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近视的形成》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 2016-12-3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生物教案】

《近视的形成 》教案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近视的形成》这节课是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合理用脑 高效学习》,第一节《信息的获取》的第二部分。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近视的成因,是对前一节知识的迁 移运用。另外,新教材更加关注知识的实用性。为了强化用眼的卫生保健意识,新教材单列一节课探究近视的形成,这对学生爱眼、护眼具有很好的导向意义。所以本节课既是知识重点,又很有应用价值。教师应该重视它。
2、教学重点、难点
新课标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节教材所要探究的主题是近视的形成。重点及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设计并实施实验,从而探究出近视的成因,并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3、教学目标:
⑴知识性目标:
说出近视眼的成因、预防措施及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⑵技能性目标:
① 尝试班级近视率的调查。
② 运用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探究“近视的形成”。
③ 使用课内外资源和网络工具,查询“近视的危害”。
⑶情感性目标:
①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②     形成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③     确立结 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④     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二、教法选择
1、教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以实验为主线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充分体现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实验性学科。同时设计了课下调查、查阅资料等学生自主活动。这些教法的优势在于教师充当指导者,始终 使学生主动活动,积极思考。既提高了学习兴趣, 又利于知识内化理解,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材处理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这部分内容安排1个课时。为更好的完成教学目的,我将学生调查本班近视率、查找近视危害的资料两个活动安排在课前进行,以便课上给重点内容探究“近视的形成”留出充分的时间。
3、教学手段:
采用实验探究手段,它既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片等。
三、学 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认知发展处于由具体向抽象过渡,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因此教学中采用“凸透镜成像”实验让学生自己来模拟出近视形成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一些抽象过程直观化、形象化地演示出来,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
初一学生还没系统地学物理知识,对较难的光学知识需要教师深入浅出讲解。如透镜的折光能力可类比筷子放在水里的现象。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在探究教学中既要照顾全局,更需注重个别辅导,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2、  学法
(1)学生通过课前调查近视率,学会怎样去调查,怎样去统计。
(2)学生通过查找有关近视危害的资料,学会利 用课内外资源和网络工具搜集信息。
(3)实验探究将教法与学法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嘴表达,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1234
(4)认真观察多媒体课件理解抽象知识,逐步发展抽象思维。
四、教具准备:
实验器材:两个度数不同的双凸透镜、一块白纸板、一支蜡烛、两个近视镜片、一个远视镜片、火柴等;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出示本班学生课前的近视率调查统计表来创设情景。
学生活动:结合课下检查视力的情况,观察表中的统计数字并思考。
(教学意图:根据学生心理,从现实情况的紧迫性,引起学生思考。)
2、实验探究[来源:学科网]
⑴发现问题
教师活动:看了统计结果后,你有什么疑问产 生吗?
学生活动:近视后为什么看不清远处呀?近视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 有这么多人患近视?得了近视会怎么样?怎样才会不得近视?
(教学意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出强烈的探究欲望。
⑵分析问题
教师活动:我们先来探究近视是怎样形成的?探究这个问题你需要运用哪些知识?出示课件:视觉 的形成。出示表格:正常眼看清近处和远处物体的原理。
学生活动:回忆视觉的形成,正常眼看清近处和远处物体的原理。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辅助学生回忆)
⑶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看不清远处物体时,物象落在哪里了?”
学生活动:学生提出两种假设,ⅰ物像落在视网膜前,ⅱ物像落在视网膜后。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发散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从不同角度做出可能的解释。)
⑷设计实验
教师活动:引导回忆,回想课前检查视力时,检查的结果因人而异,那么不同人在检查过程中有没有不改变的关系呢?教师出示实验技能卡:单一实验和对比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视力表不变——物体不变;学生阅读思考本实验设计方向是对比实验,单一实验,还是两者都有?
(教学意图: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参差不齐,设计实验有一定难度。为突破难点,教师从科学实验角度出示技能卡。)
⑸实施实验,验证假设
教师活动:此处为各小组准备配镜所用的近视镜片两个、远视镜片一个,便于确定哪种是近视眼状态。也可验证近视镜度数深浅对物像清晰度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参照课本的“探究竟”、“小辞典”,设计实施实验。教师要求各小组(以前已经分好每组4人)分工合作,作好实验记录。
教师活动: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照顾全局,更需 注重个别辅导,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首先明确——蜡烛到凸透镜距离不变:
①    当同一个凸透镜改变白纸板位置时,学生设计的方案:白纸板后移→ 物像模糊;白纸板前移→ 物像模糊。分别添加近视镜片后,使哪种状态的物象变清晰了?
②当白纸板不动,换凸度不同凸透镜时,
学生设计的方案一:用凸度小的凸透镜代表正常眼,用凸度大的凸透镜代表近视眼
学生设计的方案二:用凸度大的凸透镜代表正常眼,用凸度小的凸透镜代表近视眼
然后用近视镜片验证哪个方案会变清晰?
(教学意图教师不做统一讲解,只是巡回指导,面向小组,面向个体。帮助学生学会相互尊重,在协调与激励中开展探究。)
⑹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教师活动:组织各小组讨论,后选代表汇报自己组的实验方案与实验现象,出示自己的记录表。此时教师以鼓励为主,同时允许学生出错,让他们吃一践长一智。但对不正确的现象结论也要分析原因予以指正。1234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得出结论。近视时眼睛结构的异常状态是晶状体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距离过长,物像落在视网膜前,导致物像不清楚,添加近视镜就清楚了。
(教学意图: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交流的能力及意识。)
3、课件巩固
教师活动:再次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眼球内部结构的变化。
学生活动:理解近视眼的眼球结构出现了变化,才导致功能障碍。
(教学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感知全面,理解深刻。)
4、再生一问
教师活动:出示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课件辅助思考,近视眼患者的晶状体为什么会凸度过大?睫状体为什么不调节了?
学生活动:讨论推理出——睫状肌长期处于收缩状态,最后失去调节的灵活性。在看远处物体本来不需要调节时,睫状肌仍处于收缩状态,以致物像落在视网膜前看不清远处物体。
(教学意图:抓紧学生探究热情高涨的时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由近视眼的状态推理出近视眼形成的根本原因。彻底明白假性近视与真性近视的转化关系,为预防近视做好铺垫。)
5、对比记忆
教师活动:出示习题进行教学反馈,此时教师可以简介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是远视的成因。对比近视、远视两种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做题。总结成表格,小结上述知识并比较记忆。(附4)
(教学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自己产生总结知识的内在要求。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6、联系实际
教师活动:指出两种异常眼中近视眼对健康的危害更大,过渡到近视的危害。
学生活动:请本班眼睛近视的同学献身说法,谈谈近视给自己的生活所带来的不便和造成的苦恼。再由学生朗读找到的有关近视危害的资料。
(教学意图:身边同学的话最有说服力,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给学生敲响警钟,加深同学们爱眼、护眼意识。)
教师活动:怎样防止睫状肌长期处于收缩状态呢?如果你是眼科大夫怎样指导用眼习惯?如何预防近视?就成为学生迫切想知道的话题。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图片,以及 平时观察到的不良用眼习惯,总结预防措施——“三要四不看”。再结合现在用电脑、看电视等现代社会问题,预防近 视还有哪些要注意的方面?
(教学意图:这些话题尽量让学习后进学生回答,给他们以锻炼表现机会,逐步提高学习能力。重在培养爱眼护眼的意识,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用眼习惯,不做“近视集团军”,健康地生活。)
7、反馈运用
教师活动:出示习题。(1)一对老夫妻走到报纸栏前看报纸,老爷爷摘下眼镜看报纸,老奶奶却带上眼镜看报纸,问谁是近视眼,谁是远视眼?(2)因真性近视配戴眼镜的 同学,还用做到“三要四不看”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看不清远处,老爷爷是近视眼。真性近视更要强调良好用眼习惯,否则近视程度会加深。
(教学意图: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了两道课堂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
    二、近视的形成 1、近视的形成  2、近视的危害  3、近视的预防
七、设计特点: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第一部分本班近视率的调查,第四部分查找近视的危害,安排在课前学生独立完成。既拓展了教学空间,也使学生知识来源不只局限于课本和老师,既拓宽学生视野,又培养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1234
2、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第二部分探究近视的形成,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索、多交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设疑、引导和纠错上。体现了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3、 面向全体的原则,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是我的一个设计思想。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注重个别化教学,为不同差异学生服务,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第三部分近视的 预防,从近视学生的不良习惯入手,逆向思维总结出“三要四不看”。这样的话题主要让后进生来发言,给他们以锻炼的机会。
4、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将眼球内部结构和生理变化等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感知全面,理解深刻。
附4:做课后想 一想习题1进行教学反馈,
眼 病理原因 物像位置 矫正(眼镜)
 晶状体曲度 眼球前后径  
近视眼 大 长 视网膜前 戴适度的凹透镜
远视眼 小 短 视网膜后 戴适度的凸透镜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shengwujiaoan/47621.html

  • 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教案_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

    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识别人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2.举例说出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3.举例说明青春期卫生行为和习惯的重要性。关注青春期心理卫生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青春期有关知识,提高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2.通过对青春期性器官发育情况的调查资料的学习,培养学习观察能力、分析问题...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人的生殖和发育|人的生殖和发育

    第三节 人体概述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通过阅读、观察、讨论和总结,描述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2.举例说出人体各系统的主要功能。技能目标:1.亲自动手实验,总结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的一般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实验能力。情感目标...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土壤里的小动物图画|《土壤里的小动物》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本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主要内容是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包括蚯蚓的形态特征和蚯蚓与人类的关系。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本课题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1) 概述土...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人体的呼吸思维导图]《人体的呼吸》说课稿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 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生物第一单元第一章思维导图_课题: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1、 观察和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2、 理解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3、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提高认知能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学习过程:一、 情境引入出示教具:珊瑚骨骼标本(通过展示珊瑚标本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提出问题。“珊瑚是生物...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一课时知识点]七年级生物下册《人的生殖》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2、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和模型。培养观察读图能力;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孕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2、培养尊重妇女、敬爱父母的情感。能与...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思维导图]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 消化教学目标:1. 知识: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 能力: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_第六章第一节一 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骨的结构和功能,是本章的重点之一。骨的重要生理功能是运动,而骨的支撑作用是其运动功能的基础。而骨的支撑功能是与其结构和组成成分有关。针对这些知识点课本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 ,第一个实验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究使其认识骨的生理特性——硬而不脆与骨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探究...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

    教材分析生物圈中的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生物的适应方式体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同时,生物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对于这部分知识主要通过观察影像、学生收集资料和实验分析获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感性认识,引起...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叫做什么|第四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第四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一节食物 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2、能力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会画一些简单的食物链。 (2)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运...

    发布于:2017-01-1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