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4.2.1 “平均分”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2018-04-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4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按例1内容准备实物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小精灵聪聪刚刚告诉老师,明天是个好天气,学校决定明天春游去。一听到这个好消息二(1)班的小朋友可高兴啦,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

[评析以参加春游活动的情境引入,触题自然有趣,学生充满兴奋,上课伊始便以一种愉快、亲切的情绪投入学习,这是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的开场白。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1:二(1)班的小朋友准备的食品可多啦有面包、橘子、矿泉水、还有糖果……

2:我发现这些食品都是分一份一份的,面包有5份,矿泉水、橘子、糖果也都有5.

3:我还发现每份食品都是2个,2个面包一份,2瓶矿泉水一份……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小朋友在分每一种食品时,每份都同样多。课件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学生自圆其说,诱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评析通过对食物排列情况的观察、研究,自主地发现分食品的秘密,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认识积累经验,而后老师适时的一句问话既强化对“每份同样多”的感受,又为“平均分”的引出做伏笔。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例1,引入平均分

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明天春游的食品(课件出示:橘子、糖果)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分配食品。要求:分每种食品要像二(1)班那样,每份应同样多。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③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糖果分成5份,每份有3颗;橘子分成5份,每份有3

④观察:从各小组准备的食品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各种食品都是每份的数量同样多。板书     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小精灵说: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评析教师十分明确动手操作,对由“每份同样多”到“平均分”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操作分食物(操作、小组交流、过程展示)使之体验到“分”,“每份同样多”从而自主地形成“平均分”的概念。这种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亲身实践的学习活动是解决数学概念的最有效的办法。

2、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⑴、书第13页的做一做

     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把10个面包分成5份,每份的面包块数同样多)在平均分下注“每份同样多

     操作:用10个○片代替面包,动手分一分

     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个面包平均分,分成5份,每份有2个面包。

 ⑵、小朋友说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用“平均分”的意思把刚才分食品时的每一种分法过程说一说吗?

①同桌互相说一说  ②交流汇报

1:把15个橘子平均分分成5份,每份有3

2:把15颗糖果平均分分成5份,每份有3

3、引入例2

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做老师的小助手将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想一想可以怎样分?

  ①学生动手分一分(用○代替橘子)师参与活动

②交流分的结果(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生1:一个一个地分……生2:先两个两个地分剩下的再一个一个地分……生3:三个三个地分……

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3个橘子

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聆听他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

④讨论评价: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平均分、结果)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快、准确)

[评析不仅要求能自悟、会理解,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述把对“平均分”的领悟表达出来,同时在此活动中学会与同伴交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评价他人,使自己的数学思维不断得到完善。这亦是一种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4、巩固书第14页做一做

①学生独立完成,用小棒代替矿泉水动手分一分(再用虚线把分的结果表示出来)

②交流,同组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③如果老师又拿来3瓶矿泉水,这时应怎么分呢?如果老师又拿来的是4瓶会出现什么情况,该怎样解决?(让学生充分思考,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学生自由交流,各抒己见

[评析做发展学生思维的有心人。此处一问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依据对“平均分”的逐步理解,此时学生就会围绕“平均分”提出问题解决的各种策略。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失为学生搭建展示思维个性舞台的好办法。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三第3

①学生自己读题,根据题意从学具卡片中拿出相应的梨子

②自己动手分一分,将梨子平均放进3个盘子里(注意总数、份数的渗透)

③评析,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2、练习三第一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根据题目的要求想怎么插就怎么插。(并涂上颜色)

  ②交流展示插花结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突出平均分)

  ③评选,谁插的花最漂亮(培养学生的欣赏美的能力和做答认真的习惯)

  选出每瓶插得同样多的,强调把12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4朵→平均分

3、练习三第2

①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判断、分析能力

②评析,你想对第1、第2题说句什么话?(第1题: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不公平、第2题是平均分,但只能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的编排特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以达到既巩固知识又开发智力的目的。“你想说什么?”、“联系生活实际”等活动发生于对“平均分”知识的有趣问题,探究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生命的数学,此例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路。

四、小结

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注意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知。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体验。教学时,我由准备春游食品这一具体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知道每份同样多。再动手操作,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画一画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小组合作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

执教:厦门市滨东小学  朱丽玲

评析:厦门市滨东小学  刘楚英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ernianjishuxuejiaoan/6169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