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与平行的教学设计优质课|市优质课教学设计《垂直与平行》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2021-02-2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64页《垂直与平行》的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二、学生分析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还有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与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三、学习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质属性。
四、教学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三种图形,谁来说一说这三种图形的特征呢?
生答。
师:在这三种图形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图形呢?为什么?
生答。
师:老师也特别喜欢直线,因为它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想长就长,想短就短。
[设计意图:通过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扩展新知作好铺垫。]
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都有这样一张纸,请大家拿出来摸一摸这个平面。
学生活动。
师:我们一起来做个小的想象活动,想象一下把这个面变大会是什么样子?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想象:这个面变大了,又变大了,变的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你想象的这两条直线的位置是怎样的?睁开眼睛把它们画在纸上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操作,使学生感受到这些图形都由两条直线组成,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初步建立了垂线与平行线的表象——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同时为研究两条直线间位置关系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平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画的怎么样?谁的想法与众不同?
小组交流。
师:你们画的一样吗?
生答。
师:是吗?举起来让老师看看,噢,真的都不一样,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
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享受成功的喜悦,激起探究新知的欲望。]123
2、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
学生补充不同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个人到小组再到全班的逐层递进的过程,为学生自主分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二)、进行分类
1、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们所想象的两条直线画下来会有这么多种情况。
师:同学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生:能。
师:在小组中交流交流,看看你们的小组决定怎样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小组内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为下一步的积极探究奠定基础。]
2、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分为两类:交*的一类,不交*的一类;
分为三类:交*的一类,快要交*的一类,不交*的一类;
分为四类:交*的一类,快要交*的一类,不交*的一类,交*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说出第一种情况时,教师适时引导,你们说的“交*”是说两条直线碰在一块儿了,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相交”。
师:哪个小组和他们的分类情况不一样呢?
生说出第二种。
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说出第三种。
师:对于他们小组的第二种分法,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如果生能说出快要相交的一类实际上也属于相交时最好。教师可以适时引导:所以说这种看似不相交,而延长后能够相交的两条直线,实际上也属于相交。
如果生不能说出。
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说直线的特征是什么呢?
生: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师:那也就是说这些直线都可以再延长。那我们把这些直线都延长一些,你会发现什么呢?
生:看似不相交的直线,延长后动相交了。
师:那这种图形,到底是属于相交,还是属于不相交呢?
生:相交。
师:为什么?
生:因为直线可以无限延伸,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线全部画出,所以没有看到它们相交在一起,还以为不相交呢,其实它们是相交的。
师:所以说,看似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把它们延长后能够相交在一起,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相交。也就是说,这些看似不相交的直线,也属于相交。
师:对于他们小组的第三种分法,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看似相交属于相交,相交成直角也属于相交,他们组的分类标准不统一。
师:分类标准不统一,就无法正确给这些图形分类,所以这种分类方法不成立。
3、教师总结: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所组成的图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相交图形;一类为不相交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中,逐步达成分类共识,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这些垂直和平行概念的基本特征,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创造了条件。]
三、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1、揭示平行的概念
首先探究的是不相交的一类直线:
师:同学们说这组直线不相交,说说你们的想法,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我发现这两条直线不管怎么延长也不会相交。
生2:我们可以用直尺量一量它们之们的距离,如果距离一样,肯定不会相交。
师:这位同学不仅会用眼睛看,而且还会想出量的方法,真不简单!
师:由此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不管怎么延长,这两条直线是永远不会相交的。
师:像这样,不管怎么延长,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的现象,你们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里又用到了互相两个字,知道为什么要加互相吗?123
生答。
师:谁能说说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生: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这句话里少了一个前提条件,大家看,老师的这个讲桌面上的这条线和黑板上面的那条线相交吗?
生:不相交。
师:但是我们能说它们互相平行吗?
生:不能。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没有在同一个面上。
师:对,也就是说必须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呢?
生: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这时教师归纳总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操作、测量,引导学生明白互相平行的真正含义,从而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
2、揭示垂直的概念。
研究相交的一类图形:
师: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生4答。
当有学生说两条直线相交后形成了四个直角时,教师适时引导: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了四个直角呢?
生:可以用三角板、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验证。
师:你们认为在这些相交的情况中哪种最特殊?
生: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最特殊。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答。
师:在同一平面内,像这样的两条相交成直角的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师: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互相垂直?
学生试说。
师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用工具验证相交后成直角的现象,清晰揭示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同时注意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引出课题-----垂直与平行)
四、习题设计
1、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2、出示主题图,我们看看运动场上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这两道练习题是为了使数学生活化,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3、下面的各组直线,哪组互相平行?哪组互相垂直?检验一下。
图略
[通过学生的辨别分析找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加深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和掌握。]
4、摆一摆
a、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吗?
b、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做这组题时,采取分层处理的方式,都是让学生摆放与已知小棒平行或垂直的一根小棒,然后再想象共有多少根小棒与已知小棒平行或垂直,最后观察两根小棒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并想象其他小棒的位置关系。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得出规律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shuxuejiaoan/93210.html

  • 四上笔算乘法教案_笔算乘法(人教四上)

    笔算乘法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9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过程: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题|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四册第五单元70页例3。教学目标:1、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2、结合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三角形三边关系导学案]三角形边的关系导学案

    三角形边的关系(实践课)课型:新授 课时数:1课时 学案教案一、自学导航1、出示一组长短不一的几根小棒,请你挑选几根围成三角形。不重复,你还可以怎么围?通过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出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二 专题训练:2、三角形形路线...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五一体育场_体育场(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五年级小数的性质和意义的教案】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复习教案

    总复习——小数的性质和意义第一课时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复习目标: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复习重点:数位顺序...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四上角的度量题目_角的度量(人教四上)

    角的度量教学内容:教材第37~38页角的度量第5~7题。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的角的大小。●使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红色木条做的一个角,师生每人准备一个量...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第一课时线的认识答案_第一课时线的认识教案

    第一课时 线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 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 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具准备: 3张长方形的纸,一把直尺 教学难点: 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过程活动一:阅读。...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购房中的数学问题研究性报告]购房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购房中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信息处理和策略分析。 教学难点:策略的最优化。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用多媒体课件,学生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小学四年级数学书上册]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一课时:口算除法(例1)课题口算除法(例1)课型 新授教 学 目 标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 【认识整亿数课外作业】认识整亿数

    【教学内容】课本91、92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认识个级、万级的基础上,认识亿级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级数正确读写整亿数。2、学会把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3、让学生感受到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

    发布于:2021-04-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