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英语单词]第五单元 时、分、秒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2020-03-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时、分、秒”的教学内容有以下几点:
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
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
3、简单的时间计算
具体内容的编排顺序如下表。
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
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
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教材编写特点及重难点
关于“时间”知识的的教学,人教版分为三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在第一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在第二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主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重点学习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可以说这块知识在本套教材中的跳跃性很大,学习时应注意:
1、无论哪一册内容,哪一块知识,都应该让学生切实学会。
2、学习时串联前后知识,既复习巩固前知,又有利于新知学习。
3、联系实际,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使学生易懂、易学。
4、在平时的学习中,无论教材有无安排(如二年级),都应不时的让学生接触时间的应用,在不断的生活应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它比较抽象,而且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块知识,教材在安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学生能更好的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教材选取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如主题图利用新年联欢晚会的倒计时情境和商场内钟表柜台的场景来引出“秒”;例[2]选择早上从家里出发的时间和到校的时间,来学习计算用了多少时间;练习中估计穿衣、刷牙所需要的时间,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来提出有关时间的问题,让学生调查50米跑所需要花的时间等。
教材通过这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件来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正确的时间观念并不是通过纸上谈兵能得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它是在学生不断的应用、不断的体验中建立的。教材正是从这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逐渐感受、形成时间观念。如数一分钟有多长,一分钟能做哪些事,刷牙、整理书包等需要多少时间……
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抽象的时间概念的理解离不开活动,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要学好关于时间的知识,应不时的让学生接触时间的应用,在不断的生活应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培养学生收集有关时间信息的习惯,了解更多关于时间的知识,如教材中提到的地球1秒钟运行的路程、自行车1秒行进的路程、1分钟脉搏跳多少下等,以及教材中没有提到的:关于时间的格言(时间就是知识、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生命)、诗句(一岁一枯荣)、时间的科学概念等。(在中学生数学、物理课本中,时间被表述成一条有起点、有单位、有指向、无始无终的直线,这就是符合人们常识的牛顿“绝对时间”,也是直到本世纪初被普遍接受的科学的时间概念。但对于时间的本质,还远没有得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123
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3、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四、课时划分
本单元可以划分为3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主题图、秒的认识 [p59---61]
第二课时:例[1][2]、练习十四第1、2题 [p62、63]
第三课时:练习十四第3——10题 [p63---66]
五、分课时说明
第一课时
1、教学内容:主题图、秒的认识 [p59---61]
2、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主题图:
结合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看一下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每天新闻联播前面也有这样的倒计时,同时让学生直观观察钟面上秒针的走动和听“滴答声”,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
秒的认识:
教材一开始直接表示:计量很短的时间要用比“分”小的单位“秒”,然后提出问题“怎样计量?”引出钟表上除了时针和分针外,还有秒针。教材中展示了钟表柜台里的各种钟表,其中大部分都能看到上面的秒针,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再观察会走动的多种的实物钟,使学生可以直观认识。
“1分=60秒”:
这一学习场景是让学生利用不同的计时工具来进一步认识秒,并探索1分=60秒的关系。在这儿,教材提供了机械钟表、电子钟表、秒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机械钟表上有三根针,秒针走得最快,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60格)时分针走1格,所以1分=60秒。在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学生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而秒钟则应让学生知道它是专门用来记录以“秒”作单位的时间的。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钟表方面的经验和知识,这个活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秒针走得最快,时针走得最慢?”进一步体会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做一做”(感受时间的长短):
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所以要借助于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一年级认识的基本上都是时刻,在本册逐渐渗透时间段的知识,为下面教学时间的计算做准备。
第1题,让学生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一方面可以建立1分钟的时间观念,另一方面,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1分=60秒的关系。
第2题,通过让学生试一试1分钟能做什么,体会1分钟的长短。教材中列举了四个平时学生生活中1分钟活动的例子,并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来,如1分钟能做多少道口算题,1分钟能从哪儿走到哪儿,1分钟能拍多少下皮球,1分钟能写多少字,等等。通过这些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能更真切地体验1分钟的长度。1秒的时间比较短,学生举例会比较困难,也可以让他们用语言来描述一下,比如模仿着秒针的节奏念“嘀嗒”,或轻轻地敲桌子、打节。
实际教学时,还可以进行这样的活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或转过头),老师说开始,然后根据你的经验,觉得1分钟到了就举手示意(把头转回来),看看谁对1分钟的估计比较准。这也是培养学生时间观念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3、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123
(2)、通过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3)、使学生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4、教学建议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59-61页的内容,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与习惯。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自主、开放、富有生机的数学课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在应用中发展数学,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可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并设计本课: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节课我抓住孩子们熟悉而关注的社会热点:“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启发学生思考:发射前倒计时的时候,每两个数字之间经历的时间有多长?从而巧妙地引入时间单位“秒”。在自然而然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培养“主角”意识,重视体验。新理念下倡导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始终是学生自主地观察、自主地操作、自主地发现、自主地体验。本课在认识秒针和1秒;认识1分=60秒时,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始自终是学生自主地观察、自主地操作、自主地发现、自主地体在生生、师生的共同合作下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同时在练习中我力求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时间的价值,我设计了即兴表演,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人人参与,人人发展。
3、挖掘教材资源,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本课借助神州五号发射成功,“千年飞天梦,今朝终实现”,激发学生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同时借助1分和1秒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最早的计时工具:刻漏”的介绍,展现了我国古老而灿烂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4、关注课堂教学评价,“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自评、组评、师评的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合作学习、学习效果”等评价内容,既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关注了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关注了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在教学各环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面向全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及时插漏补缺;展示数学文化,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扩大数学的应用价值;注重课堂评价,采用组评和师评的方式,对学习方法进行了事实求是的总结;最好以“惜时名言”作结束语,回味悠长,使整堂课显得有序、丰富、充实。同时还要注意:教法灵活,内容开放,呈现形式多样化,实现以下几方面的关注:1.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2.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3.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4.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5.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6.关注学生数学文化的熏陶。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提高课堂教为的效果。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shuxuejiaoan/8294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