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批注_《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本课在第30~36页。在纪念“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逝世一百厨年的讲坛上,法兰西另一位伟大的斗士──维克多·雨果发表了这篇激情澎湃、鼓舞人心的演讲。这不仅仅是一篇纪念性的演说词,它更显示了雨果对伏尔泰人格的景仰、对伏尔泰精神的追随,对自由和真理的呼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掌握灵柩、陨落、睿智等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⑵ 学习作者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两个特征刻画他的“斗士”和“智者”形象的方法。
⑶ 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课外查找有关资料,并共享资源,形成对伏尔泰和雨果的整体了解。
⑵ 通过范读、集体或个人朗读,体会雨果语言的浪漫主义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歌颂和景仰。
⑵ 理解伏尔泰作为“法兰西思想之王”带给同时代及后世的思想革命。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1、重点:
⑴ 理解在形似散乱的内容下层次分睨、思路清晰的结构。
⑵ 体会伏尔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影响,以及雨果对于伏尔泰、对于先哲、对于自由和民主的景仰。
⑶ 学习演讲语言的鼓动性和感召力。
2、难点:
⑴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⑵ 学习抓住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教学突破:
比较鲁迅和伏尔泰的“斗士”形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 第一课时前,布置预习作业,能够流畅、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并查找伏尔泰和雨果的相关资料。
⑵ 第二课时前,准备阿累的《一面》中描写鲁迅先生的文字和伏尔泰的挂图。
2、学生准备:
完成预习作业,能够读通全文,并查找伏尔泰和雨果的资料、故事等,有条件的可以阅读他们的文章。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走近伏尔泰和雨果,由此导入新课。
2、范读节1,从课文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3、引导学生分析“斗士”形象。 1、结合所查找的资料,交流讨论,进入新课。
2、仔细听教师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从“笔”和“独自一人”入手,理解“斗士”形象。
一、走近伟人,导入新课(约 分钟)
二、阅读节1,把握感情基调(约 分钟)
⑴ 在节1中找出最能够体现雨果对伏尔泰评价的一个词和一句话。123
⑵ 为什么雨果认为伏尔泰是永生的?
⑶ 世人怎么对待伏尔泰的逝世?雨果呢?总结学生的发言,提升认识:伏尔泰获得祝福和诅咒,都是因为他向旧社会宣战。
2、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体会雨果对伏尔泰的评价。
1、仔细听教师朗读节1,回答问题:
⑴ “巨星”、“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
⑵ 因为他有长寿的岁月,有等身的著作,还担负着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的责任。
⑶ 世人有两种态度:诅咒和祝福。雨果认为,这是荣誉最美好的两种形式。
2、结合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以及查找到的资料,理解雨果的评价。
三、理清结构,整体感知(约 分钟)
2、分析“斗士”的形象。组织学生自读、
讨论:
⑴ 斗争的原因是什么?
⑵ 对象是谁?
⑶ 以何种方式?
⑷ 具体的表现是什么?
⑸ 结果怎样?
3、总结学生的分析结果,归纳提升:伏尔泰是“法兰西思想之”,他经历了君主专制由鼎盛到衰败的转折期,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自由和民主的声音。引导学生说说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结合鲁迅的形象,谈谈自己的理解。
2、积极讨论,自发解决问题:
⑴ 时代的原因:人民无知,宗教愚昧,君主专制,司法黑暗。
⑵ 对象:宫廷、贵族、金融界、教会。
⑶ 方式:独自一人,一枝笔(轻如和风,猛如雷电)。
⑷ 表现:为西尔旺、蒙巴伊、卡拉斯、拉巴尔辩护。
⑸ 结果:胜利。
3、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回忆鲁迅的形象(倔强的斗士形象),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这个形象的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朗读部分章节,并复习所学内容。2、引导学生把握“微笑”,研读“智者”形象。
3、通过阅读,体会语言的浪漫主义特色,以及演说语言的震撼力和感召力。 1、朗读部分章节,咬准字音,读出感情。
2、体会“微笑”的内涵,理解“智者”所代表的精神。
3、感受雨果语言的魅力,认识伏尔泰的成就。
一、复习课文,分析“智者”的形象(约 分钟)
2、分析“智者”的形象:雨果抓住伏尔泰的什么特点去表现的?
3、师生共同朗读节12,体会雨果是如何描写伏尔泰的“微笑”的。
4、提问: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特点进行描写?
1、能够有激情地朗读部分章节,咬准字音,控制语速,掌握感情的力度。
2、抓住伏尔泰的“深邃的双目”和“睿智的微笑”进行描写。
3、有感情地放声朗读,能够读出雨果激动的心情和情感。理解作家借助“微笑”,呈现出伏尔泰的成就。123
4、回答:对于斗士的形象,“微笑”所造成的反差最大,能够表现出伏尔泰的性格,感染的效果更加强烈。
二、提高认识,拓展思路(约 分钟)
2、引导学生结合上文,从“人“和”公民”、“权力”和“职责”人手,理解“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这句话的含义。
3、讲解:伏尔泰形象的意义在于,他不代表行政权力,他代表进步的文明思想。在他生活的时代,君主的权力、宗教的权威,束缚着人们;而伏尔泰的目的就是推翻权威,建立自由。(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一定要组织学生讨论。) 1、结合节13,能够认识到:伏尔泰把自由的精神和民主的思想带到人们中间,引起人们思想彻底的变化。
2、仔细阅读课文,讨论并交流意见,能够体会到:作为人,我们有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权力;作为公民,我们有遵守法律的职责。
3、想象18世纪的历史现实,尽可能通过教师的讲解,理解雨果对于伏尔泰的论说和评价。遇到无法理解的要点时,要向教师提问,或者和同学交流。
三、总结全文,体会语言特色(约 分钟)
2、提问:雨果由对伏尔泰的赞扬,进而又写了什么?
3、雨果写这些哲学先驱的目的何在?
4、组织学生讨论,结合演说的特点,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
2、作者由伏尔泰联想到一批哲学伟人:卢梭、狄德罗、孟德斯鸠等先驱哲学家们。
3、回答:重申自由、民主和真理的重要,鼓舞人们能够继承前人的精神,向现实宣战。
4、充分讨论,积极发言。可以结合自己所阅读过雨果的作品来谈。本课总结本文是雨果著名的演讲之一,全文贯穿着自由、民主、和平的精神,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作者紧紧围绕伏尔泰思想上的成就,用激情饱满的浪漫语言,回顾了伏尔泰的笔、伏尔泰独自一人的斗争,以及他的微笑、睿智,由此刻画了一位“斗士”的形象、“智者”的形象。文中有许多意义深刻、内涵隽永的句子,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细细体会。板书设计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在学习之前,要布置学生了解伏尔泰的生平,选读伏尔泰的斗争故事,建议学生阅读《伏尔泰传》。引导学生围绕“斗士”、“笔”、“微笑”等形象,比照鲁迅的形象,理解“精神领袖”带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震撼。
【本课总结】
本文是雨果著名的演讲之一,全文贯穿着自由、民主、和平的精神,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作者紧紧围绕伏尔泰思想上的成就,用激情饱满的浪漫语言,回顾了伏尔泰的笔、伏尔泰独自一人的斗争,以及他的微笑、睿智,由此刻画了一位“斗士”的形象、“智者”的形象。文中有许多意义深刻、内涵隽永的句子,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细细体会。
【板书设计】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在学习之前,要布置学生了解伏尔泰的生平,选读伏尔泰的斗争故事,建议学生阅读《伏尔泰传》。引导学生围绕“斗士”、“笔”、“微笑”等形象,比照鲁迅的形象,理解“精神领袖”带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震撼。
【练习设计】
一、随堂练习设计
1、给加粗字注音:
陨落( ) 灵柩( ) 凌驾( ) 睿智( )
答案与提示:yǔn jiù líng ruì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弥留 恼羞成怒 兼而有之 黎民百姓 恪尽职守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 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
⑵ 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
⑶ 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答案与提示:
⑴ 暗喻;
⑵ 排比;
⑶ 借喻。
二、个性练习设计
1、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⑴ 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最美好的形式。
⑵ 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
⑶ 野蛮还在,好吧,让哲学抗议。刀剑猖狂,让文明愤然而起。
答案与提示:
⑴ 伏尔泰的一生受到统治者的侮辱、迫害,却得到人民的尊敬、崇拜。统治者对他的诅咒,恰恰印证了他的胜利和成就。
⑵ 伏尔泰被称作“法兰西思想之王”,他带来思想的解放,引导人民争取自由民主和法律的公正。
⑶ 伏尔泰已经逝世一百年了,但是19世纪末的法国依旧黑暗腐朽,雨果在这里呼唤着一次新的思想革命的到来。
2、雨果在演讲中,塑造了一位“斗士”和“智者”的形象,结合《一面》(作者:阿累)中描写的鲁迅先生的形象,谈谈这两位斗士的相同之处。
【教学探讨与反思】
我们已经学过一篇演说词,但是这两篇演说词的风格截然不同。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语言激昂跳跃、意蕴深长。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表现出来的激情,以及雨果对伏尔泰的景仰,理解为什么雨果会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来刻画他的形象。
【补充资料】
伏尔泰本名是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1694年出生于巴黎一个法院公证人家庭,“伏尔泰”是人们最熟悉的一个笔名。
在日内瓦附近的法国边境,有个小镇名叫菲尔奈。伏尔泰为躲避政治迫害来到小镇居住。他在这里完成了许多重要著作,包括著名的哲理小说《老实人》和《天真汉》。同时他还从事各种政治社会斗争,特别是他为“科拉事件”等宗教迫害案平反昭雪所进行的斗争,轰动整个欧洲,为他赢得了崇高的荣誉。欧洲进步人士尊称他为“菲尔奈教长”,他所居住的菲尔奈小镇则被称为伏尔泰小镇,一度成为欧洲舆论的中心。
镇上有一座纪念伏尔泰的雕像,附近还有他的故居。这座青铜雕像不太高,伏尔泰笑眯眯地站在一块岩石底座上,微弓着背,长发披肩,身着大衣,手拄拐杖,仿佛刚从什么地方回来。如注的雨水从他拧结的眉峰和大衣的衣襟上滴落下来。从雕像的面部表情中,特别是那带着揶揄的微笑中,你可以看到一种坚韧的意志、讽刺的才智和洞察毫末的智慧。很难想象,就是这个小老头,在300多年前,成为启蒙运动的旗手、思想界的泰斗,使整个欧洲都不能不倾听他的声音。
伏尔泰生前仰慕中国文化,曾自称是孔子和康熙的学生。在碑文所列举的主要作品中,包括他根据元代杂剧《赵氏孤儿》写的剧本《中国孤儿》。
1778年2月,这位84岁的启蒙泰斗重返阔别多年的巴黎,公众对他的欢呼致敬远远超过对帝王形式上的礼遇。这是他一生事业和荣誉的顶点。同年5月30日,伏尔泰因病与世长辞。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068.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详细阅读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详细阅读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详细阅读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详细阅读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详细阅读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