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公式]《压强》

九年级物理教案 2016-03-1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物理教案】

一、教材分析:
  《压强》(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节)一节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这一节内容的特点是:既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又是对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第一次较大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关键章节,而且在科学技术和生产生活中都经常用到。这节内容包含了提出问题、以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以数学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用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这就给我们很好的机会来创设一个全面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堂。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注重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亲身体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应该充分挖掘生活、生产中的教学资源。
  二、学生现状:
  学生生活中对压力已经有比较模糊的认识,加上本学期学生已经通过学习《力》、《二力平衡》、《弹力》、《摩擦力》等章节接触过压力,所以他们对“压力”已经很熟悉了,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他们也知道“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所以本节一开始的学习内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已经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由学生自己提出。但是由于之前所接触的压力大多数是“压在水平面上”的,因此容易联想到重力并跟重力混淆,在本节课中可以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造成概念上的错误即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下节课或者章未复习时进行,避免冲淡本课"压强"这一重点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参与科学探究,初步认识控制变量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动手的好习惯。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形成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的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用具:
  一端削尖的铅笔(学生自带)、充气的气球若干、海绵若干、压力小桌若干、分割成长方体小块的地板砖若干、细沙或草木灰若干、玻璃杯若干、水、多媒体以及自制《压强》教学课件。
  五、教学设计
  1.先用多媒体播放气功大师“胸口碎大石”的表演,引出课题,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再做一面用手指、另一面用手掌压气球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铅笔做分别用两个食指压铅笔两端的实验,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进入新课。然后让学生猜想,并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自主设计实验、自主选择器材进行探究,独立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由学生自己经历科学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全过程并得出结论,获得成功的体验。1234
  2、学生得到“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显著;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显著”的结论并确认后,由教师引导全体学生类比“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得到“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时应通过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得到压强的定义,并以数学的方式表达压强,得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再次获得成功的体验。
  3、通过例题的计算,告诉学生压强的单位以及物理意义。强调要注意的问题,告诉学生这个知识可以用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可以根据物体能承受的压强来计算面积、高度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知道学以致用。
  4、通过生活和生产中的例子,提出“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新问题,并让学生讨论交流以后回答。然后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来强化理解。
  六、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学习评价指标
  教师听后建议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气功大师“胸口碎大石”的表演、出示蝉的口器插入树皮、骆驼的脚掌没有陷入沙子等图片
  要求学生描述上述现象并思考
  观看多媒体积极思考相关知识寻求解答
  能否想到从“压力作用效果”来解释(想不到也不要紧,下面还有类似的实验,这里主要是激发兴趣)
  新课教授
  提出问题
  做一面用手指、另一面用手掌压气球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亲身体验,进一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做分别用两个食指压铅笔两端的实验,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提出问题
  能否说出压力大小是相同的;
  能否说出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
  能否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
  进行猜想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进行猜想
  能否猜想到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
  给学生分组、启发学生当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的时候应该怎样设计实验,用到什么方法
  跟小组的同学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能否想到要控制变量;
  能否说出控制压力大小不变、改变受力面积的办法;
  能否说出控制受力面积不变、改变压力大小的方法;
  能否说出应该怎样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跟所探究的因素的关系;
  选择器材,进行探究,各小组得出探究结论
  引导思考和选择所需器材,进行细节上的困难排除
  积极参与方案设计和器材选择,并积极参与实验,并对现象进行思考
  能否顺利完成探究;
  能否利用所得的数据或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能否达成与同学的合作;
  交流和评估
  组织学生与别的小组进行实验方案、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交流,并审查自己小组的实验与别组的异同
  与别的小组进行实验方案、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比较,审查自己小组的实验与别组的异同和是否科学、可靠
  能否积极参与交流并评估自己或别组的问题;
  能否发现虽然实验方案、实验器材、实验过程都不同而结论却都相同
  确认探究结论1234
  让学生明确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确认“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显著;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显著
  能否完整、流利地说出结论;
  是否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提出新问题并引导学生用类比旧知识的办法解决问题
  教师提问: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时,又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引导学生类比“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得到“应通过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类比“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 得到“应通过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能否说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
  能否说出在时间和路程都不同时应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能否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迁移到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说出“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的方法;
  是否有“灵光一闪”的灵感体验
  定义压强,得出公式
  让学生回忆计算速度的公式实际上是在计算“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启发学生写出计算“单位面积上的压力”的公式
  明确计算速度的公式实际上是在计算“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启发学生写出计算“单位面积上的压力”的公式p=f/s
  思维是否活跃,表述问题是否清淅;
  能否提出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应该用哪个字母表示”的问题;
  是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物理知识的简洁美;
  强调压强的单位、物理意义;强调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练习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利用多媒体出示例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答案后,强调单位和物理意义。强调“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
  练习用压强的公式解题,体会计算出的压强的物理意义
  是否完整无误地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推广
  告诉学生结合密度等知识这个公式以及变形公式可以用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可以根据物体能承受的压强来计算受压面积、房屋高度等)并举例说明。
  理解压强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能否体验到物理知识能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解释课程开始时多媒体上的“胸口碎石”现象
  解释课程开始时多媒体上的蝉的口器插入树皮、骆驼的脚掌没有陷入沙子等现象,引入“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新问题
  结合压强以及惯性等知识,解释“胸口碎石”现象
  解释课程开始时多媒体上的蝉的口器插入树皮、骆驼的脚掌没有陷入沙子等现象,引入“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新问题,要求学生讨论后给出答案并引导举例
  理解“胸口碎石”现象,并复述,讨论得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办法,举出看到过的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例子
  能否理解“胸口碎石”现象,并复述;
  能否说出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几种办法;
  能否在老师的引导下举出一些生活中看到过的例子
  小结
  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板书,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知识
  观看多媒体,说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知识
  能否说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
  能否说出本节课经历的探究过程
  板书设计:
  一、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1234
  二、压强
  ⒈压强是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⒉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⒊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
  ⒋单位:⑴、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⑵、1pa=1n/m2
  三、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wulijiaoan/38809.html

  • sbs第一册_第一册质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从本章到第十四章讲述力学知识。跟前面几章简单的物理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继续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外,在讲述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分析物理事实,找出共同特征...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浙江省内能活动吗]“内能”探究活动

    想办法设计实验证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能力目标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情感目标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电子书]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87页)(新人教版)

    第十三章 热和能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班级 姓名 组别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学习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学习难...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答案】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导学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物体的惯性。3、通过实验体会阻力的作用效果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4、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时刻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科学。【导学重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与理解。2、对惯性的理解。【导学难点】对物体运动状态之所以改变或不变的正确理解。【学法提示】思考“物体的运...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sbs第一册|第一册浮力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p141~p14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第二节颈椎|第二节质量(1)

    第二节 质量(1)一、学习目标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2、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3、学会正确使用天平4、学习天平的调节和使用。5、学会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6、学会利用天平进行一些特殊测量。二、学习内容:1.质量(1)物体与物质的区别环顾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如:楼房、桌椅...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中考物理功和机械能专题]中考物理机械能练习题集合

    姓名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一、填空题(本题包含17小题)1.(04青海)下列物体中:a.挂在屋顶上的电灯;b.被拉开的弹簧门;c.空中飞行的小鸟;d.在冰场上滑行的运动员;e.从斜坡上滚下的石头;f.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只具有动能的是...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功和机械能思维导图_功和机械能

    [中考目标聚焦]课表解读考点盘点命题预测1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功率的概念。 3 功、功率的计算。 4 动能、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及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1、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的转化。 2、知道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产、生活中的实...

    发布于:2016-03-29

    详细阅读
  • 【2018年广东物理中考题及答案】2018年物理中考复习教案:运动和力

    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2) 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 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

    发布于:2016-03-28

    详细阅读
  • [高中物理第一节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运动的描述(5)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5)从容说课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因此,教材中首先出示了一组有趣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列举了许多机械运动的例子,说明了运动的普遍性;通过课文内容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介绍了参照物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通过分析思考...

    发布于:2016-03-2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