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合集

七年级语文教案 2017-05-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语文教案】

11 、春
   一、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二、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三、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四、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2、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3、[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3、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4、[作业]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5、信息反馈:
      
   12、 济南的冬天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而、课前准备    
   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四、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五、教学设计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2、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③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明确] 
   
   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3、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4、[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②自由探究 
   
   [问题组]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③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5、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②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③延伸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6、信息反馈:
   

   3、 山中访友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4、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5、[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6、信息反馈:
      
   14、 秋天
   
   一、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三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四、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2、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3、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4、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5、信息反馈:
   

   15 、古代诗歌五首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三、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二、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1、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2、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2、感知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4、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5、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西江月 辛弃疾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2、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a. 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4、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组: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之吼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2、感知内容 
   
   3、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4、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5、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6、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7、信息反馈: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yuwenjiaoan/51972.html

  • 【《社戏》教案一等奖】第1课《社戏》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读出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 (二)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三)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二、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渲染导入课前播放绍兴社戏的投影片,配上一段江南社戏的乐曲,教师简要解说。同学们,今天我将和你们共同进行一次文化之旅。作为本次行程的...

    发布于:2017-07-15

    详细阅读
  • 【《孙权劝学》七下册作业纸】《孙权劝学》七下23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 过程与方法(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3 情...

    发布于:2017-07-15

    详细阅读
  • 【寓言诗一首】寓言诗两首同步练习

    【语言基础知识】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获得真知要深入海底,不能浮在表面。2、给加点的字注音。测量( ) 海鸥( ) 大锤( ) 传言( )大厦( ) 尘埃( ) 扇起( ) 喧嚣( )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发布于:2017-07-15

    详细阅读
  • 中华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华民族民间故事三则》同步学习探究训练

    语言基础知识1 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 后悔huǐ 避难nàn 徘徊huí 挣扎zhá b 割断gē 迁移qiān 宁肯nìng 作揖yīc 漆黑...

    发布于:2017-07-15

    详细阅读
  • [文言文《推敲》]第29课《推敲》教案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推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节课,我...

    发布于:2017-07-15

    详细阅读
  •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进度表周次 起讫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1 8.31---9。6 《在山的那边》《生命生命》《走一步,再走一步》 6 2 9.7---9。13 《紫藤萝瀑布》《童趣》 6 3 9.14---9。27 综合性学习 6 第一单元测试4 9.21---9。27 《理想》《人生寓言》《短文两篇》 6...

    发布于:2017-07-14

    详细阅读
  • 爸的花儿落了分段|《爸的花儿落了》表格教案

    章节七下第一单元日期1、13主备人李文亚课时2课时课题爸爸的花儿落了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教学...

    发布于:2017-07-14

    详细阅读
  • 蔚蓝的王国读后感|24.蔚蓝的王国

    教学目标: 1.欣赏散文诗优美的语言,体味想象的魅力;2.感悟作者美好的情怀,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在品味文章优美语言的同时,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复杂情感教学难点:认识作者,展示梦想教学方法:自主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有人说: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

    发布于:2017-07-14

    详细阅读
  • [七上语文《散步》知识点]《散步》人教七上0

    课题:散步(莫怀戚)设计:关堂所【教材分析】本文作者在写作契机中谈到:一是因为一家人散步这件事让他感到了浓浓的亲情;另一方面有感于同事----美国某汉学家对中国传统美德“孝”的尊崇而让自己产生的感慨:我们中国人丢掉的东西外国人却在学习与继承。由此想到以自己家庭的这次真实的“散步”为外延载体,而把“尊...

    发布于:2017-07-14

    详细阅读
  • [社戏教案一等奖]社戏教案

    社戏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⒈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作品中表达出的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⒉学习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⒊体会文章中描写景物的段落所表现出的诗情画意。【教学目标】⒈注音释义:注音: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ǜ d...

    发布于:2017-07-1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