改善学生的成绩,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有专长的学生得以发挥,使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从同学处得到比在教师处更大的帮助。有助于克服自我中心,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自我意识。这样做,不仅改善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师:在疏通了字词的基础上,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根据我们学过正确朗读的要求,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多字,而且尽量不读破句,谁来试一下? 123
生:(举手欲试)
师:好,×××来读一下。
师:读得很流利,反映这位同学已基本上理解了课文的意思。 (点击语句出现句读划分)。指导学生 句读
闻/崖上/有声甚厉
然/审视/殊无所见
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
师:下面,我把这句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由于文言文的写作的时间久远,语言和语言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朗读文段,是分析文言文的最好方法。朗读和复述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了也是为整体阅读课文打下基础。]
(三)变换角度,读评故事
1.好,我们再来看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精练,仅仅用了93个字,就讲述螳螂与蛇斗的全过程,情节波澜起伏的故事,真可谓“句不可削,字不可减”。要将这个故事真正读懂,93个字,字字值得我们去揣摩品味。
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课文,书上从“张姓者”的观察角度对故事情节作了阐述:(点击出现板书的一部分:“觇——见——审视——近临——视”,下面,我读提示,同学们读出相应的内容,试试看。
[这一过程主要是教师点拨、指导、参与、组织,学生主动协作、探究。]
2.作者非常善于讲故事,故事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想象奇特,极尽其创造幻想美之能事。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点,请用课文中的语句加以说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更好。
生1:我喜欢他的悬念设置,他以“三疑”构成故事情节。“有声甚厉”,一疑,不由人不“寻途登觇”;巨蛇在树丛中辗转反侧,痛苦万状,二疑,不由人不“审视”;但是“殊无所见”,三疑——通过这三疑才抖出“包袱”,原来是小小的螳螂在刺杀“围如碗”的巨蛇。
生2:我认为作者在构思情节时注意了文章对比写法及其所产生的强烈的艺术效果。一大一小的外形反差,一强一弱的力量悬殊,一死一生的意外结局都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叫绝。
生3:是的,“殊无所见”和见“巨蛇围如碗”是个鲜明对照,说明了螳螂之小,小到很容易被人闷忽视,这种外形的反差,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深刻地表达了主题。
生4:还有“觇”“见”“视”“临”都是看的意思,但又有差别(觇:是偷看;见:是看到;视是近看;临:是从上往下看)既写出了观察的全过程,也关联情节的发展。
生5:从闻声到察看,是按远到近的观察顺序展开的,记叙有序,描写生动.
生:对,我也是这样想的,作者按“张姓者听到声音出于好奇,寻路登悬崖偷看,看到了什么?——然仔细看,什么也没有,为什么?于是,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大疑,渐近临之,"终于看到什么?——最后,小小螳螂居然战胜了强大的巨蛇。”来记叙的。
……
师:教师顺势将一幅“一只活生生的螳螂死死地高踞在一条巨蛇的头部,用镰刀一样的前肢刺向巨蛇的要害”的图画呈现出来。(播放螳螂捕蛇的动态过程)
[借助电教媒体教学,它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电教手段充分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为突破课文的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这一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对螳螂捕蛇的整个过程和对课文所揭示的“扬长避短、小能胜大、弱能克强”的寓意理解就更为容易。]
(四)拓展迁移,思维创新
今天,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传统的审视问题的视角,从蛇的角度想一想,蛇类听完故事后会有什么想法呢?作为蛇,能不能谈谈从你同类失败的遭遇中,要吸取哪些教训呢?
[ 把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中,促进知识的应用和迁移。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帮助学生加深和拓展对知识的理解。在知识和实践经验之间建立更为丰富的联系,形成更为整合、更为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
(五)插图指瑕,培养能力
教师将P146页课文插图投影在电视上,让学生对照原文注释辨"误",激活学生阅读思维。[明确]从课文语句“巨蛇围如碗”和“殊无所见”的分析中得出蛇画得太小,而螳螂画得太大了的谬误。※提示学生在文中找出写蛇大小的语句[见巨蛇围如碗],联系所见过的螳螂,按原比例还原的话,这只螳螂最起码有一只大公鸡那么大。
[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 一开始,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学生确实想不到。静场片刻以后,“书上居然也画错了!”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明白要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
(六)交流心得,拓展阅读
1、交流学后心得。
2、课外拓展阅读:螳螂捕蝉
[巩固和拓展已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增加传统文化底蕴,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教 学 反 思
(一)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在应试教育中被教师奉为至宝,但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在蒲松龄的《螳螂捕蛇》的教学中,我按“创设情境——互动探究——综合建构——拓展迁移”来思想来施教,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好动、好问、好学,对周围事物反应灵敏,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过渡,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首先提供直接感知的对象,让他们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形成鲜明的表象。其次,要求学生自读,在自读中寻求答案,然后开展课堂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再次,设置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师生换位,促使学生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知道要站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学识与才能,课前必须作好大量的充分准备,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既而,通过变换角度,揣摩语言,探究情节构思之妙,使学生学习有向导,思考分析有自主时间,理解、探讨有借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感悟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123
(二)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就文言文学习来说最基本的途径是课本和教师,而事实上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博大精深,仅仅依*这个渠道,容易使学生产生片面的认识或肤浅的了解。故在这课的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打破由教师主宰整个教学活动进程而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的传统教学的习惯与常规,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目标明确的前提下,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单纯是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8051.html
-
影视作品与小说的区别_让影视作品走进小说阅读的课堂详细阅读
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有很多都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合理的利用这些影像资料,使小说阅读教学与电影电视的欣赏结合起来,将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对培养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小说是语言艺术,与电影这种视觉艺术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有所区别。小说构成的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大部分小说是人...
-
【《西湖》教学设计】《西湖》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西湖》这一课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四类字与二类字各有十个,文中还有11个注拼音的字。所以学生在读通课文时遇到了不小的障碍。为此,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我先是领着学生把课文读一遍,然后把一些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教学生读了一遍,之后让学生自由练读。指名分节读课文时,学生基本能读通课文了。文中...
-
【如何写好观察记录反思】写好反思记录适应新课程改革详细阅读
如今,新课程的实施已从实验区走向全面铺开,如何加速教师成长的专业化进程,提升教师的思维品质,已是各学校刻不容缓的事情。随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的确立,与之相对应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全面推广。教师如何面对这次脱胎换骨的教学改革呢?我觉得首当其冲写好反思记录。 反...
-
[文言文《推敲》]《推敲》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推敲》这个故事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中的一个字眼,不知不觉闯入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课文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表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
-
走进心灵深处的句子|要走进小学生的心灵深处详细阅读
刚教书时,自己总是以为小学生就是小孩子,他们只需要教育教育再教育,平时处理事情也比较武断 随着教龄的增长,越发发现自己的认识错误 一次班会课上,我心情大悦,破天荒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好老师的形象,学生还是比较单纯与可爱的,经过几分钟的试探,一个个便敞开胸怀滔滔不绝的说起来,概括如下:...
-
【整体怎么读】整体入手读中感悟——《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后记详细阅读
《做一片美的叶子》文质兼美,简约冼练,诗一般的语言极富启发性 这样的文章,切忌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 教学时,我从整体入手,在读中让学生自己驱赶悟,让诗意在诗意的课堂上生成,涌动,回荡 教学过程如下: 课前实践——体验 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树叶,看谁能找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在亲身实践中,让学生获得属...
-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飞夺泸定桥》教学片段反思详细阅读
历史背景,教师板书泸定桥 二、讲授新课 (一)通读全文弄清泸定桥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1、出示思考题。 A泸定桥架在什么地方?这是座什么样的桥? B红军为什么要夺泸定桥? 2、学生自读全文,找出有关语句作上记号并读一读。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略) 4、教师...
-
【记叙文作文指导教学反思】记叙文写作的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一般来说,学生的记叙文大都是表现出赞同、赞美、欣赏、歌颂什么,或者是反对、批判、揭露、讽刺什么,当然也有表达自己的怀念、感叹、倾诉、情趣等等的。应该说,写文章的立意是比较自由的。但作文的立意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它是有很多的限定的,它也是有很多的评价标准的。作为一名学生当然也应该有一个受教育的方向,而在...
-
读了《梅花魂》的收获_疏忽的收获——《梅花魂》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今天课上,讲《梅花魂》,因为依旧是去年的老教材,因此,面对着不同的学生,仍旧讲得轻车熟路。 在进行到第二个故事的朗读理解时,我与同学们突然都发现了一个问题,只见课文中写道:“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可是,我随口读道:“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了的吗?”孩子们也仿佛承认了我的这种读法,(因为这比...
-
小学语文考试质量分析|小学语文考试质量分析详细阅读
数 到考率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待合格率 39分以下 18032 17965 99 63% 78。98 53。99% 94。65% 6 71% 0 73% (二)各板块分析 整张试卷分为识字写字、积累·阅读、语文实践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