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红军过长征教案_红军的长征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2015-02-1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历史教案】

目标导航
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王明“左”倾错误和中央苏区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本质的能力。(2)通过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的反动性。(2)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革命前辈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3)认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红军长征是重点。红军长征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是教材的中心环节。红军被迫长征是王明“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挥方针上的错误在革命根据地全面贯彻的恶果,是我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长征的胜利,不但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2)遵义会议是重点。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难点分析: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难点。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全国人民声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而蒋介石又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蒋介石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视为首要敌人,其次才是日本侵略者。这一政策是不抵抗政策的继续,其实质是继续对日妥协,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国内抗日力量。这是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决定的。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央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对苏区的三次“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说明当时中央苏区形势很好。(演示幻灯片四幅照片)
但是到1934年10月,形势却大不一样。(引导学生看22页正文第一句话)“1934年10月,临时党中央被迫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余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演示幻灯片:反映红军长征的照片四幅,然后出现第四节课题)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掌握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首先要求了解其历史背景。(投影:1934年10月红军为什么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5分钟阅读课本前两目)
一、红军长征的背景
1.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师:东三省失守后,蒋介石不以大局为重,不顾及民族危机,公然于1932年6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史料和相关内容,感知蒋介石对时局的态度)
生:(阅读并理解史料)
师;请大家谈谈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认识。
生:(各自发表看法)
师:表面上看蒋介石是以抗日为最终目的,安内是为了攘外,实际上以先“安内”为借口,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安内”是真实意图,“攘外”只是遮人耳目而已。同学们想想,这一政策与不抵抗政策在目的和本质上有没有区别?为什么蒋介石不顾及全国人民的意愿,还要继续提出反动政策呢?123
生:(思考并作答)
师:“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与不抵抗政策是一致的,是换汤不换药。(字幕:本质:卖国、反共)蒋介石之所以一贯推行反动政策,是因为他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极端害怕人民力量,仇视革命。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蒋介石1933年2月的第四次“围剿”和1933年10月第五次“围剿”)
生:(阅读并了解教材内容)
师:从红军方面讲,两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呢?
生:(简要回答)
师:(字幕: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启发学生思考:在蒋介石对根据地进行两次“围剿”期间,中共中央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思路学习、思考并作答)
师:(对学生的答案加以点拨、归纳)这两次反“围剿”期间,中共中央都是“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由于周恩来、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采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指挥红军粉碎了第四次反“围剿”。(字幕:采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而第五次反“围剿”时,红军的领导权掌握在“左”倾领导人博古、李德手中,他们推行王明的“左”倾错误。(字幕:推行王明的“左”倾错误  表现: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断送了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希望,使红军在这次反“围剿”中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生:(阅读小字和正文了解王明的“左”倾错误及其表现、危害、结果)
师:有的同学可能想:蒋介石第五次“围剿”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装备精良,力量充足;采取了战略上进攻、战术上守势的堡垒推进政策,以图聚歼红军主力。红军是否具有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可能性?(演示幻灯片: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表内容)
次序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比例
第一次 10万多 4万多 约2.5∶1
第二次 20万 3万多 约7∶1
第三次 30万 3万多 约10∶1
第四次 30多万 7万多 约4∶1
第五次 50万 8万多 约6∶1
生:(按教师的要求观察、比较、分析图表,并思考作答)
师:(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阅读教材22页小字内容中毛泽东的有关建议)
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
师:如果中共中央能够执行毛泽东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根据地特点的正确军事主张,是可以取胜的,但他的正确建议遭到博古等人的拒绝。这充分说明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二、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长征的开始
师:1934年10月,临时党中央被迫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余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留下3万红军由项英、陈毅率领,坚持游击战争,掩护主力红军突围。(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演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了解红军长征初期的极端危险形势)
生:(按教师的要求学习)
师:长征初期,王明“左”倾错误在继续蔓延。(引导学生阅读小字,字幕: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革命的危难关头,毛泽东建议红军转兵贵州。这时大多数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境地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肯定和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建议。转兵贵州避免了红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条件。123
2.遵义会议
师:(先给学生点明遵义会议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了解遵义会议的经过,注意把握这次会议上的激烈思想斗争,演示:《遵义会议会场》)
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思路学习)
师: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展示讨论题:为什么遵义会议能够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地位)
生:(互相讨论,选派代表发表见解)
师:(肯定学生的思维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在同错误领导的斗争中,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形成的正确的领导集体。(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中相关内容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摘录材料,深入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生:(按教师的要求学习)
师: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屏幕展示讨论题)
生:(根据理解,发表见解)
师: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的会议。因此,它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正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同时,这次会议在革命危机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革命取得胜利。
3.长征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师:(屏幕展示遵义会议后长征的节录片段)
生:(感知展示信息,了解相关知识,进行情感体验)
师: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第24页的相关内容和史料,深入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生:(阅读并理解)
师: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它令世人感叹。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在谈到长征时曾充满敬佩地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大家肯定也有很多感慨,谁能谈谈自己的感想?
生:(谈感想)
师:大家还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写成小文章。总之,长征的胜利,不但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小结:(根据幻灯片主板书小结,出示讨论题:什么是长征精神?组织学生自由讨论)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lishijiaoan/26968.html

  • 第12课阿拉伯帝国教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过近代报刊、电影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课标解读】应该掌握近代中国在新潮的冲击下服饰、饮食、建筑、社会习俗、报刊电影发展的...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高一历史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高一历史美国联邦邦政府的建立教学案

    课标要求:知道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之处复习重点:1787年宪法复习难点:对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的理解、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之处、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区别自主学习一.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内容简要概...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曾国藩唯一真实图片|曾国藩:唯一让毛泽东心悦诚服的人

    曾国藩,谁都知道,他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也是中国近代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不管人们对他的政治行为作何评说,但几乎没有人对他的为人之道提出过异议。特别是代表他的儒家思想的修行治家学说,堪称近代中国思想界一绝。时至今日,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常常手捧《曾国藩家书》认真研读,并企图从中得到人生的借鉴。曾国藩虽...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重点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改变|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节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难点: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英国工业革命  1 前提和条件  学生阅读66—67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需要哪些条件?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扬中树人校歌|扬中树人高一年级历史第一、二课导学案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一、二课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目标导航】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自主构建】【重难点讲解】...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ppt]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展开。为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北美13州殖民地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它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一分为三。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归...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国政治文明进程

    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史》复习纲要(仅供参考)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时代特征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前2070----前1600年)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① 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商(前1600----前...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思维导图]新课标必修1《祖国统一大业》-

    【课标解读】本课属于《课程标准·历史(1)》第4个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即人教版教材“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据此,我们认为本课应引导学生落实的重大知识包括:“一...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