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安徽高考文综卷及答案|2019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准确鲜明生动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2-1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考点诠释
    “准确  鲜明  生动”是XX年高考新课标语文考试大纲新增的语言表达方面的内容。“准确  鲜明  生动”既是语言表达的要求,也是语言表达的效果。准确是指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的目的。鲜明是指色彩分明,观点明确。生动是指描绘或表达具体形象可感。
分类掌握
“语言运用•准确”专题复习
一、诠释
    准确是在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的要求。古人在用词上尤其严谨,古代苦吟诗人,如贾岛、孟郊者为了“吟安一个字”可以“捻断数茎须”。为了一个词用得准确,可以想三五年。杜甫也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经典的古诗练字就是范例。
准确用词要注意几个“符合”。
1、符合情境
例1: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如在日间,与李关系亲则“推”,关系疏则“敲”,而当时是半夜里〔连鸟都在树上的窝里睡着了〕,李凝住的又是幽居,因此“敲” 门很符合情境。)
2、符合心理
例2: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符合程度
例3:陶醉  沉醉  迷醉  
4、符合对象
例4:随和  随便    一群  一伙   
    “用词准确”与 “同义词辨析”有交叉,比如都要注意程度、对象、范围等,因此不再赘言。
    选择句式和选择语气同样要注意符合情境、心理、程度、对象等
二、考查范围
1、用词准确2、搭配准确3、筛选准确4、转换准确等
三、考题形式
    可能是选择题、改错题、分析鉴赏题等
例5、对下面两句话的内容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有人认为大气中的核试验因其放射性元素而污染环境,导致癌症。有的科学家指出,这种说法事实根据不足。
a  有的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核试验因其放射性元素而污染环境而导致癌症”的观点,事实根据不足。
b  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核试验因其放射性元素而污染环境,导致癌症”的说法,事实根据不足。
c  有的科学家否认“大气中的核试验因其放射性元素而污染环境,导致癌症”的观点。
d  有的科学家指出“大气中的核试验因其放射性元素而污染环境,导致癌症”的说法,事实根据欠妥。
参考答案:c(a歧义b以偏概全d“根据欠妥”不合原意)
例6、XX年5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奠基。请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对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的所在位置作一个介绍。要求方位表述准确,用语富于变化。(5分)(XX全国卷2)
  
参考答案: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建在奥林匹克公园内,西傍奥远水系,南望奥运主体育场,北邻森林公园。
【解析】以上只是举例。答出“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建在奥林匹克公园内”,给 1分;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与图中三处标识物的位置关系表述准确(方位顺序不计),每答对一处给 1 分。用语富于变化,给 1 分。读题干可知,这道题是让我们介绍“位置”,首先我们要会看图,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其次用上所给信息。用一句话说明其方位,就不存在“用语富于变化”,一定是很多句。其中有一个是易忽略的,就是图下面的信息“奥林匹克公园示意图”几个字。再有“用语富于变化”,体现在“西傍”“南望”“北邻”。 1234567
   这道题要求学生语言要丰富,充分体现了语言表述题的特点。而看图题是许多年以前的题型。可见,学生不能盲目地追寻新题型,而应广泛地涉及,并真正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7、下面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找出两处加以改正。(4分)(XX福建题)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我国于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层出不穷。随着手机短信由多媒体形式到纯文本形式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XX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错误 改正
第一处
第二处

参考答案:第一处错误是“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改为“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序幕”,或改为“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
第二处错误是“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层出不穷”,改为“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与日俱增”,或改为“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逐年增加”。
例8、.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三个适于评价“约旦河”、“盐海”的成语。(3分)(XX天津题)
    约旦河滚滚注入盐海。盐海对约旦河说:“你整天奔波,活得太累了吧?什么时候你也能像我一样舒服地徜徉在柔和之中,犹如富贵太太靠在沙发里一样?”约旦河答道:“想永远保持新鲜,就不能整日躺在那里做梦!”若干年后,约旦河依然年轻秀美;而盐海呢,人们给它取了一个绰号,名叫“死海”。
    答:                                                        [来源:高考资源网]
参考答案:自强不息   苟且偷安     流水不腐
例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4分)(XX浙江题)
如果说,书本凝聚着古往今来的知识积累,那么,树木就压缩着一去不返的逝水流年。如果说,书本是用文字承载着人类的智慧,那么树木就是用□□记录着地球的历史。因此,读书,让我们得以了解自己,了解人生;读树,让我们懂得把握现在,把握明天。所以,读树与读书一样,是大有益处的事情。
(1)将文字中缺漏的词语填入下面的空格中。(2分)

(2)就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2分)
参考答案:(1)答“年轮”“纹路”“纹理”等。(2)不能互换。理由:①“凝聚”与“压缩”、“承载”与“记录”相互对应;②“压缩”与树木年轮的特征相符合,“承载”与“书本”、“文字”的特征相符合。
【解析】这道题答题要点是:①注意与前一句“书本是用文字承载着人类的智慧”的对应关系;②树木的生理特点,一年年轮增加一圈;③注意与“压缩”“承载”的特征相符合。
“语言运用•鲜明”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1.把握考点内涵、特点。
  2.掌握使语言“鲜明”的基本方法,并运用于语言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有许多老师来听课,让我们对各位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1234567
      我刚才的话语和各位同学的掌声,表明了我们鲜明的态度,表达了我们对各位老师的到来的热烈欢迎。我们在沟通交流时,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尤其在大是大非的问题前面,更要求我们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例子: 
    高二年级组织了一场辩论会。论题是“中学生玩网络游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正反双方的代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正方:中学生玩网络游戏应该是利大于弊的,我们认为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网络游戏新奇、多变、刺激、灵活,应该可以带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丰富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的思维得到锻炼,给我们带来不错的游戏体验。我身边的许多同学都有玩网络游戏的经历。他们对网络游戏的感受是:好玩,刺激,有新鲜感,觉得很好。网络游戏给我带来了不少的乐趣。
反方:中学生玩网络游戏是弊大于利的。据统计,人们每次玩网络游戏的平均时间是3.8小时,这对于主要任务是学习的中学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负面影响;网络游戏的内容以战争、打斗为主,过多地接受这些非主流的社会现象,中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会出现模糊,甚至会出现偏差。面对如此严重的弊病,我们还能说中学生玩网络游戏是利大于弊吗?
提问:看了正反双方的辩词,你认为哪一方的辩词更加旗帜鲜明,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反方观点十分明确,运用了多变的句式(双重否定句,反问句),使语意的表达鲜明而强烈。
  (设计目的:从具体的语言材料入手,让学生初步体会语言“鲜明”的特点,引入课堂学习)
  (投影“学习目标”)
二、“鲜明”内涵诠释
鲜明,是语言运用的原则之一,具体指的是遣词造句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言短意长,能够把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清晰告诉读者,给人以清晰的印象。(张静•《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鲜明,指颜色明亮;分明而确定,一点也不含糊。(《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从以上对“鲜明”一词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语言运用要达到“鲜明”的目的,我们要做到以下
两点:(板书)
   1.表达的时候观点要明确而不含糊;
   2.表达的时候色彩(感情色彩、事物的形象色彩)要分明;
简而言之:鲜明就是要明确合理地表情达意。

三、新题示例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你点评下面的一则新闻。
   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个字。(XX年北京题)
         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无几,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为无人问津而成了摆设。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点评:                                                          1234567
 题目分析:
     解题时,我们要先明确题目的要求。题目的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就是要求我们要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直接清楚,不暗示,不含蓄;“不超过30个字”,就是要求我们的表达不要拖沓,用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容;而题干的提示语对新闻点评的解说,就是要求我们在解题要注意表达得有评论的意味。
     由此可见,这一题目紧扣语言运用“鲜明”的要求,综合考查了我们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等各方面的能力,能力要求高,能考出学生真实的语言运用的水平。
【解析】确实,不是因为表现“爱心”这一善举出了“问题”,而是因为整个社会在长期培育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上出了问题,以致于当人们真心去献爱心时,引起了人们怀疑或误解。爱心的“土壤”的“肥沃度方面”出了问题。如果我们的社会真正形成浓厚的关爱氛围,人与人之间普遍地真诚友善以待,互敬互助形成厚重的社会从善的风气,那么在“爱心”出现时,人的心底决不会再冒出问句,而是共同打造出彼此心灵相通的连接号!
  评分的标准:能合理概括、表现新闻的中心事情,1分;有评论的意味,1分;评论中能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3分;字数符合要求,1分。(要求学生依照评分标准对下列答案进行对比评述,对鲜明进行判断)
答案示例:
    1.爱心社的“爱心”行动令人伤心,使大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2.当假恶丑大行其道时,真善美就被湮没,偶一抬头反成另类,可悲!
    3.因怕被害而弃爱,是社会长期冷漠的佐证,我们应该深思。
    4.献爱心反遭怀疑,社会多欺骗使人心不安,我们还是要多相信人。
四、解题方法探讨
   阅读下面各组语言材料,结合所提供的语境,请你从“鲜明”角度分析其表达的效果,并谈谈怎样才能做到语言运用的“鲜明”。
(1)情境:在电视台举办的“市政论坛”上,居民代表阐明市政封路施工带来的影响。
这次施工封路将会给居民的出行带严重的影响,市政府的决定是完全错误的,这难道还要置疑吗?
这次施工封路会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还很难说,市政府的决定也可能是错误的。

(2)情境: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对朝鲜进行核试验一事,代表中国政府表明态度。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居然进行了核试验,我国政府对此表示并不赞同。
(3)情境:食品安全的公益广告。
食品安全无小事,重重把关责任重。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对把关部门来说责任重大。
(4)情境:描写江南如画美景的诗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美,最美是园林。锦绣苏杭凝古韵,廊轩湖石引仙禽。野蔓匝阴凉。
(5)情境:作者表达自己对“两种人”的态度。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却早就腐烂;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却得到永生。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人生有不同的追求,但结果却往往不同。 1234567
方法归纳:
(1)恰当选用词语,做到表达“鲜明”。
解说:在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选用。不要使用诸如“可能”、“大概”、“也许”、“左右”等不确定的词来表明态度与观点。多使用“坚决反对”、“完全错误”、“决不能这样”等的词语来表明自己所持的鲜明的态度。
    感情色彩词语的选用。我们在表达时,自己不同的态度与感情,可以通过选择词义的褒贬来实现。感情色彩鲜明的褒贬义词语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那些感情色彩不鲜明的中性词,只要结合好语境,同样也可以具有强烈的效果,增加语言表达的鲜明特点。
表达时如果能做到色彩鲜明,则可以突出所要表达的事物特征。因为颜色可以给人以最快的刺激,也是最富有感情的外在形象。如例句(7)仅用两句就说明了朝霞出现在东方时,江边的花儿比火焰还红,春天到来后,江水就像草那样碧绿。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色彩鲜明的江南风景画面。
(2)恰当选用句式,做到表达“鲜明”。
     解说:用肯定的语气来表明观点,还可以选用双重否定,反问句式来加强语气,使自己观点的表明更加鲜明而强烈。注意整句与散句的使用。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人以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3)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做到表达“鲜明”。
解说:比喻、对偶、对比等修辞能增强语言表达的鲜明性,独具特色,借助修辞格来增强语言表达的鲜明性,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语言运用•生动”专题复习
一、要求和方法
1、具体形象(绘形绘声绘色)
例12、修改前:夏天的阳光非常强烈,到处都热得厉害,真叫人受不住了。
修改后:天上那层灰气已经散开,不很憋闷,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没有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从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里的焦点,晒得东西要了火。
2、运用炼字
例13、(孔乙己)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例14、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
例15、春风又绿江南岸    红杏枝头春意闹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3、使用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夸张、拈连、移就等
例16、春光乍泄    暗送秋波    白发三千丈    千枝针,刺在心    苍白的日子,疲惫的风帆
例17、“601电话”(电影片名)打不通(喻火不起来),加菲猫(电影里的主角)“赖”在冠军宝座(用拟人表示票房仍占居第一)。
4、适当运用口语、俗语
例18、他在商场打滚了许多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修练得八面玲珑。
例19、平时不努力,“临急抱佛脚”,以为开几个晚上夜车就可以把成绩弄上去,简直是痴人做梦。
5、运用灵活的句式
例20、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演讲,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1234567
二、考题形式
同样可能是选择题、改错题、分析鉴赏题等
例20、请你为下面句子中抽象的概念“美丽”补充具体的意象,使其表述生动起来。
当你克服了自卑,增强了自信,你就会有一种无所畏惧的美丽,一种永不退缩的美丽。
参考答案:当你克服了自卑,增强了自信,你就会有一种秋霜枫独红、冬雪梅独傲的美丽,一种真金百炼色不回的美丽。(两句话虽都表现了自信所带来的“美丽”,原句只是一般的概念,“美丽”是抽象而模糊的。修改后的句子用“枫树”、“梅花”和“真金”的意象来演绎“无所畏惧”、“永不退缩”就具体可感,有了一种盎然的诗意。 可见,鲜活的意象有着比抽象的概念更丰富的内涵,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想象和品味空间,语言的文采也随之而来。)
三 、综合讲析
如何把句子写得准确、鲜明、生动 
打比方就是一种我们最常用的修饰语言的方法。
例如:董存瑞像巨人一样挺立着。
在这句话中,用“巨人”形容董存瑞,突出了董存瑞的高大形象,也抒发了作者对董存瑞的无比崇敬。
又如:潜望镜是海军的眼睛。
这句话把潜望镜比做眼睛,就生动具体地说明了潜望镜的重要作用。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了解到,用打比方的手法,可以使句子更准确、鲜明、生动。
要把话说的准确、鲜明、生动,还有一些方法是我们在课文中常见的。
例如:①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面进来。
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个日本鬼子端着雪亮的刺刀从前面进来。
②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解放军不拿群众的一切财物。
第①组中的第1句话,用“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代替十几个带枪的杀气腾腾的日本鬼子,使我们好像看见了鬼子的样子,感到了当时紧张的空气。比第2句语言简洁了,也更形象了。
第②组中的第1句话,用“针”和“钱”代替“一切财物”,说明了解放军的纪律是多么严明,连群众的针和线这样微小的东西都不拿,真让人佩服。比直接写“一切财物”更具体形象。
再读读下面的两组句子,比较一下,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形象,更富有感染力?
①冬瓜披白纱,茄子穿紫袍。
(冬瓜长着一层白霜,茄子长着紫颜色的皮。)
②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哗啦哗啦地响着。)
这些句子写的是物,却用了写人的词语。仔细想一想:把冬瓜长的一层白霜写成“披白纱”,茄子长的紫皮说成是“穿紫袍”,作者对冬瓜、茄子是一种什么感情呢?把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发出的声音写成“唱着欢乐的歌”,作者的心情该是什么样的呢?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适当的时候把物当人写,可以表达强烈的感情。请再体会下面的句子,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写出来的,用了哪些适合写人的词语写物。
在语文课本中,我们还会发现作者有意把话说的比实际情况扩大些或缩小些,但我们都感到所表达的感情是真实的。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先把桃花潭水的深夸大了,又用“不及”进一步夸大了汪伦和“我”的友情。但读了以后使人觉得感情真实,反映了汪伦和李白的深厚友情。再请看下面的句子。
①第三天,黄河仍旧没有上冻,闯王急得胡子全白了。
②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234567
③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高墙的四角的天空。
④收获的时候,收打都很仔细,真正做到颗粒归仓。
这几句话,虽然有的地方夸大或缩小了,但我们读起来认为很真实,同时也感到语言很生动、鲜明。
总结
如何把句子写得准确、鲜明、生动? 
给句子加修饰语言 .
1.运用打比方的手法2.适当的时候把物当人写3.适当时可夸大或缩小 
以上这几种修饰语言的方法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今后在作文中我们也要学会恰当地应用。掌握了这些方法,我们写出的话就会变得更加准确、鲜明、生动。
练习反馈
 1、下面两句话精辟而形象地阐明了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请你分别写出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
(1)对人民来说,第一是面包,第二是教育。——(法国)丹东•格拉西安(3分)
答:                                                                       
(2)多办一所学校,就可以少建一座监狱。——(法国)雨果(3分)
 答:                                                                      
参考:(1)要强调教育对国民素质的作用。(2)要强调教育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2、请填写下面歇后语的后半部分。(任选两条)(4分)
(1)巷子里赶猪——
(2)小葱拌豆腐——                           
(3)擀面杖吹火——
(4)周瑜打黄盖——                           
答:(1)直来直去(2)一清二白(3)一窍不通(4)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3、根据例子,分析“响当当”一词的双关义。(3分) 
“双关”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天晴之“晴”与爱情之“情”双关。又如现代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婚礼》:“从前乡村铁匠是当地尽人皆知的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在这里,“响当当”既指       ▲        又指           ▲          ,真是形象生动,幽默风趣。
参考:指铁匠手艺出色(名气大或有声望);铁匠的职业、身份及打铁的声音响亮。

1234567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5119.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