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活动《对称图形》|《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 2017-11-2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数学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在用新教材教学的这些日子里,我对课堂中情境的创设和课程标准的落实有了些新的体验。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轴对称图形》这内容时,我发现班里很多学生喜欢剪纸,我想:如果从学生既熟悉又喜欢的剪纸引入他们一定会感兴趣的。于是我在课余剪了许多简单、美观又有对称特点的图案,有“裙子”“天安门”“灯笼”“松树”“金鱼”……,带着这些作品,我充满信心地进入课堂。
  课一开始,我故意制造悬念:“小朋友们,前几天老师刚学了一招绝活,现在给我们班小朋友露一手,想不想看?”“想!”洪亮的声音充满了整个教室,每个学生好奇地盯着我,此时,他们可是迫切想知道老师到底有什么绝活?我不慌不忙地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又故意在对折的痕迹处多按了几下,“学生注意力那么高,一定都看到我有心设计的细节吧。”我这样自以为是地美美的想着,接着我沿着事先画的线快速地剪出了“裙子”图案,还没等我展开,几个眼尖的小家伙早就忍不住抢着喊:“裙子!裙子!”“是不是呢?”我展开了作品。“耶!……”小家伙们发出了胜利的喊声。为了让学生在更多具体形象的图形基础上充分感知轴对称的特点,我把课前准备的作品一一向学生展示,我接着说:“老师还带了自己在课余时间剪的许多作品,想让小朋友们当评委给老师的作品打打分怎么样?”“好啊!好啊!”学生个个情绪高涨,从来都是老师给学生打分,这次让他们给老师打分,对他们来说是多么新奇的事啊!这时我扫视了一下教室,瞧!全班五十六个学生个个坐得笔直的!于是我一一展示对折后的作品:松树、天安门、灯笼……,还没等我发问,他们迫不及待地叫着,喊着:“松树、天安门、灯笼……。”在学生的抢答中,我展开作品贴在黑板上。“现在该是听听评委的意见了。”我笑着说。学生表现更踊跃了,好多同学“我我我的”叫喊一片,有的说:“这些作品剪的很好看,我打100分。”有的说:“我打98分,因为老师的天安门这个图案好像剪的小了点看不清楚。”也有的说:“这些图案五颜六色的很漂亮,我也打100分”……此时,班里的气氛非常活跃,每张小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我心中洋洋得意,一切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
  “这么多作品,虽然它们的图案都不相同,但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呢?”我抛出了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满怀信心地等待着学生做精彩的回答,没想到那些小家伙有的深锁眉头,有的挠挠小脑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眼神充满了迷惑和不解。怎么回事?刚才不是很容易猜出那些图案吗?我故意多按几下的折痕应该也有人看到啊!我心理充满了疑惑,此时的教室里是那样的安静,每个小朋友都求助似的望着我,看来学生很难有所发现,引导一下吧! “小朋友们看,这些作品虽然图案都不一样,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我指了指每个作品对折后的两边。
  “老师,都有颜色吧!”突然冒出了一个不很确定的答案,那可是我们班的“聪明王”,现在连他都回答不到点子上,我的心更急了。
  “没有相同颜色的啊!”爱思考的朱梦安立刻反驳。
  “都有角吧。”“还有线段。”……
  哎呀!不好,学生陷入盲目的瞎猜中去了,我赶紧来救场,索性拿下一个作品把它对折:“小朋友看,刚才我们把每个图形……”我又演示了一边对折,“对折后你有没有发现两边怎么样呢?”我提示着指了指对折后的两边。
   “两边都一样吧”一个轻微的、不敢确定的声音从教室左边传过来,原来是一向沉稳的田文茜。
  “对了。”每个图案两边都是一样大小的 ,这样的图形在我们数学王国里给它一个特别的名称叫对称图形。” 好不容易冒出的一个答案被我牢牢地抓住再也不给其他学生发言的机会,一口气出示了对称的概念,接着我课件动态演示蝴蝶、蜻蜓、枫叶、天平秤等生活中对称的东西……。
  这节课在那么艰难的引导下过去了,我的心理始终充满了困惑:按理说,情境创设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啊!《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剪纸是学生熟悉并喜欢的活动,让学生猜一猜、当评委给老师打分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整个过程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全部学生都非常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他们的兴趣是那么浓厚!为何思维却在原地打转?为何不能从数学角度去发现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而只停留在对图形色彩等方面的认识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无意中看到美术教材中也有轴对称图形的内容,忙对它们进行对比,原来美术教材中注重培养学生欣赏对称的美,那么数学课呢?应该注重“对称”的基本特征即左右两边相等吧!再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才发觉自己的导语:看老师水平如何?给老师打分,这些话语把学生引到对图形的外观美感上去观察评价,缺少了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从数学角度去思考的过程,难怪学生说不到点子上。看来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我情境创设的失误所致,找到症结,我就进行了二次改造后的教学。
  在二次教学中,课开始的情境引入和上次一样,当学生很兴奋地喊出答案“裙子”时,我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创设了问题情境:“你们是怎么知道?老师给你们看的只是作品的一半啊?”
  活泼好胜的刘静怡自豪地说:“老师,我是自己猜出来的。”
  “噢!有那么厉害,一猜就中,你们运气真好!”我故意赞扬他们运气好。 123
  张佳乐不服气地说:“才不是运气好呢?我们自己想的啊!”
  “哦!自己想的?!”我故作惊讶地问。
  “恩”全班学生很肯定地点点头。
  “看来大家都还有一手本领啊!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呢?”我笑着问。
  赵朋林生抢着说:“这图案是对折的,是吧!那边和这边一样的,所以我觉得是裙子。”还边说边做手势。
  看来学生能说出自己思维的过程,多让学生说,让大家把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于是我故意问:“老师还是不明白,谁听明白赵朋林说的意思,能把她的意思清楚地说出来呢?”
   “她的意思就是说老师遮住的那边和我们看到的这边是一样的,看的见的这边是半条裙子,看不见的另一边也应该 是半条裙子,合起来就是一条裙子了。” 张佳乐胸有成竹地说。
  好家伙,说的那么有条理,我心理暗喜,“大家听明白了吗?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小家伙个个用力点点头,仿佛刚才被冤枉了似的。“老师也听明白了,原来大家并没有偷看,也不是别人告诉你们,而是根据老师给你们看的一半图案,自己猜想看不见的另一半应该和这边一样,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把它们结合起来才猜出来的。”我及时进行了小结。“到底是不是和大家刚才猜想的结果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边说边翻转图案,让学生观察刚才看不到的一半图案,再展示全幅完整的图案。
  “对了!对了!”全班学生兴奋地跳了起来,那是他们获得正确猜想后的成功体验。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还有一个特爱思考,充满想象的头脑,老师带的还有几件作品全在这里,它们又分别是什么呢?现在我们分小组比赛,看哪一小组猜的又快又准,并把你们猜的理由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我乘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
  学生还沉浸在刚才获得成功的喜悦之中,各小组积极地交流着,讨论着。
  “现在哪组愿意来汇报一下,并说说你们猜的理由是什么?”我的问题一抛出,每个小组争着发言,只见平时表现平平的 刘洋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生怕老师看不到。
  “我们小组全都猜出来了,他们分别是飞机、松树、青蛙、天安门、老鹰、金鱼。”刘洋自信地答道。
  “先说说你们猜它是飞机的理由吧!”我指了指飞机。
  “我们小组和刚才的方法是一样的,看到这边我们就想到看不见的那边应该和这边是一模一样的,在头脑中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飞机了。”没想到发言的是我们班平时最懒惰的宋梦。学生们都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汇报继续着,学生在说想的过程思路是那么的清晰,看来他们是真正理解了对称图形的特征了。
  “看来这些作品都逃不脱小朋友们那双锐利的眼睛,真了不起!你们怎么会那么厉害,谁愿意来说说你们获胜的法宝呢?”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他们,大家的情绪更加高涨。
  赵朋林激动地说:“因为我们都动脑筋想了的,不是乱猜的。”
  “我们看到这些图形的一半,就想到看不见的那一半和看得见的一半是一样的,所以就猜出来了。”那是刘洋的心得体会。
“这些图案都一样的。”平时从不发言的张筱也能说上一点来。
“它们对折后都是一样的。”坐在她后桌的李欣宇连忙补充。
“这些图案对折后两边一模一样的。”我们班的“数学王”修扬又进行了补充。
“原来这些被小朋友猜出的图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啊!那就是……”
“两边一模一样。”全班学生集体回答着。
  “不仅老师黑板上的这些图案对折后都一样,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对折后也都是一样的,你们想不想去欣赏一下呢?”于是我课件动态演示蝴蝶、蜻蜓、枫叶和天平秤。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发出了一声声的赞叹,那是他们感受到了对称的美。“这些美丽,漂亮的各种各样东西由于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数学王国里给他们起了一个很特别的名字。”我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了“对称图形”这几个字。“认识吗?我们齐读一遍来认识它,记住它。”“现在谁能介绍一下,怎样的图形叫它是对称图形呢?”
  “对折后左右两边一模一样的就是对称图形。”成靖超抢着说。
  “老师我有意见,不一定左右,有的是上下,像那金鱼是对折后上下一模一样的。”爱思考的韩笑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那怎么说比较准确一点呢?”
  “就是对折后一模一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不管是上下对折还是左右对折都没有关系。”……

回顾与反思:
  经历了两次不同情境创设的教学,对于情境创设我有了更深的认识。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情境创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是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让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因而在情境创设上,我们不能只把新理念当作标签、只浮于形式,必须将其细化、服务于课堂。
  首先,数学情境要突出“数学味”。情境本身是为探究服务的,所以创设情境要注意实效性,教师必须要创设一个能提炼出数学本质问题的情境,促进学生的探究向深层次推进。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数学教学情境具有两个功能:一是贴近孩子的生活、符合孩子的生活兴趣。第二就是“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而主要在于后者。因此,情境创设如果不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出现一些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是多余而繁琐。在第一次情境创设中,课堂上表面热热闹闹,学生情绪高昂,但实质上并没有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对图形“对称”特征的具体感知上,学生只是站在欣赏者的角度,他们关注的是老师的作品美不美,根本没有去思考这些图形具有的数学方面的共同特征,缺少了数学的思考,更谈不上去经历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因此导致最后学生发现不了,盲目乱猜。 123
  其次,有效的情境要为学生营造思维的空间。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方法。在第二次教学时,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抛出你们怎么知道是裙子呢?的问题,将学生内隐的思维化为外显的语言,学生在经过仔细观察,合理想象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了他们各自思维过程,虽然他们的语言表达并不是很准确,但他们的思维却已经从图形的表面直抵“形“的实质,那是他们真正思考过,自己感悟出,体验到的。然后我又以刚才小朋友是用什么法宝猜出这些图案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做了一次自我小结,同时又渗透了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那就是观察、猜想、验证。在第二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对轴对称概念的理解经历了自主探究,自主建构,自我感悟,自我提升的过程,在这数学情境中,我只是给学生创设了宽松、充沛的自由思维空间,而学生的能力却不能让我们小看,他们借助这平台大胆,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使思维与情感得到同步的发展,学生也亲历了从生活数学抽象出纯数学,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在直观感知—猜想——例证——概括中学习,他们学得主动,既掌握了知识又获得了联想、推理、概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有实效,让课堂变得更精彩。
  最后,有效的情境要促进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华裔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崔崎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一门课程使学生饱受挫折打击而与成功喜悦无缘,学生也不会喜欢,更谈不上“终生学习的愿望了”,所以数学活动应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情境创设中教师要尽可能赋予其丰富的情感因素,用数学的感情去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第二次的片段中,我更注重对学生进行猜想后的验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惊奇感,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接近和走进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之美,同时注重了对学生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始终处于高昂,兴奋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我们这些在一线的老师,如何恰当的创设情境,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数学课堂服务?这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shuxuejiaoxuefansi/57523.html

  • 如何开展课题_关于开展课题学习的实践与认识

    经过这两天的学习,对开展课题学习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学课题学习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教学安排。将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性、合作性容为一体。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对教师要求的提高。课题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增加了实践机会,给学生足够大...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三年级下册《面积》试卷|三年级《面积》知识的教学

    在面积这课的教学实践之前,听了许多节课堂观摩课,有市级的优秀年轻教师,有省级教坛新秀,还有两位特级教师,在他们的课堂组织中都大同小异,特别是在导入整体感知的过程中,都是把“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这个概念进行整体感知,理顺什么叫做物体表面,什么又是图形大小,无不利用课桌,橡皮,文具盒,黑板,...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_《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多边形外角和定理的探索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平移、旋转、剪拼等知识去探究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让学生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进行探究的模式。为了强化这个探索过程,我在听了范宇老师的课之后,回来之后我结合自己的思路是这样安排这节课的: 学生课前准备:在一张较大较...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猫和小狗是怎样睡觉的】小猫、小狗的睡觉问题

    复习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一课时,学生用了12快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小木块搭不同的长方体,共有四种不同的搭法:(1)长12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2)长6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3)长3厘米,宽1厘米,高3厘米;(4)长2厘米,矿2厘米,高3厘米。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算出了以...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体会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思维形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运用概念作出正确判断,进行合理的推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1.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就为同一关系。如能被2整除的数与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对角相等...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图形的认识知识点_图形的认识看法

    图形的认识,新教材的编排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转化为由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再到立体图形,教法、学法上也有所转变。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1 结构上教材由平面到立体转化为由立体到平面的再到立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在脑海中形成了体的表象,...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题目_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教学反思

    “加倍与一半”课题是二期课改一年级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它是数学的重要概念和数学思想之一:“加倍”的知识既隐含集合的思想,又是以后“倍”的概念和乘法意义认识的前期孕伏;“一半”的概念是“对半平分”思想的体现,也是除法“平均分”概念的孕伏;对于学生进行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加倍题的牢记是很有必要的,...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这一课时,我课前进行了准备,认为只要让同学知道了:一个小数扩大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个小数缩小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因此课堂中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一规律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做习题,我以为全班同学至少有90%的同学完全掌握,不会出错,可结果批改作业时发...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学一年级立体图形的拼组|《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教学“立体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经典题_《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失败感比较强。失败感也比平平淡淡的价值大,下面总结一下有何失误。   本节教学内容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对应一个一次函数,一般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对应两个一次函数,因而也对应两条直线。如果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唯一的解,那么这个解就是方程组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