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学数学的参考文献_联系生活学数学

数学教学反思 2017-11-2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接的形式和客观事物为载体加以呈现,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近对数学的亲近和理解。我们都知道,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数学则是对生活现象、关系、规律的提炼、升华。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落实数学问题与生活相联系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   联系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要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可以利用他们生活中的事物去激发兴趣。在学习“观察物体”时,我从生活中的实物入手,由直观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归纳、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新课一开始,我先出示蜻蜓、蝴蝶、树叶、雪花、爱心等物体的图片。学生看看这个,看看那个,感性认识这些事物,然后让他们沿着一条直线对折,观察直线两边会出现什么情形。学生拿到这些美丽的图片,兴趣盎然,都纷纷活动开了,有的这样对折,有的那样折叠,不经意中找到了一条符合要求的直线。细心一观察,对称图形的特点一下子就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感性认识变成了理性认识。紧接着,我要求同学们每人说一种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没有经过讨论,小手一只只都举起来了,从他们自信的眼神中,我欣喜的觉得他们都懂了,都认识了对称图形的特点。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学得很快乐,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也有数学的意念已无形的渗透到学生的认识之中,真正达到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果。
二、   创设生活情境,学会发现数学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往往是一个经验被激活、利用、调整、积累、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间所接触、所感受的数学事实,无不是他们数学学习的基础和重要资源,并深刻地影响着其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水平。既然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在教学中应努力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从而产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在执教“买东西怎样付钱”时,为了让学生独立发现知识,激发探究的欲望,我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明去买一个拼音本(每个5角),他有一张5角的钱,2张2角的钱,5个1角的硬币。请你猜一猜小明会怎样付钱?有几种办法?学生拿出代表不同面额的钱纷纷摆了起来,摆了一种又一种,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大多数人都摆了这样几种情况:一张5角;2张2角,1角硬币1个;1张2角,1角硬币3个;1角硬币5个。通过一个简单的买东西付钱的情境,学生非常容易地发现其中包含的数学知识,并且学得积极主动。
三、   搭建实践平台,自主运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式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用,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如在学习“认识物体图形”之后,我特意出示了一道开放性的训练题:用各种几何形体搭建一面墙,看谁搭得最结实。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长方体或正方体,都不选择球体,我询问原因,大多数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球体会滚动,刚学好的知识就派上了用场,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高兴的笑容。
  教师还可以在课外多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如参观、调查、收集生活数据等。努力挖掘各种与数学相关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事件,用数学思想去解释生活现象,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问题,如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素养。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shuxuejiaoxuefansi/57532.html

  • 如何开展课题_关于开展课题学习的实践与认识

    经过这两天的学习,对开展课题学习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学课题学习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教学安排。将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性、合作性容为一体。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对教师要求的提高。课题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增加了实践机会,给学生足够大...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三年级下册《面积》试卷|三年级《面积》知识的教学

    在面积这课的教学实践之前,听了许多节课堂观摩课,有市级的优秀年轻教师,有省级教坛新秀,还有两位特级教师,在他们的课堂组织中都大同小异,特别是在导入整体感知的过程中,都是把“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这个概念进行整体感知,理顺什么叫做物体表面,什么又是图形大小,无不利用课桌,橡皮,文具盒,黑板,...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_《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多边形外角和定理的探索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平移、旋转、剪拼等知识去探究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让学生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进行探究的模式。为了强化这个探索过程,我在听了范宇老师的课之后,回来之后我结合自己的思路是这样安排这节课的: 学生课前准备:在一张较大较...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猫和小狗是怎样睡觉的】小猫、小狗的睡觉问题

    复习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一课时,学生用了12快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小木块搭不同的长方体,共有四种不同的搭法:(1)长12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2)长6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3)长3厘米,宽1厘米,高3厘米;(4)长2厘米,矿2厘米,高3厘米。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算出了以...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体会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思维形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运用概念作出正确判断,进行合理的推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1.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就为同一关系。如能被2整除的数与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对角相等...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图形的认识知识点_图形的认识看法

    图形的认识,新教材的编排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转化为由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再到立体图形,教法、学法上也有所转变。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1 结构上教材由平面到立体转化为由立体到平面的再到立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在脑海中形成了体的表象,...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题目_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教学反思

    “加倍与一半”课题是二期课改一年级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它是数学的重要概念和数学思想之一:“加倍”的知识既隐含集合的思想,又是以后“倍”的概念和乘法意义认识的前期孕伏;“一半”的概念是“对半平分”思想的体现,也是除法“平均分”概念的孕伏;对于学生进行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加倍题的牢记是很有必要的,...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这一课时,我课前进行了准备,认为只要让同学知道了:一个小数扩大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个小数缩小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因此课堂中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一规律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做习题,我以为全班同学至少有90%的同学完全掌握,不会出错,可结果批改作业时发...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学一年级立体图形的拼组|《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教学“立体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经典题_《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失败感比较强。失败感也比平平淡淡的价值大,下面总结一下有何失误。   本节教学内容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对应一个一次函数,一般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对应两个一次函数,因而也对应两条直线。如果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唯一的解,那么这个解就是方程组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