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论文_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就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授之以渔”,就是指在学习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概括地说就是“会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花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堂的串讲,串问上,学生是听、记、背,被动地学习。学生读书的机会很少,主动思考问题的时间、机会减少了,也很少有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课后,学生的精力用在做大量机械的、重复的、毫无价值的作业和习题上。这样做,不仅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首先改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怎样才能让学生“会学习”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同时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真正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导,挪出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教师还应根据课文内容、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锻炼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增强观察、置疑、判断推理的能力。引导他们去发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变盲目地练为有的放矢地练。例如教学《猜谜语》。这篇课文由三则谜语组成,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其中第二则是这样的“像糖不是糖,有长也有方,帮你改错字,它可不怕脏”,谜底是橡皮擦,可有的学生提出问题:“符合这样的特点也可以是涂改液。”我肯定了这些学生的积极动脑筋,认真思考的学习态度,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没有马上给予回答或分析。只是找来了橡皮擦与涂改液,先从外形上让学生进行比较,再通过用途及使用方法作比较,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及实践,找出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两者外表虽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使用方法过程中是不同的。学生也通过实践真正地了解了“像糖不是糖”的意思。
二、要引发学生想象,培养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着学生去获得新知识或对问题提出新见解,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引进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认识和思维特点,积极参加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活动,并从中形成新的认识结构。例如教学《坐井观天》教师在课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只青蛙是在什么时候进到井里的?进井之前,青蛙也应该看过天空是怎样的?怎会跟小鸟发生争论呢?学生被这几个问题激发了学习的欲望,激起好奇心,都在想:这青蛙是怎样进井里的?它进井里之前有没有见过天空呢?经过一番讨论,有的学生说:“这青蛙是在卵的时候被冲进井里的。所以不知道天空有多大,才会跟小鸟争论,有的说是小蝌蚪的时候无意中游到进里,由于从小没有人教给它知识,所以,它不知道天空的模样,有的说,是青蛙妈妈为了保护后一代,所以把卵生在井里,自己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青蛙没见过天空的样子。还有的说:青蛙小时候也许见过天空的样子,但由于在井里生活得太久,所以已经把以前的东西都忘了,才跟小鸟发生争论。经过老师的启发、引导,有效地拓展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2、教师要在课堂上提供更多求异思维的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创造。例如:教学谜底是字典的这个谜语时,有的学生说:谜底是电脑,也可以是书包。对提出问题的学生,我都肯定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好,并对他们敢于思考及提出问题给予表扬。在这样的氛围长期培养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很大的帮助。3、随时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4、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幻想能力及自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5、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本身也不能“闭关自守”,也要有创造精神,要敢于创新,敢于对传统挑战。
三、发掘潜在因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活动如果仅局限于课堂上,人为地割断了语文教学和生活实践的联系。割断了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联系,这种教学方式是封闭型的旧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改变这种现象,变封闭型为开放式教学,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生活。例如教学《鹅》,在学生理解课文后,通过放映农村孩子放牧鹅、鸭的录像中,让学生能真正地区分鹅和鸭之间的区别,并通过观看录像,分享农村小伙伴的生活趣事。又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有一段描写各种各样的鱼,在学习完课文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海底中除了书上说的之外,还有很多颜色不同,形态各异的鱼类,你能通过联系课外书上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想像,创造一幅“海中的鱼”的画吗?在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造力可窥一斑。
四、注意及时发现创新意识的火花。
在学习中,学生大胆地质疑,另辟蹊径,所想的问题又富有启发性,本身不是一种创新意识。若再把想法用于行动,附之实践,就是一种创新能力的体现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8020.html
-
语文教师期末工作总结_语文教师的滋味详细阅读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有这样的话: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的学生。相信所有上过中文系特别是师范院校中文系的人对此会有或深或浅的感受。 除了少数幸运儿,师范院校中文系毕业的免不了要当中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里班主任大多由语文教师担任,算是对语文教师的一种承认。...
-
《黄继光》一文教学反思_《落叶》一文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我时时刻刻关注这一理念,尽量用这一理念在课堂中教学……《落叶》虽然是一篇老课文,但是在今天它踩着新课程的鼓点,带着新理念走进了课堂,我感触颇深。教学片段一:师:小朋友课前收集了许多树叶,我们一起来看看,欣赏...
-
[教学实践反思]教学实践反思详细阅读
随着课程的改革,当我拿起新课程教材时,被书中精美的画面、丰富的内容、趣味横生的儿歌深深地吸引。教材尽可能将过去的单幅图合成情境图,每一课都通过意境优美的情景图引出所学的字母、音节、词句、儿歌。这些情境图不仅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拼音,识汉字,读儿歌,便于理解意思,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想...
-
美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美”在语文教学中详细阅读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情趣和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和语文教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进行美誉的过程,除了文学作品教材所具有的艺术美外,形式美、自然美、社会美都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一、 形式美 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
-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读《给教师的建议》后感详细阅读
认真拜读了由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撕基撰写的《给教师的建议》,感到本书中提到的问题多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它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确实际事例及精辟的理论分析加以解惑,让人心旷神怡。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每个老师多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
-
单元考试反思100个字_单元考试反思详细阅读
语文第十一册最后一单元的习作是自由作文,学生交上来的文章“五花八门”。可单元考试的时候却不“自由”,这一单元考的作文题目是写读《井蛙之志》后的感受(《井蛙之志》是试卷里的阅读题)。写读后感,虽然本学期有写过,但大部分同学都写不好。这次考试,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有的是摘抄原文的主要内容,有的甚至是按原文...
-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简短]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过程中,我有不少收获,也遇到了不少问题,特作反思如下: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第一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课改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孩子成功、成才之门。 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探讨。课改,当前...
-
[语文写作课教学反思]课改语文教学反思五详细阅读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门应该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课堂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的精彩。 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以往的做法上进一步调整。准备做到以下几点: 1、实行民主教学,优化创新环境 教师...
-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详细阅读
读了方智范的《谈谈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一文后感受很深。方教授说:我们的小学语文课程,要实现脚踏实地而且是有成效的改革,面临着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问题。我们语文教师缺少的不是方法,不是教学技术,而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文学素养。 “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神奇的塔课文]《神奇的塔》教学案例详细阅读
一年级的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理解,感悟课文,教师要有耐心,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适时加以引导,最终达到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进行情感体验的目的。 下面,就《神奇的塔》一课来举例说明: 在理解塔的美时: 师:你还能从哪看出他的神奇?(找到描写塔美一段) 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说自己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