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备课]九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备课指导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8-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第三单元备课指导  

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以“感悟人生、感悟生命”为主题,但是这些文章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空洞的说理,而是从自然、生活中的有感而发,所以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这也是这些文章的魅力所在,也应该是教学时特别注意的。不要把这些优美的文章上成了枯燥乏味的公民课,也不要变成流俗的人生感悟课。  

    《谈生命》冰心用“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来比喻人生的历程。形象地描写了春水由冰雪聚集——穿越悬岩‑‑‑‑‑流经平原——汇入大海;小树从新苗出土——茁壮成长——硕果累累——回归泥土的经历。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表达作者的生命的赞美,对生命的热爱。文章虽然只有一大段,但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中有许多哲理的句子,值得积累。  

   《那树》通过一棵古老的大树的命运来反映现代文明飞速发展和原有的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的现实,老树饱经沧桑,默默地为人类奉献自己的绿色和树阴,但是城市建设的发展无情地吞噬了他,最后被连根挖起。现代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破坏是历来难以调和的矛盾,作者在文中虽没有一句直接介入评论的语言,但是在文中我们又无处不能感受到作者的态度和情感。  

   《地下森林断想》是著名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作品。文章以黑龙江宁安境内距镜泊湖180公里的地下森林为对象,热情讴歌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突出其甘于沉默、不屈不挠的精神。文章气势雄伟,感情澎湃,文笔优美,诗文结合,富有感染力。  

   《人生》相对于前三篇文章更侧重于说理,作者用虚拟的四个场景为例,列举了人的生命的不同境况。第一个场景有全局性、概括性特点,可以适合一般人的情况,后三个场景是列举了人类社会中一些精英份子的生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教学建议:  

1.《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三篇文章要注意抓住富有特色的语言,把语言的感受、体会、品味作为教学的重点。《谈生命》要激发学生展开联想理解“春水”和“小树”的两个比喻的合理性。理解文中提到的一些自然现象和描述的景象的比喻意义。但又不可太机械死板,那样会禁锢学生的想象力。《那树》要引导学生感受对老树的描写。文中有许多句子很有特点。例如:“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2.阅读能力的训练应是教学的重点。作为初三最后学期的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这些文章思想深邃、语言优美、结构典型。利用地好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谈生命》的行文思路的梳理,人生历程的概括和一些重要语句的理解;《那树》中一些富有感情的语言的理解和品析,老树品格的概括,文章主题的挖掘;《地下森林断想》的森林精神的概括,文章主题的深化和拓展;《人生》四个场景的特点的概括,比喻的仿写等都是很好的能力训练形式。  

3.强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中考形势,主观题量有明显的增加,所以对文本的理解仅停留在感受、感悟层次上,还不能适应考试的要求。本单元的课文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所写的主题比较抽象,哲理性强。所以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给学生畅“写”,把自己的理解用富有条理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这样的教学表现出落实的特点,持之以恒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协调一致。  123456

4.强烈的生命体验,丰富的人文精神这些文章的亮点。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素质,也是精神世界是否丰富的一个标志。这些文章的作者通过自己的感受,表达他们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教学时要努力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和生活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当然要求不可太高,也不应该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强加到学生头上,这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学时要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教案设计:

                       谈生命  

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想像、揣摩“春水”“小树”的隐喻意义。  

2.诵读积累一些优美语言和富有哲理的句子。  

3.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体验。  

教学步骤:  

一、导入:可以通过一些初生的生命图片(婴儿、新芽、树苗等)或一些激发学生感受生命可贵的语言入手。  

  自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  

(1)    开篇揭示话题  

(2)    以“一江春水”喻示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各种状况。  

(3)    以“一棵小树”喻示生命的力量。  

(4)    点明、深化主题。  

  二、学生质疑或教师设疑。  

参考问题:  

(1)    文中描述的一些景象的喻意分别是什么?  

(2)    两个比喻的含义是否重复,为什么?  

(3)    如何理解春水汇入大海,大树回归泥土的心态?  

(4)    最能表达课文主题思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5)    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所揭示的哲理?  

……  

三、学生可以通过诵读、讨论来解决问题。  

四、拓展材料学习,丰富感受。  

五、畅谈“苦与乐”,写一句或一段最有感触的句子,班级交流或编辑成一个小册子。  

                         

那树  

教学目标:  

1.理解老树的精神品格和老树命运悲剧的原因。  

2.感受作者富有感情的语言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3.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4.联系现实,引导关注自然,关注生命。  

5.理解老树作为田园生活的象征,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教学步骤:  

1.从身边城市建设发展谈起,激发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变化,引起学生思考。  

2.朗读课文,注意感情不要过于强烈,要深沉、有力度。  

3.以“这是怎样一棵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通过具体的语言概括老树的品格。详见《教学用书》。  

4.质疑或设疑。  

参考问题:  

(1)    老树命运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2)    作者对老树命运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3)    “研讨与练习”中第二题的理解?你是否能在文中再找出类似的句子并加以理解品味。  

(4)    写“老太太偏说听见老树的叹息”、“清道妇说看见蚂蚁向老树告别”的目的是什么?  123456

5.联系生活,谈论人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点到即可)  

6.老树的象征意义。  

可展现一些有老树的山村的图片,和回忆童年生活中老树的记忆,阅读有关材料,综合感受老树的意义。

相关链接:

故乡的榕树  

●磋砣

  因城建拆迁,我搬到远离闹市的东岩山下居住。由于地处偏僻,四周空旷荒芜,未开发的山坡上,杂树野花随处可见。夏季青草纤纤,野花盛开,引来蜂飞蝶舞,早晨鸟儿欢叫,傍晚蛙声阵阵,昆虫唧唧,好一派田园风光。特别是对面山坡上那一片郁郁苍苍的树林,翠叶亭亭,犹如一把把重叠撑开的碧绿的伞,烈日下倾注着一潭诱人的清凉。也许是对绿荫怀着特殊的感情,假日里我常到那里散步,欣赏着绿油油的叶子和树叶缝隙里筛下的点点光斑,回忆起童年在榕树下度过的欢乐时光。  

  我的故乡坐落在海边的一个小村庄,为保护海堤,祖先们在海边种了许多不怕海水侵蚀的榕树。由于年代久远,榕树大都高大魁梧,灰白色的树干,支撑着茂盛的枝叶,犹如挚天巨伞,鬈根飘拂,翠绿的叶片在清晨袅袅的海风中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滴落在涨潮打着“漩涡”的缓缓流动的海水里。三五一群的水鸥子在海面上嘎嘎地欢叫着寻食。运着石料的帆船在海上作“s”运行,小小竹排上的渔人正顺着潮流,赶鱼鹰下海捕鱼,隔海的对岸上人来来往往,村舍红瓦白墙绿树掩映,像一幅清新的水彩画。  榕树下有个摆渡,夏天来往客人在榕树下乘凉、待渡;退潮时,海岸边滩涂上高低错落的咸水草满目清翠,田青(一种绿肥)枝叶纤纤,在海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三三两两的孩童在沙滩上堆沙戏水,青少年们乘着退潮下海捕鱼抓蟹。站在渡口上的几棵榕树枝干粗壮,枝叶茂盛  

,绿荫蔽地。农民们因陋就简,用他们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把建房剩余的边角石料,砌成各式各样的石凳石桌。这里成为农民避暑的好地方。每当中午,强烈的阳光令屋内热如蒸笼,土地冒烟,唯有这几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着骄阳酷暑,在烈焰下送来阵阵清凉。让晒得黝黑的农民们坐在这里歇一歇凉。傍晚,辛劳一天的人们,各自端着  

饭碗,聚集到榕树底下,享受着习习海风的抚慰。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古”谈“今”,年轻人坐在一起天南海北地神聊,高兴时还会拉起二胡,用粗犷的喉咙唱起当年流行的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唱段。婆婆奶奶凑在一起拉家常;姑娘媳妇们在一起讨论针织花样的时兴与否,剪裁衣服的巧门等……有几个聪明乖巧见情生义的回乡青年把  

这里取名为“榕树下的农民俱乐部”、“海边绿色新闻角”。  

  每当夜幕垂临之际,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奔向榕树底下集中。他们在榕树下做各式各样的游戏。什么老鹰抓小鸡呀,渔翁摸鱼呀,捉迷藏呀,有时还会爬到树上,采下榕树树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音,放在口中齐吹,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美其言“笛子齐奏”,玩累了,或躺在石板上数天上的星星,看着大星星冷光四射,小星星在缝隙里沸腾跳  

跃。或讲故事或说学校里的趣事,或当起小老师教起更小的孩子唱歌曲,跳舞。有月亮的晚上更加美妙,看着月亮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海水里,想像着安徒生童话中《海的女儿》鱼美人从海面冉冉升起。在皎洁的月光下,周围的一切被妆扮得如梦幻仙境,朦胧中故事中的嫦娥会驾着白云在空中翩翩起舞,玉兔捧着桂花洒向人间;织女会抛下神梭,幻化出  123456

道道台阶,引导人们奔向天上仙界……在海风的温馨抚慰下渐渐沉入梦乡……直到大人们大呼大叫才揉着惺忪的睡眼,恋恋不舍地回家去。  

故乡的榕树不占良田,不需肥料,不嫌贫瘠的滩地,在海边顽强地生长,撑开绿色的浓荫,用爱心把乡里人聚集到你的膝下,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荫凉,虽然你经历了狂风暴雨,但你们用浓荫庇护乡人!故乡的榕树,我是在你的怀抱中长大,身上还留着你叶隙下的荫凉,当年的小伙伴都已长大成人。他们有的也像我一样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在异乡飘泊;有的事业有成;有的还留在你的身边建设家园,他们是否也像我一样在深深地怀念你,故乡的榕树?  

   

故乡的榕树  

●林添胜  

  在外谋生的日子,常在心里惦记着老家剑山寨。那是一座狭长的小山丘,先人垒石筑寨,从北望之,状如剑,因此得名。寨的东头,有一株老榕树,绿意葱茏,昂然挺立,像一位老人,年年月月俯视着寨里的风雨沧桑。  

说它老是因为村里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栽下的。小时候,我问过裹足的下厝婆,她说她十六岁嫁到寨里,榕树就那么壮地立在那里了。不知道它的生辰八字,也不知道它怎样生胳膊长腿那么精神,我和小伙伴只知道围着它嘻嘻哈哈地嬉戏。  榕树的根大都伏在地下,偶有一二根裸露出来,仿佛老人手上暴起的青筋,隆得很高,又弯弯曲曲地钻入土里。小伙伴就在上面当马骑,吧哒,吧哒,要去北京哩。榕树的主杆很粗壮,约摸十个小孩手拉手才能围拢,它有力地擎着纵横交错的枝杆和葱茏油绿的叶子。斜杆上垂落条条细细的根须,树梢上筑了好几个鸟巢。那时,我多么想爬上去,说不定可以摸到几个鸟蛋。然而,因为树高不可攀,只好望巢兴叹,眼巴巴地看着鸟雀们在上面叽叽喳喳地跳跃,嬉闹,还有老鹰的颉颃盘旋。  

至今想起,那情景犹历历在目。  

  关于这榕树,还有一个惊心动魄的传说。那是很久很久以前,一群凶神恶煞般的匪徒,深夜突来打劫。乡亲们来不及抵抗,寨门被攻陷。刹时,寨里火光冲天,哭声动地。说时迟,那时快,一阵狂风大作,大雨倾盆,榕树的枝杆变成猛虎,枝条变成毒蛇,叶子变成马蜂,直向匪徒扑去。匪徒被噬咬得死伤无数,鬼哭狼嗥地逃窜。于是,风疏雨歇,  

树复原形,乡亲们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  

  “老榕树是我们村的救命恩人哪。”老年人提起这个传说总是感慨万分。在我的记忆中,榕树确实也总给人一些恩惠。夏日炎炎,榕树繁茂的枝叶为人们撑起一个清凉的天地。挑担子的汉子经过树下,总要停下来歇歇,那股凉丝丝的滋味,渗透每一个毛孔;婆娘们更是喜欢围坐树下做针线,谈家里长家里短,不时发出畅怀的欢笑声,亲昵的咒骂声  

,夸张的惊呼声……月色融融的夜晚,树影斑斑驳驳,这里便成了孩子的天下,小伙伴们捉迷藏,扑流萤,跳啊,叫啊,比过年还要兴奋哩。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老榕树寂寞了,树上的鸟儿飞走了,树下的喧闹消失了。山寨的石壁大都崩塌,宽阔的水泥村道直通寨里。乡亲们陆陆续续建起许多新房子,密密匝匝,有的还是五六层楼,好像欲与榕树“试比高”。我正为古老的山寨焕发青春而高兴,哪知老榕树却遭受了一场劫难。那是去年秋天,榕树西北边的枝杆被人砍了。我蓦然失神地  123456

沉默,说不出的惆怅。  

  暑假,我回了趟老家。只见老榕树断肢残臂处留下的树皮已逐渐增厚,隆起一层厚厚的结,似乎要把断残处淹没。它用顽强忍耐创造了一种奇特的形象,给人许多的感触。  

     

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和自主学习感受和理解地下森林的精神。  

2.  理解行文思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分析概括能力。  

3.  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拓展学生思维,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步骤:  

1.  有感情朗诵文章,获得原初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  

2.  自读课文,思考“地下森林有怎样的特点和精神?”  

3.  研讨地下森林所表现的精神品质。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的语言概括,一方面能深入文本,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4.  问题激疑:  

作者用如此激情讴歌地下森林仅仅是为了赞美他的雄伟壮观和高尚精神?  

(补充作者所处时代和自身经历,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  

5. 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注重学生语言表达,可以用书面语言分析理解)  

                           

                        人  生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中四个场景的比喻意义。  

2. 联系人类生活,理解这些场景中的人所具有的精神。  

3.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之情,并努力内化为学生心中的认识和信念。  

   教学步骤:  

一、可以与冰心的《谈生命》作比较阅读。  

        谈生命                                人生  

  喻体   春水  小树                    登高、挖地洞、开拓疆土、工场劳作  

  比喻义 人的生命历程                  几种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  

  哲理   丰富的经历可以使人生绚丽多彩;生命的形式是多样的,但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生命的历程充满生命力和力量。  尽自己的力量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可以采用生成——探究式的教学。因为文章用虚拟的景象比喻人生,有些抽象,所以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学习困难。  123456

   

综合性学习  

教学建议:  

    “关注我们的社区”的综合性学习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现在的学生埋头读书,很少真正关注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社区,融入社区,服务社区是培养一代人的社会责任心的重要手段。所以利用双休日开展一些社区调查、社区服务活动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可行的。虽然以是初三,但根据学校情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综合性学习,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丰富生活情感,开拓视野,关注社会,对语文学习的帮助虽然往往是隐性的,但却是内化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财富。  

   调查类  

除教材中所举的调查社区人口状况,环保状况外,还可以调查社区居名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工作状况、业余爱好等,每一个调查都可以得出一些结论,虽然有些结论是可想而知的,但通过调查实证所得的结论和猜想的结论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活动类  

演说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一些困难,但是制定文明公约,根据社区情况编写一些宣传资料,向社区居名宣传一些法律知识、环保知识、文明举止知识等还是有可操作性的。其次为社区做一些义务劳动、公益活动更是可以组织的。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3191.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