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乘法教案|认识乘法 第一课时集体备课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2018-04-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简析:
《认识乘法》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单元内容,是整册教材的重点之一。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对学习乘法口诀、乘法计算以及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的第一道例题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通过求一共有几只兔和一共有几只鸡的实际问题列出两道连加算式,引导学生从3个2相加和4个3相加的角度理解连加算式的特征,为教学乘法的意义作准备。例题后的“试一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加深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
第二道例题在相同数连加的基础上教学乘法,包括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还可以用乘法算”是例题的重点。例题后的“试一试”既要用加法算 ,也要用乘法,教材指点学生把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想想做做”中的1—5题由看图找几个几再列加法算式最后列乘法算式,到根据要求摆一摆,分别列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最后练习乘法算式的读写法,帮助学生巩固对乘法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含义。会用加法、连加法求物体的总数。而乘法的知识是认知上的一大飞跃。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低年级学生形成概念一般都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通过加工成表象或抽象出概念,并需要在实践中运用概念以进一步理解概念。这部分内容要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和切实掌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在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怎样改写乘法。
课前思考
1: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特殊的加法是教师有意提供算式还是自然状态下生成?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概念的形成是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例题1书上呈现的是兔3个2只、鸡4个3只,意在让学生认识几个几,但我们都认识到这对建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这个知识的准备是不够的,觉得应该增加些“给加法算式分分类”的教学点。是教师有意提供算式还是自然状态下生成?我觉得充分利用情景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并生长新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树:2+1=3(棵);兔:2+2+2=6(只);、鸡:3+3+3+3=12(只);桥:1座 。再引导将这些算式分分类,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兔:2+2+2=6(只);、鸡:3+3+3+3=12(只)这两个算式的特殊性,感知连加算式中加数相同和不同的两种情况,为下面的新知学习打下了基础。123
2、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是直接介绍例题2还是创设一个小情景?
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写3、4个加数连加这样的算式不觉得麻烦。像例题2:4个2连加也还比较方便。这样引出是为教而教,让学生处于无需要状态下接受。尝试如下设计:在试一试实践操作后,师: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几个几,写出加法算式,下面我们来听要求写算式。比一比,谁又对又快。一对同桌2个人,两队同桌几个人?第一大组有5对同桌,一共有多少人?第二大组有6对同桌,一共有多少人?全班有22对同桌,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肯定第1到第3问,学生还能顶得住,到第四问会爆发:惊叫、埋怨、索性不写了……而通过预习的学生会提出我有好办法……这样可以引出乘法的意义和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感知“几个几相加”
1观察情境图交流收集到的数学信息
重点(1)、交流图上个物体的的排列情况及总数的计算方法。 (树、桥也板书出来,为区别对比,为加深认识:加数不同不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一个数也能写成乘法算式) 
(2)、分类 区别加法算式的不同,感知“几个几相加”。(引导会说几个几、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
2操作感知几个几的含义 
重点 (1)、按书本要求操作
(2)、自己摆几个几,汇报交流。(师根据交流板书,为后期改写乘法算式准备素材)
(3)、按要求写乘法算式 一对同桌2个人,两队同桌几个人?第一大组有5对同桌,一共有多少人?第二大组有6对同桌,一共有多少人?全班有22对同桌,一共有多少人?(引出乘法的意义和必要性。)
三、认识乘法
1、自习例2 认识乘法算式的由来及各部分名称、读法
要求:自己看例题2带着以下几个问题思考
(1)乘法算式中的3个数分别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
(2)一个加法算式可以写几道加法算式?
(3)乘法算式个部分的名称是怎样的?
(4)乘法算式怎样读?
2、交流 明确: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是乘法算式的两个乘数,位置可以交换,加法算式中的和是乘法算式的积。(积就是要求出的总数)
追问:在这幅图中,4×2表示什么意思? 2×4呢?(加深乘法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表示;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3、拓展
黑板上的这些算式,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依次从例题1的树、兔、鸡等开始)
重点讨论:树的总棵数为什么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质疑:桥:1座,能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学生展开辩论,引出桥是1个1,几个几的和可以用乘法算,1个1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表示:1×1=1(利用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相同加数和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一个数也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为后面的乘法口诀 “一几得几” 编写扫除障碍。)
四、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支、几个几朵。
2、完成“想一想做做”3(1)先读要求,说摆几个几 ,再操作,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2)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摆法不同,算式可以相同)
3、完成“想想做做”4123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巡视,检查是否有学生受家长的影响,倒过来写)
六、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对乘法有怎样的认识?
作业设计:
一、根据要求,画圆形,写算式(加深几个几的认识)
1、3个4    2、 4个3     3、2个1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二、改写算式(沟通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联系)
2+2+2+2+2+2=()×()=()×()
8+8+8+8=()×()=()×()
2×3=()+()
=()+()+()
三、奇思妙想(克服思维定势,体验“移多补少”的妙处)
2+3+4=()×()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1、在自然状态下认识了特殊加法
放手让学生交流图中物体的总数,学生如我预设树:2+1=3(棵);兔:2+2+2=6(只);、鸡:3+3+3+3=12(只);桥:1座 。在给加法算式分类时,出现这样3种标准情况:(1)根据得数来分成单双数两类,(2)根据加数个数的多少分成加法和连加法两类,(3)根据加数是否相同来分成两类。分的结果相同,但分类的标准不同。通过交流,学生意见得到统一:树两部分不相同,而兔、鸡各部分都相同,都可以说几个几。对特殊加法——几个相同数相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操作小棒,体验几个几的实际含义,将刚刚形成的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
2、在现实问题中引入乘法
由于学生是初次认识乘法,因此很难体会到乘法计算的简便。如果在教学中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在学生的头脑中也就如流行般转瞬即逝,不会有强烈的感受。在教学中,我通过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列式解决“一对同桌2个人,两队同桌几个人?第一大组有5对同桌,一共有多少人?第二大组有6对同桌,一共有多少人?全班有22对同桌,一共有多少人?”这个实际问题,使得学生强烈感受到加数越多,写的算式越麻烦,迫切地希望有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麻烦。此时通过预习有所了解的同学提出用乘法,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强烈愿望。
3、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乘法
导而弗牵。若将知识点直接讲授给学生,学生的激情会退去。而将例题2进行“先自习,再交流”的方式处理,逼着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带着自己的认识来交流,这种方式将学生的求知欲推向高潮。 “如何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乘法各部分名称、读写方法”等知识点一一解决。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了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与共享精神。
4、在对比中建立了正确的概念。
在认识乘法算式后,你能将课上提到的求总数的加法算式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提出树2+1=3(棵)不能写乘法算式,因为加数不相同。乘法是特殊的加法算式—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方法这一概念学生正确、牢固的建立起来。而关于桥:1座能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经过讨论,1个1,也可以用乘法算式:1×1=1表示。
今后注意点
布置预习任务要导向明确
开学第一天的回家作业是:预习新课。第二天,课前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是:我知道乘号是“×”;我知道乘法算式可以用口诀,于是乎: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暑假下了背功的学生骄傲地背了起来,而真正知道什么情况下用乘法的学生很少。布置预习作业时,提出几个直接问题,如:怎样的情况下用乘法?乘法和加法有什么联系?你能结合具体的例子说乘法算式的意思吗?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ernianjishuxuejiaoan/6138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