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高考第一轮复习能力检测第三单元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高三政治教案 2014-12-2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政治教案】

高考第一轮复习  能力检测  第三单元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姓名﹎﹎﹎﹎﹎﹎班次﹎﹎﹎﹎
一、单项选择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XX年中来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通过改革分配制度和健全社会保障,不断缩小分配差距。
1、以下对收入差距以及国家缩小收入差距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①会导致平均主义,不利于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②收入差距会激发效率,差距越大,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就越大、
③收入差距过大,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采取措施缩小差距是明智之举
④意味国家将不再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之所以提出要不断缩小分配差距,是因为符合( )
①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②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③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④社会主义的本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人民日报》在《为科技下乡进一言》一文中指出,和在乡镇搞一些热热闹闹的摆桌咨询活动相比,带着自己的科技成果进村入户要艰苦得多。要让科技真正进村入户,就得把农民和科技人员“绑”在一起,使农民的利益和科技人员的利益统一起来。这种“捆绑”不是要“生拉硬扯”而是要建立一种符合市场原则的激励机制。据此回答3-6题。
3、为建立这种机制,就必须对科技人员( )
a.实行按劳分配   b.实行按技术要素分配  c.实行按资本分配   d.实行按劳动力分配
4、材料所说的“使农民的利益和科技人员的利益统一起来”,从经济学上看就是( )
a.按土地要素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统一       b.按劳分配与按技术要素分配的统一
c.按信息要素分配与按技术要素分配的统一        d.按资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统一
5、除了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以外,我国还存在以下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  )
    ①按土地要素分配    ②福利性分配   ③按劳分配   ④按技术要素分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在杜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从生产关系上看是由        决定的。(  )
a.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状况    
b.我国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c.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d.公有制为主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7、某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信息,进行技术发明,并将自己的技术发明提供给某企业,从而获得了一份收入,这份收人属于( )123456
a.非正当收人               b.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人  
c.按技术要素获得的收人     d.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获得的收入
8、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xx”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分配上应该坚持( )
  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③同步富裕,共同发展    ④平均分配,消除差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高考第一轮复习     能力检测       经济生活XX.4.16
9、XX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都有所增长,但最终消费率仍呈下降趋势。只有拓宽增收减负途径,才能做大消费蛋糕。这是因为( )
a.我国个人收人的来源逐渐多样化      b.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人受到国家保护
c.收人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d.消费品价格直接影响消费品水平
兼顾公平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原则。
10、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效率与公平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因为( )
a.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效率与公平的对立方面已经消失
b.我国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都以提高企业和国民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d.兼顾社会公平是提高效率的物质基础,提高效率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政治保证
11、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和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做到( )
a.使个人收入与其经济活动的贡献相联系  b.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c.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    d.把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12、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在我国收入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有利于(  )
    ①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③增加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          ④以最少的经济投人取得最大的经济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13、下列各项对按劳分配理解正确的是( )
a.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b.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c.按劳分配的实质是按劳动的时间进行分配   
d.按劳分配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范畴
14、下列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     )123456
  ①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②王某在农村集体经济联产计酬中获得的收入
③李某在国有企业中获得的福利性分配收入  ④孙某在国家机关工作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15、陕西杨凌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近年来,一些农业科学家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迅速成为“科技富翁”。这种分配方式,其意义在于( )
     ①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    ②兼顾社会公平,促进低收入者收入的提高   ③体现了国家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④有利于激发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活力,创造社会财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 )
a.克服平均主义,更好地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b.尊重和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c.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d.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
高考第一轮复习     能力检测       经济生活XX.4.16
17、我国科技部、教育部规定,高新技术成果可按注册资本的35%入股。这说明( )
a允许和鼓励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b.我国在政策上鼓励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c.按经营成果分配是我国个人消费品分配的补充原则和方式
d.我国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效率优先,有利于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18、我国的个人收人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原因是(  )
a.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而且发展很不平衡  
b.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
c.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d.我国存在着多种经营方式
   某国有控股企业职工税后收入如下表(单位:元)
年份 工资 奖金 股息 房屋出租 技术入股 合计
XX 7000 2500 1000 XX 0 12500
XX 7500 3000 500 2500 3000 16500
19、材料中的分配方式不包括( )
a.按劳分配   b.按资本要素分配  c.按技术要素分配  d.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20、该材料说明( )
a.个人收入与其投人的生产要素有关
b.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c.个人收入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d.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量相联系
农民工是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城市繁荣、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们的权益尚未得到有效保障。据此回答21--22题。123456
21.上述材料启示我们应该(  )
a.坚持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           b.更加关注社会公平
c.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           d.为了效率关注公平
22.解决农民工问题,需要(  )
a.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
c.完全运用市场经济原则               d.对农民进行职业素质培训

三、简答题
23、根据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抽样调查结果,我国XX年在人均的全部收入中,劳动收入占73.3%(其中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收入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同时股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国家加强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形成的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由1995年的19.4%上升26.2%。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的什么经济制度?
     
(2)在这一制度中应坚持什么原则?这一原则是怎样达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的?

高考第一轮复习     能力检测       经济生活XX.4.16
24、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差距不断扩大。到XX年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约为5:1。有研究表明,城乡居民收入过分扩大问题,与我国国内市场销售不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滞后等有密切的关系。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1)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分扩大有什么意义?

(2)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应当怎样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

四、辨析题
25、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必然会带来贫富差距,导致两极分化

第七课答案

cdbbc,dcacc,abbdc
abc,abd,acd,d,abd,abc,abd

23、答案:(1)材料反映了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我国实施这一制度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个原则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平均主义只能导致普遍贫穷。同时,又通过各种政策,调节过高收入,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人,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尽可能实现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收入过分悬殊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24答案(1)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扩大内需,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的公平,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采取多种手段调节收入差距,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坚持“多予少取”,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25、答:题中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123456
(2)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但同时也会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一方面我们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另一面国家对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加以适当调节,有效地防止两级分化。

  第六课主观题答案

24、储蓄可以获得利息,而保存现金没有任何收入;
储蓄可以把零散的资金集中起来,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国家,保存现金不利于支援现代化建设;通过储蓄可以调节市场货币流通,保存现金则不能;储蓄比较保险,现金容易丢失,不宜保存,但使用起来方便;(只要结合储蓄和现金的优缺点进行,言之有理就给分)
25、①要注意投资的回报,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理由: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收益,但投资的风险大小不同,银行存款基本没有风险性,而购买股票和公司债券、金融债券等风险较大,投资时应该慎重②投资要注意多元化,不应该只是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
③要量力而行。经济实力微薄,可投资储蓄和购买政府债券,经济实力允许可选择风险高,收益高的投资
④投资要注意考虑个人利益,同时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可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26、(1)这家银行的性质是: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2)第一,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第二,能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第三,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提高其经济效益。

第七课主观题答案

23、答案:(1)材料反映了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我国实施这一制度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个原则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同时,又通过各种政策,调节过高收入,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人,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尽可能实现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收入过分悬殊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24.答案(1)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扩大内需,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的公平,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2)措施: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采取多种手段调节收入差距,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坚持“多予少取”,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25、答:题中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2)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但同时也会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123456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一方面我们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另一面国家对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加以适当调节,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所以,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不会导致两极分化。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zhengzhijiaoan/25466.html

  • 政治选修经济学常识_政治:经济学考前强化记忆归纳

    (一)提高效益(或竞争力)篇    1.宏观措施:(1)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2)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次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4)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加快生...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温故知新|温故知新学案之经济生活

    第一课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要求](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二)教育教学目标要点1、知识目标:①知道商品的含义②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③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④理解货币的本质⑤理解货...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时政2021高三政治哲学]2021届高三政治哲学总复习体系

    政治:高三总复习提纲-哲学总复习体系(旧人教版)基 本 原 理 ( 关 系 )方 法 论 意 义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高考资源网映)(不同认识的根源)树立...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押题_2021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

    专题三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考点聚焦1 罗斯福新政2 凯恩斯革命3 新自由主义4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知识网络 考点激活考点一 罗斯福新政1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_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学案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学案一、基础知识概括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内容】(1) 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2、矛盾普遍性原理p67、p69----70【原理内容】:矛盾...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高考热点预测年份 类别 题型 背景材料 考查的知识点XX年 上海 单选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在冻土地带修建“生态路” 积累资金、西部大开发的意义XX年 全国 单选 长江三角洲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的起飞 所有制结构、东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公民监督权XX年 上海 填空 南水北调工程 党的性质、国家职能...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高三政治辩证否定观]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论(第4、5课)

    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论(第4、5课 )【考点解读】考点1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本质属性。(3...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必修四哲学的基本问题|2.1哲学的基本问题(必修)学案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必修)学案一、基础知识梳理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那些内容?①思维和存在 何者为本原(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文化生活主观题|2021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

    思想政治模块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与生活1 1文化与社会1.1 1、理解文化的内涵 (1)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押题|2021届高考政治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专项复习教案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