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_《醉花阴》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2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醉  花  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
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
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前期,抒写词人独居寂寞无聊的心绪。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九月九日通常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可词人一开始就写了“薄雾浓云”,这应是形容熏香的烟雾,同时也写出词人内心的愁闷。因为相思之情难以排遣,所以倍觉时间的漫长,整日愁苦,度日如年。词人百无聊赖,看着瑞脑香在金兽的香炉里慢慢燃烧,以消磨时光。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玉枕 ”,磁制的凉枕。“纱橱”,带木架的纱帐。又是重阳佳节了,夜半的凉意使她难以安睡。词人没有直接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具体地描写独宿孤眠,凉气逼人。而写身体的感到凉,其实是写内心的凉,如果赵明诚在她身边,又该是别一种感受了,所以在这凉意中,正是表现了对赵明诚的苦苦思念。
    上片描写室内的生活,以自己的寂寞孤苦写对人的思念。下片把场景移到了室外,写东篱赏菊,寄托相思之情。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是栽菊的地方,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古人有重阳佳节赏菊饮酒的习惯,此时一人在黄昏时赏菊东篱,更增添了对丈夫的思念。“暗香”指菊花的幽香,古诗有“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往日两人曾一起饮酒,一起赏花,共同陶醉于沁人心脾的香气之中,现在菊花又传来阵阵幽香,但两人远隔千里,无法把香气送给远方的他,借古诗暗写了自己的心情。
    结尾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消魂”同“销魂”,形容愁苦悲伤之极,如同魂魄离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帘卷西风”应是“西风卷帘”,因平仄词序作了调整,但这样写别有意趣,很是新巧。不要说不消魂,西风吹动着帘子送来秋意,菊花随着时令的变冷也将渐渐的枯萎,而憔悴的人比秋风中飘摇的菊花还要消瘦。“瘦”字一般用来形容人,而此处作者把它用来形容花,这是她的创造,如她的“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而又自爱自怜,因相思而憔悴,该比黄花还要瘦了。宋无名氏《如梦令》有“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句,清许昂霄《词综偶评》指出李清照这首词的“结句亦从‘人与绿杨俱瘦’脱出,但语意较工妙耳。”确实词人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新,在此画出了一幅因离愁的萦绕而魂消形减的自画像。
    这首词写离别相思之苦,但又没有一个字直接写相思,写愁苦,然于字里行间又浸透词人的离别之苦,相思之情。词意含蓄,意境空灵,而情怀悠远。尤其是词的结尾三句,受人激赏。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明诚赏叹,自愧不如,又有求胜之心,于是闭门谢客,用了三天三夜作词五十阕,并故意把李清照的词混在里面,请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赏玩了半天说:“只三句绝佳”,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正好是李清照所写,可见李清照词的工妙,善于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抒写真挚的情感,堪称词作大家。    12345678910

                         声  声  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
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
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
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将息”,调养。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词的下片承接上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12345678910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
    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词人,情何以堪?所以词人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
    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
    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

                          关  山  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12345678910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是古乐府的诗题,前人多用此题写征人边塞之事,陆游却赋予这首诗以新的内容。这首诗写在1177年,距1163年南宋与金人议和XX年,当时主和派占上风,上上下下弥漫着一股妥协投降的气氛,恢复无望,陆游痛心疾首,满怀悲愤写下这首诗,批判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同情空老沙场的兵士,表达人民渴望统一的心声。
    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换韵,自然地分为三个层次。
    诗以“和戎诏下十五年”开篇,并统领全诗。“和戎”是指与金人订立和议。“戎”是古代汉族对西北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金人。“诏”是皇帝的命令和布告。1163年5月,宋进军北伐,但因准备不足,败于符离,宋孝宗在这年的11月下诏与金议和,订立了屈辱的“隆兴和议”。从1163年到1177年头尾正好十五年。从和戎诏下以来,“将军不战空临边”,将士空有杀敌的雄心,却无用武之地,白白地来到边疆上。这个“空”字含有深刻讥讽的意味,边防形同虚设,军队简直成了仪仗队,装点门面。“朱门沉沉按歌舞”,是说住在深宅大院里的贵族,打着拍子,欣赏着歌舞,寻欢作乐。表面上是写贵族的享乐生活,实际上是在写统治集团“和戎”的实质是偷安,以国家民族的利益换取声色之享乐。“厩马肥死弓断弦”,写军营里的战马不是驰骋疆场,在马棚里养得膘肥体壮,白白地老死。战弓也不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却在兵库里烂断弓弦,造成武备废弛的现实。这一句既是“和戎诏下”所导致的恶果,同时又是“将军”句的补充。
这四句是一层,用种种事实说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屈辱求和的严重后果。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因为“和戎”,住在碉堡里的战士进不能杀敌,退不能还乡,只能夜夜敲着刁斗催着月亮落下。三十从军,头发都白了,还捞不到打仗的机会,大好的年华在这一夜又一夜的刁斗声中白白地虚度了。“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战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只能对着明月吹奏笛子,抒发积蓄已久的满腔悲怨,但是又有谁能从笛声里了解到战士内心的痛苦呢?只有月亮空空地、默默无言地照着战士的尸骨。他们可能是老死边地,也可能是病死边地,是“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无人关心,无人过问。这二句是对句,前一句写声音,后一句写色彩,笛声哀怨悲凉,寒月空照白骨,烘托出凄凉的景象。这四句又是一层,写守边战士的痛苦和悲愤。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这里是指战争。“胡”是古代汉族对西北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金人。“逆胡”是对金人表示蔑视的称呼。“传子孙”,传子传孙,世代统治。金侵占中原至此已历四朝三代。历史上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发动侵占中原的战争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但哪里有象金人这样在我们的国土上世世代代统治下去的?这一责问,是以古照今,说明侵略者更猖狂,统治集团腐败,不图恢复,也表明了诗人的民族自尊心和必将收复失地的信念。“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沦陷区的人民忍受种种屈辱,忍受悲惨的生活,坚强地活下来,等待王师北定,恢复中原。可是,今夜的中原,遗民们处处对月垂泪,他们忍死以待的希望,被朝廷和戎、将军不战的一系列事实所引起的失望所代替了。“岂有”极写遗民痛苦的深重。这四句又为一层,写沦陷区人民的悲痛心情。12345678910
    这首诗借古题写时事,写了明月之下、关山内外朱门歌舞、沙场白骨、遗民泪痕的三组场景,并写出了三种人的不同的精神状态,作者的情感也蕴含其中,对酣歌醉舞的豪门贵族暴露、讽刺、斥责,对浪费青春年华的守边战士表示同情惋惜,对统治区的人民深表同情并充分估计他们的爱国精神。作者描写这一切,实际是把矛头指向下诏和戎、苟且偷安、不爱护士气、不体恤民情、不思进取、不图恢复的南宋朝廷,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
    全诗以“月”绾结全篇,分别写月下的贵族、边士和遗民。全诗虽只有一个“月”字,但全诗都笼罩在凄清、幽冷的月色中,月亮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悲欢苦乐。另外,通篇白描,情寓其中,风格沉郁悲壮。诗歌四句一换韵,音调与内容、情感相和谐。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写在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诗人退居山阴时作,当时62岁。诗人一生主张用军事力量收复中原,到六十多岁仍是壮志难酬,此诗就抒发了自己满腔的悲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首联写年轻时的雄心。“早岁”,早年,指年轻时。年轻时哪里知道世界上的事情会这么难办,这么充满艰难险恶。陆游年轻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但诗人回想起来,那时实在是太天真了。“中原北望”,是“北望中原”,因格律作了调整。北望中原失地,气涌如山。“气”可以是愤慨之气,也可以指壮气、豪气。这二句表面上好象自悔当年不知世事充满艰难,北望中原充满壮气,信心很足,实际上是写朝廷不思恢复,英雄无用武之地,收复中原之事充满艰难、曲折、渺茫无望。心情无比沉重。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两句相对,回顾自己在抗敌斗争中的事迹。上句是写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难侵,宋将刘琦、虞允文等在瓜洲一带造战船击之,金兵败退。诗人当年在镇江作通判时踏着积雪上焦山看见我方战船密布。下句是诗人在南郑军中供职,曾在大散关,冒着秋风、横戈越马,反击金兵。这是诗人在抗敌前线上两个难以忘怀的事迹。“楼船”、“铁马”是要突出的事件,“夜雪”、“秋风”是时间,是环境,“瓜洲渡”、“大散关”是事件、环境产生的地点,两个回忆镜头概括而集中。12345678910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北伐有功,自比万里长城。这里,诗人是说自己曾以北伐恢复之功期待自己,但自己的志向至老都未能实现,空有自比为国家长城的雄心,对镜自照,两鬓都已经花白了。颈联已由前一联的回忆回到现实中,诗句充满英雄暮年难平的悲愤和无限的慨叹。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申述北伐曹魏的决心,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名世”:名扬于世,著名于世。“堪”即“可”,“伯仲间”兄弟间。《出师表》足以名扬后世,千载以来有谁能和他的作者相提并论呢?诸葛亮虽然知道世事充满艰难,但却毫不动摇坚持北伐,这里诗人以诸葛亮自勉,再表恢复中原的决心。陆游一生景仰诸葛亮,并反复称道诸葛亮的《出师表》,如《病起书怀》:“《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游诸葛武侯书台》:“《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七十二岁吟》“渭滨星陨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因为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话,可以算代表陆游说出了心事。
    这首诗抒写了自己在朝廷执行投降国策的情况下,不得实现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的愤慨。首联回忆早年的雄心,颔联追述战斗生活,颈联感慨现在的壮志未酬,尾联抒发收复中原念念不忘的心情,全诗虽只有八句,但写出了诗人一生的追求和一生的感慨,诗歌还借史咏怀,含蓄曲折,蕴含丰富。诗多层次、多转折,把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另外,对仗工整,声调铿锵,回肠荡气,第二联把六个名词串联在一起,名词与名词间的关系组成画面,结构特殊,并给后人以影响。
   

                           水  龙  吟          辛弃疾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
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
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

    这首词写于南京,可能是辛弃疾任建康通判时所作。
    建康即今南京市。赏心亭是南京下水门城上的建筑,下临秦淮河,是登高远望的地方。辛弃疾南归后,不被朝廷重用,极有见地的政治、军事的建议也不被采纳,主和派占上风,为此他十分悲愤。他登上城楼,极目远眺,见半壁江山为金人统治,不禁发出深沉的感慨。12345678910
    上片是写景抒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楚天”在这里是泛指南方的天空。整个南方的广阔天空都充满清秋的气象,远远看去,滚滚的长江水流向远方和天色融为一体,秋天的景色无边无际,秋气充满天地之间,这是一个阔大、遥远的境界。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岑远目”因平仄关系倒装,应是“远目遥岑”。“远目”,作动词解。遥望远山,有的山尖长,象玉簪,有的山平圆,象妇女头上的发髻,是这样的美好,可是山供献给人们的却是无限的愁恨。这里诗人把山美化,表现了对山河的感情,人对山喜爱,但山(遥岑是指沦陷区的山)却向人们倾诉它在金人铁蹄蹂躏下的“愁”和“恨”,山本是无情之物,不懂得愁和恨,但词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山以感情,“献”和“供”二字用得很好。山犹如此,沦陷区的人民呢?更是在水深火热中煎熬。这“愁”和“恨”也更引起象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对朝廷不思恢复的痛恨。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傍晚,落日照着楼头,在失群的大雁的哀鸣声中,我这个远离故土流落江南的人正凭高远望,面对一片衰煞的景象。“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是登楼时的直接背景。“落日楼头”会使人想起日益衰败的南宋朝廷;孤鸿哀鸣,也正是作者身世飘零、英雄失志的象征。这里“落日”、“断鸿”又和前面的“遥岑”共同构成苍凉、凄清的景象。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把”是领句字,领起“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两句。“看了”意为“看罢”。李贺《南园》诗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词人心里很愤怒,跃跃欲试,看刀抚剑,希望杀敌立功,但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把四周的栏杆拍遍,慷慨悲歌。这是二个对句,通过二个动作表现抑郁悲苦的心情,有“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愤慨,有对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恢复的谴责和不满。但没有人能够理解词人登高临水、看吴钩、拍栏杆的心情,在苍茫的大地上,词人的情怀是多么的孤独、苦闷、寂寞。
    下片着重抒情,借历史言志。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不要说鲈鱼可以做成脍,尽管西风已经吹起,“季鹰”回去了没有呢?这里引用了张季鹰思乡的典故:张季鹰名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看到秋风起,便想到了家乡的鲈鱼脍、莼菜羹,说“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弃官回乡。这里辛弃疾以张翰自比,在外做官,但意义并不完全相同。一是北方沦陷,失土没有收回,所以说不要提起家乡的风味,尽管西风吹起了思乡之情,但我回不去,表现了有家难回的苦恼。二是我虽在外做官,但不是因秋风起而思乡的张翰,大丈夫何以为家?思家可耻,表明了自己抗敌的决心,这里用典,但反用其意。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也是用典。三国时,许汜去见陈登,陈登不分主客,自己睡上床,让许汜睡下床。许汜把这件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止上下床之间耶?这里“刘郎”是指刘备。这几句意为那种不顾国家大事、只知购置田产房舍经营自己家庭的人,怕是没有面目去见象刘备这样关心国家命运的有着英雄才气的人吧。这个典故把前一典故中的思家的意思否定、推倒,表示要以国事为重。12345678910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还是用典。东晋桓温领兵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早年栽的柳树皆已十围,感慨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为树都这样大了,人怎么会不老呢?感叹时光的流逝。这几句紧承上文,思家可耻,应为国出力,但又不被重用,光阴在无所作为中白白地浪费了。这是词人最感痛心的事。这几句又是一层转折。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倩”,请。“唤取”是“唤来”、“唤得”之意。“红巾翠袖”是妇女的装饰,指歌女、妓女。请什么人,招呼美人为我唱歌劝酒,消除我这个英雄失意的痛苦。这里词人自伤得不到同情和慰藉。辛弃疾在官场中,都是男子,却找不到知己,找不到同情的人,因为主和派占上风,是不是女子中有同情自己的人呢?可见其报国无路,知音难觅,是一种怎样的悲哀与痛苦。
    这首词抒写了词人报国无路、壮志难伸的悲愤情怀。辛弃疾29岁任建康通判,这对于一个从北方来又无政治背景的人来说,不可谓不受重用,而且生活条件也相当优越。但朝廷重用他,却违背了他的志向,没有把他的才能用在抗金上,而且,他所追求的也不是个人的求田问舍,所以这使他痛心、悲愤,登楼以抒怀,唱出了英雄的悲歌。
    词的风格沉郁顿挫。作者不是直接地抒发他的失意悲愤,而是运用比兴、典故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来表现,尤其是连用三个典故,把词人进取还是退休;敌人还在,有家难归,为国家还是为个人;求田问舍对不起刘郎一样的英雄志士,想做一番事业,又年华消逝,时不我待的种种矛盾曲折地揭示出来,而这种种矛盾又都是主和派与主战派在政治上、军事上矛盾的反映。如此用典,曲折,多姿,含蓄,深厚,这种沉郁顿挫的风格,跟词人所处的时代和他的性格、修养、学问、兴趣有关,也与他的归朝官的身份有关,有时不能直言,欲吐又藏,使人读来余味无穷。
   

                           扬  州  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
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
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
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是姜夔的自度曲。
    扬州于宋高宗在位期间,曾两次遭到金兵的破坏。淳熙丙申至日,即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词人于扬州第二次被劫后的第十六年,路过扬州,有感于扬州今昔之变化,追怀丧乱,写下了这首词。12345678910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是一个有卓越赏鉴的诗人,假如杜牧重到扬州,看到古都的今昔沧桑之变,一定会十分吃惊的。这几句写杜牧,实际上也是写词人自己,扬州的变化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春。”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杜牧的《遣怀》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前面“重到须惊”为一层,这里“难赋深情”又进一层。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旧址在今扬州西郊,相传古有二十四个美人在此吹箫。夜晚,作者还在月下徘徊,看到的是二十四桥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冰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水波空自荡漾,显得十分清冷、空寂。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附近盛产红芍药花。这几句是说,想桥边的红芍药,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可见已经无人来欣赏它们了。经过战乱,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来的,也没有赏花的心情了。芍药花的情怀是多么的寂寞啊,物尚如此,何况是人?结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12345678910
    姜夔终身布衣,不曾仕宦,当然更不可能带兵杀敌,因此,他不能象岳飞、辛弃疾那样发为壮词。他对国事的关怀,是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写入词中,委婉蕴藉。张炎《词源》说他的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骚雅”便有格调,“清空”就有神韵。这首《扬州慢》词,写扬州战乱后的萧条景象,感怀家国,哀时伤乱,抒写了深沉的“黍离之悲”。词中还融化了杜牧的诗句,使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又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词中“过”、“尽”、“自”、“废”、“渐”、“杜”、“算”、“纵”、“二”、“念”等字都作去声,用于领头处,增加了句子的跌宕飞动之美,而将去声字用于句子中间,则增加句子的传神之韵,如“波心荡,冷月无声”中的“荡”字,以响亮的声音来体现水波荡漾,冷月无声的境界,既具神韵又添音韵之谐婉。这首词正体现了姜夔作词追求“骚雅”和“清空”的特点。                                                   
       
           

12345678910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936.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