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幻灯片动|《让幻灯片“动”起来》(说课)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2015-07-1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课   题

让幻灯片“动”起来

教学年级

八年级

姓   名

蔡兴威

单    位

澄迈县老城中学

内            容

说  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省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六节的内容(以powerpoint xx为教学环境),它包括了对幻灯片对象设置动画效果及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本说课内容为第一课时,它围绕着制作多媒体作品使用自定义动画等方法为幻灯片中的各个对象设置动画效果。是学生学习了创建、美化等静态幻灯片的基础上对其知识的延伸,同时它也是为后续更深入学习幻灯片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对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分组合作设置有个性的动画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大胆演示、展示作品,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通过对幻灯片动画效果的合理、灵活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信息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自定义动画”使幻灯片“动”起来。(确定的依据是因为自定义动画可以让学生制作出更丰富、有个性的动画效果。所以我将它们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自定义动画灵活、合理的运用。(确定的依据是自定义动画涉及的对象较多,设置复杂,学生对于幻灯片的整体规划和合理运用的能力有限,给幻灯片的各个对象设置很丰富但效果适得其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悉了powerpoint编辑环境,掌握了创建、播放和美化幻灯片的有关操作,对本课内容既好奇,又陌生,求知欲极高,学习热情一触即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已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初中学生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体的,自我表现欲望强烈。

三、教法分析

本节采用“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效果评价”的教学模式。一要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教师是组织者、引进者、参与者。二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管理软件,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教法上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

第二.创设任务驱动的教学环境,使课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法分析

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如:调研、阅读课本、课外书籍、网络资源、还可以是 powerpoint中的“帮助”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分组合作,共同研究,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五、教学程序

课前任务

能把你已制作的《我的自画像》中的各个对象“动” 起来吗?试试做。

新课教学

任务一:使幻灯片中的对象“动”起来

1、学生展示作品

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电子举手或电子抢答—取得展示的机会,向全体学生展示),部分学生展示自已的作品。123

2、向学生提问,并让学生演示操作过程:

(1)你采用什么方法(演示);

(2)你知道的还有哪些方法(演示);

让学生知道使幻灯片中的对象“动”动起来可用预设动画或自定义动画。

任务二:使幻灯片灵活、合理“动”起来

1. 幻灯片“动”的基本要求(自定义动画)—任务驱动

把幻灯片中的所有对象按一定的先后顺序和方式呈现,并设置一定的动画效果。

2. 分组做法—合作探究

按就近相邻的原则,由4至6人为一组,并推荐一名为组长,负责本组合作、探究工作,开展组员个人自评、组员间的互评,挖掘各自作品的优缺点及在保证全组完成任务的基础上推选一个作品参展交流。

3. 展示作品做法—效果评价

每组选出一个他们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参展(采用遥控辅导中的转播功能),选手展示作品后说明制作过程;让全体学生对每组代表作品进行民主的投票(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中的电子举手功能)选出班里“最佳”作品,在校园网上展览。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

知识拓展

选定下列问题之一进行探究。

1.设计一个“主题班会”的演示文稿文件,插入一二张新幻灯片,为其添加相关的文字和图片:为幻灯片中的每一个对象都设置动画,再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

2. 设计一个幻灯片,在电脑上向家人宣传安全用电常识,要求有相关的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并调整幻灯片对象呈现的顺序。

课后反思

1、 在说教学程序中,我没有涉及到太多的教学细节,是因为我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随机的,这就要求教师的灵活应变。

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着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示范,学生学着做的习惯,没有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确定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作法是先自主设置幻灯片的各对象“动”,再分组合作设置各对象按一定顺序灵活合理“动”。

教师是组织者、引进者、参与者,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要求改变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课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学生养成对学习反思的意识。

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也使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知识整合

  评委点评:
  该老师的说课是比较成功。说课者对教材进行了较微妙的处理,适时地使用了抛锚式、协作式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下,通过各种途径去探索解决"如何使幻灯片中的对象动起来"这一主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相互协作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开展"组员个人自评,成员之间互评"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再停留在认知、利用的层面上,而是提升到通过利用知识能进行评价的综合能力上,有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堂设计中采用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自主的学习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建构者,使学生从被动的接收转变为积极地发现、主动的探究。123
  但也有以下值得商榷的问题:
  首先,虽然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采用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但这二者的关系应如何处理才更恰当。比如:学生在第一个任务的驱动下回答了教师提问的两个问题,在学生对问题作了回答之后,教师要对第一个问题的所涉及的新知识应做个概括,使学生对此处的知识有个明确地认识。但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恰恰忽略了这个问题,而简单的认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师模式就是老师说得越少越好。
  其次,教师对抛锚式教学策略的使用应一步提升。具体表现在教师对情景的创设不够理想。比如:老师在布置第一个任务之前,只是让学生看着一幅自己以前做的一张静态的幻灯片,问"你能把自己制作的《我的自画像》中的各个对象"动"起来吗?",如果蔡老师能在某一学生作品《我的自画像》的基础上,使各对象能"动"起来,将加工的这个能"动"幻灯片一开始就呈现给学生,可能效果会更好。
  再次,老师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要明确告诉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本、网络资源或是通过powerpoint中的"帮助"功能。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zhongxinxijishujiaoan/3165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