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2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专题     气象物候
《看云识天气》
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云简表
云 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 度 厚 度 天气征兆
卷 云 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鳞波 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 云 像棉花团
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 排列匀称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云 名 变化过程 形 状 位 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 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 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 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品读感悟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1)运用贴切的比喻: 12345678910111213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小结: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1、交流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词语等。
2、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下来。
课后练习
一、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二、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 “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三、揣摩诗作中描述出的有关物候现象。(《塞下曲六首(其一)》《凉州词》《塞下曲》《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明确:
      (1)《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说明: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
      (2)《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说明: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3)《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说明: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12345678910111213
      (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
      说明: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
四、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积累: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谚语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雨。               4.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成语
春暖花开    秋高气爽    秋风扫落叶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故乡》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的 :
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学习重点:
1.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2.理解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学习难点:
1.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个形象的内涵。
3.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课前预习:
1、复习小说的三要素是哪三要素?

2、知识链接: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许多的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进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12345678910111213
3、介绍作者:
《故乡》选自         (作家)的小说集《         》。他原名是             ,字          。是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作品集有         、        、         、        等。
4、给加点的字注音
阴晦(     )  萧索(       )   愕(    )然     鄙(     )夷

嗤(    )笑   瑟索(        )  折(      )本  惘(     )然  恣睢(     )

梳理课文结构
1、本文以              为线索安排情节,请大家按照“回故乡-----在故乡----
离故乡”的思路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回故乡(             ):                                           
在故乡(          ):                                            

离故乡(          ):                                             

2.简要分析“我”回故乡的心情和感受。

3、“我”为什么回故乡?回故乡的心情怎样?请将具体的句子找出来。

4、这些段落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课文刻画了哪些主要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12345678910111213
学习重点
1.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2.通过分析对比手法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
课前预习:
图一:闰土的变化

           人物
项目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穿戴  
脸色  
手  
身材  
眼睛  
语言  
动作  
与“我”的关系  
性格特点  

图二:杨二嫂的变化

            人物
以前的杨二嫂 现在的杨二嫂
外貌  
语言  
动作  
性格特点  

人物分析
1、 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对比,分析闰土变化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

2、 闰土父亲、闰土、水生三代人的对比,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 试分析本文中有哪几组对比?

4、 作者为什么要写水生和宏儿这一对小伙伴的友谊?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
1.在对比中分析故乡的变化(记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憧憬中的故乡)。
2.分析篇末议论,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
课前预习:
找出文中描绘故乡的片段。

a、 记忆中的故乡

b、 现实中的故乡

c、 憧憬中的故乡

课堂讨论:
1、 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有什么用意?

2、 小说最后三个自然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议论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3、分析词语:三个“辛苦”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分别代表了哪三种人的生活?

4、理解“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句话的含义。

课堂练习
一、给画线字注音。
隐晦(      )   惘然(       )    颧骨(      )               

嗤笑(     )           鄙夷(     )           恣脽(      )

二、填空。

1、《故乡》选自《           》,体裁是                ,作者是         ,原名          ,文章以                 为线索。2、本文着意于一个“变”字,运用               的手法体现主题。

三、出下面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12345678910111213
  (2)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
四、结合上下文,解释画线的词语。
  1.时候既然是深冬。
   既然:
  2.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仿佛:
  3.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无端:

五、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     a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  b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脽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芒远罢了。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在文中a、b两个空白处应填上的词语是:
a、                 b、                 
2、选文中有三个“辛苦”排列一处,表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负重感,它们字面上意思虽然相同,但包含的具体生活内容却不同,即“我”为           而辛苦,闰土为           而辛苦,别人为                  而辛苦。这里,“别人”是作品中的          
3、对“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一句中“蒙胧”一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月光不明,暗淡无光。
b、水声潺潺,使人昏昏欲睡。
c、通过想象,展现出模糊的景象。
d、迷迷糊糊,眼睛看不清楚。
4、小说最后一句话,构成了一组相关的比喻,如果把“希望”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                  。如果把希望无所谓无(希望不能说没有)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                。如果把                        看成本体,那么喻体就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2345678910111213
5、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这是源于我对现实的沉重感,对通向希望之路的迷惘。( )
“他的愿望切近”,是指闰土的生活愿望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看得见的,即摆脱贫困。(     )
“我的愿望茫远”是指“我”的希望还不够清晰、具体,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因而茫然,又因为现在还看不见我的希望的曙光,因而远。(      )
6、请说说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六、选择题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       )
a、“希望”是自己手制的偶像,它的有无都是无所谓的。
b、“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消极等待,决无希望可言;努力争取,希望才能实现。
c、因为“希望”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无所谓无。
d、闰土和“我”的友谊已不存在,“我”也没有什么“希望”可言了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 梳理小说情节,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深刻主题。
2. 体会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其匠心和魅力。
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能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词句来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
学习方法:
从情节、人物入手,阅读小说
教学重点
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能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词句来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
知识链接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部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他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他以《羊脂球》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XX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俊友》、《温泉》、《皮埃尔和若望》、《像死一般坚强》和《我们的心》。莫泊桑的小说结尾很有特色,往往情节急转直下,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造成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别墅     煞白      栈桥     褴褛    恭维
 糟蹋     拮据      阔绰     赔偿     撬
2、解释下列词语
 
拮  据:
糟  蹋:
褴  褛:
莫名其妙:
郑重其事:
与日俱增:
恭  维:
 
知识回顾:
1、小说的三要素是         、           、              。 12345678910111213
2、小说的情节由         、          、          和            构成。
3、描写人物的方法有       、        、_______、       和心理描写等。
感知课文:文章中出现的人物有                                   ,你认为作者着重刻画的人物是              ,你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下这篇小说的内容吗?                                                                                                                  
文章的情节按照:开端(盼于勒)——发展(        )——高潮(          )
——结局(躲于勒)结构全篇 。
互动探究
1、阅读本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他们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一些?哪些事情使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3、菲利普夫妇的内心活动是通过哪些方面显示出来的?
 
4、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下面的形式概括:
我认识了一个             的菲利普,你瞧,                       ;
我认识了一个             的菲利普夫人,你瞧,                    ;
我认识了一个             的于勒,你瞧,                          。12345678910111213
5、从文字中体会“我”对父母,对于勒叔叔的情感态度。
a我对于勒叔叔的态度:

b“我”对父母的态度:

4、为什么文章要用一个小孩子的口吻来写呢?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发散思维:
1、 小说的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2、小说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主人公是谁呢?
 
3、“信”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4、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5、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二、关于本文有四种主题说。请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a“金钱关系” 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b“同情”说: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c“虚荣”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的丑态。
d“势利”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渴望见到已经发大财的于勒和在船上遇到的贫困潦倒的于勒后极力躲避的心理的刻画,深刻地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低级庸俗的势利心态。
我的观点:                                                       
三、拓展延伸
1、菲利普夫妇的性格是爱慕虚荣、冷酷自私、惟利是图,但他们两人又有区别,说说他们不同的地方?
 

2、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3、想像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使用恰当的人物描写方法)
   
四、课堂练习
1.阅读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上了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在我们的前面,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①第一段运用了的修饰方法,烘托出人物的心情;第二段运用了的修辞方法,烘托出人物的心情。

②分析这两段自然环境描写对文章中心起的作用

2.阅读下文,做文后习题。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念道:"上帝保佑您,我年轻的先生!"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法郎?这是不可能的。"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你简直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①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我"反复默念的原因是(      )。12345678910111213
a、表明"我"对父母不认叔叔的做法不满
b、表明"我"对于勒叔叔的尊敬与关。
c、表明"我"对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冷漠关系的反抗。
d、表明"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与怜悯。
②母亲"没再往下说"的原因是

③选文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         、        、         、             。
④选文反映的我母亲这个人物性格是

《在烈日和暴雨下》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 学生通过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2. 学生通过阅读能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3. 学生能有感情地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并能模仿写作。
学习重点:
1. 学生通过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2. 学生通过阅读能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学习:
1. 认真反复阅读课文,预习课内生字词 ,将你认为易读错写错的词语写下来

2. 认识作家老舍,了解其生平、作品、风格等

3.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骆驼祥子》这本书,能简单地介绍这本书的内容

课堂学习:
人物篇
1、 结合你预习时的阅读,谈谈你对祥子这个人物的看法。(可以不局限于课文内容)

2、大家对祥子充满了同情,是因为文中的祥子处于十分让人同情的环境之中。你能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出祥子当时的悲惨处境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 在如此悲苦的生活中挣扎的祥子,他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呢?老舍先生是如何描绘的? 请从文中找出对祥子心情的描写,并且带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4、 为什么文中的祥子处境这么悲惨?是因为烈日或者暴雨吗?我们大家也许同样的有淋雨曝晒的经历,难道我们也如祥子一样悲惨吗?
 环境篇
1、 同学们看到了在祥子生活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是冷漠无情的,这样的旧社会造成了祥子和其它许多车夫的悲惨命运,更造成了无数穷苦的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请尝试概括文章主题思想

、同学们,一篇小说的“环境”不仅指“社会环境”,还包括“自然环境”。通过阅读,大家一定感受到了,本文的自然环境是直接导致祥子陷入困境的原因。那么,我们也来看看老舍先生是如何精妙地描写自然环境的。认真阅读文本,找一找作者是如何进行环境描写的,作者的描写有哪些特点可供学习。

                         第二课时12345678910111213
课堂学习:
一:环境篇
1、作者老舍是如何将“烈日”这一自然现象生动地表现于纸上的?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除了写太阳,他还通过哪些景物或者人的活动来表现烈日的)

2、让我们再来看看“暴雨”,作家老舍会不会用同样的方法来表现“暴雨”呢?
柳枝:

风:

雨:

3、 教师总结“烈日”、“暴雨”两个段落的写作特点。
   学生朗读你认为描写地最传神的语段,体会本文景物描写的魅力。
二、总结探讨篇
1、如果把这个节选的题目改成“在恶劣的环境下”,你觉得好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2、请你说一说本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以致用
1、学生活动:
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片断写作,表现一个因家境困难而打算辍学的孩子在烈日下从学校走回家的情形,200字左右。

2、交流小作文,可现在小组内交流,时间允许可以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在班内交流。
课堂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简析其表达作用。
1.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 )
作用:
2.车夫急着上雨布,铺户忙着收幌子,小贩们慌手忙脚地收拾摊子,行路的加紧往前奔。( )
作用:
3.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
作用:
4.胃里差不多装满了各样的水,有时候里面会轻轻地响,像骡马喝完水那样,肚子里光光光地响动。( )
作用:
二、阅读
①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②马路上一个水点儿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③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④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⑤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⑥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⑦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就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拉出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⑧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⑨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崐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⑩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这段文字可分为三个层次,划分层次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概括三层的层意。
(1)
(2)
(3)
4.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人力车夫的各种情况。第⑦句写    ,⑧至⑩句写    。其中第     句和第      句描写得最详细。
5.这段文字为什么要详写人力车夫的各种情况?

6.第⑨句中的“灌”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12345678910111213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主题的写法;  
2、体会旧中国农民的辛酸和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人物对话与景物的描写。
2、了解农民的不幸。  
知识链接: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家境清苦。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埠头(   ) 占卜(   ) 小囝(   ) 祟米(   ) 斛子(   ) 廒间(   )  
当差(   ) 沽酒(   )写意(   ) 白腻(    ) 松懈(    )  
呷一口(    ) 拗不过(    )鄙夷不屑(    )  

2、熟读课文
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很长,是一篇小说。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精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
1、作者把农民的希望比作什么?农民的希望是什么吗?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农民们开始满怀希望?(可以抓住其中的一句来加以分析。)

2、丰收成灾,希望破灭。农民们心甘情愿吗?看看农民们的反应。  

3、面对农民们的挣扎,看看<米行>先生的语气、态度。  
4、分析农民们的性格特征<和米行>先生的性格特征。  

农民们:
<米行>先生:
5、忠厚老实的农民没有办法,只能贱价粜米。丰收成了灾害。那么农民丰收成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6、农民们丰收的喜悦被粜米后的颓丧所替代。由此引起了一连串的肥皂泡的破灭。阅读下文,体会还有哪些肥皂泡破灭了? 

7、希望是破灭了,可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必要的生活用品还是要购买一些。整个街头是怎样的特点?你如何理解街头的热闹和繁荣?  

8、阅读59—66节。这些属于人物的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些和农民们忠厚老实的本性矛盾吗?  

9、文章最后段落有什么作用?从作品中你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当堂检测  

1.填空。  
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家,_______家。原名_______,江苏苏州人。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_,童话集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埠头   占卜   作梗     粜       米斛子   不屑   褡裢       拗不过 12345678910111213

3.根据小说主题的要求,用了极为俭省的寥寥数笔就把苏南小镇的风情面貌描  
绘出来了。找出这些写景的句子,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4.本文运用准确凝练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在文中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仔细体会。

1234567891011121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871.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