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

七年级语文教案 2017-05-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语文教案】

6 、理想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三、板书: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四、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五、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二、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2、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5、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三、信息反馈:
   
      
   7、 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学《行道树》: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2、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3、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4、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5、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6、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7、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8、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学《第一次真好》: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2、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 
   
   3、独立思考。出示思考题: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③课堂集中讨论、解答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研读与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思考题: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体验与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5、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三、信息反馈:
   

   8 、人生寓言
   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二、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三、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学《白兔和月亮》: 
   
   ①介绍寓言。 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二、教学设计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 
   
   1、出示课题。 
   
   2、介绍寓言 
   
   3、朗读 
   
   4、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5、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6、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把握结构。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寓言的讽刺意义。 
   
   辩证思维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7、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落难的王子》: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②与《白兔与月亮》l匕较阅读。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2、朗读、默读课文   
   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3、整体感知 
   
   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 
   
   3、讨论题: 
   
   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5、问题研究 
   
   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之后,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是粗浅的。教师应再引导学生对重要情节和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研讨,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②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③“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⑤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比较阅读 
   
   4、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5、体验与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6、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7、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三、信息反馈:
   
   

   9 、我的信念   
   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③教师准备居里夫人的挂图。    
   四、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2、范读课文 
   
   3、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4、梳理信息 
   
   5、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 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 保持安宁 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 环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 珍惜时间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6、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②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7、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8、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9、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10、信息反馈:


   
   10、 《论语》十则
   一、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2、板书课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3、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4、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5、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6、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二、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2、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5、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三、信息反馈: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yuwenjiaoan/51967.html

  • 【《社戏》教案一等奖】第1课《社戏》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读出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 (二)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三)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二、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渲染导入课前播放绍兴社戏的投影片,配上一段江南社戏的乐曲,教师简要解说。同学们,今天我将和你们共同进行一次文化之旅。作为本次行程的...

    发布于:2017-07-15

    详细阅读
  • 【《孙权劝学》七下册作业纸】《孙权劝学》七下23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 过程与方法(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3 情...

    发布于:2017-07-15

    详细阅读
  • 【寓言诗一首】寓言诗两首同步练习

    【语言基础知识】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获得真知要深入海底,不能浮在表面。2、给加点的字注音。测量( ) 海鸥( ) 大锤( ) 传言( )大厦( ) 尘埃( ) 扇起( ) 喧嚣( )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发布于:2017-07-15

    详细阅读
  • 中华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华民族民间故事三则》同步学习探究训练

    语言基础知识1 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 后悔huǐ 避难nàn 徘徊huí 挣扎zhá b 割断gē 迁移qiān 宁肯nìng 作揖yīc 漆黑...

    发布于:2017-07-15

    详细阅读
  • [文言文《推敲》]第29课《推敲》教案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推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节课,我...

    发布于:2017-07-15

    详细阅读
  •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进度表周次 起讫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1 8.31---9。6 《在山的那边》《生命生命》《走一步,再走一步》 6 2 9.7---9。13 《紫藤萝瀑布》《童趣》 6 3 9.14---9。27 综合性学习 6 第一单元测试4 9.21---9。27 《理想》《人生寓言》《短文两篇》 6...

    发布于:2017-07-14

    详细阅读
  • 爸的花儿落了分段|《爸的花儿落了》表格教案

    章节七下第一单元日期1、13主备人李文亚课时2课时课题爸爸的花儿落了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教学...

    发布于:2017-07-14

    详细阅读
  • 蔚蓝的王国读后感|24.蔚蓝的王国

    教学目标: 1.欣赏散文诗优美的语言,体味想象的魅力;2.感悟作者美好的情怀,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在品味文章优美语言的同时,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复杂情感教学难点:认识作者,展示梦想教学方法:自主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有人说: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

    发布于:2017-07-14

    详细阅读
  • [七上语文《散步》知识点]《散步》人教七上0

    课题:散步(莫怀戚)设计:关堂所【教材分析】本文作者在写作契机中谈到:一是因为一家人散步这件事让他感到了浓浓的亲情;另一方面有感于同事----美国某汉学家对中国传统美德“孝”的尊崇而让自己产生的感慨:我们中国人丢掉的东西外国人却在学习与继承。由此想到以自己家庭的这次真实的“散步”为外延载体,而把“尊...

    发布于:2017-07-14

    详细阅读
  • [社戏教案一等奖]社戏教案

    社戏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⒈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作品中表达出的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⒉学习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⒊体会文章中描写景物的段落所表现出的诗情画意。【教学目标】⒈注音释义:注音: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ǜ d...

    发布于:2017-07-1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