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读后感】《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和专家点评)

教学实录 2015-11-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
1、默读课文,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四个小标题的内容。
2、速读课文,筛选信息,思考问题。
(1)、速读第一节,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克隆”,并辨析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速读第二、三节,填写“克隆技术的进程”表格,并理清作者说明的顺序及原因。
3、搜索阅读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并加以点评。
4、研读第四节,思考:标题“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与“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是否矛盾?为什么?

教学过程 :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师: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猴毛变猴”,每当他与妖魔们作战一旦手头吃紧,就立刻从身上拔下一撮儿猴毛,吹一口气变成一大群小猴参加战斗。这当然是神话,但今天的科学却可以实现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屏显:课题)什么是克隆?它何以如此奇妙?今天我们将跟随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笔,一同走入奇妙的克隆世界。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默读课文
生物学术语
胚胎: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生物体,由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发展而成。
囊胚(náng pēi ):胚胎的初期。
两栖(qī):有时在水中生活,有时在陆地上生活。
脊椎(jǐ zhuī):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脊骨。
哺乳动物(bǔ rǔ):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基本特点是靠母体的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初生婴儿。
乳腺细胞(rǔ xìan):人和哺乳动物乳房内分泌乳汁的细胞。
促性腺素:用于诱发排卵的激素类物质。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本文约3000字,5分钟读完。这篇科普文章涉及一些生物学相关术语,请结合老师提供的补充注释默读全文。
(屏显)

( 生边结合补充注释边默读课文,5分钟)
  师:以上是这篇科普文章涉及到的生物学术语,大家注意:专业语与通用语并陈是科普文章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
(屏显)
通用语                专业语
一分为二                 胚胎
相安无事                 囊胚
永无止境                 两栖
切实可行                 脊椎
濒临绝种                 促性腺素      
悲喜交集                 胰蛋白酶


师:读过课文之后,同学们有哪些问题或疑点?
生:为什么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生:课文最后一节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课文最后一节最后一段引用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为什么要严肃地考虑?含义指什么?
师:好,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三、四节,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疑点学习课文。
2、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师:本文分列四个小标题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从理清思路,把握结构的角度,你能将四个小标题分别概括成两个字吗?
(生思考,约2分钟)
生:我概括的分别是:含义——实验——发展——造福。
生:我概括的分别是:释义——探索——发展——利用。
生:我概括的分别是:定义——发展——突破——应用。
生:我概括的分别是:含义——发展——新高——意义。
┄┄
师:第二和第三个意见较准确,由此可见,这篇科普说明文首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技术的探索、发展过程,最后写克隆技术的利用,行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师:说明文显著的特征是“授人以知”。本文分列四个小标题为我们解说了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下面我们速读课文,根据问题筛选信息。
(屏显)
  速读第一节,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克隆”,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速读第一节,圈点批注,约4分钟)
生: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
生:凡来自一个祖先,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繁衍后代的无性繁殖技术叫克隆。
生:克隆是无性繁殖以及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
生: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
师:大家的发言都抓住了克隆“无性繁殖”这一重要特征。克隆也就“奇妙”在此。请注意:“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这一表述对吗?依据课文回答。
生:不对。“生物”应该包括动物和植物,关于“植物的克隆”,课文开头说“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这是葡萄与生俱有的,这能称为新兴技术吗?我认为作者是由“植物的克隆”说起,引出下文“动物的克隆”,结合全文,克隆在本文指的是“动物无性繁殖的新兴技术”。
师:对,你读书很仔细,紧扣课文找寻依据,这种读书的方法很可贵。的确,克隆在本文指的是“动物无性繁殖的新兴技术”。为说明这一问题,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
生:课文开头举出“细菌、葡萄、仙人掌、草莓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克隆,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生:为突出说明克隆“无性繁殖”的特征,作者在第二段首先给“有性繁殖”下了科学的定义: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然后将“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进行比较说明,更好的突出了克隆“无性繁殖”的特征。
生:第一节最后引用吴承恩《西游记》中的精彩描述把克隆技术写得富有趣味。这里采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师:这其实是拿“文学想像”和“科学实验”作类比呀。由此,作者在第一节为解说“什么是克隆”这一问题,采用了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把较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大家看这一图示——
(屏显)

有性繁殖: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
繁殖
无性繁殖:—→  克隆

师:好,下面我们速读二、三节,根据表格筛选信息,填写相关内容(除最后一纵栏),比比看,谁筛选得又快又准。
(屏显)

克隆技术的进程
时间对象类别技术顺序
鲫鱼换核卵(囊胚细胞核)
两栖类
黑斑蛙
异种鱼类异种鱼类换核卵

1996


(生速读课文,独立填写表格空缺内容,约4分钟后,师有指导语 :难点在于“克隆技术”相关内容的填写,同桌可合作完成,两生到讲台前敲击键盘,打字填表。约5分钟后集体交流表格内容。)
(屏显)
时间对象类别技术顺序
1979鲫鱼鱼类换核卵(囊胚细胞核)
1960
1962爪蟾两栖类换核卵(肠上皮、肝、肾细胞核)
1978黑斑蛙两栖类换核卵(红细胞核)
鲤鱼、鲫鱼异种鱼类异种鱼类换核卵
鼠哺乳类换核卵(胚胎细胞核)
1996羊哺乳类换核卵(体细胞核)

克隆技术的进程


师:通过填表,大家应该对“‘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这一问题有了答案。
生:“克隆羊”之所以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是因为它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的核,这成为克隆技术的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作者为此单列一节进行解说。
生: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不按时间顺序安排?
师:眼光敏锐,问题问得好!大家都来动脑思考:作者是根据什么来安排这两部分的说明顺序?为什么?
生:课本第二节第五段有一句“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我认为是按照生物进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也就是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这样安排有条不紊,如果按时间顺序就乱了。
师:文中这句话太重要了,找得好!
生:动物越进化,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我认为这两部分是按克隆技术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安排顺序,这样安排体现了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体现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师:大家说得好,这些看法综合在一起就全面了。第二、三节是以克隆技术的发展为顺序安排的。从克隆鲫鱼到克隆羊,克隆技术不断地发展,这也正是克隆“奇妙”之所在。我要补充的是第二节“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部分除了按照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的顺序,根据题目,作者先写中国的克隆鲫鱼实验再写其前外国的克隆爪蟾实验及我国童第周的黑斑蛙实验,然后写其后的中国克隆鲤、鲫鱼实验及外国的克隆鼠实验,这样安排也充分体现了在克隆这样的世界尖端技术方面中国并不落后!
四、以意照言,体悟精神
师:从克隆鲫鱼到克隆羊,我们不仅了解了克隆技术的进程,更重要的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还能体悟到科学家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下面请同学们搜索阅读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并加以点评。
(生搜索阅读课文,圈点批注,约4分钟)
生:我找的是第二节“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中“┄┄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核中吸出细胞核。┄┄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度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首先“385天59代”一个惊人的数字震撼人心,表明实验的艰辛,“用直径10微米左右”,我们知道微米是何等细小的单位,进一步反映实验进行之艰难、精细,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精神跃然纸上。“接纳”,“准备就绪”,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后经过如此精细的准备后,大部分却“夭亡”了,即使是这样,科学家们永不放弃,“189个”,“只有两个”,“只有一条度过难关”,由此可以想像实验艰辛的程度之深,失败率之高,最后经过“80多天”漫长等待,成长为“8厘米”长的鲫鱼。这一过程使我感受到科学家们在探索过程中克服多少困难,经历多少挫折才获得成功。他们这种锲而不舍、严谨求实的态度更是常人难以想像的。我们青少年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更是需要这种精神。
生:我找的是这一节第五段“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仅满足于一次成功而不去更上一层楼,科学家们往往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完成了一件创举并不止步,而是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表现出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求索、探寻、锲而不舍的精神。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三节第一段“经过247次失败后,他们在去年得到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一句简短的不过30字的文字,仅从“247”就能看出科学工作者的严谨、认真、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研究了上百次才成功足以可见实验的艰辛不易,我深切体会到科学家一丝不苟为人类造福的伟大精神!
师:大家积极踊跃,畅所欲言,我也和同学们交流一下我切实的感悟,我感受最深的是课文第二节第四段“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和两栖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既然鲫鱼的囊胚细胞核取代鲫鱼卵细胞核后能得到克隆鱼,那么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也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科学家总是在现有的研究领域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一边实验,一边思索,不断发问,坚持不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克隆鲤、鲫鱼是我国科学家的首创,这也充分表明了在克隆这一世界尖端技术方面我们中国一点也不落后!他们这种讲究实证、求真创新的精神令人钦佩,值得学习。
生:我感受最深的也是第三节第一段“经过247次失败后,他们在去年得到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初读这句话,我并没有体会出科学家们的艰辛,但仔细一想,我在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我想许多人遇到这种接踵而来的打击都会灰心丧气,而科学家们竟然尝试了247次,这是一个怎样漫长的概念,最终才孕育出这个令全世界震动的科研成果,让我们向这些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人们敬礼!
师:科学的道路无坦途。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更要靠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这种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学生借鉴学习。
五、思考讨论,探寻主旨
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个问题呀,大家看:课文最后一节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而末段首句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既然是“造福人类”,都是“喜”才对啊,何来的悲呢?这里是不是弄错了?
(生疑惑,看书,思考)
生:我觉得不矛盾。克隆技术有利有弊,课文小标题“造福人类”是其“利”的一面,也就是“喜”的一面,这是主要方面。克隆技术越发展,尤其是“克隆人”也会给社会及人类带来负面影响,正如文中所说“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这是其“弊”的方面,也就是“悲”的一面。
师:说得不错。大家都从文章中找找看:“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克隆技术有几“喜”?几“悲”?
生:三“喜”。第一段“克隆可以使高附加值的牲畜有效的繁殖”;第二段“克隆技术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段“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悲”就是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师:好。关于“喜”的一面,课文写得具体明白,显而易见。大家想想看:“克隆人”怎么会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呢?
(生兴趣盎然,议论纷纷)
生:假如若干年后克隆一个“我”出来,那我的父母、同学、师长及所有认识我的人应该怎样称呼她?她又该如何面对这些人呢?再说,如果克隆出来的我犯了错误或触犯了法律,应该惩罚她,还是惩罚我?有关部门怎样辨别哪个是真我,哪个是“冒牌”的呢?
(生笑,纷纷举手)
生:一个真实的人和一个克隆人,克隆人应该跟随真实人姓同样的姓,还是自立门户?站在克隆人的角度来说,走到哪里人们都会说:这是某某克隆出来的。克隆人也是人,也有思想情感,这样一来,克隆人的心灵会不会蒙上阴影?产生自卑?会不会反过来报复人类?
生:假如将来克隆出了一个希特勒或东条英机,世界可能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世界将重陷战争深渊。
生:如果能为自己克隆一个器官仓库, 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的问题,那么人们能够坦然地从与我们一样五官齐全, 表情丰富的克隆人身上摘下一只肾, 挖走一只眼吗?
生:如果面对一群面貌、体态、风姿一样的克隆人, 我们该怎样确认他们的身份? 如果他们犯罪, 我们又用什么手段缉拿真凶? 再说, 人类居住的地球早已因为人口爆炸难堪重荷,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用另一种方法生产自身?!
(生鼓掌)
┄┄
师:既然如此,我们该怎么办呢?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给了我们答案。
(生齐读“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师: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值得我们欣慰和骄傲的是, 面对克隆, 人类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富有成熟理性和远见。如果克隆技术真是上帝放在人类面前的又一只潘多拉魔盒, 那么人类将满怀自信地伸出两手,一只手叫智慧或灵性, 它让克隆技术为我所用, 造福世界, 另一只手叫理性, 它将控制和防止克隆技术走向反面。这也就是要“兴利除弊”!科学家们有足够的信心,智慧、理性地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
师:有关“克隆及克隆技术”的话题远不是这节课就能划上句号。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接着探究讨论,我给大家提供以下网站:
(屏显)
提供以下网站:
 

 

师:下课!

努力攻破科普文章阅读教学的难关
——《奇妙的克隆》实验课评点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曾祥芹

在“文学阅读教学”受到普遍关注的热风下,着意安排“文章阅读教学”实验课,吹点凉气,“让文学教育与文章教育和谐发展”。——2004年10月下旬于新乡市举办的“首期全国中学语文目标教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突现这个指导思想,相当高明,可以说是对“语文新课标”精神的创造性贯彻。
鉴于文章阅读研究滞后于文学阅读研究,科普文章怎么阅读?怎么教学?怎么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师生长期感到困惑。新乡市十中的周丽君老师迎难而上,勇敢地承担了这个教改攻关任务,“高难动作”,该加三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我认为,科普文章阅读的一般操作要领是:“概念理解或要句阐释,信息筛选或要点归纳,文意概括或篇旨点睛,信息推断或价值联想”。面对初中二年级学生阅读《奇妙的克隆》,周老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从理清思路、把握结构的角度,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四个小标题的内容。
2、速读课文,筛选信息。(1)读第一节,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克隆”,并辨析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读第二、三节,填写“克隆技术的进程”表格,并理清作者说明的顺序及其原因。
3、以意照言,体悟精神。搜索阅读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并加以点评。
4、思考讨论,探寻主旨。研读第四节,思考标题“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与“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是否矛盾?为什么?
依我看来,以上四个课堂教学板块,井然有序,师生互动,50分钟读懂并用活了一篇3000字的科技说明文,教风学风扎扎实实,没有花里胡哨,是一堂相当成功的文章阅读课。其可取之处至少有下列各点:
一、阅读教学目标 明确、具体,说明文的共性目标是通过《奇妙的克隆》这篇例文的个性目标来体现的,“终结性总目标”是依靠“过程性分目标”来实现的,既贯彻了教科书编者的意图,又尊重了学生读者的自选意愿。默读课文之后,学生的三个疑问(a、为什么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b、“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c、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为什么说要“严肃地考虑克隆的含义”?)集中在第三、四节,恰好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临上课时欣然采纳,既使教材编者和学生的阅读期待达成一致,又让教师的预设目标和学生的生成目标求得统一。可见,其教学目标 的确定是科学而民主的,实施也是切实而有效的。
二、抓准了科普文章的言语特点——中文和外文交错,通用语和专业语并陈,精确语和模糊语互现,在“感言知义”上下硬工夫。周老师意识到“感知文章言语的有组织的意义是阅读的起点,读懂说明文先要跨越科学语言的门槛。”全篇的中心词“克隆”,英文叫“clone”,希腊文叫“klone”,其原意(用“嫩枝”或“插条”繁殖,属植物克隆)和变化义(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系,属动物克隆)必弄清楚。科普文章的语言有其共性和个性,区分通用语(一分为二、相安无事、永无止境、切实可行、濒临绝种、悲喜交集)和专业语(胚胎、囊胚、两栖、脊椎、促性腺素、胰蛋白酶),各自挑选出6个,通用语紧扣课文内容重点,具有普遍应用价值,专业语均为遗传学术语,以读懂课文为限,不去深究,这个理解分寸把握得好。对“什么是克隆”的定义推敲,对“克隆鱼”实验之艰难的数字说明(“……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核中吸出细胞核。……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度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不但让学生领悟了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与精神,而且感受了说明文语言的高度精确性。课文最后一段出现了弹性较大的模糊句:“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周老师又引导学生化虚为实,自由议论,给“克隆人”可能引起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以生动有趣的阐发,营造了“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阅读境界。
三、在“授人以知”的基础上做到“授人以渔”。科普说明文的本意在“授人以知”,教科普说明文的目标在“授人以渔”,即掌握阅读科普文章的技法。周老师的教学设计,实行通篇略读和快读,重点精读和研读,贯彻了“精读、略读、快读一条龙”的训练方略。3000字课文要求5分钟默读完,平均一分钟读懂600字,恰是略读应达到的最高速度和快读应达到的最低速度。读懂的标准,在形式上是辨识说明方法(举例、比较、引用)和说明顺序(时间顾前续后、生物进化);在内容上是看对文本信息筛选的准确性,或用两个字分别概括四小节的内容,或用一句话概括克隆的定义,或用一组词语来概括克隆技术的进程,其筛选的范围和规格不同,都运用了“提纲挈领”法,都落实到语言表达上。执教者有意引导学生由“读书”向“看书”过渡,由“对话”向“行文”过渡,如填表阅读和电脑阅读的操作,旨在强化“用书面语言表达阅读心得”的动笔按键能力。第三个教学板块“以意照言”,正是“循环解释法”(“语言——思想——语言”)中的回环,即张志公所说的“在语言和思想之间走个来回”。毛泽东说:“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用“文意”之“激光”去照射“文辞”,最能品味语言的妙处。读法对头,所以学生对科普文章渗透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体悟都落到了语言上,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比较好地处理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针对“浅阅读”蔓延,未能走进文本的通病,周老师运用“披文得意”的阅读规律,注重紧扣文本去解读,务使学生“见得亲切”。如第二节第五段第一句:“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这是透露作者思路、显示说明顺序(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闪耀科学精神的关键句子,经学生找出,教师强调,共同辨识“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说明”的奥妙,就在于“按生物进化顺序说明”最能体现克隆技术探索和发展的进程。克隆技术的奥秘都在“换核卵”,但“换核卵”本身又在不断突破,“克隆羊”不是换“胚胎细胞核”,而是换“体细胞核”,所以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阅读如此“同中见异”,确实“登堂入室”,走进文本深处了。真是“牵一句而解全文!”
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得意”之后,又不能自我封闭在“解文”的小圈子里,还要奋力走出文本,“知人论世”,读以致用,使文本迁移、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第四个教学板块,讨论第四个小标题“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与末段首句“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是否矛盾,说克隆技术带来“三喜”,可以“入文论证”,说克隆技术带来“三悲”,则只有依据“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做“出文阐发”了。这是一个饶有兴味、开阔视野、读出创意的话题,教师抓住火候,学生“运思及物”,纷纷发言,撞击出灿烂夺目的思想火花:
生甲:假如若干年后“克隆”一个“我”出来,那我的父母、同学、师长及所有认识我的人应该怎样称呼她?她又该如何面对这些人呢?再说,如果“克隆”出来的“我”犯了错误,或触犯了法律,应该惩罚她,还是惩罚我?有关部门怎样辨别哪个是真我,哪个是“冒牌”的呢?
生乙:克隆人应该跟随真实人姓同样的姓,还是自立门户?站在克隆人的角度来说,走到哪里人们都会说:这是某某克隆出来的。克隆人也是人,也有思想感情,这样一来,克隆人的心灵会不会蒙上阴影?产生自卑?会不会反过来报复人类?
生丙:假如将来克隆出了一个希特勒或东条英机,世界可能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世界将重陷战争深渊。
生丁:如果能为自己克隆一个器官仓库,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的问题,那么人们能够坦然地从与我们一样五官齐全、表情丰富的克隆人身上摘下一只肾,挖走一只眼吗?
生戊:如果面对一群面貌、体态、风姿一样的克隆人,我们如何确认他们的身份?如果他们犯罪,我们又用什么手段缉拿真凶?再说,人类居住的地球早已因为人口爆炸难堪重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用另一种方法生产自身?!
这就是走进文本之后的“出文见人,出文论世”!这就是“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阅读对话”!这种阅读对话不是散漫无归的胡乱扯淡,而是紧扣文本“克隆人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发挥联想,给“悲”以丰富多彩的阐发。
周老师在见仁见智的热烈讨论中,没有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而是坚持主导,及时总结:“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值得我们欣慰和骄傲的是,面对克隆,人类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富有理性和远见。如果克隆技术真是上帝放在人类面前的又一只潘多拉魔盒,那么人类将满怀信心地伸出两手,一只手叫智慧或灵性,它让克隆技术为我所用,造福世界;另一只手叫理性,它将控制和防止克隆技术走向反面。这也就是要‘兴利除弊’!科学家们有足够的信心,智慧、理性地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这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所展现的“个体阅读”的创造性。
《奇妙的克隆》作为科普文章阅读的实验课,当然有美中不足之处。因为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观摩的同行认为周老师“有点拘谨,缺乏激情,未能完全放开”,确是“的评”。我以为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很好抓住“奇妙”这个“文眼”,引导学生去领悟谈家桢介绍克隆技术时所张扬的科学创造精神、科学思想方法和人文审美情趣。“克隆”这项高科技“奇”就“奇”在无性繁殖,“妙”就“妙”在杂交创新。看似没有必然联系的生物体,一经“换核卵”式的杂交,就会繁衍出新的后代群体。作者先从植物克隆谈到动物克隆,再从鱼类、两栖类克隆谈到哺乳类克隆,后从“克隆羊”谈到“克隆人”,表明科学家探索的目光没有禁区,永无止境,这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科学创造之“神奇”和科学创造之“美妙”。吴承恩的“克隆猴”,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克隆鱼”,童第周的“克隆蛙”,证明在克隆技术上中国并不落后,案例中灌注着作者对中华民族科学创造潜力的赞美和期待。特别在对克隆技术“悲喜交集”的理性思考中,充满了“兴利除弊”、“造福人类”的乐观信念。通篇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自珍、自爱、自豪、自信、自强的情怀。这种难以觉察的、强度很低的、比较稳定持久的、成为作品基调的情感潜流,我们称之为“情操”,是科技说明文的情感因素的特征。
感悟了克隆技术的神奇美妙,体味了作者“科学审美”的情趣,还要走出文本,类化迁移,读以致用。这种“致用”,不只是从生物学、社会学的视角去思考克隆技术的革新发展和兴利除弊,还要立足语文,从写作学、阅读学的视角去吸取克隆技术的精神营养。这是语文课区别于生物课的分水岭,也是走出文本不能走得太远的界碑。生物“克隆”作为一种科学的创造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鉴到文章、文学的写作和阅读中的。鲁迅写小说,对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的创造,“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我是怎么做起小说来》)把互相没有必然联系的东西,重新组织在一起,杂交成新的机体,新的生命,这难道不类似于无性繁殖的生物克隆吗?这就是典型的“写作克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一段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晏殊《蝶恋花》一词本是写离情,却借用其中的名句来表达登高望远的宏伟志向;柳永《凤栖梧》一词本是写痴情,却借用其中的名句来表达忠贞不渝的奋斗毅力;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一词本是写失恋后的落寞,却借用其中的名句来表达豁然开朗的成功喜悦。如此断章置换,重新组合,超越了文本作者的原意,熔铸了读者独创的新意,不但拓展出治学的三境界,而且开发出一切事业从追求、奋斗到胜利的三境界。这是典型的“阅读克隆”。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学习鲁迅、王国维的榜样,运用“杂交创新”的科学创造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大胆进行“写作克隆”和“阅读克隆”的实验,那么《奇妙的克隆》就算学到家了,“有创意的表达”和“有创意的阅读”就算学到手了。尽管达到这个理想目标并不容易,我们还是要努力去探索,要不然,怎能说是攻破科普文章阅读教学的难关呢?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aoxueshilu/35493.html

  • 方仁工|方仁工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三)

    ◆上海/何俊萍整理辩证统一...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生命]《生命,生命》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播放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并朗诵汪国真的诗作《生命,生命》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_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2003年4月15日,我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作完报告,校长突然给我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我能够为他们学校的老师上一堂语文课。这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毫无准备,连教材都没有带。但校长的热情真让我不忍拒绝。于是,我对校长说:“这样吧,我从我的笔记本电脑中选一篇课本外的文章来上,好吗?” 打开电脑,我选中了...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五柳先生传》教学实录

    执教:洛城中学 赵磊 点评:山东省寿光市教研室刘湘玉、首都师大文学院刘占泉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很多的文言文,下面,我说一段文字,请想一想:以前在哪一篇文章中见到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第一课时]《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一、激情导入 :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根钓鱼杆,同学们钓过鱼吗?(大声说:钓过。)能告诉老师钓鱼有哪些技巧吗? 生1:钓鱼要有耐心。 生2:钓鱼要把握好时机。 生3:钓鱼要选择合适的鱼饵。 师:老师没大家这么有经验,但老师知道一句话“钓钩上悬挂的必然是鱼吃的饵”。今天我们将一同跟随丹麦童话大...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陋室铭》课堂实录观后感]《陋室铭》课堂实录

    泰兴市常周中学 教学目标 :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斑羚飞渡》教学实录

    师:在上课之初,老师想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点击鼠标,flash显示画面,音乐响起。)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上个学期,我们背过很多诗词,现在请大家回忆,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或月光的? 生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这是谁的诗? 生众:李白的《静夜思》。 生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 愁眠” 师:这又是谁的诗...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_第一次真好教学实录

    《第一次真好》课堂实录师生相互问好。按常规学生站着大声读今日名言(名言由学生自己写,可以是自己的话,也可以是名人的话,因为本班学生普遍说话声音很小,故学魏书生此法,发现还真有用)。然后学生上台讲成语故事。从学生人生的第一次导入 新课,由于没有预习,学生先自读课文,解决三个字词:姊 低回 具体而微,...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成长的烦恼综合性活动]《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课堂实录

    成长的烦恼师激趣导入 :聪明的同学们一下就会明白,下节体育课我要兑现诺言,带大家去爬山。谁想去请举手。学生们纷纷举手师:不过我有一个条件:我只带我的知心朋友上山去倾诉一下我的心事,我的心事太多了,唉!少年不识愁滋味,你们多好呀,整天无忧无虑的。怎么,我说的不对吗?难道你们也有烦恼吗?生齐:有师:哦...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