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北师大版数学第四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2018-05-1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第四册数学

教学进度表

项目

周次

起止时间

教学内容(课题或页次)

教学时间

备注

1

3.1—5

分苹果——分草莓

4课时

2

8—12

租船——小熊购物

4课时

3

15—19

花店买花——练习二

4课时

4

22——26

过河——认识路线

4课时

5

25——4.2

练习课——数一数

4课时

6

5——9

拨一拨——练习五

4课时

7

12——16

铅笔有多长—1千米有多长

4课时

8

19——23

练习六——走进乡村

4课时

9

26——30

买电器—回收废电池

4课时

10

5.3——7

11

5.10——14

小小图书馆——练习七

4课时

12

17——21

认识图形(角)——练习八

4课时

13

24——28

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4课时

14

31——6.4

欣赏与设计——运白菜

4课时

15

7——11

买洗衣机——整理与复习(二)

4课时

16

14——18

美丽的植物园——统计图表

4课时

17

21——25

总复习

4课时

18

28——7.2

复习

4课时

19

7.5——9

复习

4课时

除法

分苹果

教学目标

1.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教具:苹果实物、盘子、课件。

学具:小圆片。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星星幼儿园又到分水果的时间了,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水果?

看来大家想吃的水果特别多。不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水果之王——苹果。

谁来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苹果?

你们来帮幼儿园的老师算一算,如果每5个放一盘,20个可以放几盘?出示1。

对话平台

中学

1.想一想、算一算。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20个苹果,每盘放5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0÷5=4可以列竖式计算,试着算一算。

给同桌讲一讲竖式中每一步所表达的含义。

3.试一试。

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完成第2页试一试中的4题。

4.想一想、摆一摆。

通过动手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

(1)    如果每盘放6个呢,怎样列式?出示2。

(2)    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苹果分一分。

(3)    汇报分的结果。

5.试一试。

由具体到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

(1)    小组内议一议,怎样用竖式表示,了解每一步的含义。

(2)    交待写法,指名余数及单位名称的写法。

20÷6=3(盘)——2(个)

(3)    你能试着算一算,你的计算结果对吗?

学中做

1.课件演示第3页试一试的第1题。

2.完成试一试(2)。

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    完成练一练1。

(2)    完成练一练2。

分草莓

教学目标

1.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上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教学重点

  试商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课件。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同学们,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看图中画的是什么水果?(草莓)

对,一共有55个草莓。请你仔细观察图,说一说这幅图画是什么意思?

对话平台

中学

1.            想一想。说一说。

先利用以有的经验估一估,再算一算。

(1)    看图说图意。

(2)    指名汇报。

(3)    怎样列式?

(4)    估一估,每盘放几个,你是怎样估计的?

2.            试一试,算一算。

在估一估的基础上掌握试商方法。

(1)    说一说你是怎样估一估的。

(2)    想一想你估计的对不对,讲给你的同桌听。

(3)    议一议:为什么商是6?

学中做

1.            试一试。

完成第4页的试一试。

2.            练一练。

(1)    完成第5页的第1题。

(2)    完成第5页的第2题。

(3)    完成第5页的第3、4、5题。

租船

教学目标

1.            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            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课件。

学具:学具盒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同学们,到了公园,你最喜欢做什么?你能把图上的 情景讲给大家听吗?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            说一说,想一想。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    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    如果有21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先独立思考: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其次,在小组内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            摆一摆,说一说。

通过摆一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怎样分配合理?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

3.            试一试。

继续通过应用,使学生理解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不同情况。

每小时租金3元,10元钱最多能划几小时?

先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再独立列式解答。

学中做

1.            完成练一练的1、2题。

2.            完成练一练的3、4题。

(1)    独立完成。

(2)    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明白“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道理。

2.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灵活应用。

教学重点

试商方法与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切入举偶

开学已经一周了,你都学会了那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

对话平台

学中做

完成练习一的第1、2、3、4、5、6、7题。

综合练习

(1)    填一填。

a一个数除以2,如果有余数,有可能是(  )和(  )。

b计算有余数除法,( )一定比(  )小。

c37里面最多有(  )个6,还余(  )

(2)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a36米长的绳,做9根同样长的跳绳,需要剪(  )次

①4  ②8  ③9

b46个人做船过河,每船做6人,至少需要(  )条船。

①7  ②8  ③9

二混合运算

小熊购物

教学目标 

1.        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法”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        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挂图,实物,课件。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谁能用讲故事的形式说出这幅图的图意。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        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    同学们,请你也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东南角,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2)    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些什么东西呢?

指名汇报。

(3)    如果至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什么呢?指名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可板书问题。

2.        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    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买了什么食品?

(2)    那么小熊应付多少钱呢?请你来帮他算一算。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3)    说一说又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

(4)    教师介绍脱试计算的格式及方法。

学中做

1.        做一做。

(1)   大家真聪明,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任选一题,做一做。

(2)   指名汇报。

2.        想一想,议一议。

通过小组探究,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熊妈妈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
(1)试着做一做。

(2)小组议一议。

(3)说一说。结合刚才的练习,你得到什么结论?

练习

(1)     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先认真观察,然后说一说图意,最后列试计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2)     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先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3)     完成试一试的第3题。

花店买花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部试题。

教具准备

挂图,课件。

切入举偶

课件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花店里的花可真多呀!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都有哪些花?

课件中都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初步感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根据你知道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1)    学生自由汇报。

(2)    教师根据汇报内容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2.算一算。

通过算一算,掌握方法。

(1)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钱?

教师充分放手,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汇报。

(2)观察综合算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    卖1支菊花和1支百合花,共花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汇报。

说一说你又会得到怎样的结论?

学中做

1.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

(1)    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    独立计算。

(3)    议一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3.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和第3题。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能够进行正确计算,提高计算的能力。

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用你喜欢的颜色画一画下面各题先算什么,在讲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46+7×3    29-6×2     54÷9+3     18-6÷2

2.算一算,看谁算得最准确。

2×6+37     8×7-34     42+40÷5

90-54÷6    56-2×6     40+2×6

学中做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    21+7+7+7+7=21+( )×( )=21+( )=( )

(2)    65-8-8-8=65-( )×( )=65-( )=( )

2.完成练习题的第4题。

3.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

做中得

综合练习。

1.把两个一步算式写成一个两步算式。

4×8=32              64+20=84

60-32=28             84-72=12

2.完成练习题的第6题。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使学生能够进行正确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教学准备

投影片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熟练掌握混合运算顺序,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对话平台

学中做

1.画一画先计算什么,在计算出来。

27+3×4     46+26-24      36÷4-6

98-27-16    48+32÷8      87-7×9

2.啄木鸟医生。对的画对号,错的画错号。

12-6×2         8×4+15         20-10÷5

   =6×2           =32+15          =10÷5

   =12  (  )     =47  (  )     =2  (  )

3.选者正确答案。

(1)停车场上有大汽车40辆,还有4排小汽车,每排5辆,停车场上一共有多少辆?正确列式为(  )

 ①40×4+5      ②(40+4)×5    ③40+5×4 

(2)二年一班有5个小组,每组8人,其中有24人是男同学,其余的都是女同学,女同学有多少人?正确列式为(  ).

 ①24-8×5   ②8×5-24    ③8×5+24

 (3)8瓶饮料24元,一袋饼干5元,饼干比一瓶饮料贵多少元?正确列式为(  )

 ①24÷8+5      ②24÷8-5      ③5-24÷8

做中得

综合练习。

列式计算。

(1)    25加上6与7的积,和是多少?

(2)    36除以9得商再减去3,差是多少?

(3)    5乘以7减6,差是多少?

(4)    42加上48除以6的商,和是多少?

过河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教学准备

挂图,课件。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看看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

对话平台

1.说一说。

通过看图,理解题意。

(1)    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指名汇报。

(2)    试着做一做。

2.想一想。

由情境入手,领会理解运算顺序。

(1)    议一议。

29+25÷9这样列式对吗?

(2)教师小结。

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中的。

3.试一试。

试着做一做(29+25)÷9。

学中做

1.做一做。

完成做一做的习题。

(1)    先说一说计算顺序。

(2)    再独力计算。

2.比一比,算一算。

16+24÷8       18—9×2        30—6÷3

(16+24)÷8        (18—9)×2       (30—6)÷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    在〇里填“<”、“>”或“=”。

7+7+7+8〇7×4+1        7×9—〇7×7+7

30÷5+1〇30÷(5+1)     9—2×4〇(9—2)×4

8+32÷8〇(8+32)÷8     18+36÷9〇(18+36)÷9

(2)判断。

①(8+6)×7与8+6×7都要先算乘法。 (  )

②81减去6乘以6的积,列式为:(81—6)×6。(  )

③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  )

2.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学生能够进行正确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商议节练习课,进一步巩固带小括号试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对话平台

学中做

1.先用你喜欢的颜色画出第一步求什么,再脱式计算。

完成练习三的第5题。

2.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3.完成练习三的第3题。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    填一填。

①    在混合运算的算式里,要先算(  ),后算(  ),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

②    (64—40)÷4要先算(  ),再算(  )。

③    29+35÷5要先算(  ),在算(  )。

④    算式8×7—5的差式(  ),要使算式等于16,应该列式为(  )。

(2)    选一选。

①    2+3×4与(2+3)×4的得数(  )。

a.相等        b。不等

②    9×(3+4)和6+11—7的运算顺序都是先算(  )

a.除法        b。加法       c.乘法       d.减法

③    算式:(6+3)×9的读法是(  )。

a.6与3的和乘9        b.6加上3乘9        c.6加上3的和乘9

(3)    列式计算。

①    52减去40的商再除以3,商是多少?

②    甲数是35,乙数是28,把它们的和平均分成9份,每份多少?

2.实践应用。

(1)    完成练习三的第4题。先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

(2)    完成练习三的第7题。

三  方向与路线

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挂图。

学具:制作方向板的纸板。

切入举偶

出示课件,谈话引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熊现在站在哪里?(学校)

那么,在它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哪些建筑呢?

大家真聪明,你能填出下面四个建筑物的准确方向吗?

体育馆在学校的(  )面,商店在学校的(  )面。

医院在学校的(  )面,邮局在学校的(  )面。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通过看图,初步了解大致方向。

(1)同学们说得真不错,请仔细观察,在学校的周围还有哪些建筑物?

先自己找一找,再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2)这些建筑物又在学校的那个方向呢?请你仔细想一想。

2.议一议。通过议一议及亲身体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1)说一说。

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内说一说。

(2)议一议。

谁说得对?为什么?

(3)教师小结。

在学生议一议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明确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3.做一做。

在做一做中,进一步明确八个方向。

用你手中的学具制作方向板。

学中做

1.试一试。

利用方向板。

(1)    在教室辨认八个方向。

2.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那位同学。练一练。

完成书中练一练。

认识路线

教学目标

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片。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我们学校明天要来一批外地的小朋友,学校想让我们班的同学带着这批小客人乘坐1路车去动物园。如果你是小导游,你能向客人介绍一下1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在小组互动中学会认识路线。

(1)    请你在小组中说一说。

(2)    全班交流。

2.填一填。

通过填一填,进一步明确行驶方向及路线。

(1)    自己独立填一填。

(2)    小组内说一说。

(3)    全班交流。

3.玩一玩。

通过做游戏,是学生进一步明确行车路线。

(1)    公布游戏规则。

  说出游览的起点是什么站,终点是什么站,汽车怎样行驶的。前面一位同学行走路线的终点是后一位同学行走路线的起点,手尾接龙,依次进行。

(2)    开始游戏。

(3)    游戏小结。

学中做

1.试一试。

完成试一试中的3道题。

2.练一练。

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2.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的第3题。

练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是同学进一步认识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熟练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挂图。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捷克我们来商议接练习课,看看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哪些密切联系。

对话平台

学中做

1.说一说。

(1)    你的家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个有哪些建筑物?

(2)    你的房间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各摆了哪些家具?

2.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1)    先独立完成,在小组交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2)    想一想,再回答。

(3)    议一议,再说一说。

(4)    说给小组同学听。

做中得

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1.剪一剪。

2.按图中所给的信息贴一贴。

3.将剩余的图按自己的设计贴在小区中。

4.小组交流。

四  生活中的大数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拨一拨”、“摆一摆”、“估一估”、“比一比”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正方形模具。

学具:计数器、学具。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四幅图片,每幅图片都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个新知识,谁愿意把他读给大家听。

这几个数和我们以前学的数有什么不同?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的大数。

(1)    在生活中,由许多这样大的数,你能找出来吗?

(2)    于你的同伴说一说。

2.数一数。

通过数一数,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1)    小组合作数一数。

  每个同学准备2条小正方体,每条由10个小正方体,5人为一小组,摆出100个小正方体。

说一说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在以每小组摆出的100个小正方体为一层,让10个小组同学把一层正方体逐一放到讲台上,组织同学一层一层地数,数10层是一千个。

(2)    看图数一数。

  意义千个小正方体为单位,出示图片,组织学生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3.感受一千、一万有多大。

(1)    感受一千页的书有多厚。

(2)    感受一千人在操场上敬礼升旗会是什么样的?

学中做

1.找一找,填一填。

(1)    你能在你的计数器上找到千位和万位吗?

(2)    填一填。独立完成后指明汇报。

(3)    数一数。完成说一说的第(1)题。

(4)    涂一涂。

2.回家之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数。

拨一拨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等活动,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读数写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投影片、计数器

学具:小计数器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一百是几位数?你还知道向这样的三位数吗?请你举几个这样的例子说一说。除了三位数,你还知道几位数?请你举几个例子说一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样的数。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拨一拨

通过在计数器上 拨一拨,学会数数、读数和写数。

(1)    读、写三位数。

完成拨一拨(1)。

(2)    学习四位数及末位有零的数的读写。

完成拨一拨(2)

(3)    你拨我写。在同桌之间进行。

2想一想读书和写数时要注意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学中做

1.完成试一试(1)。

2.完成试一试(2)。

3.完成试一试(3)。

练一练

(1)    完成练一练1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2)    完成练一练2。

(3)    完成练一练3。

(4)    完成练一练4。

比 一 比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课件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生活中的大数无处不在,那么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学一学,议一议。

通过小组探究,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探究     。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一练。

完成练一练。在(  )里填上“>”或“<”。

学中做1。试一试。先试着做一做,再议一议。

3.想一想

4。数学游戏。

5.估一估。完成练一练的第一、二题。

练习五1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及有关数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数材,进一步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得作用。

教学准备

投影片。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生活中的大数,学会了许多有关数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上一节练习课,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看看那个同学学的最出色。

对话平台

学中做

1.完成练习五的第1题。

2.完成练习五的第2题。

3.完成练习五的第3题。

4.完成练习五的第4题。

5.完成练习五的第5题。

五        测量

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1分硬铅笔

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直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咱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同过“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1分硬币、钱币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用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切入举偶

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

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

需要他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铅笔)

对了,这节课我们一起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一、            认识分米。

1.估一估。

先利用已有经验估一估,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a)      课前老师在每个学习小组的书桌里悄悄地放了一支铅笔,赶快把它找出来,放在桌面上,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测一下,这支铅笔有多长,填在书中表格中。

b)      交流、汇报。说说你是怎么估出来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2.量一量。

在估一估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估测结果。

(1)    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有根据的好办法吗?(用尺子量)

(2)    动手实践。亲自用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并把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里。

(3)    汇报结果。验证于估测的差距。

3.说一说。

通过交流,熟练掌握1分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分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1)    你们知道10厘米是多长吗?用手表示出长度来。

板书:10厘米就是1分米。

(2)    介绍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国际上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谁给大家讲一讲。(指名介绍)

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你们会用符号表示出来吗?指名上前写,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完成。

全班齐读公式。

(3)    活动。

a.    让我们用分米为单位量一量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b.    再拿出格尺,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也是1分米?

c.    指名汇报。

(4)    观察直尺,然后讨论出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汇报、板书、齐读。

二.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引导操作,设下疑问。

每个人的书桌上都有橡皮,请你用直尺量一量橡皮的长度是多少?

用厘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有时不是整厘米数,因而得不到准确的结果。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办法?

那么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多少?

2.议一议。

让学生尝试探究新知,牢固地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形成表象。

(1)    1毫米到底有多长?它与厘米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在观察和操做中获得这些知识。

(2)    观察直尺,完成表格,然后讨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3)    指名汇报。

3.说一说。

进一步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请大家继续观察直尺,1毫米到底有多长?估计一下桌面上的学具,哪一个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动手量一量,检验一下你的判断准确吗?

4.量一量。

解决疑问,让学生真正感受毫米的作用。

大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现在我们以毫米为单位再量一下橡皮的长度。

这次量的结果与开始比,哪一个数据更准确呢?

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比比看,谁估测的最接近?

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可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检。在做前,教师要给予适当提示:画线段时勿忘记画出两个端点。

3.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4.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5.判断

6.请为同一种物体选择不同的单位。

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课件。

学具:表、记录单。

切入举偶

活动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长吗?

同学们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没关系,请每组选一位同学上来走一走,再请一位同学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走一走。

通过实际测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长时间。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100米大约有多少步,分别用了多少时间,并做好纪录。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在说一说走完100米后有什么感受。

2.估一估。

通过刚才学生的亲身感受,猜测思考1千米的长度。

(1)    刚才我们测量出100米大约有多少步,思考: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    估一估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

(3)    (课件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2分钟)

那么沿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3.想一想。

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

(1)    中街你们一定熟悉吧?请看课件:从文化大楼道光陆电影院、商业城、新玛特、沃尔玛之间的距离,约1千米。

(2)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在脑海里沿中街走一走,感受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小结:1千米=1000米

4.读一读。

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    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任意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2)    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板演

5.填一填。

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    我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确答案。

完成数中42页填一填。

(2)(课件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学校到中街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i.              公路边的里程碑

                ii.              摩拖车的速度表

            iii.              限速标志

                iv.              指路标志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6.估一估。

(1)    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实?学生发表个人意见。

(2)    师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XX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XX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学中做

1.完成43页的第1题。

2.完成43页的第2题。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熟练掌握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地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的技能。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逐渐养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形成能主动研究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具:投影片。

学具:每人准备一件最喜欢的物体。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0厘米、1毫米、10毫米……

2.量一量:一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毫米。

3.填空:(投影显示)

(1)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  )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是,可以用(  )作单位。

(2)    38米+54米=(  )米

1米-6分米=(  )分米

570分米-170分米=(  )分米=(  )米

1米-85厘米=(  )厘米

(3)    小明身高94厘米,在长(  )厘米,正好身高1米。

(4)    用一根长70厘米的铁丝,做了一个每边长都是15厘米的正方形框架,还剩(  )厘米。

(5)    3只苹果+4只香蕉+1只梨=1090克

3只苹果+4只香蕉+4只梨=1690克

1只梨重(  )克

(6)    先数出5毫米厚度的纸的张数,再算一算。

5厘米厚度的纸约有(  )张 。

20厘米厚度的纸约有(  )张。

学中做

1.完成练习6的第1题。

2.完成练习6的第2题。

3.完成练习6的第3题。

做中得

完成练习六的实践活动。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3.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教具:投影片、挂图。

学具:优秀的作业、作品……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一个单元学完了,你一定受益匪浅吧。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你将变得更聪明、更有才智。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你学到了什么?

(1)出示图1,看图说一说。

读出每所学校的人数。

说一说那所学校的人数最少,那所学校人数最多,哪两所学校的人数比较接近。

你能把它们的人数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吗?

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2)出示图2,看图说一说。

仔细看图,说一说个动物馆在池塘的什么方向?

说一说狮子馆到猴山的行走路线。

看图,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同桌交流,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

集体汇报。

(3)出示图3。

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你能根据图重的条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更有价值。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全班交流,学生讨论评价。

2.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

(1)组内展示个人的学习资料。

(2)说一说。

a.    请同学们勇敢地展示最满意的数学作业展示给同学看。

b.    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展示内容。

3.评一评。

a.自我评价。

b.小组成员互评或好朋友互相评价。

c.教师评价。

4.忆一忆。

a.    回忆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最喜欢的一节数学活动,或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个问题等。

b.      在老师或同学面前讲一讲。

c.      说说自己取得的进步。

5.写一写。

a.    教师可以为学生纪录成长纪实。

b.    学生完成纪录卡片。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学习技能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各种情境挂图和课件。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这节课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玩中学

1.            凳上智慧梯。完成46页的第2题。

2.            你知道吗?完成46页的第3题。

1.            完成46页的第4题。

2.            完成46页的第5题。

3.            完成46页的第6题。

4.            完成46页的第7题。

5.            完成46页的第8题。

   

走进乡村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2.通过“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从中能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3.对所提出的数学问题加以讨论,学生间要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看图提出问题,并运用自己以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投影片

切如举偶

情景引入 

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绿草茵茵的小村庄。潺潺的河水从那流过,一片片麦田在微风的吹拂下不停地翻滚着,几只欢快的小鸟在树林上空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那真实人间仙境。你们想去看看吗?

玩中学

                         i.              看一看。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整体感知画面。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i.              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ii.              在小组内交流。

                      iii.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说一说。

分布引导,循序渐进。

(1)    出示书中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看图,说一说方向和路线,要求小组内交流。

(2)    每组派代表汇报。

3.算一算。  

   解决发现的问题,体现数学的使用价值。

   对于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他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尝试进行解决。暂时解决不了的放在问题银行里,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学中做

  看图,出了课本中的问题外,你还能提出有关方向和路线的问题吗?并试着解答出来。

做中得

 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走一走,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并根据所看到的内容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再回到教室进行交流。

六 加与减(一)

买电器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3.初步培养学生探索、交流、合作的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具:口算卡片  实物卡片   磁力板。

学具:实物或卡片、计数器。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故事引入。

今天,数学王国里的“放心家电城”终于开张了。瞧,大家都赶来祝贺,顺便也挑选几样中意的商品,谁能说说,柜台里都摆放了哪几种家用电器呢?分别是多少钱呢?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看一看。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发现数学问题。

(1)提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成员讨论。

(2)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能会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很多问题。如:一台洗衣机比一台电冰箱便宜多少钱?买其中三样或四样电器共花多少钱?1000元钱能买那几种商品?……教师先选择一个比较容易的问题加以解决。

2.算一算。

探索计算的方法。

解决“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

(1)    怎样列式呢?指名回答。

(2)    板书:500+800=

(3)    怎样计算500+800,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4)    各小组展示算法。

生1:我先想5+8=13,再在得数后面填两个0,得数是1300。

生2:我是这样想的:5个百加上8个百是13个百,即130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生3:看人民币的图,我发现,5张一百元加上8张一百元,是13张一百元,13个一百是1300。

生4:我是用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的方法得到的。

3.试一试。

进一步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数得加减的口算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50页试一试中的题目,得出结果。

(2)集体订正。

学中做

1.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2题。

做中得

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3题。

回收废电池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准备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切入举偶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废旧电池的危害吗?指名回答。

教师讲解: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颗钮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你们快想想办法,用过的废电池应该怎么处理呢?

对,我们应该集中回收,不随便丢弃。这节数学课我们就围绕回收废电池这一主题学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看一看。

借助情境图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1)    出示图表。同学们,童星小学从本学期起开展了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环保教育活动。这是该校二年级各班在开展活动以来回收废电池的情况。

(2)    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先自己想一想,在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3)那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发现的数学问题汇报出来?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能会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关于加法或减法的问题,只要问题提的合理,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在交待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加法的有关问题。

2.算一算。

探索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解决“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1.        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试。

2.        教师板书:102+97=

3.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的数大约是多少。

4.        指生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5.        进行计算。102+97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6.        各小组展示算法并进行汇报。

7.        强调: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8.        完成第52页的试一试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计算,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指正,予以辅导。

(2)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方法同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解决。

1.        学生要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2.        还可以采用凑整十、整百的方法进行计算。

3.        完成第53页的试一试的题目。

(3)解决“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结合本班的数学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

①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②    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③    完成第54页的试一试的题目。

3.想一想。

师生共同总结出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    今天我们学习三位数得比算加法,大家想一想,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和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2)    谁能对照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说说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应该怎样做?

学中做

完成教材第55页的第1、2题。

做中得

完成第55页的第3题。

小小图书馆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切入举偶

课件导入。

课外小组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他们经常在午饭后到小小图书馆里汲取新鲜的养分,看,它们正聚精会神地学知识呢!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看一看。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1)    你们知道“小小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吗?(出示统计表。)谁能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    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

先独立思考,再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算一算。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    解决“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①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②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36-118=

③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

④    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⑤    进行计算。236-118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⑥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

(2)    提一提。

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求“两种书的差” 的问题。

①    根据藏书情况表,你能提出哪些求差的数学问题吗?

②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③    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出来。

④    指名汇报的数,并说出计算过程。

3.试一试。

探索减法验算的方法。

(1)    出示前两幅图,说出图意。

(2)    结合实际讨论:找回32元对不对?

(3)    总结减法验算的两种方法。

(4)    完成教材第57页的试一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4.议一议。

探索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1)    讨论300-97怎么算呢?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看那个小组的方法最多? 最简便。?

(2)    各小组间交流、汇报。

要求学生汇报时说出计算过程。

(3)    强调:笔算减法时,尤其是计算被减数末尾连续有几个0的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十位是0,要从不为0的数位上退位,0退1后看作9减。

(4)    看黑板,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再来说一说。

5.想一想。

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笔算减法的法则。

(1)    自己结合学过的百以内数得比算减法法则,试着总结出万以内数的笔算减法法则。

(2)    在小组内交流,完善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

(3)    班内汇报:在用竖式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4)    在下面记一记。

(5)    运用笔算法则和应注意的问题独立完成第58页的试一试中的题目,并互相交流计算方法。

6.议一议。

讨论加法算式验算方法。

(1)    出示747+87=?独立计算出来。

(2)    可以用什么方法验算呢?与同伴互相交流。

(3)    汇报验算方法。

   学中做

1.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2题。

(1)    通过动物卡片游戏,练习三位数的减法。

(2)    还利用这四个动物卡片,练习列出三位数的加法。

   做中得

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3题。

先让学生判断这三道题的对错,然后再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并改正过来。

练习七

教学目标

1.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片、口算卡片。

切入举偶

道具。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1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2题。

教师启发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找到最大数与最小数,怎样确定哪两个数的和最大,哪两个数的和最小,哪两个数的差最小。

2.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3、6题。

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自觉的进行验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4题。

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4.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5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7题。

6.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比较出得数的大小后,再交流各自的解答过程。

7.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9题。

第(1)小题要帮助学生会看火车里程表。

第(2)小题可利用北京到上海的铁路路线图或线段图帮助理解。

第(3)小题在学生能够能够看懂题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直观认识角。

教具与学具:

1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体、一个大三角板、一个活动角等。

2 学具:白纸2张、剪刀、尺子、小圆片、小纸条、三角板、一个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t:小朋友,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角,探索角的秘密。

   现在我们先一起看挂图

  (师生一起观看挂图)

   小朋友,刚才的挂图你们发现了上面都有什么了呢?(角)

[出示综合图]

t:小朋友,刚才你们看到了那么多角,那么从这幅图中,你能找到角吗?

   a:找角,与同桌说说。

   b:汇报。

t:小朋友,你们太厉害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角,那么在我们周围是否有角的影子呢?你能找到吗?

    a:在小组内交流你找到了哪些角?

    b:派小组代表汇报,均可补充。

二 导入探究,学习新知。

(一)    认识角

t:小朋友,你们刚才找到了好多的角,有一些老师都还没发现到,你们平

时的观察很仔细,很细心,给每一个小组往上爬一格。

现在请每个小朋友从桌面上找出一个角来。

a:找角

b:指出你找到的角再哪?汇报。

t:小朋友,老师终于知道角是怎样的,(教师画一点)原来是这样的。

   a:学生判断

   b:汇报

(学生判断错了,应该还要两条线)

  哦,原来还要两条线。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些负面的解题,让学生再次进行判断,逐步形成角的意识。)

 a:再次判断。

b:汇报:两条线要和那个点相连在一起。

[出示课件]

     边

顶点

      边

t:小朋友,我们把这两条线取个名字,叫——边,这个点叫——顶点。通常为了方便说出这个角,我们就记作:  1。读作:角1。

(教师演示如何画小弧号:从上一条边往小一条边画一个小弧号,然后在旁边标上1。)

(二)    第一次尝试练习。

   

 

a: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b:汇报。

(三)    角大小的认识

t:小朋友,现在拿出你们桌上的圆片,有的同学是大圆片,有的同学是小圆片,然后想办法折出一个角。

  a:动手折。

  b:同桌(大、小)两人相互比一比,谁折的角大?谁小?

t:小朋友,通过刚才折角比角,我们发现了角有大小,对吧,那么,现在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折角,好,我们把圆片对折,然后再对折,最后对折。

  a:思考:同样折三次,同桌两人折的角,谁大谁小?

  b:再次比一比。

  c:汇报。

t:一样大,可是好象怎么看都是那个大圆片折出来的角大呀,你们能告诉陈老师角的大小与边有没有关系呢?

(生汇报)

  哦,与边没关系,那么角的大小跟什么才有关系?拿出桌上的两根小棒。

  a:利用这两根小棒,制做一个角,再小组内讨论,动手实践,角大小跟什么有关系?

  b:汇报,小结。

 角的大小与边没关系,而是与角的两边的张口有关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c:教师利用活动角及课件加以演示。

三 实践活动。

t:小朋友,我们发现了角这么多的秘密后,不知道你们现在能作出一个角来吗?

   a:小组为单位,交流:有几种方法?

   b:小组汇报。

   c:全班参与评价。

四 第二次尝试练习。

t:小朋友,这堂课我们发现了角什么秘密呢?

   a:汇报

   哇,挖掘了这么多的秘密,智慧爷爷说想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q1:数角。

 

q2:思考。

对这个图形剪一刀,那么还剩几个角?

  a:猜

  b:动手剪——证实。

练习八

教学目标

1.      对角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

2.      能借助三角尺辨认三种角。

3.      让学生了解“角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到处可以找到角。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教学重点

准确的数角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挂图。

学具:三角尺、学具钟、放大镜。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关于角的知识,同学们都掌握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完成练习八。

对话平台

玩中学

再玩中学的过程中,以“去角国做客”为线索,完成书本上的基本练习部分。

1.继续展示课件1。

它们就是陪同我们玩的向导,我们来向他们打个招呼,认识一下吧!记住,一定要把角的名称说的准确呀!

完成教材第68页的第1题。

2.展示课减2(一列小火车、6节车厢,车厢上面分别画着教材第2、3题中的6个图形)

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一节车厢,就请你们标出这节车厢上的图形的各个角,注意直角用符号“┐”表示。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都找到了什么角,有多少个?

(1)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2)    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答案。

完成教材第68页的第2、3题。

3.展示教材第69页的第6题。

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角的王国吧!请你一边看,一边认,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角?

(1)    自己找,自己认。

(2)    全班交流,角的名称叙述要准确。

学中做

在角的王国里,到处充满了新奇有趣的关于角的知识。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1.展示课件4。

(1)    你们看到了什么?

(2)    (显示教材第69页的第5图)你能说出钟面上显示的是什么时间吗?

(3)    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你发现了什么?

(4)    分组活动:用学具钟拨一拨,说一说,还有哪两个时刻,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同样大,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角?

(5)    拿起手中的放大镜看看手中的钟面,你又发现了什么?

(6)    指针长了,角的大小变了吗?

做中得

1.又一个角很顽皮。(出示68页第4题第1个角图)数一数它有几个角。

2.它在自己身上填了一条线(出示68页第4题第2个角图)。数一数它现在又有几个角。

3.哎呀,它又给自己添了一条线!(出示68页第4题第3个角图)同学们快数数,现在又有几个角?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长方形与正方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够按要求在之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回用正方形、长方形设图案,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形、正方形。

学具:①附页2上的长方形、正方形;②放一张长方形彩纸的信封;③三角尺、直尺、剪刀。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面上放一些几何图形,请你认一认,它们都是谁?

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认得这么准确的?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活动一。

学生分组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    教师出示若干图形,请同学们说出几号图是正方形,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2)    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先研究用什么方法,再进行操作。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小组的研究结果。

(4)    完成“填一填”。拿着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相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活动二。

通过小游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1)    猜一猜。

信封里装一张长方行纸,露出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一猜:信封里装的彩纸是什么形状的?

(2)    拉一拉。

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拉一拉,(拉动要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彩纸露出部分的变化,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

(3)    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一会是长方形,一会是正方形,一会又变成长方形呢?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平行四边行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2.在观察与比较中,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成长方形与四边形间的区别与联系。

3.体会平行四边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

教具:活动长方形框架点子图。

学具:七巧板。

切入举偶

课件引入。

请同学们找一找,你在这幅图上找到了什么你认识的图形?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做一做。

引出平行四边形,同时渗透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师示“活动长方形框架”。

老师要拉动框架两角,猜猜会是什么结果。用你的小手比一比,和同桌说一说。

谁愿意来试一试?

请学生到前面来拉动长方形框架两角,将其变成平行四边形。

这个图形的名字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说一说。

2.说一说。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

(1)    先对你的好朋友说说。

(2)    谁愿意告诉老师?

学中做

1.画一画。

教师出示点子图。

书上附页3有点子图,请同学们是这在上面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吧!

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你觉得自己画得棒不棒?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2.拼一拼。

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巩固对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

(1)    每个同学都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我们的七巧板着急了,它也想和平行四边形做朋友,请你帮帮它,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快动手试一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2)    拼完的同学可以将你的平行四边形展示在前面。

(3)    看一看,评一评,你最喜欢谁的平行四边形?

欣赏与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用基本图形构成的美丽图案。

2.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创新,设计与数种不同的、带有个人风格的、自己喜欢的漂亮图案。

教学准备

教具:图案资料。

学具:学生收集的图案、方格纸。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今天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幅精美的图案,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好吗?

对话平台

玩中学

欣赏

再者以缓解中,通过欣赏、讨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年级第四册数学

教学进度表

项目

周次

起止时间

教学内容(课题或页次)

教学时间

备注

1

3.1—5

分苹果——分草莓

4课时

2

8—12

租船——小熊购物

4课时

3

15—19

花店买花——练习二

4课时

4

22——26

过河——认识路线

4课时

5

25——4.2

练习课——数一数

4课时

6

5——9

拨一拨——练习五

4课时

7

12——16

铅笔有多长—1千米有多长

4课时

8

19——23

练习六——走进乡村

4课时

9

26——30

买电器—回收废电池

4课时

10

5.3——7

11

5.10——14

小小图书馆——练习七

4课时

12

17——21

认识图形(角)——练习八

4课时

13

24——28

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4课时

14

31——6.4

欣赏与设计——运白菜

4课时

15

7——11

买洗衣机——整理与复习(二)

4课时

16

14——18

美丽的植物园——统计图表

4课时

17

21——25

总复习

4课时

18

28——7.2

复习

4课时

19

7.5——9

复习

4课时

除法

分苹果

教学目标

1.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教具:苹果实物、盘子、课件。

学具:小圆片。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星星幼儿园又到分水果的时间了,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水果?

看来大家想吃的水果特别多。不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水果之王——苹果。

谁来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苹果?

你们来帮幼儿园的老师算一算,如果每5个放一盘,20个可以放几盘?出示1。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想一想、算一算。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20个苹果,每盘放5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0÷5=4可以列竖式计算,试着算一算。

给同桌讲一讲竖式中每一步所表达的含义。

3.试一试。

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完成第2页试一试中的4题。

4.想一想、摆一摆。

通过动手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

(1)    如果每盘放6个呢,怎样列式?出示2。

(2)    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苹果分一分。

(3)    汇报分的结果。

5.试一试。

由具体到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1)    小组内议一议,怎样用竖式表示,了解每一步的含义。

(2)    交待写法,指名余数及单位名称的写法。

20÷6=3(盘)——2(个)

(3)    你能试着算一算,你的计算结果对吗?

学中做

1.课件演示第3页试一试的第1题。

2.完成试一试(2)。

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    完成练一练1。

(2)    完成练一练2。

分草莓

教学目标

1.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上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试商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课件。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同学们,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看图中画的是什么水果?(草莓)

对,一共有55个草莓。请你仔细观察图,说一说这幅图画是什么意思?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            想一想。说一说。

先利用以有的经验估一估,再算一算。

(1)    看图说图意。

(2)    指名汇报。

(3)    怎样列式?

(4)    估一估,每盘放几个,你是怎样估计的?

2.            试一试,算一算。

在估一估的基础上掌握试商方法。

(1)    说一说你是怎样估一估的。

(2)    想一想你估计的对不对,讲给你的同桌听。

(3)    议一议:为什么商是6?

学中做

1.            试一试。

完成第4页的试一试。

2.            练一练。

(1)    完成第5页的第1题。

(2)    完成第5页的第2题。

(3)    完成第5页的第3、4、5题。

租船

教学目标

1.            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            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课件。

学具:学具盒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同学们,到了公园,你最喜欢做什么?你能把图上的 情景讲给大家听吗?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            说一说,想一想。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    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    如果有21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先独立思考: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其次,在小组内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            摆一摆,说一说。

通过摆一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怎样分配合理?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

3.            试一试。

继续通过应用,使学生理解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不同情况。

每小时租金3元,10元钱最多能划几小时?

先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再独立列式解答。

学中做

1.            完成练一练的1、2题。

2.            完成练一练的3、4题。

(1)    独立完成。

(2)    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明白“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道理。

2.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灵活应用。

教学重点

试商方法与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切入举偶

开学已经一周了,你都学会了那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

对话平台

学中做

完成练习一的第1、2、3、4、5、6、7题。

综合练习

(1)    填一填。

a一个数除以2,如果有余数,有可能是(  )和(  )。

b计算有余数除法,( )一定比(  )小。

c37里面最多有(  )个6,还余(  )

(2)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a36米长的绳,做9根同样长的跳绳,需要剪(  )次

①4  ②8  ③9

b46个人做船过河,每船做6人,至少需要(  )条船。

①7  ②8  ③9

二混合运算

小熊购物

教学目标 

1.        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法”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        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挂图,实物,课件。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谁能用讲故事的形式说出这幅图的图意。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        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    同学们,请你也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东南角,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2)    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些什么东西呢?

指名汇报。

(3)    如果至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什么呢?指名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可板书问题。

2.        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    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买了什么食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2)    那么小熊应付多少钱呢?请你来帮他算一算。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3)    说一说又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

(4)    教师介绍脱试计算的格式及方法。

学中做

1.        做一做。

(1)   大家真聪明,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任选一题,做一做。

(2)   指名汇报。

2.        想一想,议一议。

通过小组探究,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熊妈妈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
(1)试着做一做。

(2)小组议一议。

(3)说一说。结合刚才的练习,你得到什么结论?

练习

(1)     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先认真观察,然后说一说图意,最后列试计算。

(2)     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先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3)     完成试一试的第3题。

花店买花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部试题。

教具准备

挂图,课件。

切入举偶

课件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花店里的花可真多呀!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都有哪些花?

课件中都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初步感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根据你知道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1)    学生自由汇报。

(2)    教师根据汇报内容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2.算一算。

通过算一算,掌握方法。

(1)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钱?

教师充分放手,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汇报。

(2)观察综合算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    卖1支菊花和1支百合花,共花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汇报。

说一说你又会得到怎样的结论?

学中做

1.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

(1)    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    独立计算。

(3)    议一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3.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和第3题。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能够进行正确计算,提高计算的能力。

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用你喜欢的颜色画一画下面各题先算什么,在讲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46+7×3    29-6×2     54÷9+3     18-6÷2

2.算一算,看谁算得最准确。

2×6+37     8×7-34     42+40÷5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90-54÷6    56-2×6     40+2×6

学中做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    21+7+7+7+7=21+( )×( )=21+( )=( )

(2)    65-8-8-8=65-( )×( )=65-( )=( )

2.完成练习题的第4题。

3.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

做中得

综合练习。

1.把两个一步算式写成一个两步算式。

4×8=32              64+20=84

60-32=28             84-72=12

2.完成练习题的第6题。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使学生能够进行正确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熟练掌握混合运算顺序,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对话平台

学中做

1.画一画先计算什么,在计算出来。

27+3×4     46+26-24      36÷4-6

98-27-16    48+32÷8      87-7×9

2.啄木鸟医生。对的画对号,错的画错号。

12-6×2         8×4+15         20-10÷5

   =6×2           =32+15          =10÷5

   =12  (  )     =47  (  )     =2  (  )

3.选者正确答案。

(1)停车场上有大汽车40辆,还有4排小汽车,每排5辆,停车场上一共有多少辆?正确列式为(  )

 ①40×4+5      ②(40+4)×5    ③40+5×4 

(2)二年一班有5个小组,每组8人,其中有24人是男同学,其余的都是女同学,女同学有多少人?正确列式为(  ).

 ①24-8×5   ②8×5-24    ③8×5+24

 (3)8瓶饮料24元,一袋饼干5元,饼干比一瓶饮料贵多少元?正确列式为(  )

 ①24÷8+5      ②24÷8-5      ③5-24÷8

做中得

综合练习。

列式计算。

(1)    25加上6与7的积,和是多少?

(2)    36除以9得商再减去3,差是多少?

(3)    5乘以7减6,差是多少?

(4)    42加上48除以6的商,和是多少?

过河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教学准备

挂图,课件。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看看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对话平台

1.说一说。

通过看图,理解题意。

(1)    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指名汇报。

(2)    试着做一做。

2.想一想。

由情境入手,领会理解运算顺序。

(1)    议一议。

29+25÷9这样列式对吗?

(2)教师小结。

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中的。

3.试一试。

试着做一做(29+25)÷9。

学中做

1.做一做。

完成做一做的习题。

(1)    先说一说计算顺序。

(2)    再独力计算。

2.比一比,算一算。

16+24÷8       18—9×2        30—6÷3

(16+24)÷8        (18—9)×2       (30—6)÷3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    在〇里填“<”、“>”或“=”。

7+7+7+8〇7×4+1        7×9—〇7×7+7

30÷5+1〇30÷(5+1)     9—2×4〇(9—2)×4

8+32÷8〇(8+32)÷8     18+36÷9〇(18+36)÷9

(2)判断。

①(8+6)×7与8+6×7都要先算乘法。 (  )

②81减去6乘以6的积,列式为:(81—6)×6。(  )

③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  )

2.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学生能够进行正确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商议节练习课,进一步巩固带小括号试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对话平台

学中做

1.先用你喜欢的颜色画出第一步求什么,再脱式计算。

完成练习三的第5题。

2.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3.完成练习三的第3题。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    填一填。

①    在混合运算的算式里,要先算(  ),后算(  ),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

②    (64—40)÷4要先算(  ),再算(  )。

③    29+35÷5要先算(  ),在算(  )。

④    算式8×7—5的差式(  ),要使算式等于16,应该列式为(  )。

(2)    选一选。

①    2+3×4与(2+3)×4的得数(  )。

a.相等        b。不等

②    9×(3+4)和6+11—7的运算顺序都是先算(  )

a.除法        b。加法       c.乘法       d.减法

③    算式:(6+3)×9的读法是(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a.6与3的和乘9        b.6加上3乘9        c.6加上3的和乘9

(3)    列式计算。

①    52减去40的商再除以3,商是多少?

②    甲数是35,乙数是28,把它们的和平均分成9份,每份多少?

2.实践应用。

(1)    完成练习三的第4题。先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

(2)    完成练习三的第7题。

三  方向与路线

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挂图。

学具:制作方向板的纸板。

切入举偶

出示课件,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熊现在站在哪里?(学校)

那么,在它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哪些建筑呢?

大家真聪明,你能填出下面四个建筑物的准确方向吗?

体育馆在学校的(  )面,商店在学校的(  )面。

医院在学校的(  )面,邮局在学校的(  )面。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通过看图,初步了解大致方向。

(1)同学们说得真不错,请仔细观察,在学校的周围还有哪些建筑物?

先自己找一找,再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2)这些建筑物又在学校的那个方向呢?请你仔细想一想。

2.议一议。通过议一议及亲身体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1)说一说。

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内说一说。

(2)议一议。

谁说得对?为什么?

(3)教师小结。

在学生议一议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明确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3.做一做。

在做一做中,进一步明确八个方向。

用你手中的学具制作方向板。

学中做

1.试一试。

利用方向板。

(1)    在教室辨认八个方向。

2.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那位同学。练一练。

完成书中练一练。

认识路线

教学目标

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片。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我们学校明天要来一批外地的小朋友,学校想让我们班的同学带着这批小客人乘坐1路车去动物园。如果你是小导游,你能向客人介绍一下1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在小组互动中学会认识路线。

(1)    请你在小组中说一说。

(2)    全班交流。

2.填一填。

通过填一填,进一步明确行驶方向及路线。

(1)    自己独立填一填。

(2)    小组内说一说。

(3)    全班交流。

3.玩一玩。

通过做游戏,是学生进一步明确行车路线。

(1)    公布游戏规则。

  说出游览的起点是什么站,终点是什么站,汽车怎样行驶的。前面一位同学行走路线的终点是后一位同学行走路线的起点,手尾接龙,依次进行。

(2)    开始游戏。

(3)    游戏小结。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学中做

1.试一试。

完成试一试中的3道题。

2.练一练。

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2.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的第3题。

练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是同学进一步认识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熟练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挂图。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捷克我们来商议接练习课,看看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哪些密切联系。

对话平台

学中做

1.说一说。

(1)    你的家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个有哪些建筑物?

(2)    你的房间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各摆了哪些家具?

2.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1)    先独立完成,在小组交流。

(2)    想一想,再回答。

(3)    议一议,再说一说。

(4)    说给小组同学听。

做中得

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1.剪一剪。

2.按图中所给的信息贴一贴。

3.将剩余的图按自己的设计贴在小区中。

4.小组交流。

四  生活中的大数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拨一拨”、“摆一摆”、“估一估”、“比一比”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正方形模具。

学具:计数器、学具。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四幅图片,每幅图片都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个新知识,谁愿意把他读给大家听。

这几个数和我们以前学的数有什么不同?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的大数。

(1)    在生活中,由许多这样大的数,你能找出来吗?

(2)    于你的同伴说一说。

2.数一数。

通过数一数,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1)    小组合作数一数。

  每个同学准备2条小正方体,每条由10个小正方体,5人为一小组,摆出100个小正方体。

说一说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在以每小组摆出的100个小正方体为一层,让10个小组同学把一层正方体逐一放到讲台上,组织同学一层一层地数,数10层是一千个。

(2)    看图数一数。

  意义千个小正方体为单位,出示图片,组织学生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3.感受一千、一万有多大。

(1)    感受一千页的书有多厚。

(2)    感受一千人在操场上敬礼升旗会是什么样的?

学中做

1.找一找,填一填。

(1)    你能在你的计数器上找到千位和万位吗?

(2)    填一填。独立完成后指明汇报。

(3)    数一数。完成说一说的第(1)题。

(4)    涂一涂。

2.回家之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数。

拨一拨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等活动,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教学重点

读数写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投影片、计数器

学具:小计数器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一百是几位数?你还知道向这样的三位数吗?请你举几个这样的例子说一说。除了三位数,你还知道几位数?请你举几个例子说一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样的数。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拨一拨

通过在计数器上 拨一拨,学会数数、读数和写数。

(1)    读、写三位数。

完成拨一拨(1)。

(2)    学习四位数及末位有零的数的读写。

完成拨一拨(2)

(3)    你拨我写。在同桌之间进行。

2想一想读书和写数时要注意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学中做

1.完成试一试(1)。

2.完成试一试(2)。

3.完成试一试(3)。

练一练

(1)    完成练一练1 。

(2)    完成练一练2。

(3)    完成练一练3。

(4)    完成练一练4。

比 一 比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课件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生活中的大数无处不在,那么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学一学,议一议。

通过小组探究,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探究     。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一练。

完成练一练。在(  )里填上“>”或“<”。

学中做1。试一试。先试着做一做,再议一议。

3.想一想

4。数学游戏。

5.估一估。完成练一练的第一、二题。

练习五1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及有关数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数材,进一步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得作用。

教学准备

投影片。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生活中的大数,学会了许多有关数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上一节练习课,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看看那个同学学的最出色。

对话平台

学中做

1.完成练习五的第1题。

2.完成练习五的第2题。

3.完成练习五的第3题。

4.完成练习五的第4题。

5.完成练习五的第5题。

五        测量

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1分硬铅笔

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直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咱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同过“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1分硬币、钱币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用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切入举偶

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

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

需要他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铅笔)

对了,这节课我们一起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一、            认识分米。

1.估一估。

先利用已有经验估一估,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a)      课前老师在每个学习小组的书桌里悄悄地放了一支铅笔,赶快把它找出来,放在桌面上,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测一下,这支铅笔有多长,填在书中表格中。

b)      交流、汇报。说说你是怎么估出来的。

2.量一量。

在估一估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估测结果。

(1)    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有根据的好办法吗?(用尺子量)

(2)    动手实践。亲自用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并把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里。

(3)    汇报结果。验证于估测的差距。

3.说一说。

通过交流,熟练掌握1分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分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1)    你们知道10厘米是多长吗?用手表示出长度来。

板书:10厘米就是1分米。

(2)    介绍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国际上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谁给大家讲一讲。(指名介绍)

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你们会用符号表示出来吗?指名上前写,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完成。

全班齐读公式。

(3)    活动。

a.    让我们用分米为单位量一量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b.    再拿出格尺,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也是1分米?

c.    指名汇报。

(4)    观察直尺,然后讨论出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汇报、板书、齐读。

二.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引导操作,设下疑问。

每个人的书桌上都有橡皮,请你用直尺量一量橡皮的长度是多少?

用厘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有时不是整厘米数,因而得不到准确的结果。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办法?

那么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多少?

2.议一议。

让学生尝试探究新知,牢固地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形成表象。

(1)    1毫米到底有多长?它与厘米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在观察和操做中获得这些知识。

(2)    观察直尺,完成表格,然后讨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3)    指名汇报。

3.说一说。

进一步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请大家继续观察直尺,1毫米到底有多长?估计一下桌面上的学具,哪一个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动手量一量,检验一下你的判断准确吗?

4.量一量。

解决疑问,让学生真正感受毫米的作用。

大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现在我们以毫米为单位再量一下橡皮的长度。

这次量的结果与开始比,哪一个数据更准确呢?

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比比看,谁估测的最接近?

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可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检。在做前,教师要给予适当提示:画线段时勿忘记画出两个端点。

3.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4.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5.判断

6.请为同一种物体选择不同的单位。

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课件。

学具:表、记录单。

切入举偶

活动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长吗?

同学们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没关系,请每组选一位同学上来走一走,再请一位同学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走一走。

通过实际测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长时间。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100米大约有多少步,分别用了多少时间,并做好纪录。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在说一说走完100米后有什么感受。

2.估一估。

通过刚才学生的亲身感受,猜测思考1千米的长度。

(1)    刚才我们测量出100米大约有多少步,思考: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    估一估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

(3)    (课件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2分钟)

那么沿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3.想一想。

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

(1)    中街你们一定熟悉吧?请看课件:从文化大楼道光陆电影院、商业城、新玛特、沃尔玛之间的距离,约1千米。

(2)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在脑海里沿中街走一走,感受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小结:1千米=1000米

4.读一读。

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    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任意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2)    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板演

5.填一填。

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    我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确答案。

完成数中42页填一填。

(2)(课件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学校到中街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i.              公路边的里程碑

                ii.              摩拖车的速度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iii.              限速标志

                iv.              指路标志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6.估一估。

(1)    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实?学生发表个人意见。

(2)    师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XX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XX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

学中做

1.完成43页的第1题。

2.完成43页的第2题。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熟练掌握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地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的技能。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逐渐养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形成能主动研究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具:投影片。

学具:每人准备一件最喜欢的物体。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0厘米、1毫米、10毫米……

2.量一量:一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毫米。

3.填空:(投影显示)

(1)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  )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是,可以用(  )作单位。

(2)    38米+54米=(  )米

1米-6分米=(  )分米

570分米-170分米=(  )分米=(  )米

1米-85厘米=(  )厘米

(3)    小明身高94厘米,在长(  )厘米,正好身高1米。

(4)    用一根长70厘米的铁丝,做了一个每边长都是15厘米的正方形框架,还剩(  )厘米。

(5)    3只苹果+4只香蕉+1只梨=1090克

3只苹果+4只香蕉+4只梨=1690克

1只梨重(  )克

(6)    先数出5毫米厚度的纸的张数,再算一算。

5厘米厚度的纸约有(  )张 。

20厘米厚度的纸约有(  )张。

学中做

1.完成练习6的第1题。

2.完成练习6的第2题。

3.完成练习6的第3题。

做中得

完成练习六的实践活动。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3.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教具:投影片、挂图。

学具:优秀的作业、作品……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一个单元学完了,你一定受益匪浅吧。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你将变得更聪明、更有才智。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你学到了什么?

(1)出示图1,看图说一说。

读出每所学校的人数。

说一说那所学校的人数最少,那所学校人数最多,哪两所学校的人数比较接近。

你能把它们的人数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吗?

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2)出示图2,看图说一说。

仔细看图,说一说个动物馆在池塘的什么方向?

说一说狮子馆到猴山的行走路线。

看图,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同桌交流,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

集体汇报。

(3)出示图3。

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你能根据图重的条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更有价值。

全班交流,学生讨论评价。

2.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

(1)组内展示个人的学习资料。

(2)说一说。

a.    请同学们勇敢地展示最满意的数学作业展示给同学看。

b.    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展示内容。

3.评一评。

a.自我评价。

b.小组成员互评或好朋友互相评价。

c.教师评价。

4.忆一忆。

a.    回忆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最喜欢的一节数学活动,或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个问题等。

b.      在老师或同学面前讲一讲。

c.      说说自己取得的进步。

5.写一写。

a.    教师可以为学生纪录成长纪实。

b.    学生完成纪录卡片。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学习技能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各种情境挂图和课件。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这节课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玩中学

1.            凳上智慧梯。完成46页的第2题。

2.            你知道吗?完成46页的第3题。

1.            完成46页的第4题。

2.            完成46页的第5题。

3.            完成46页的第6题。

4.            完成46页的第7题。

5.            完成46页的第8题。

   

走进乡村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2.通过“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从中能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3.对所提出的数学问题加以讨论,学生间要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看图提出问题,并运用自己以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投影片

切如举偶

情景引入 

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绿草茵茵的小村庄。潺潺的河水从那流过,一片片麦田在微风的吹拂下不停地翻滚着,几只欢快的小鸟在树林上空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那真实人间仙境。你们想去看看吗?

玩中学

                         i.              看一看。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整体感知画面。

                         i.              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ii.              在小组内交流。

                      iii.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说一说。

分布引导,循序渐进。

(1)    出示书中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看图,说一说方向和路线,要求小组内交流。

(2)    每组派代表汇报。

3.算一算。  

   解决发现的问题,体现数学的使用价值。

   对于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他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尝试进行解决。暂时解决不了的放在问题银行里,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学中做

  看图,出了课本中的问题外,你还能提出有关方向和路线的问题吗?并试着解答出来。

做中得

 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走一走,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并根据所看到的内容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再回到教室进行交流。

六 加与减(一)

买电器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3.初步培养学生探索、交流、合作的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具:口算卡片  实物卡片   磁力板。

学具:实物或卡片、计数器。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故事引入。

今天,数学王国里的“放心家电城”终于开张了。瞧,大家都赶来祝贺,顺便也挑选几样中意的商品,谁能说说,柜台里都摆放了哪几种家用电器呢?分别是多少钱呢?

对话平台

玩中学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1.看一看。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发现数学问题。

(1)提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成员讨论。

(2)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能会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很多问题。如:一台洗衣机比一台电冰箱便宜多少钱?买其中三样或四样电器共花多少钱?1000元钱能买那几种商品?……教师先选择一个比较容易的问题加以解决。

2.算一算。

探索计算的方法。

解决“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

(1)    怎样列式呢?指名回答。

(2)    板书:500+800=

(3)    怎样计算500+800,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4)    各小组展示算法。

生1:我先想5+8=13,再在得数后面填两个0,得数是1300。

生2:我是这样想的:5个百加上8个百是13个百,即1300。

生3:看人民币的图,我发现,5张一百元加上8张一百元,是13张一百元,13个一百是1300。

生4:我是用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的方法得到的。

3.试一试。

进一步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数得加减的口算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50页试一试中的题目,得出结果。

(2)集体订正。

学中做

1.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2题。

做中得

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3题。

回收废电池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准备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切入举偶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废旧电池的危害吗?指名回答。

教师讲解: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颗钮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你们快想想办法,用过的废电池应该怎么处理呢?

对,我们应该集中回收,不随便丢弃。这节数学课我们就围绕回收废电池这一主题学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看一看。

借助情境图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1)    出示图表。同学们,童星小学从本学期起开展了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环保教育活动。这是该校二年级各班在开展活动以来回收废电池的情况。

(2)    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先自己想一想,在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3)那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发现的数学问题汇报出来?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能会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关于加法或减法的问题,只要问题提的合理,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在交待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加法的有关问题。

2.算一算。

探索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解决“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1.        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试。

2.        教师板书:102+97=

3.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的数大约是多少。

4.        指生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5.        进行计算。102+97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6.        各小组展示算法并进行汇报。

7.        强调: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8.        完成第52页的试一试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计算,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指正,予以辅导。

(2)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方法同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解决。

1.        学生要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

2.        还可以采用凑整十、整百的方法进行计算。

3.        完成第53页的试一试的题目。

(3)解决“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结合本班的数学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

①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②    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③    完成第54页的试一试的题目。

3.想一想。

师生共同总结出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    今天我们学习三位数得比算加法,大家想一想,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和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2)    谁能对照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说说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应该怎样做?

学中做

完成教材第55页的第1、2题。

做中得

完成第55页的第3题。

小小图书馆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切入举偶

课件导入。

课外小组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他们经常在午饭后到小小图书馆里汲取新鲜的养分,看,它们正聚精会神地学知识呢!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看一看。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1)    你们知道“小小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吗?(出示统计表。)谁能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    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

先独立思考,再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算一算。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    解决“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①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②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36-118=

③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

④    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⑤    进行计算。236-118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⑥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2)    提一提。

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求“两种书的差” 的问题。

①    根据藏书情况表,你能提出哪些求差的数学问题吗?

②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③    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出来。

④    指名汇报的数,并说出计算过程。

3.试一试。

探索减法验算的方法。

(1)    出示前两幅图,说出图意。

(2)    结合实际讨论:找回32元对不对?

(3)    总结减法验算的两种方法。

(4)    完成教材第57页的试一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4.议一议。

探索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1)    讨论300-97怎么算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看那个小组的方法最多? 最简便。?

(2)    各小组间交流、汇报。

要求学生汇报时说出计算过程。

(3)    强调:笔算减法时,尤其是计算被减数末尾连续有几个0的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十位是0,要从不为0的数位上退位,0退1后看作9减。

(4)    看黑板,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再来说一说。

5.想一想。

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笔算减法的法则。

(1)    自己结合学过的百以内数得比算减法法则,试着总结出万以内数的笔算减法法则。

(2)    在小组内交流,完善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

(3)    班内汇报:在用竖式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4)    在下面记一记。

(5)    运用笔算法则和应注意的问题独立完成第58页的试一试中的题目,并互相交流计算方法。

6.议一议。

讨论加法算式验算方法。

(1)    出示747+87=?独立计算出来。

(2)    可以用什么方法验算呢?与同伴互相交流。

(3)    汇报验算方法。

   学中做

1.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2题。

(1)    通过动物卡片游戏,练习三位数的减法。

(2)    还利用这四个动物卡片,练习列出三位数的加法。

   做中得

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3题。

先让学生判断这三道题的对错,然后再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并改正过来。

练习七

教学目标

1.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片、口算卡片。

切入举偶

道具。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1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2题。

教师启发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找到最大数与最小数,怎样确定哪两个数的和最大,哪两个数的和最小,哪两个数的差最小。

2.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3、6题。

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自觉的进行验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3.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4题。

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4.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5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7题。

6.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比较出得数的大小后,再交流各自的解答过程。

7.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9题。

第(1)小题要帮助学生会看火车里程表。

第(2)小题可利用北京到上海的铁路路线图或线段图帮助理解。

第(3)小题在学生能够能够看懂题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直观认识角。

教具与学具:

1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体、一个大三角板、一个活动角等。

2 学具:白纸2张、剪刀、尺子、小圆片、小纸条、三角板、一个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t:小朋友,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角,探索角的秘密。

   现在我们先一起看挂图

  (师生一起观看挂图)

   小朋友,刚才的挂图你们发现了上面都有什么了呢?(角)

[出示综合图]

t:小朋友,刚才你们看到了那么多角,那么从这幅图中,你能找到角吗?

   a:找角,与同桌说说。

   b:汇报。

t:小朋友,你们太厉害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角,那么在我们周围是否有角的影子呢?你能找到吗?

    a:在小组内交流你找到了哪些角?

    b:派小组代表汇报,均可补充。

二 导入探究,学习新知。

(一)    认识角

t:小朋友,你们刚才找到了好多的角,有一些老师都还没发现到,你们平

时的观察很仔细,很细心,给每一个小组往上爬一格。

现在请每个小朋友从桌面上找出一个角来。

a:找角

b:指出你找到的角再哪?汇报。

t:小朋友,老师终于知道角是怎样的,(教师画一点)原来是这样的。

   a:学生判断

   b:汇报

(学生判断错了,应该还要两条线)

  哦,原来还要两条线。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些负面的解题,让学生再次进行判断,逐步形成角的意识。)

 a:再次判断。

b:汇报:两条线要和那个点相连在一起。

[出示课件]

     边

顶点

      边

t:小朋友,我们把这两条线取个名字,叫——边,这个点叫——顶点。通常为了方便说出这个角,我们就记作:  1。读作:角1。

(教师演示如何画小弧号:从上一条边往小一条边画一个小弧号,然后在旁边标上1。)

(二)    第一次尝试练习。

   

 

a: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b:汇报。

(三)    角大小的认识

t:小朋友,现在拿出你们桌上的圆片,有的同学是大圆片,有的同学是小圆片,然后想办法折出一个角。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a:动手折。

  b:同桌(大、小)两人相互比一比,谁折的角大?谁小?

t:小朋友,通过刚才折角比角,我们发现了角有大小,对吧,那么,现在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折角,好,我们把圆片对折,然后再对折,最后对折。

  a:思考:同样折三次,同桌两人折的角,谁大谁小?

  b:再次比一比。

  c:汇报。

t:一样大,可是好象怎么看都是那个大圆片折出来的角大呀,你们能告诉陈老师角的大小与边有没有关系呢?

(生汇报)

  哦,与边没关系,那么角的大小跟什么才有关系?拿出桌上的两根小棒。

  a:利用这两根小棒,制做一个角,再小组内讨论,动手实践,角大小跟什么有关系?

  b:汇报,小结。

 角的大小与边没关系,而是与角的两边的张口有关系。

 c:教师利用活动角及课件加以演示。

三 实践活动。

t:小朋友,我们发现了角这么多的秘密后,不知道你们现在能作出一个角来吗?

   a:小组为单位,交流:有几种方法?

   b:小组汇报。

   c:全班参与评价。

四 第二次尝试练习。

t:小朋友,这堂课我们发现了角什么秘密呢?

   a:汇报

   哇,挖掘了这么多的秘密,智慧爷爷说想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q1:数角。

 

q2:思考。

对这个图形剪一刀,那么还剩几个角?

  a:猜

  b:动手剪——证实。

练习八

教学目标

1.      对角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

2.      能借助三角尺辨认三种角。

3.      让学生了解“角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到处可以找到角。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教学重点

准确的数角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挂图。

学具:三角尺、学具钟、放大镜。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关于角的知识,同学们都掌握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完成练习八。

对话平台

玩中学

再玩中学的过程中,以“去角国做客”为线索,完成书本上的基本练习部分。

1.继续展示课件1。

它们就是陪同我们玩的向导,我们来向他们打个招呼,认识一下吧!记住,一定要把角的名称说的准确呀!

完成教材第68页的第1题。

2.展示课减2(一列小火车、6节车厢,车厢上面分别画着教材第2、3题中的6个图形)

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一节车厢,就请你们标出这节车厢上的图形的各个角,注意直角用符号“┐”表示。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都找到了什么角,有多少个?

(1)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2)    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答案。

完成教材第68页的第2、3题。

3.展示教材第69页的第6题。

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角的王国吧!请你一边看,一边认,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角?

(1)    自己找,自己认。

(2)    全班交流,角的名称叙述要准确。

学中做

在角的王国里,到处充满了新奇有趣的关于角的知识。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1.展示课件4。

(1)    你们看到了什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2)    (显示教材第69页的第5图)你能说出钟面上显示的是什么时间吗?

(3)    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你发现了什么?

(4)    分组活动:用学具钟拨一拨,说一说,还有哪两个时刻,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同样大,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角?

(5)    拿起手中的放大镜看看手中的钟面,你又发现了什么?

(6)    指针长了,角的大小变了吗?

做中得

1.又一个角很顽皮。(出示68页第4题第1个角图)数一数它有几个角。

2.它在自己身上填了一条线(出示68页第4题第2个角图)。数一数它现在又有几个角。

3.哎呀,它又给自己添了一条线!(出示68页第4题第3个角图)同学们快数数,现在又有几个角?

长方形与正方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够按要求在之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回用正方形、长方形设图案,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形、正方形。

学具:①附页2上的长方形、正方形;②放一张长方形彩纸的信封;③三角尺、直尺、剪刀。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面上放一些几何图形,请你认一认,它们都是谁?

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认得这么准确的?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活动一。

学生分组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    教师出示若干图形,请同学们说出几号图是正方形,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2)    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先研究用什么方法,再进行操作。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小组的研究结果。

(4)    完成“填一填”。拿着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相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活动二。

通过小游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1)    猜一猜。

信封里装一张长方行纸,露出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一猜:信封里装的彩纸是什么形状的?

(2)    拉一拉。

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拉一拉,(拉动要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彩纸露出部分的变化,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

(3)    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一会是长方形,一会是正方形,一会又变成长方形呢?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平行四边行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2.在观察与比较中,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成长方形与四边形间的区别与联系。

3.体会平行四边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

教具:活动长方形框架点子图。

学具:七巧板。

切入举偶

课件引入。

请同学们找一找,你在这幅图上找到了什么你认识的图形?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做一做。

引出平行四边形,同时渗透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师示“活动长方形框架”。

老师要拉动框架两角,猜猜会是什么结果。用你的小手比一比,和同桌说一说。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谁愿意来试一试?

请学生到前面来拉动长方形框架两角,将其变成平行四边形。

这个图形的名字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说一说。

2.说一说。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

(1)    先对你的好朋友说说。

(2)    谁愿意告诉老师?

学中做

1.画一画。

教师出示点子图。

书上附页3有点子图,请同学们是这在上面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吧!

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你觉得自己画得棒不棒?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2.拼一拼。

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巩固对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

(1)    每个同学都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我们的七巧板着急了,它也想和平行四边形做朋友,请你帮帮它,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快动手试一试!

(2)    拼完的同学可以将你的平行四边形展示在前面。

(3)    看一看,评一评,你最喜欢谁的平行四边形?

欣赏与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用基本图形构成的美丽图案。

2.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创新,设计与数种不同的、带有个人风格的、自己喜欢的漂亮图案。

教学准备

教具:图案资料。

学具:学生收集的图案、方格纸。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今天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幅精美的图案,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好吗?

对话平台

玩中学

欣赏

再者以缓解中,通过欣赏、讨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ernianjishuxuejiaoan/6245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