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七年级历史教案 2016-12-0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元谋人,生活在距今(      ) 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            ),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就是名震世界的(    ),他们生活在距今(     )万年至(      )万年。体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他们使用打制石器,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4、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生活过的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      )万年,他们仍然使用(    )石器,但已经掌握(    )和(    )技术,已经(     )取火,靠采集、(    )为生,还会(    ),会用(    )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还要(    )。他们生活在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    )中,使用公有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的国家,我国长江流域的(     )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    )年,已使用(   )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    )。住着(    )的房子,过着(    )生活,会(      )、(      )、(      )。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我国黄河流域的(     )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    )年,普遍使用(    )石器(耒耜、石刀等),主要粮食作物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的国家,会(      )、(      )、建造(      )房屋,过着(    )生活。会制造(    ),上面还有美丽图案和刻画符号,还会(   )、(   )、(   )。
3、生活在今山东的距今约(    )年的(     )原始居民,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原始手工业也比以前有更大进步,已经有了(   )和(   ),到了他们生活的后期,出现了(      )和(      ),逐渐产生了(    )。
第3课  华夏之祖
1、炎帝和黄帝生活在距今约(    )年,是我国古老传说中的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他们联合起来,在(   )一战总大败东方的(   )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    )。至今,海内外华人常称自己为(      )。12345678910
2、为什么说炎帝和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答:(1)相传炎帝,号神农氏,他发明了耒耜等农具,教会人们进行农业生产。
(2)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衣食住行奠定基础。
(3)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等等。
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初祖”。
3、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  )、(  )、(  )。他们都有高尚的品质,年老时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做(   )。
4、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我国漫长的(   )社会结束,(   )社会开始。
第4课  活动课  寻找历史
1、寻找历史的途径:古钱币、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历史名人纪念馆、重要战争纪念馆、历史名人陵墓、革命战争纪念地等。
2、淄博市内有哪些古遗址、古建筑、革命战争纪念地?
答:蒲松龄故居、中国古车博物馆、临淄殉马坑、太河惨案革命烈士纪念碑等。
3、在山东沂源发现的距今约(     )万年的沂源人,是迄今为止山东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
第5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禹死后,(   )继承父位。夏朝的建立,(   )代替了(   ),(   )变成了(   ),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建立了完备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夏朝最后一个君主(   ),建造豪华宫室,无休止的征发百姓服劳役,平民和奴隶都反抗他的暴政。
2、约公元前16XX年,黄河下游的(   )部落,起兵攻夏,商朝建立。商汤任用伊尹等人作大臣,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商王(   )迁都到(  )之后,商朝成为世界上的大国。商朝最后一个王(  ),用炮烙等暴政统治人民,渭水流域的周国发展起来,周文王任用(   )等,国力逐步强大。公元前(    )年,被周武王在(   )打败,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定都(   ),称(   )。
3、简述西周分封制的目的、方法和作用。
4、西周后期,统治混乱,终于发生了(      )。(       )年,西周灭亡。
5、列举夏商西周三代的开国之君、建立时间、都城和暴君。
第6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1、(   )时,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    )和造型奇特的(    )等。(   )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      ),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夏商西周的陶瓷业也很发达,(    )时期,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
2、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    )时期已经齐备。农业已经知道(    )、(    )和(      ),(    )已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农业生产。今天家禽家畜的主要品种,(    )时都已经有了。12345678910
3、简述夏商西周时期奴隶的悲惨生活。
第7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1、(       )年,周平王东迁(  ),史称东周。东周分为(    )和(    )两个时期。春秋时,(    )、(    )、(    )等先后称霸,春秋争霸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国家,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2、战国初年,(   )、(   )、(   )三家分晋,之后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    )齐国。这样,就形成了(   )、(   )、(   )、(   )、(   )、(   )、(   )七雄并立的局面。
3、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城濮大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4、列举商汤、周文王、齐桓公任用的有才能的大臣:伊尹、姜尚、管仲。
第8课  大变革的时代
1、(      )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    )时,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    )已使用牛耕,(   )时期进一步推广。(    )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    )时期,秦国蜀郡太守(    )在(   )中游修筑(      ),是闻名世界的(      )工程。作用:                                                                   。
3、简述商鞅变法的时间、主要内容、作用和各国变法的共同作用。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1、中国古代的文字从商朝的(    ),到商周青铜器上的(    ),再发展到西周晚期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李斯将文字统一整理成(    ),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    )。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  )或(  )上书写。
3、列举我国夏、商、西周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答:(1)天文:夏朝就有日食的记载;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2)历法:相传夏朝就有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3)医学: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12345678910
4、屈原生活在(           )的楚国,他的代表作《     》,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5、春秋战国之际盛行(      ),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湖北随州出土的大量乐器以整套(   )最为有名。
6、列举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答:(1)政治主张:①提出“仁”的学说。②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③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教育成就: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7、孔子:春秋晚期,(    )学派创始人。由孔子的弟子整理成的《    》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      )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8、老子:春秋晚期,(    )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     》里。政治主张: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要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
9、墨子:战国时期,(    )学派创始人。政治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10、孟子:儒家在(    )时期的代表人物。政治主张:指出“春秋无义战”,主张反对这种不义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自然资源持续利用。
11、庄子:(    )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政治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12、韩非:战国末期,(    )学派创始人。政治主张: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3、孙武: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的鼻祖。他著的《      》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          ”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
14、完成表格: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各家及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及其政治主张。
姓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或政治主张
孔子 春秋晚期 《论语》 
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经》 
墨子 战国时期 \ 
孟子 战国时期 \ 
庄子 战国时期 \ 
韩非 战国末期 \ 
孙武 春秋晚期 《孙子兵法》 
第11课  “秦王扫六合”
1、从(         )年至(          )年,秦王(    )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定都(     )。12345678910
2、简述秦巩固统一、加强封建统治的措施和影响。
答:(1)政治方面:建立起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使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2)经济文化方面: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影响: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
(3)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影响:加强了思想控制,但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重大损失。
(4)军事方面:北伐匈奴,修筑长城,南征岭南,兴修灵渠,开发南疆。
影响:安定了边疆,维护了国家统一,开发了边疆经济,为中原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3、列举秦朝的疆域四至: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第12课  “伐无道,诛暴秦”
1、列举秦的暴政的表现。
答:(1)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2)繁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3)严酷的刑法。(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黑暗。
2、列举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原因、建立的政权、结果和意义。
答:(1)时间地点:公元前2XX年、大泽乡。
(2)原因:(直接原因)陈胜、吴广等贫苦农民在被征发到渔阳戍边的途中遇到大雨而误期;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3)建立政权:陈。
(4)结果:不到半年,起义军被秦军镇压下去,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
(5)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列举巨鹿之战的时间、领导人、结果。答:公元前2XX年,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
4、西汉建立:(      )年,(   )建立汉朝,定都(   ),历史上称为西汉,(   )就是汉高祖。

第13课  大一统的汉朝
1、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  )、(   )和(   )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他们奖励耕作的农民,劝戒百官(      )。提倡(  ),并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      ),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
2、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方面简述汉武帝的主要政绩(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答:(1)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
(2)经济上: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3)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沉重打击匈奴,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
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12345678910
3、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公元(  )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   ),史称东汉,刘秀就是(    )。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      )。
第14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1、(    )时期,下令治理黄河,他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东汉(    )令水利专家(    )主持修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
2、汉代的农具有很大进步。西汉的耕犁,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   ),比欧洲早了(    )多年。牛耕普遍使用(      )的耕作方法,使用新型播种工具(    ),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3、汉代的丝织业,已经使用(    ),而且(   )技术也很高。东汉的南阳太守(   ),发明了(   ),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了(     )多年。
4、西汉都城(   )和东汉都城(   ),规模宏大,人称东西二京,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  )。
5、列举两汉时期提高生产效率的两项科技发明:耧车、水排。
第15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匈奴族在(    )过着(  )生活,(      ),匈奴的杰出首领(   )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西汉初期,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实行(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反击,夺取了(   )和(    )地区。(   )年,汉武帝派(   )、(   )出击匈奴,经过(   )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2、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为几部,其中一部的首领(   )单于向汉朝称臣,南迁到(   )附近。同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    )时候,(   )单于请求和亲,宫女(   )自愿前往。
昭君和亲的意义: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3、列举秦汉时期为反击匈奴作出重要贡献的三位将领:蒙恬、卫青、霍去病。
4、探究: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见《同步训练》第55页)
第16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   )和(   )以西,也就是今天(   )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   )。公元前(  )年,汉武帝为了联络(   )人共同夹击匈奴,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  )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2、公元前(  )年,西汉政府设立(     ),总管西域事务。意义:从此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包括今新疆地区在内,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345678910
3、西域的商人、使者把中国的(   )和(   ),从(   )通过(     )、今(      ),运往(    ),再转运到(    ),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汉代的(      ),既是一条(  )通道,又是一条(   )通道。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开放的、强大的汉王朝对外来文化的(     ),感受到的是中华文化的(     )。
4、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   )出使西域,他还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  )年,大秦派使臣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第17、18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1、甘肃天水的汉墓里,发现了(    )用(   )做的纸,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欧洲用纸代替羊皮纸做书写材料,已是公元(   )世纪以后的事了。
2、东汉时候,宦官(   )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   )、(   )、(   )和(   )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后人把这种纸叫做(    )。
3、成书于(     )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它总结了(    )以来的数学成就,其中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4、东汉前期,(   )、(   )地震频繁。科学家(   )制造了一种仪器,能测定(      ),叫做(    ),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5、汉代最著名的医学家是东汉末年的华佗和张仲景。华佗擅长(      ),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    ),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编制了一套医学体操,叫做(    )。张仲景写成《       》,书中全面阐述了(    )的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     )。
6、佛教起源于(    ),(    )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   )时,有的地方兴建起佛寺,佛教得到传播。
7、道教:(  )时期兴起于我国民间,创始人之一(   ),道教主张(    ),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8、司马迁生活在(   )汉武帝时期,他经过十几年努力,写成《史记》。《史记》记述了从(   )到(   )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       )。《史记》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   )精神,指斥了暴君、酷吏的罪恶,大胆评论了(    )的功过,成为后世(   )史书的典范。这部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又是一部优秀的(  )名著,东汉最具代表性的史学著作是(   )写的《汉书》,这部书记述了(   )230多年间的史事人物,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史。12345678910
9、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最杰出的代表就是轰动世界的(      )。
10、东汉光武帝时,日本(   )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他一枚金印。
第20课  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公元2XX年;交战双方:曹操、袁绍;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影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公元2XX年;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影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三国鼎立:(1)背景:经过赤壁之战,(  )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乘机占领(   )、(   )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国号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3)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   )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蜀国的(   )兴旺,(  )行销三国,吴国的(  )发达,曾派船队到达(   ),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第21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1、西晋建立:(  )年,司马炎建立,定都(  ),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  ),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2、从(    )以来,(  )、(  )、(  )、(  )、(  )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年,内迁的(   )人的一支灭亡了西晋。
3、东晋建立:(  )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  ),史称东晋。
4、前秦建立:4世纪后期,(  )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  )任用汉人(  )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5、淝水之战:383年;交战双方:前秦、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6、南朝:420年,(  )建立宋,结束东晋,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   )。
7、简述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答:(1)原因: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②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他们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2)表现:①江南经济发展起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②江南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③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8、列举秦末到东晋时期以少胜多的四次著名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1、北魏:4世纪后期,(  )地区的鲜卑族建立,定都(  ),(  )年,统一黄河流域。12345678910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①平城气候干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②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3、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意义。
答:(1)背景:北魏孝文帝即位之初,北魏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受到逐渐强大起来的柔然人的武力威胁。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等政治、经济改革。
(2)主要措施: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意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4、北魏分裂以后,北方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和这四个王朝统称为(   )。
第23、24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1、(  )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   ),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   ),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 )位,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就领先世界近(  )年。
2、北朝的(   )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写的《      》,总结了我国(  )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  )、(  )、(  )、(  )、(  )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    ),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北魏的(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    》是一部综合性的(    )专著。全书以注录(    )为纲,详细的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4、(    ),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时期,书法字体由(  )、(  )转化到(  ),(  )和(  )也逐渐流行。(  )的王羲之,写出的字,或(    ),或“       ,       ”。他的代表作《    》,有“             ”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     ”。
5、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的发展,以东晋的(   )最为出色,代表作有《    》、《    》。
6、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成就辉煌,代表作有山西大同的(    )石窟和河南洛阳的(    )石窟。
7、魏晋南北朝文化成就简表:
人物 朝代 称谓 主要著作 主要科技成就所占的地位12345678910
祖冲之 南朝 数学家、天文学家 圆周率 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领先世界近10XX年
贾思勰 北朝 农学家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郦道元 北魏 地理学家 《水经注》 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单元拓展(四)
1、汉字的发展演变:(商代)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晚期)大篆——(秦朝)小篆——(秦朝)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2、汉字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一方面起着(    )、(    )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汉字书法也逐渐成为一门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    ),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3、秦汉南北朝时期,中医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书于东汉的《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著作。这一时期还出现了(  )、(  )、(  )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名医。
4、(  )是中国独创的一种治疗方法,大约起源于(    ),到(  )以后,逐渐成为一项专门的的治疗方法。秦汉时期,中国针灸疗法传到(  )、(  )及(  )和中亚各国,后来又传到了(  )。
5、秦汉以前,生活在周边的羌、夷、戎、狄、蛮等民族,与中原地区的(  )族不断交往,相互融合。到南北朝时期,出现了(    )的高潮,为以后(    )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2345678910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lishijiaoan/46906.html

  • 永恒正义的胜利|第8课   正义的胜利

    第8课 正义的胜利〖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和雅尔塔会议的召开,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和历史作用。 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和胜利的重要战役,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等。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社会性质]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名师导航知识梳理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周边的统治,大规模分封 ,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2.主要内容: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称为“ ”。 3.受封者的义务:必须服从 的命令,治理 ,保卫...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中华文化的勃兴教案】中华文化的勃兴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学科历史设计教师教授内容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时间预设1课时问题预设: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起于何时?后来的文字又有哪些改进和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历法和音乐成就有哪些? 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时间]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第2课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2)知道欧洲联盟;(3)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2 过程与方法: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三国鼎立》教案】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一范文23三国视频1 三国视频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_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进行想象、分析史料,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过程,培养其感知历史、想象历史的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分析宋元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日本最先进的课科】第18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说明造纸技术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第一次自然科学革命]第一课自然科学的革命

    第一课 自然科学的革命 【课标要求】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牛顿和他力学研究的划时代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及代表作《物种起源》;了解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理解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穿透历史还是穿过历史|穿透古今历史,渗透情感教育──以七下第21课“明长城”专题为例

    历史是人文学科,有着责无旁贷的育人功能。历史是丰富的,不是教材内容所能涵盖的。所以适当补充古今历史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有实质教育价值。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明长城”专题我是这样设计课堂的:第一步比较秦明长城。用事先制作的flash“红色闪烁的长城”,把秦长城缩小放在明...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导入_《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一、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二、教材分析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个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约7 0XX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我国远古居民的活动范围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业,从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业,开始了定居生活。本课重...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