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进取原文及翻译]发愤进取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2-1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课堂互动
1.师:《学而》是孔子教育弟子做人要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文章,试详细分析。
生:贫而谄、富而骄,是常人的弱点。贫而不谄、富而不骄虽进了一大步,但仍只是安分守已而已,是消极的有所不为。贫而乐、富而好礼,则超脱于贫富之上,无论贫富都积极地有所为。显而易见,对话中老师的吐词,比弟子的见识高远而积极进取。
师:子贡经过孔子的启发,联想到《诗经•淇奥》的比兴,说明他聪明过人和要求上进,受到老师的赞许。这场对话,为人们指出了为学、做人必须精益求精、不断攀登的道理。
2.师:孔子在《里仁》一章中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人生意义就在于追求真理。视真理高于生命,为真理而死,死而无憾。最可怕的是不明真理而糊涂地过一生,又不明真理而轻于鸿毛地死去。
生:“朝闻道,夕死可矣”,曾经长期激励人们为真理而斗争。所闻未必是孔子之道,但为追求真理而甘愿牺牲的精神,则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
师:人所谓高尚,就高尚在可以为道殉身,为真理而牺牲。因为道和真理,集中体现了当时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普遍利益。
3.生:《里仁(十七)》里又说明了什么?
师:取他人之长,方能补自己之短;以他人为鉴,方能免重蹈覆辙。要保持永久的上进心,就必须时时自勉自励,时时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是孔子教育学生如何提高仁德修养提出的一条重要原则。
生:孔子“见贤思齐”的道德修养原则要求每个人都要光明磊落地做人,心胸开阔,诚实坦荡,对别人在人格上予以尊重。对于比自己强的,不要嫉妒,要老老实实承认别人比自己强,虚心向人家学习。而对于不如自己的人,毛病较多的人,也不要洋洋自得,不要看不起人家,在他们身上也一定会有可以学习的东西。如果不是这样,那也是“不贤”的表现。
生: “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作为孔子首创的儒家文化教育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为世世代代中国人继承发扬。
4.师:《公冶长(十)》一章里孔子向我们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本章孔子痛责宰予怠惰和言行不一。一个人有了过错却不能主动检查,即不能自省自责,那是很可悲的。宰予昼寝,便受到孔子的严厉斥责。这样严厉的批评,弟子们受得了吗?古时一个人所尊敬的是“天地君亲师”,老师的地位仅次于父母。老师的批评再严厉,也要洗耳恭听,下决心改正。当然古时的老师对学生也是非常负责任的。
生:宰予言行不一,缺乏可信度,孔子便就此发表如何认识人的议论,告诫他的弟子们认识人要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不能轻信一个人说的话,而要听其言观其行,用实践证明其承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听其言而观其行该是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的一个准则。
5.师:课文中节选的《述而》《雍也》《子罕》几章又向我们说明了什么?请分析。
生:在《雍也》一章中孔子不止一次地称道颜回的安贫乐道精神,可能冉求听了后,联系自己在学业上与同学们的差距,便向老师倾诉自己力不从心的“苦衷”。孔子批评他是画地自限,把责任推向客观,这种利口巧辩的态度是孔子最反对的。
生:孔子还认为,要致力于仁德,就不存在能力问题。一个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吧!”
师:在《述而》一章里孔子不以“圣人”“仁人”自居,却公开标著自己“好学”,他这种朝气勃勃、好学上进的精神,少也如此,壮也如此,老也如此,值得我们效法。12
生:任何人,终其一生,其成就的取得、声名的形成,无不与其一生的刻苦精神密切相关。刻苦而自觉其苦者为下品,刻苦而自得其乐者为上品,因为成就每每在理想追求之中。
生: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师:而《子罕》一章说的是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终达目的;半途而废则止步不前,前功尽弃。一止一往,一进一退,皆在个人。怨天而尤人者,应察看自己。孔子暗示进德修业亦复如此,成败与否取决于自己的决心和毅力,贵在坚持,贵在实干到底。
生: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的。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5112.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