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命》感悟】《谈生命》课堂教学设计3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6-3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 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3 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本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能力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 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德育目标    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教学重点    1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 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朗读,检查预习、分析结构;第二课时朗读探究、赏析。课前准备学生  预习课文,掌握生字,扫除阅读障碍。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作家作品、人生格言警句等知识,文字、图片;并准备一首有关生命的诗词或者歌曲。教师  小河、小树生长发展过程展示;介绍作家作品知识、背景知识、文体知识等,制作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边让学生看小河、小树生长发展过程幻灯片,老师边引入课题生命是什么,我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慨叹。挚爱文学的冰心老人告诉我们,生命是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只有流入大海才会获得新生的力量;生命是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只有历经风雨才能庄严灿烂。江流入海,落叶归根,只有用心感受生命中的每一点快乐与痛苦,我们的生命才能更加完美,才会拥有更灿烂的人生。板书课题:谈生命——冰心二、检查预习情况1、简介作家作品①学生小组内交流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作家作品、人生格言警句等知识。设计此环节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记忆,主要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②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作家作品、人生格言警句等知识。设计此环节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记忆,而是让学生作一般性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冰心(1900.10.5—1999.2.28),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 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检查生字词情况通过幻灯片展示题目和答案。①②题让学生笔答,③题让学生口答。设计此环节的目的,让学生进行字词积累,同时使形式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①给横线的字注音。惊骇(    )   枭鸟 (    )   羞怯(    )   绯红(    )   怡(    )悦荫庇(    )   芳馨(    )    休憩(    )②根据拼音写汉字。chán岩(   )  云yì(   )  休qì(   )  骄shē(   )  穿枝fú叶(   ) ③解释句中加横线的含义。a、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b、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c、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123456三、整体感悟1、初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虽然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很容易看出行文的层次来。让学生讨论文章的结构后,老师归纳,通过幻灯片展示。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的书面概括能力。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层(开头),提示话题。第二层(“生命像向东流……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和 “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三层(最后的部分),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揭示生命的本质,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2、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本文用充满哲理性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抒发了一位世纪老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绝唱。你认为下面这些说法对不对?为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进行小组交流。 a、作者把生命比做一江春水,描绘出奔流入海的壮观画面,豪放中又不失浪漫。b、生命的历程应当有欢乐和痛苦,这样才能使人走向成熟。c、作品结尾暗示人们,生活中有很多不幸和痛苦,它为编织美丽的人生创设了机遇。d、我们个人的生命是渺小卑微的,因而也是痛苦和美丽的。e、生命的意义在于努力拼搏。如果以上说法没有说出你心中的感受,请你尽管提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教师适时适当参与学生的交流,并给予指导。此环节的设计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和甄别能力,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 四、研读探究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己质疑,合作、互动解疑,基本程序是:甲学生提出问题(前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后面的学生不再重复)——乙丙等学生帮助解决——教师帮助解决难题或总结归纳。说明:这个环节我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多,几乎涉及到了文章的方方面面,内容也非常不确定,但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非常高,用时也最长。这是教学本课的最主要的环节。过程略。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善思善问的习惯和互动合作学习的意识。2、教师引导探究本环节基本程序与上一个环节相同。问题与答案皆通过幻灯片展示。设计此环节的目的,一是补充学生没有想到的问题,二是突出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①体会本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a、作者为什么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或语境写出你的理解。提示:“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决定了全文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b、在文中作者分别将生命比成“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加以充分展开,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提示:“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是比喻性的说法,描述它们的行进和生长现象,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审美的享受。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像,感受文中的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蕴含的哲理。a、对“不是每条一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提示:这句话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或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或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b、“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中包含这什么哲理?提示:这是一个比喻句,意思是说:希望你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你才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或者说人生应该经历幸福和痛苦,快乐和悲哀,只有某种单一的经历是不够的。123456五、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 (一)、鉴赏哲理美
    1.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4)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6)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学生自由选句评析,集体交流。
    明确:(1)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2)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哀、嘲讽甚至反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
    (5)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襟。
    (6)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7)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8)这一句话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表意相同,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
    2.提问: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示例: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生命的体验,始而新鲜,继而平静,最终归返大生命母体中则无欢喜也无悲哀。 123456
    3.教师总结: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
(二)、鉴赏语言美
    1.摘句交流
    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归纳:
    美在灵动、蕴藉。集中表现在“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两个层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引人深思。
    美在反复。“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给人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庄重精警,超越了常人面对死亡的畏惧、痛苦。语言看似平常,实则蕴含邈远的情思,意味深长。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强调,否定生命“轮回”说,理性地对待生命,表现了作者高远的人生情怀。
    美在诗意。“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一句诗句,“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冰心老人诚挚地祝愿,希望我们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真正体验人生的美好。
    3.仿句练习
    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另写两个句子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幅壮丽的画卷。
    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
    愿你生命中有清冽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
    (三)欣赏形象美
    (1)话说“一江春水”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嶝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
    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
    ①清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闲自己的话描述—下这个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②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四个“有时候”体现流程的丰富多彩。 123456
    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憩息睡眠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情怀。
    (2)话说“一棵小树”
    多媒体播放动漫flash,显示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长出嫩叶、开出繁花、蜂蝶飘翔、小鸟欢唱、浓阴如盖、硕果累累、黄叶翻飞、叶落归根。
    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
    ①请按照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话描述上小树的生命历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时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体现特有的平静和温柔。
    ②品味相关词句,感受一棵小树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体现了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勇敢快乐、宁静怡悦体现了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情怀。(四)欣赏情感美
        教师提示:
    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作者动人的情思。
    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描写一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但总的说来感情基凋是积极乐观的。
    学生大声读课文,悉心体味作者的情感。
    3.教师总结: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生动的图画,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深情。让我们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悟、认识生命的本质。
    六、拓展延伸本环节问题通过幻灯片展示。设计此环节的目的,一是把学生的目光从课堂引向社会人生,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是训练学生的仿写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1、把自己课前所准备好的生命诗词或者生命歌曲,朗读或者唱给同学听,让我们师生共享。2、作者说;“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生命的认识。3、对于生命,冰心老人用形象的比喻作了阐释:“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请你试着用生动的语言,仿写这个句子七、课堂小结
    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文章情景相融、情理相生,给我们至美的艺术享受。 123456
   八、布置作业1、将本课所有的生字词进行分类整理。2、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教学反思1、在设计本教案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我让学生在课前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作家作品、人生格言警句等文字、图片资料,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这个环节,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都是平等的,且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因而在达到自主、合作的目的之外,也让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生再次获得学习的自信。2、设计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个环节。这也是教学本课的最主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多,几乎涉及到了文章的方方面面,内容也非常不确定,但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非常高,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问题,然后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帮助解决,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分层次教学”中“如何分层”这个难题,因而效果也就特别好。3、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学习,我让学生准备生命诗词歌曲,每个学生很积极很热情,培养语文兴趣。体现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广阔天地。4、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得以实现,教师的“平等中的首席”地位得以落实。 板书设计
          形象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谈生命    哲理美、情感美(生命——生长,流动;感谢——快乐、痛苦)
          语言美(灵动、蕴藉、反复、诗意)

上一篇:《谈生命》教学设计2

下一篇:《谈生命》教案4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094.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