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备课教案]邓稼先备课宝典

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2017-08-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邓稼先》作者《邓稼先》背景《邓稼先》教法指导《邓稼先》课文点析《邓稼先》教案参考例一《邓稼先》教案参考例二(图)《邓稼先》内容分析《邓稼先》写作特点《邓稼先》引入方案《邓稼先》中心思想《邓稼先》重难点分析《邓稼先》板书精华(图)《邓稼先》作者


 

杨振宁是美籍物理学家,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的书香之家,父亲杨武之先生就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杨振宁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再加上其本人刻苦好学,所以,1938年只上完高中二年级的杨振宁就以同等学历考上西南联大。在大学期间,对他影响最大最深的老师是吴大猷、汪竹溪两位教授。1945年,杨振宁考取清华奖学金,不远万里,来到美国,先后师从于费米、泰勒等多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于1948年夏获物理学博士学位。20世纪40年代末,杨振宁已初露锋芒,崛起于美国物理学界,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1956年他与西南联大的同学李政道长期合作共攻难关,推翻了长期被物理学界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因此,二人同获1957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74年访问上海复旦大学时,开始与该校谷超豪教授合作,研究规范场理论问题。

杨振宁不仅酷爱科学,而且喜欢中国古典文字、历史、传记、考古等,对音乐、艺术、摄影也颇有兴趣。他兴致来了,也偶尔欣然挥笔,写诗填词。

(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邓稼先》背景


 

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来说,认识原子弹、氢弹这些可怕的核武器,是从广岛开始的。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8月9日,又一颗原子弹在长崎爆炸。空前的浩劫顷刻间降临,两座城市化为废墟,成千上万的人被夺去了生命。望着遮天盖地的蘑茹云,美军的投弹手惊呼道:“简直是看见了地狱!”

正当英、美、苏开始展开核军备竞赛的时候,中国刚从废墟上站起来。新中国需要的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建设国家的和平环境。然而,侵略战争偏偏威胁着她的生存。1984年和1985年初,报纸刊登了这样两条新闻:“一批解密文件表明,1953年美国曾想利用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援朝部队。”“1954年,美、英等国考虑用核武器进攻中国。”维护和平,就需要武器。正像法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弗莱德里克·约里奥教授所说:“要反对原子弹,就必须拥有原子弹。”

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此后不久,中国第一个原子反应堆启动成功!10月16日,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汇集到北京,紧张而有序地投入到这项秘密的工作中来。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天灾人祸同时重重撞击着中国大地。对于中国的原子能事业来说,那是一个卡脖子的时代。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和有关技术资料。8月23日,苏联又单方面终止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专家,甚至连一张纸片都不留下,还讥讽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为了记住那个撕毁合同的日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代号定名为“五九六”。

在这以后的五年时间里,科学家们和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资料少,设备差,时间短,环境恶劣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迎来了中国原子弹研制工作的决战阶段。

“浩浩乎!平沙无垠,负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借助唐代李华的文章,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祖国大西北昔日的荒凉景象。不要说是搞科学研究,就连生存都是很难的。然而“五九六”的战士们凭着一颗爱国心,一种革命的豪情壮志,硬是把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莱裹尸的古战场建设成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基地。

(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邓稼先》教法指导


 

一、根据学生语文知识基础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可采用阅读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本课有特色的地方加以点拨,引起学生思考,促使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课文叙述了几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2.课文第一部分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3.本文的主人公是邓稼先,而在第三部分中为什么会涉及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

4.作者为什么觉得如果摄制邓稼先传,背景音乐要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为好?

在教学过程 中,学生边读课文边讨论,既领会了文章新义所在,又体会到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在文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师还可采用比较法。将文章与《玛丽·居里》或其他有关邓稼先的传记进行比较,从中深入体会本文的特点。

辨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基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进行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进行这三方面的工作。要想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分析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鲜明、生动,并引导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

二、根据学生课上积极参与教学的程度选择教学方法。

一般地,如果一个班的大多数学生在上课时表现出很强的参与意识,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说这个班“活”,反之,就说这个班“死”。其实无论“活”与“死”都是有利有弊的。教师应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发挥其特长,控制输导其不利方面,使教与学都朝着合理的方向迈进。例如,在内向学生较多的班级讲《邓稼先》一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搜集有关主人公的资料,然后写一篇邓稼先传记的提纲。上课时,教师让学生对照自己的提纲学习课文,谈论得失,教师在其间进行引导、点拨。学生由于在正式学习课文之前已经参与其中,所以他们的兴奋点就比较容易被激活,获得的知识也就更多、更牢固。完成阅读之后,再让学生将所选材料重新组合完成一篇新的《邓稼先》,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任务。

三、根据教师自身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同样的一篇文章,在不同教师的讲解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应结合自身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假如你是一位朗诵爱好者,你可以用声音让学生去感受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他与杨振宁先生之间深厚的友谊;假如你是一位古文专家,你可以通过分析李华的文章入手引发学生对茫茫戈壁的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假如你是一位经历过“文革”的老教师,你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去感染学生,启发他们思考邓稼先在那么一个动乱年代里之所以还能继续工作的原因。

四、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

教师上课不仅要考虑“教”的问题,还要会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学会学必须使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如果只阅读不思考,就不会理解,也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而要理解得正确、深入,就必须引导学生思考:思考它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确切含义;思考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思考一些表现力强、修辞手法高明的句子的共同点是什么;思考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及其深层含义是什么等等。本文是一篇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本文第五部分时,应指导学生抓住“我不能走”这句话去体味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五、把人物与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结合起来,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个性特征

阅读文章是不能将作品与历史环境割裂开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运用联想和想象将内容与历史相结合的思维习惯。使学生意识到历史知识是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文意的好帮手。例如:作品中谈到在“文革”中两派“对吵对打”的情况下,“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又提到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的队员。”杨振宁认为“这是真正的奇迹”。初读这一部分,我们会觉得“奇迹”这个词是大词小用。但如果学生学会联系历史,清楚“文革”十年是一个充满“打、砸、抢”的疯狂时代,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这句话。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理解下一段的含义: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正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赋与的。也正因如此,邓稼先才能在“文革”期间与他的同事们继续“两弹”的研制工作。

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注意发挥教育环境和教育设备的优势。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参观展览,与老科学家座谈然后再学生本文,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邓稼先》课文点析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

问:邓稼先的学生时代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渡过的。为了求学他也曾屡遇困境。作者为什么在第二部分中对这方面的内容只字未提?

答: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两弹元勋”。作者围绕邓稼先为民族核武器事业做出贡献这一中心选取有关材料组织内容的。在邓稼先64年的人生旅途中,当然是他在1958年受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之后的28年间的经历最能表现这一中心。作者很好地处理了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与中心无关的一字一句也不要,紧密围绕中心的详写,反之略写。

问:文中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和研究的第一线”。从第二部分看,作者是如何围绕“始终”二字展开叙述的?

答:中国的“两弹”事业始于1958年,邓稼先是第一批投入此项秘密工作中的一位。28年后,直到他去世前的四个月,他还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篇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作者列举的几个时间不光在共和国“两弹”事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邓稼先的一生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随着“两弹”事业的发展,邓稼先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但是他仍然坚持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所以最后作者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概括了邓稼先的一生。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

问:给杨振宁造成“极大感情振荡”的原因是什么?

答:给杨振宁造成“极大感情震荡”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杨振宁没有想到邓稼先会对这么一件小事那么重视。邓稼先的工作日程应该是排得满满的,他本可以把谣言的事放在一边或让别人去查找证据,但邓稼先没有这样,他亲自找到周总理。待得到证实后,他从北京发信至上海,让杨振宁在回美前夕得到确切的答案。另一方面,杨振宁虽久居海外,但赤子之心犹存。因此,当他看到邓稼先的所作所为时,他为自己有这样的挚友而激动,更为中国有这样的好儿子而感到骄傲。这两种感情已经合二为一,彼此交融了。

(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邓稼先》教案参考例一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2.领会作者将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描写的用意,理解课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3.了解文章选材和结构上的特点。

4.培养高效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领会作者将人物置于一定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中进行描写的用意。

2.理解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在学生速读后,完成一些题目,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的基本信息的目的。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学生速读课文然后完成下列各题

1.本文作者__________,你知道作者的一些什么情况?

2.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他被张爱萍将军称为“__________”。他的一生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概括。

3.文章只__________个部分。这几部分的小标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材料有哪些在文中没有提到:

(1)邓稼先一生简历。

(2)邓稼先是如何与疾病作斗争的。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

(4)邓稼先给作者的一封短信。

(5)邓稼先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6)邓稼先在求学期间喜欢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5.贯穿全文、连缀人物和事件的线索是什么?

6.给下列画线字词注音。

鲜为人知 元勋 至死不懈 蓬断草枯 燕然勒功 兽铤之群 挚友

7.补全四字短语

可( )可( ) 当之( ) ( )户晓 ( )毕露 善于( ) ( )不同 ( )之明 ( )裹尸

8.文章为突出主人公的个性特征,都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二、再读课文,校正自己的答案,教师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激疑质疑,引发学生思考,展开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教师通过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了一些情况。然后根据教学目标 提出几个问题,起到激疑质疑的作用。以下提供几个参考题目:

1.邓稼先的气质和性格是什么?是由什么决定的?

2.本文刻画人物真实、生动、感人。这是因为作者在写作时注意了描写方法。试以第五部分为例,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

3.作者为什么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这样对比的效果怎样?

二、精读导引

1.精读第三部分,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想一想,他们的性格和为人为什么会截然不同。

2.精读第五部分,找出描写的句子。分析作者采用的描写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三、疑难讨论

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精读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1.通过精读第三部分,我们可以知道,邓稼先忠厚老实、诚真坦白,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而奥本海默则是锋芒毕露,善于辞令。因此佩服、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别,根本原因就在于“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2.在第五部分中,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我不能走”短短一句话,突出了邓稼先诚真坦白的性格特点,至于侧面描写是指“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背景音乐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这句话,作者意在说明邓稼先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这样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杨振宁对挚友的敬爱之情,读来耐人寻味。

3.作者巧妙地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比较。他们两人职务相当,功劳相当,学术水平相当,可是他们的性格截然不同。作者就是通过两个人的对比,表现邓稼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的那种奉献精神。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四

2.以《琐记》为题,作一个片断作文。可以写你的同学、朋友、亲人,要求使用两种描写手法,字数在二百到三百字之间。

(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邓稼先》教案参考例二(图)


 

一、教学目标 :

同(一)的1、2、3。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同1、2。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熟悉课文,识记字词,分析人物形象。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方法

由中央给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老科学家受勋一事谈起,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简介杨振宁

美籍物理学家,1922年生,合肥人,毕业于清华大学。1946年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费米来指导下学习、研究。后与李政道合作发展了关于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不守恒理论,并于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识记字词

任人宰割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锋芒毕露 难堪 善于辞令 引人注目 孕育

知人之明 热泪满眶 戈壁 层出不穷 挚友

(四)分析人物

1.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忠厚朴实、诚真坦白

2.分析这一性格特征形成的原因

(1)分析第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2)分析第三部分。作者将主人公与奥本海默相比较的表达效果。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分析本文的特色段落和艺术表现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分析文章的描写方法

1.行动描写:以第三部分为例进行分析

2.语言描写:以第五部分为例进行分析

3.正面描写

4.侧面描写:五四时代的一首歌。

(二)重点段落分析──第五段

1.由两个同学分别读课文描写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有关内容。

2.列表进行比较

3.引导学生体会对比的作用

通过两个人的对比,表现邓稼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的那种奉献精神。

(三)布置作业 

①课上完成课后作业 二、五。

②课下完成课后作业 一、三、四。

板书设计 

描写人物

 

姓名

相同

不同

性格

为人

邓稼先

都是两国的功臣,是本国原子弹设计领导人。

最不要引人注目、忠厚平实,诚真坦白。“纯 ”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奥本·海默

锋芒毕露,家喻户晓,善于辞令。

复杂的人,有人佩服、仰慕,也有人不喜欢。

 

 

注:本教案适用于基础处于中等及以下的班级使用。

(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邓稼先》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运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列举大量的事实,叙述一百年前中华民族的耻辱。然后笔锋急转,镜头拉回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叙述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鲜明的对比构成了文章不平凡的引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章的主人公出场了。作者对邓稼先的第一个评价就是“对这巨大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这样,文章就把人物和背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邓稼先的一生。邓稼先的一生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而作者选取的主要内容是他在回国后的28年间“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的情况。这是与中心相一致的。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从地位、成就、个性、为人等方面进行对比,用以表现主人公的个性和品格。通过对比,作者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就点明了主人公个性形成和取得成就的原因。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

为了证实美国人说的话是谣言,邓稼先亲自请示了周总理。据有关材料记载,当时周总理说:“请你转告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这就是后来邓稼先给杨振宁的那封短信的内容。事情虽然不大,但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主人公的爱国心和责任感。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如果说第四部分是从一件小事上见精神,那么第五部分就是通过一句话突现人物个性。作者先用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把读者带到神秘的戈壁荒滩。然后用两个疑问句启发读者联想,邓稼先他们要征服多少困难才完成了两弹的研制工作。这是从面上写。接下来,作者从点上选取这样一个事例:“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

作者选取写给邓夫人许鹿希的电报和书信中的几段话作结。一、二两段,以挚友的身份来赞颂邓稼先忠诚纯正和无私的品质,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邓稼先的敬爱之情。三、四两段则从更高层次俯视邓稼先的一生。他认为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认为“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因为他有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性格和品质。

(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邓稼先》写作特点


 

一、角度新

一般的传记作品习惯上以时代为序,描写主人公一生经历或相关重要事件,表现人物个性和精神。但本文却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下,将人物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不仅刻画人物性格、赞颂人物精神,而且还去探寻其缘由。这是本文一大特点。

二、内容新

这一特点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决定的:

1.“两弹”事业本身就带有神秘色彩。

2.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密切。杨振宁与邓稼先同学多年。邓稼先在美求学的时候,又与杨振宁共同居住。杨振宁所选取的事件或是亲身经历或是耳闻目睹,所以读来真实感人。

3.杨振宁本人就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物理学家。因此所选用的具体事例除了具有文学上的典型意义之外在物理学上也是有代表性的。

三、手法新

作者为了突出邓稼先个性特征除使用行为描写、语言描写之外,还使用了对比手法(如第三部分)和间接描写(如第五部分)。

(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邓稼先》引入方案


 

一、激情引入法

教师先播放99年9月中央为“两弹一星”有功人员授勋的有关报道,然后介绍一些与之有关的具体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邓稼先,也可以是其他从事过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事迹。他们忘我的奉献,不慕荣誉与金钱的高尚品德和个性魅力会激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愿意了解这些英雄人物。这是我们开始进行课文学习的最好时机。

二、质疑引入法

1.从描写方法上质疑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记念刘和珍君》一课中作者刻画人物都采用了哪些方法?然后教师比较全面地介绍有关描写的知识。最后指出本课要学习的主要描写方法是侧面描写和语言描写。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明确了学习重点,他们在阅读中一定会心中有数,引起重视。

2.从内容上质疑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李华的《吊古战场文》,让学生留下“人类在这里是难以生存”的印象。然后教师指出,我们老一辈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在这里建立起我国第一个核实验基地。这时,学生会质疑,会惊讶,而教师正好借此引导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邓稼先》中心思想


 

作者把邓稼先这一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抓住他忠厚平实,诚真坦白的性格特点,回忆了他为中国的“两弹”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赞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并挖掘出这种性格和精神产生的根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

 

(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邓稼先》重难点分析


 

一、注意揭示人物性格形成与人物所处环境的紧密关系(难点)

课文的与众不同之处是,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下,将人物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使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高度。阅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这一特点。如文章的第一部分,突破了一般回忆性文章的写作模式,运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列举大量事实,叙述一百年前中华民族的耻辱。然后笔锋急转,镜头拉回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叙述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鲜明的对比构成了文章不平凡的引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章的主人公出场了。作者对邓稼先的第一个评价就是:“对这巨大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这样,文章就把人物和背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第二部分作者首先交待了邓稼先的求学生涯,待“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开始了他二十八年的两弹研制工作。在这近三十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两弹爆炸成功后,他“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这里的“立即”“始终”“继续”和“至死不懈”几个词语说明邓稼先在中国“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我们惊叹于邓稼先所取得的成就时,不禁会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为国家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待读完第三节后就会找到答案。作者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表现邓稼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的那种奉献精神。这就是答案。文章先谈果再用对比的方法释因,揭示了人物性格形成与人物所处环境的紧密关系,同时也显示了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

二、关于文中的描写(重点)

《邓稼先》采用了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如人物的行为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如语言描写。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掷地有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再如侧面描写。课文有这样一段: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背景音乐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双手 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作者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这首歌作背景音乐意在说明邓稼先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同时他又赋予这种精神以新的内容,那就是向上、求实、勤奋、创新。这样写含蓄、委婉,耐人寻味,与前文的正面描写互相映衬,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三、小中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重点)

小中见大就是通过小的具体形象来高度概括、集中反映重大的题材、广阔的画面。它能使人在咫尺之幅而视接千里,遥想万代。如唐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诗通过送荔枝进宫的事件,鞭鞑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真是以微见著。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例如,文章第三部分反复强调邓稼先“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的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第四部分一封短短的信,第五部分一句短短的话,都是常人眼中平常小事,作者就是从这些平常小事中挖掘出人物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正因为平常,就更显得真实、可信,读来就格外亲切。

(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邓稼先》板书精华(图)


 

1.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设计板书:

2.从全文结构的角度设计板书:

(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yuwenjiaoanmoban/54425.html

  •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作文】《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教案2

    一、教学设想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是一篇令人感兴趣的科技小品,它的显著特点是:设想大胆新奇、引人入胜;想像合理有据,富有逻辑。教学本文,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启发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大胆设想,培养学生创造生活的兴趣和信心。教学中宜采用导读式、启发式、表演、阅读归纳、辩论等手段。 二、...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山中避雨》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_《山中避雨》教案2

    教材分析 《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山中避雨》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_《山中避雨》教案

    教学目标 :1 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2 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3 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4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重点:目标1 2 3难点:目标 4教法:整体...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动画片《美猴王》_(语文版)《美猴王》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将教师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而让学生的讲和议来占领课堂。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画画中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课文,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四大教学板块相辅相成,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了解美猴王的特点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习本课...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古诗《陌上桑》|《陌上桑》教学设计

    江西黄茅初中 龙永忠学习目标: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全的表现手法;2、评议人物;3、背诵。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疏通大意,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导入 :1.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古诗《陌上桑》_《陌上桑》教学设计2

    陌上桑汉乐府教学目的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2.学习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3.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4.理解主人公罗敷忠贞不二、机智勇敢的反抗精神。重点难点1.重点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2)学习诗中用种种修辞手法来刻画罗敷形象的写法。2.难点1)本诗现实主义和浪...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忆读书》教学设计完美版】《忆读书》教学设计3

    一、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二)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三)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二、 课时安排 2课时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活动导引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忆读书》教学设计完美版|《忆读书》教学设计4

    一、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二)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三)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二、 课时安排 2课时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活动导引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戏曲《空城计》](语文版)《空城计》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勇气》教案好老师_《勇气》教案5

    勇气狄斯尼执教者:肖永全重点难点:了解小说作者通过人物肖像、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弄清本文的详略安排。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 :1 熟悉课文,理清情节层次。2 了解本文的叙述视角。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略)(二) 阅读...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