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鬼的原文及翻译]《订鬼》《马说》同步练习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0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部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4分)
寝衽(  ) 庖丁(  ) 骈死(  ) 外见(  )
2.填空:(4分)
⑴《订鬼》作者是  ,“订鬼”的意思是    。
⑵《马说》作者  ,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故得病寝衽(故:  )
⑵存想则目虚见(虚见:  )
⑶用精至矣(至:  )
⑷策之不以其道(策:  )
⑸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
⑹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
4.《订鬼》一文的观点是     ,《马说》一文的主旨句是   。(2分)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⑵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怀才不遇的人感慨道:“     ”(用《马说》中的句子填写)(2分)
7.“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3分)

8.造成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是     。(2分)
9.品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2004年资阳试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声。
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用“曲”“幽”“深”等字眼表现禅房花木扶疏、幽深清净的环境。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第二部分:
     (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0.区别下列多义词的不同含义。(4分)
⑴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⑵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吾欲之南海(   )
11.请写出两个含“马”字的成语。(2分)
⑴    ⑵
12.用文中语句填写:(3分)
⑴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是     。
⑵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原因的句子是     。
⑶表现食马者愚蠢的句子是       。
13.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伯乐”比喻   ,“千里马”比喻   ,“食马者”比喻    。(3分)12
1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3分)

     (二)(2004年徐州试题)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若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敢有谏者死(谏:   )
②螳螂委身曲附(曲: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①如是者再三。
译文:
②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文:
17.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成语是    。(2分)
     (三)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穷:困境)。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芥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摘自《礼论》)
18.根据文章,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故制礼义以分之(分:区分、辨别)
b.故制礼义以分之以:(用)
c.物必不屈于欲(屈:竭尽)
d.礼起于何也(起:从)
19.为下面语句断句。(只断句,不加标点)(2分)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20.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2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语段的内容。(2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40分)
《马说》中,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暗示了人才的被埋没。每个人都非常同情不被重视的人才。现在这种情况仍然存在,请你针对这种情况加以评说。不超过300字。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315.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