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翻译】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断句复习指南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2-1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文言文翻译技巧举隅XX年全国高考语文卷对文言文翻译题作了重大调整:一改以往客观题(选择题)的命题形式,采用了主观题(简答题)的命题方式。该题型一经亮相后,好评如潮,在此后历年的高考卷中卷卷呈现。试题分值也一增再增:由3分增至5分、由5分增至8分、甚至10分。在不到4年的时间中,该题成了语文高考改革新空中一颗闪亮的星星!其旺盛的生命力(卷卷呈现)和优厚的待遇(分值10分之巨),令我们大跌眼镜之余,更应投以强烈的关注。文言文翻译并不是能读懂文本就可轻易做到的,因为心中明白不等于可顺畅地诉之于口,嘴上能说不等于能清楚地付之于笔端,它还涉及语言的书面表达能力。一个词领会错了,就会影响全句甚至通篇的理解,古人说的“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也就是这个意思。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越来越难,所占分值也有增大的趋势,而考生答上去得不了满分或不得分的现状又成了备考的一个难点。XX年的高考已迫在眉睫,如何在短时间的复习中,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的答题技巧,减少失分呢?文言翻译的二标准、三原则、五步骤、七方法、八关注、十注意,可明确翻译的要求,规范翻译的步骤,考究了翻译的方法,提出翻译时的注意事项,可较好地攻克这一难题。一.二标准⒈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直译,即严格按照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特点,力求表达方法一致。原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  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直译要求这样字字有着落。 ⒉意译为辅文从句顺: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意译,即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原句: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译句:天上的云雾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千里方圆,月映水上如金光闪耀,月影象一块圆圆的玉璧沉落在水底。  这个例句的译文,适当地增减了词语,调动了词序,这就是意译。二.三原则 信,即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真实,不歪曲,不遗漏;达,即译文明白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雅,即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 文言翻译的三标准,学生只记于口,未落于心,说起来头头是道,翻译时抛于九霄。请看一学生对《庖丁解牛》一段的翻译。〔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译文〕一个厨师丁给文惠君杀牛。他用手按着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着牛肚子,用膝盖顶住牛身子,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合乎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传说中尧的乐曲的节奏。学生的这段翻译粗看好象还通顺,但仔细推究,里面存在不少问题。“解”译为“杀”,不准确;“牛头”、“牛脖子”、“牛肚子”、“牛身子”原文没有此义;“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也属无中生有。两个“合乎”缺少宾语,“一个厨师丁”、“杀牛刀在前进”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可见,“信”、“达”都没做到,就更不用说“雅”了。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用“信、达、雅”来要求并检验学生的翻译。123456789101112三.五步骤——审、切、连、验、誊为确保文言文句翻译的准确性,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按照如下五个步骤进行:⒈审。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看清译句的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圈注。⒉切。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⒊连。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⒋验。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看语义、语气、对象等是否吻合,并作必要的修改。⒌誊。按照翻译的要求,将草稿纸上的译句誊写在答卷上。在誊写的过程中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或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请看XX年高考语文试卷16题,翻译划线句子。  ……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①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②……”   首先“审”。分析①句的语境,太宗将杀“受馈绢一匹”的官僚时,裴矩当廷提出自己的看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也接受了裴矩的观点,教育“百僚”时讲了一段话,由此推断,“廷”、“面”是名词做状语,“遂”是竟然,“折”是反驳。分析②句,“恶”与“乐”是反义,“忠”与“佞”是反义,再结合全段可翻译。  其次“切”、“连”。  ①裴矩 | 遂 | 能 |  廷  | 折 |  ,不 | 肯 |  面  |  从  | 。     ↓   ↓   ↓   ↓   ↓      ↓  ↓    ↓    ↓    裴矩 竟然 能够 当廷 反驳 ,  不 愿意  当面  服从。    ②君 |  恶  |  闻  |  其  |  过  |,则 |  忠  |  化  |  为  |  佞  |;    ↓   ↓    ↓     ↓    ↓    ↓    ↓     ↓    ↓    ↓   国君 厌恶   听   自己的 过错 , 那么  忠诚  变化   成为  奸佞;    君 |  乐  |  闻  |  直  |  言  |,则 |  佞  |  化  |  为  |  忠  |    ↓   ↓     ↓    ↓    ↓     ↓   ↓     ↓    ↓    ↓   国君 喜爱    听   正直  言论 ,  那么 奸佞   变化  成为  忠诚最后“验”、“誊”。将①②句译文代入语境检验,合格后誊抄在答卷上。123456789101112四.七方法㈠留在文言句子中,凡是涉及朝代、纪时(年、月、日)、封号(帝号、年号、官爵名)、物名(国名、地名、人名、器具名、典章名)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如:山、石、高、远等都可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搬抄即可,不必翻译。⒈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⒉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⒊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XX年福建卷)此句中“吴王、勾践”是人名,“姑苏”是地名,翻译时就不需译出。⒋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XX年全国卷)此句中,“骑劫”是一位燕将的姓名(据原文中“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的一句推断为人名),不能错译为“骑兵劫持”之意,否则,会见笑于大方之家。⒌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以资政殿学士行、庐陵文天祥、庆历四年春练习:①陈涉及立为王,号为张楚(《史记·陈涉世家》)②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史记·儒林列传》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史记·季布栾布列传》㈡删文言文中常存在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在句中无实际的翻译意义,仅仅起到语法作用,如句首发语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倒装句式的标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语气助词、衬音助词、表敬副词、偏义复词的衬托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句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译句时,却无法用对应的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可剔除不译。剔除后,不影响译句的正确和通顺。⒈盖当时视他驿为壮。(XX年浙江卷)此句中“盖”是句首发语词,无义,在翻译时应该剔除,而不能“臆”译为表推测的“大概”之意。⒉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XX年浙江卷)此句中“同类之相咬”的“之”用在主谓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必译。⒊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弱篷,为楫,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这句话中共有七个“为”字,翻译时只需要保留第一个即可,其余省略不翻译,这样反而显得简洁利落。文言句子中,还有些虚词也是不翻译的,也应该删除。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  ⒍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译句:打仗,是靠勇气的。“夫”为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  原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译句: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好拿来夸耀自己的功劳?选  ⒎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译句: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123456789101112以上两例加点的“之”与“而”,只起语助和连接的作用,无实在意义,应不译。   ㈢换有些文言词语随着时代的演变,词义发生较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古特指长江,今泛指一般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了(如“臭”,古泛指一般的气味,今特指臭气),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牲口,今已无此义)……甚或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因此,翻译时,这些词语必须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无论如何不能拿古义视为今义。主要是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古今同形异义词换成今义,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所在。⒈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XX全国卷ⅱ)此句中的“妻子”在古文中的意思为“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汉语中它的词义缩小了,仅指“妻子”而已。因而,在翻译时须用“妻子和儿女”加以替换。⒉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杯杓”指多喝酒)⒊权起更衣。(“更衣”指上厕所、方便)⒋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视事”译作任职或工作;“乞骸骨”译为请求辞职、告老回乡) ⒌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冯)唐曰(不能译成“把-------放在心上”,而应译成“正忧虑担心”)练习: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⒉可烧而走也      ⒊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王⒋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⒍万钟于我何加焉⒎思厥先祖父,斩荆棘,暴霜露,以有尺寸之地       ㈣调由于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有些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等。对于这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将语序重新调整,得以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⒈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XX年全国卷)此句属于状语后置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序,因此,翻译时应调整过来,可译为“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⒉其李将军之谓也?(XX年全国卷)此句属于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应把前置的宾语调整过来(即“其谓李将军也?”),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可译成“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⒊屠惧,投以骨。(《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它)”。“沛公安在?”, 译时宾语应回到谓语的后面,“沛公在哪里?”;“村中少年好事者”, 译时定语应回到中心词的前面,“村里有个喜欢闹事的少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译时状语应回到谓语的前面,“靛青,它从蓼蓝草中提取出来,但比蓼蓝更青”。⒈石之铿然有声者⒉以勇气闻于诸侯⒊甚矣,汝之不惠!⒋微斯人,吾谁与归?⒌奇之,立许字以女。(XX年山东卷)⒍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XX年福建卷)⒎(朱晖)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XX年广东卷)⒏欲而得之,又何请焉?(XX年福建卷)⒐其李将军之谓也?(XX年全国)⒑其孝义闻于诸侯,其信义著于其友。(XX年浙江卷)123456789101112另外,还有几种情况值得大家注意:⑴数量词常放在事物名称的后面,翻译时要调整过来。①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②郑善果母者,年二十而寡。③巡抚发仓谷数百石。⑵多重定语由于顺序不当而表意不清,需要重新调整。④赵使平原君求救,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不外索。(正确的顺序是“约与门下二十人有勇力文武备具者食客偕”)⑶多重状语由于顺序不当而表意不清,需要重新调整。⑤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乃今得闻教!(应该是“今乃得闻教”)㈤补“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⒈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例句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之(这点)”。⒉明日,子路行,以告。(《荷蓧丈人》)句中省略的内容很多,必须把它补出来,否则句意就不连贯,令人费解。下面括号里的内容都是必须补出来的内容。 译文:第二天,子路(告别丈人)上路,(赶上夫子),把(遇见丈人的事)告诉(夫子)。 ⒊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亡国破家”不能接连不断地发生,这一句省略了主语中心语“事情”,主语是“国破家亡的事”)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泽畔”前省“于”)⒌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据“则”和句意,本句是假设复句,译文句首要添上“如果”、“假如”等词语)练习:⒈公子闻之,往请,欲遗之,不肯受⒉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⒊果地震陇西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⒌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捕蛇者说》)⒍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曹刿论战》⒎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陈涉世家》⒏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    )不足为也。(XX年全国卷2)⒐因乞李氏(    )以归。  (XX年湖南卷)⒑主簿大惊,遽以(     )白就。(XX年广东卷)⒒李初不言,尼固诘之,(     )乃以僧告(     )。(XX年湖北卷)⒓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    )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XX年全国卷3)㈥释释义法。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为阅卷方便,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而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体现在句中的关键词。在答题时,如能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准确的翻译,就能轻易地得分;若翻译错误,或不准确,就会遗憾地丢分。如何翻译这些关键词呢?⒈联想课文推断。在翻译时,我们常会遇到一些“熟悉的陌生词”,左“推”右“敲”之余,仍不得要义。殊不知,这些翻译上的“拦路”词,却是课文中的“熟词”。此时,你若能联想到课文中有关词句的用法,互为比较,辨析异同,就能准确地推断出它的含义。①《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XX年诸暨市期末卷)123456789101112此句中“有奇”二字,易错译成“有奇特的景观”。如果能联想到初中课文《核舟记》中“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其译意为“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就可准确地推断出试题中的“有奇”为“多”之意。②亡何花开,薄如蝉翼。此句在翻译时如不作联想,颇为棘手:句中“亡何”究为何意?若能联想起课文《促织》中“无何,宰以卓异闻”,便会疑窦顿消,豁然开朗:“无何”为“不久”之意,而“亡”通“无”, “亡何”即“无何”,则可译为“不久”,此句就能顺理地翻译为:“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⒉语境分析推断。有些文言词语仅凭所在文句,有时是不易理解的;有些文言词语本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单依所在文句,词义亦是难以定夺的。此时,需借助句子上下文意(即语境)来推知词义。①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XX年全国卷)划线句中“竟死”二字,如仅凭臆测,易错译为“竟然因此而死”。据下文语境可知,李广是死于“自刭”,而不应是因“以射为戏”而死的。由此,“竟”可推断为“终”,“竟死”则为“一直至死”之意。②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XX年浙江省卷)划线句看似简单,如不作语境探究,则易误译为:“距离远的三年调一次,距离近的一两年调两次。”而据上文语境(朝廷轻率地任命官员,又在短时间内多次更换),“远者” “近者”则应译为“时间长的”“时间短的”,而非“距离远的”“距离近的”之意。⒊语法分析推断。有些词语在翻译时,可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凭借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主、宾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来推知词性,进而推知意义。①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XX年浙江省卷)此句若要翻译正确,需先弄清楚“除”的含意,如不加认真思考,很容易误解成“废弃”之意。如作一番语法分析,则会发现此意不当:“甚”,意为“很”(副词),作句子状语;“芜”,意为“荒芜”(动词),作句子谓语。由此,可推断“庭除”为主语,而主语须由名词担当,则“除”应为名词。据“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可推知“除”为名词时有“台阶”之意。故划线句可译为:“庭院的台阶很荒芜,堂房廊屋很残破。”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XX年全国卷)此句中的“樵”,易误译成动词“打柴”之意。其实,此句中“取”是动词,“樵”处于宾语的位置,其词性应为名词,故宜译为“木柴”之意。⒋巧借修辞释义。文言文中,常存在使用修辞手法的现象(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假如不作处理就直译这些句子,则会使译文显得不当。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此句中的“金城”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喻为“坚固的城墙”,不能直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②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乃悉罢之。(XX年全国卷ⅰ)123456789101112句中“口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饮食”,故整个句子可译为:“因为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⒌固定结构释义。在文言句子中,有些词语在使用时形成了固定结构模式,如表疑问的常用“奈何”“若何”等,表测度的常用“无乃……乎”“得无……乎”等。在译句时,若能把握住这些固定结构,句子便可流畅译出。①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此句采用了“其……,其……”表选择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是……,还是……”“之意。弄清此点后,该句便无翻译障碍。此固定结构,可从初中学过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得以印证。②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曰:“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若翻译成“难道不饥饿疲倦吗?”,显然语气显得生硬,不合樊姬关心楚庄王时说话的口吻。其实,此句采用“得无”的固定结构,有“恐怕(莫非)……”之意,就可译为“恐怕您饥饿疲倦了吧?”此固定结构,也可在《促织》中的“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一句得到印证。⒍词类活用释义。在文言句子中,有些词语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如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等,在翻译时需根据其活用进行译意。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XX年全国卷)此译句中“廷”和“面”属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在译句时必须体现,可分别译为“当廷”和“当面”。②奇之,立许字以女。(XX年山东卷)此句中“奇”是意动用法,须译成“认为……非凡(与众不同)”。㈦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注意:我们是在“直译”不能解决问题时,才用“意译”——“贯”。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练习: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赤壁之战》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 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XX年全国卷)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06年湖北卷)以上是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技法,至于其他技巧也不再赘述。文言文翻译并非易事,光凭技巧亦不足取,仍需在平时脚踏实地地训练,否则纸上谈兵,空无所获。五.八关注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必考题,并且从XX年开始,加大了考查力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能够更好地搞好文言文的复习备考,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会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关注:关注点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XX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此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123456789101112例2: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XX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3: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XX年高考重庆卷)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例4:大用则王,小用则亡。(XX年高考福建卷)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5: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XX年全国卷ⅱ)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6: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XX年高考安徽春招)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XX年高考浙江卷)  分析: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例8: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XX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XX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应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例10: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XX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1:范氏富,盍已乎?(XX年高考福建卷)  分析: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取消;已经;过分;语气词等。根据语境,可知“取消”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123456789101112例1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XX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句中“罢”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罢免;结束,遣散等。根据语境可知“结束,遣散”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裴侠说:“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役使他人,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于是全部都遣散了。  例13: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XX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句中“剧”的常见义项有: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根据语境可知“繁多”义项最合适。此句应译为: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14:因乞李氏以归。(XX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宾语“这部书”,翻译时应补出来,即,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例15:主簿大惊,遽以白就。(XX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此句应译为: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例16: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XX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即:李超最初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关注点五、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17: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XX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穷”不能译成“贫穷”“穷困”,而应该译成“偏僻”。因此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18: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XX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此句中的“学者”是古今异义的词语,不能译为“做学问的人”,而应译为“学习写文章的人”。即该句应译为:学习写文章的人应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例19: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XX年高考浙江卷)  分析:此句中的“再”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两次”。即该句应译为:(任期)长的三年一轮换,(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轮换两次。  例20: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XX年高考全国卷ⅲ)  分析:此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妻子和儿女”。如果不能识别就会失去此点的得分。该句正确的翻译为: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  关注点六: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123456789101112例21: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XX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22:遂大困,寻死富阳。(XX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关注点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23:其李将军之谓也!(XX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误译成:大概是李将军说的吧!正确的翻译应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24: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XX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没有用来……的”。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能够取代薛季昶的。  例2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此句中的“……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即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关注点八: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目前高考试题中虽然此知识点设题并不多,但今后是否会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我们很难知道。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略做说明以备后患。  例2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991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27: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XX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该句中的“猿挂蛇行”是比喻的修辞方式,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123456789101112例28: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分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29:金就砺则利。(《荀子o劝学》)  分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六.十注意  1、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①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好”原指女子的貌美,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质。(词义扩大)  ②丈夫亦爱其子乎?“丈夫”原是男子的通称,今指妻的配偶。(词义缩小)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原指地位低下,学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词的感情色彩变化)  ④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原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现在指为正义的目的舍去自己的生命。(词义转移)  2、注意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云、响、影”是名词作状语,译时加“像……一样”。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洲之地——“固”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坚固的地方”。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动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  且庸人尚羞之——“羞”意动用法,译为“认为……羞耻”。  以愚黔首——“愚”使动用法,译为“使……愚昧”。  3、注意句子的主谓关系。  焚百家之言——“言”是“焚”的宾语,应译为“记载言论的书籍”。  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怒”为“牛”的谓语,应译为“发狂”。  4、注意固定结构和固定句式的翻译方法。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是固定结构,应译为“与……比,那一个……”。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是固定句式,应译为“恐怕……吗”。5、注意古代汉语修辞格及翻译。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藩篱”译为“边防”(比喻)  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译为“高官厚禄”。(借代)  吾与大王会猎于此——“会猎”译为“交战”。   (委婉)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时值深秋九月。(互文)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译为“进去”。 (偏义复词)  6、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  判断句——译出“是”;被动句——译出“被”;  疑问句——译出疑问语气;省略句——补出省略成分;  变式句——还原位置(例句略)  7、注意文言句内、句间对称的特点,学会推断词义。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根据“用”推断“以”的意思是“任用”123456789101112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根据“择”推断“简”的意思是“选拔”  8、注意翻译字字落实,句句对应的特点  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②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  译:现在形势危急求你帮助,是我的过错了。  以上两句翻译都未做到字字落实,①句的“以”字未翻译,②句的“是”字未翻译。  9、注意专用名词不译的原则。  (见七方法“留”)10、注意译时句不离篇的原则。 (见五步骤“审”)总之,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能力的综合考查,在平时教学中就应不断地训练这种能力。在高考备考时,在应对文言句子翻译时,必须教会学生有明确的目标、严格的步骤、科学的方法。为了便于记忆,编成以下顺口溜。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助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古今汉语多通译,单音变双更合理;实词翻译忠原文,虚词表达顺语气;交代解释加衬字,专用名词不翻译;通假之字用本字,特殊句式归位译。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1234567891011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5054.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