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边疆和民族关系对外关系|边疆民族的发展和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

七年级历史教案 2016-11-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十九课 边疆民族的发展和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俺答汗同明朝和好、后金的兴起、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西洋殖民者和传教士的东来。

通过对教材插图《俺答汗和三娘子亲临互市现场》的处理,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理解历史以及想象历史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的教学,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萨尔浒战役的学习以及对以前有关战役的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比较历史的能力。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戚继光的高尚品德以及他被称为民族英雄的原因;通过对后金兴起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国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通过葡萄牙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的巨大意义。

导入  :

明朝是继汉、唐、元以来又一个统一的强大王朝。然而,我们翻开明朝的版图,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此强大的明王朝,北部和西北部地域确如此狭小,今天的新疆以及甘肃、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并不在大明的版图之内,连举世闻名的敦煌,也淹没在沙山瀚海之中,真是“西出嘉关无故人”啊!(可引导学生看明朝疆域图)明朝的皇帝之所以弃长城以北和嘉峪关以西而不顾,实在是有他们的苦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

讲授新课:

一、俺答汗与明朝和好

在茫茫敕勒川的大青山脚下,有一座被蒙古族人民称为“青城”的城市,那就是呼和浩特。这座城市是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也是历史上汉蒙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修建这座城市的就是蒙古鞑靼部的杰出首领俺答汗,蒙古族人民称他为阿勒坦汗。他在位时,深明民族和睦之大义,多次主动向明朝提出和好互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甚至以兵戎相见,逼迫明朝同意互市。在中国的历史上,以大军咸逼达到和平互市目的的先例大概这是仅有的了,这说明俺答汗对互市的重视,说明他的远见卓识。在他的努力下,明朝同意开放大同、宣府等处互市,并封他为顺义王。那时蒙汉互市的市场热闹繁荣,蒙汉边界出现了少有的和平局面。俺答汗和夫人三娘子修了呼和浩特城。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主持政事,维持边界的和平局面达几十年。

二、后金的兴起

明朝版图的东北地区,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女真族。我们知道,女真族是由唐代的黑水靺鞨发展而来。宋代,他们建立了强大的金政权。以后,蒙古灭金,女真族的势力衰落了。15世纪中期,建州女真迁到辽东,过着农耕、畜牧和渔猎生活。明朝统治者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压迫,强行索取贡物,甚至随意出兵捕杀他们。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部出了个杰出人物叫努尔哈赤,他勇武健壮,智慧过人,喜读汉书,精通韬略,用了30余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规定:女真人的壮丁以300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每一固山分别有黄、红、蓝,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旗帜为标志。因此,固山又称“旗”,固山的头领又称旗主,女真以及以后满洲的士兵又称八旗兵,八旗兵的家属及以后的满洲人又称旗人或在旗。八旗制是军事组织,也是民政组织,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战时出征,平日耕种。这种军政合一的制度,对女真族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政权,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后金建立后,声势强大,明朝感到了它的威胁,便千方百计限制它的发展。而后金也要掠夺土地和财富,1618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攻占了抚顺等地。1619年,明朝派杨镐为辽东经略,统兵10多万,分兵四路向后金进攻。明军主力3万余人,在杜松率领下,孤军深入,在萨尔浒扎营。努尔哈赤集中后金主力猛攻萨尔浒,全歼明军主力,杜松阵亡。以后,后金军又连败另两路人马,第四路明军只得退却,后金从此取得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这一战对清王朝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三、郑和下西洋

明朗前期经济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富强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西洋是我国古代的地理概念,它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郑和下西洋”,同学们小学已学过,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视频资料,同学们边看边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一、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二、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影响?(放影片,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

1、郑和下西洋规模大:一是船大,最大的宝船长40丈,宽18丈,载重千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二是船数多,人数多。

2、郑和船队设备先进,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这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3、郑和远航行程远,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郑和的航程远远超过了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航程。

4、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航海的时间早,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下西洋同哥伦布、达·伽马航海比较表


从以上几项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郑和作为明王朝的政治使节和商务代表,每到一处即向该地国王或酋长送礼品,表示愿意通好的诚意,在双方协议下进行彼此互利贸易,郑和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许多国王、使臣和商队,络绎不绝来中国。

南洋指的是东南亚一带。早在唐朝时,我国就同南洋各国展开贸易。我国商人到南洋去总是利用季风,冬去夏回,进行一次贸易就需一年的时间。如果耽误行期就得再等一年。如此年复一年,有些人就在南洋长期居住,还有些福建广东一带失去土地的农民和贫苦的手工业者,也搭商船去南洋谋生。这些劳动者的人数日益增多,构成华侨的大多数。郑和下西洋时,那些地方已有了许多华侨。郑和下西洋后我国去南洋的人更多了。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知识,同当地人民一起和睦相处,共同开发了南洋地区。由于华侨参予南洋的开发,使这一地区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华侨用辛勤的劳动,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四、戚继光抗倭

1、倭寇在我国沿海地区的骚扰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抢劫中国商船,掠杀中国沿海居民,历史上称之为“倭寇”。这些人带着武器和货物,遇到机会就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有时冒充商人,陈列货物做生意,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威胁。明朝初年,整饬军队,加强海防,对来犯倭寇予以沉重打击,使倭寇不敢再做大规模的骚扰。到明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再加上沿海一些奸商勾引倭寇上岸抢劫,共同分赃,倭寇重又猖厥。我国沿海人民深受其害。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抗倭。

2、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

戚继光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1555年,年仅27岁的戚继光被派到浙东防倭,他看到官军非常腐败,不可用,认为第一可用的是乡野老实之人。因此到义乌去招募士兵,选拔了农民和矿工3000人,按小队编制起来,教以阵法。戚继光根据江南多沼泽和倭寇武器的特点,创造了一种特别阵法,叫鸳鸯阵,以训练新军,并严明军纪。这支部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到处都受到人民的拥护,在人民群众支持下,连续取得辉煌胜利,被人民称为戚家军。

到了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经过大小80余战,每战必胜,歼敌万名;对驱逐倭寇的斗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一业绩将永载史册。

五、西方殖民者和传教士的东来

1、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15世纪初,中国航海家郑和的远航,是为了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在他远航之后,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更加频繁。15世纪末至16世纪,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活动,是为了掠夺财富,进行殖民扩张。因此,随着环球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主义者的殖民侵略活动也开始了。最早对亚洲进行殖民侵略活动的是葡萄牙。1517年曾侵入我国的珠江,后被中国军民击退。殖民主义者并不死心,1553年,他们又来到珠江口西侧的澳门,谎言商船遭到风暴,请求借澳门晾晒货物,并贿赂海道副使汪柏,准许他们在澳门居住。于是他们逐步建筑房屋,势力扩大到万人。1557年,竟私自筑城,设官,对澳门实行殖民统治。

2.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东来,欧洲天主教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利用十字架配合坚船利炮,对古老的中国展开了一场“精神战争”。

这些传教士有的是为殖民侵略服务,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有的是为了能在中国大陆甚至在北京进行宗教活动,争取明朝官员和士大夫的信任与支持,向中国介绍了一些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知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先到澳门,研究学习汉语及中国的礼节习俗。后到南京等地传教。1601年,利玛窦到北京,买通宦官马堂,向明神宗进献鸣钟、八音琴及《坤舆万国全图》等物。由此获准在北京传教。在传教中,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与李之藻合译《乾坤体义》、《同文指算》。同时,也把中国孔子和儒家思想文化介绍给西方。利玛窦成为第一个把孔子和儒家思想介绍到西方的人。

(教师出示《坤舆万国全图》)这是利玛窦在中国绘制的世界地图,这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不准确的,可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一幅最准确的世界全貌图,使中国人第一次得知世界有五大洲,还了解了许多过去没接触到的世界地理知识。

通过上述的讲解可知,有些西方传教士在来华传教的过程中,客观上对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当懂得:各国、各民族应当和平相处、互助互利,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侵略战争,世界才能安宁,各国人民才能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国家,创造美好的生活。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lishijiaoan/46642.html

  • 永恒正义的胜利|第8课   正义的胜利

    第8课 正义的胜利〖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和雅尔塔会议的召开,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和历史作用。 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和胜利的重要战役,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等。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社会性质]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名师导航知识梳理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周边的统治,大规模分封 ,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2.主要内容: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称为“ ”。 3.受封者的义务:必须服从 的命令,治理 ,保卫...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中华文化的勃兴教案】中华文化的勃兴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学科历史设计教师教授内容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时间预设1课时问题预设: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起于何时?后来的文字又有哪些改进和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历法和音乐成就有哪些? 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时间]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第2课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2)知道欧洲联盟;(3)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2 过程与方法: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三国鼎立》教案】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一范文23三国视频1 三国视频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_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进行想象、分析史料,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过程,培养其感知历史、想象历史的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分析宋元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日本最先进的课科】第18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说明造纸技术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第一次自然科学革命]第一课自然科学的革命

    第一课 自然科学的革命 【课标要求】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牛顿和他力学研究的划时代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及代表作《物种起源》;了解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理解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穿透历史还是穿过历史|穿透古今历史,渗透情感教育──以七下第21课“明长城”专题为例

    历史是人文学科,有着责无旁贷的育人功能。历史是丰富的,不是教材内容所能涵盖的。所以适当补充古今历史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有实质教育价值。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明长城”专题我是这样设计课堂的:第一步比较秦明长城。用事先制作的flash“红色闪烁的长城”,把秦长城缩小放在明...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导入_《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一、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二、教材分析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个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约7 0XX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我国远古居民的活动范围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业,从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业,开始了定居生活。本课重...

    发布于:2016-12-1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