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思维导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基础训练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基础训练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玄虚(xi2n)怀古伤今(伤害、诋毁)呻吟(y0n)
b.渺茫(mi3o)玄虚之至(极点)蔓延(m3n)
c.诓骗(ku1ng)为民请命(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安逸(y@)
d.堕(du^)落 不然(这样)相形见绌(ch()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按照上级布置,他们认真组织了一系列观摩课,师生们反应热烈。
b.对敌无情讽刺鞭苔、对人民赞颂呕歌、爱憎分明,正是杂文应该遵循的原则。
c.我们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是谁赢得最后的胜利。
d.原来这帮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人是在混淆“中国人”的概念。
3.反驳的基本技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怎样揭出对方谬论;二是怎样________;三是怎样________。
4.仿照例句,谈谈对加粗字的理解:
例: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总”字,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
①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________
①他们有确信,不自欺。________
5.选择衔接恰当的项:
通过对表面现象掩盖下的实质的层层剖析,真相大白,原来过帮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恕钡娜耸窃诨煜爸泄恕钡母拍睿铱堑奈餮缶埃徊还?/font>
[ ]
a.一小撮中国反动派
b.中国的脊梁
c.全体中国人
d.想把自己装扮成“爱国英雄”,以掩盖其卖国求荣的嘴脸。
6.李铭同学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成绩一直不好,朋友们认为很有必要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请你以朋友的身份,按下面的不同要求各写一句话,帮助李铭提高认识。(注意得体,不限字数)
①用激励的语气:________
②用规劝的语气:________
③用批评的语气:________
二、阅读理解下文,完成7—14题</pgn0041a.txt/pgn>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a)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7.“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
8.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①这一类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________
9.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________意思。“状元宰相”是指________。
10.文中划线的ab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请分别指出:
a.中国人:________ b.中国人:________
11.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________”,所批驳的观点是________。
12.指出敌论错误的根源在于
[ ]
a.捏造事实
b.以偏概全
c.不明真相
d.以小见大
13.作者所写的,“这一类人们”的总的特点是________,作者用一个比喻句集中称赞他们的业绩和品格,这个句子是________。12
14.鲁迅的语言饱蘸感情。请选择恰当的分析项说明下列加点词语分别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讽刺 b.赞颂 c.自豪 d.愤慨
①我们从古以来……( ) ②所谓“正史”( )
③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 ④那简直是诬蔑( )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1.c 玄xu2n 蔓m4n 绌ch)
2.d 布署—部署呕——沤 急待——及待
3.选择反驳的突破口 选择反驳方式
4.①“只”字,表示惟洋是崇,不相信自己 ②“他们”指“现在”的像“埋头苦干的人”等“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 5.d 6.表述不求一致,表达内容和语气必须符合题目要求。 7.表示对正史的否定 8.①“这一类”指“埋头苦干的人”等 ②“中国的脊梁”就是现在也未尝少。 9.支柱(中坚、栋梁、支撑) “状无宰相”指喻当时能“公开的”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10.a一小撮中国反动派 b全体中国人 11.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12.b 13.有确信,不自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4.①c ②a ③b ④d
12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063.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详细阅读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详细阅读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详细阅读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详细阅读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详细阅读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