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非门变成非门]非门、与非门教案示例

九年级物理教案 2016-03-1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非门的开关条件及其应用。

2.初步认识与非门的开关条件及其应用。

(二)实验器材

T065或74LS00型二输入端四与非门集成电路1块、GD55—2型发光二极管1只、100欧定值电阻1只、玩具小电动机一个、液体传感器1个、蜂鸣器1个、光敏电阻1个、常开按钮开关1个、手电筒1只。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问:什么是门电路?(是起开关作用的集成电路)

问:与门有几个输入端?几个输出端?(两个输入端,一个输出端。)

问:与门是如何实现开关作用的?(在与门的两个输入端都是高电位时,输出端是高电位,此时与门起闭合电路的作用;在与门的一个输入端是低电位或两个输入端都是低电位时,输出端是低电位,此时与门起打开电路的作用。)

问:与门的两个输入端是空着时,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高电位。)

2.进行新课

(1)非门和它接入电路的情形

我们再学一种门电路,叫做非门。

板书:(第四节非门)

大家看课本中的图15—21。甲图就是一个非门,它有几个输入端?几个输出端?(一个输入端,一个输出端。)

乙图是非门接入电路中的情形,下面我们就照这个图连接电路,看输入端空着时,发光二极管发不发光。

演示实验:照课本图15—21乙连接电路,使输入端空着,让学生观察发光二极管发不发光。

学生回答不发光后,教师说明:输入端空着时,是高电位,这时二极管不发光,说明输出端是低电位。接着请学生做将输入端接高电位,再接低电位的实验,将对应的输出端的电位高低填入课本上图15—21下面的表中。

学生做完实验后,师生共同总结,同时板书:

(非门输出端的电位高低跟输入端相反。空着的输入端是高电位。)

(2)非门的应用

①应用非门的基本电路

在黑板上画出如课本图15—22的电路,说明这就是应用非门的基本电路。当非门的输入端和低电位间的开关接通时,输入端是低电位,输出端是高电位,用电器开始工作。下面我们用液体传感器代替开关,就能看到非门是很有实用价值的开关。

②出示液体传感器并介绍液体传感器的原理、符号(参照课本图15—24)。

③学生实验:让学生照课本图15—23连接电路。在液体传感器上洒些水,观察电动机是否转动;把洒的水擦干,观察电动机是否转动。

实验后,在老师启发下讨论:利用刚才的实验电路能做些什么?(参见本节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下面我们再学习一种门电路,叫做与非门,它是一种最常见的门电路。

板书:(第五节与非门)

(3)与非门和它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

出示与非门,说明它跟与门一样也有两个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现在我们用课本图15-26乙做实验,观察与非门的开关条件。

学生实验:让学生照课本图15—26乙连接电路,说明空着的输入端是高电位,按课本“实验”下面的表格顺序做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在表中。

实验后,老师问学生:与非门的开关条件跟与门相同吗?(不同)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板书):

(与非门跟与门相反,只要有一个输入端是低电位,或者两个输入端都是低电位,输出端都是高电位;只是在两个输入端都是高电位时,输出端才是低电位。空着的输入端是高电位。)

(4)与非门的应用

①应用与非门的基本电路

在黑板上画出应用与非门的基本电路(课本上图15—27),说明只要输入端有一个开关同低电位接通,输出端就是高电位,用电器开始工作。

现在我们用光敏电阻、按钮开关替换两个开关,做实验,实验后会发现与非门也是一个很有实用价值的开关。

②学生实验:让学生照课本图15—28连接电路。先根据与非门的特点分析:有光照射光敏电阻时,蜂鸣器是否会发声;按压按钮开关,蜂鸣器是否会发声;用光照射光敏电阻的同时按压按钮开关,蜂鸣器是否会发声。然后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分析。

实验后,在老师启发下讨论:利用刚才的实验电路能做些什么?(参见本节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布置作业 

复习本章一、二、三、四、五节,列表说明与门、非门、与非门的开关条件和典型应用实例。

(四)说明

1.将T065或74LS00集成块中的与非门a连接成非门的方法(参见图15—1):将a的输入端1、2脚合并成一个输入端作为非门的输入端,a的输出端3脚仍作为非门的输出端,再将其封装成课本图15—21甲的样子。

2.液体传感器可按课本图15—24自制,制作中要注意两组铜箔条间的距离(几个毫米),使电动机能够被起动。

3.做与非门实验可选T065或74LS00集成块中的任一个与非门做,将其封装成课本图15—26甲的样子。

4.同学们往往不理解有了与门为什么还要非门和与非门,做好课本中图15—23和图15—28的实验,会使学生认识到非门和与非门是很有实用价值的。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wulijiaoan/38987.html

  • sbs第一册_第一册质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从本章到第十四章讲述力学知识。跟前面几章简单的物理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继续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外,在讲述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分析物理事实,找出共同特征...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浙江省内能活动吗]“内能”探究活动

    想办法设计实验证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能力目标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情感目标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电子书]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87页)(新人教版)

    第十三章 热和能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班级 姓名 组别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学习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学习难...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答案】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导学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物体的惯性。3、通过实验体会阻力的作用效果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4、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时刻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科学。【导学重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与理解。2、对惯性的理解。【导学难点】对物体运动状态之所以改变或不变的正确理解。【学法提示】思考“物体的运...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sbs第一册|第一册浮力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p141~p14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第二节颈椎|第二节质量(1)

    第二节 质量(1)一、学习目标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2、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3、学会正确使用天平4、学习天平的调节和使用。5、学会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6、学会利用天平进行一些特殊测量。二、学习内容:1.质量(1)物体与物质的区别环顾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如:楼房、桌椅...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中考物理功和机械能专题]中考物理机械能练习题集合

    姓名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一、填空题(本题包含17小题)1.(04青海)下列物体中:a.挂在屋顶上的电灯;b.被拉开的弹簧门;c.空中飞行的小鸟;d.在冰场上滑行的运动员;e.从斜坡上滚下的石头;f.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只具有动能的是...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功和机械能思维导图_功和机械能

    [中考目标聚焦]课表解读考点盘点命题预测1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功率的概念。 3 功、功率的计算。 4 动能、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及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1、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的转化。 2、知道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产、生活中的实...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2018年广东物理中考题及答案】2018年物理中考复习教案:运动和力

    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2) 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 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

    发布于:2016-03-28

    详细阅读
  • [高中物理第一节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运动的描述(5)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5)从容说课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因此,教材中首先出示了一组有趣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列举了许多机械运动的例子,说明了运动的普遍性;通过课文内容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介绍了参照物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通过分析思考...

    发布于:2016-03-2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