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品高考第二轮专题语文答案|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断句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2-1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第十四节 文言断句
【知识梳理】
文言断句习惯上称为句读。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因此,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掌握了六书知识,就有了一个识字的工具;掌握了句读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古文.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
断句的方法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例如: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2,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例如: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上面例中的"小小,大大"亦然)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再如: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1234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再如: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
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
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1) 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把"以故"看作"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考题例析】
XX年广东卷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异 史 氏 曰 满 招 损 谦 受 益 天 道 也 名 小 立 遂 自 以 为 是 执 叶 公 之 余 习 狃② 而 不 变 势 不 至 大 败 涂 地 不 止 也 满 之 为 害 如 是 夫。
【导析】
    该段断句应为: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异史氏曰"是作者评述,"满招损谦受益"是成语,两个"也"均为句末虚词,这些都对准确断句很有帮助。
参考译文:异史氏说:自满必招致损伤,谦虚方可得到益处,这是客观规律。刚有点小名气就自以为是,偏执于叶公的不良恶习,因袭而不改变,不到一败涂地而不停止,骄傲自满真害人就是这样的啊!
【能力训练】
用"/"给下面画线的句子断句
1.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朝夕哭临。及思至,宾客吊省,号踊哀绝,路人为之落泪。韩 康 伯 时 为 丹 阳 尹 母 殷 在 郡 每 闻 二 吴 之 哭 辄 为凄 恻 语 康 伯 曰 汝 若 为 选 官 当 好 料 理 此 人 康伯亦甚相知。韩后果为吏部尚书。大吴不免哀制,小吴遂大贵达。1234
2. 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奉 高 曰 昔 尧 聘 许 由 面 无 怍 色 先 生 何为 颠 倒 衣 裳文礼答曰:" 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
3.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 举 至 门 谓 吏 曰 我 是 李 府 君 亲 既 通 前 坐元 礼 问 曰 君 与 仆 有 何 亲 对 曰 昔 先 君 仲 尼 与 君 先 人 伯 阳有 师 资 之 尊 是 仆 与 君 奕 世 为 通 好 也 元 礼 及 客 莫 不 奇 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 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4.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 融 儿 大 者 九 岁 小 者 八 岁 二 儿 故 琢 钉 戏 了 无遽 容 融 谓 使 者 曰 冀 罪 止 于 身 二 儿 可 得 全 不 儿徐进曰:"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寻亦收至。
5. 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客 有 问 元 方 府 君 如 何 元 方 曰 高 明 之 君 也 足 下 家君 如 何 曰 忠 臣 孝 子 也 客 曰 易 称 二 人 同 心 其 利 断 金 同 心 之 言 其 臭 如 兰 何 有 高 明 之 君 而 刑 忠 臣 孝 子 者 乎 元 方 曰 足 下 言 何 其 谬 也 故 不 相 答 客曰:" 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 元方曰:" 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 客惭而退。
6. 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 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 慈明曰:" 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 " 阆曰:" 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 慈明 曰 昔 者 祁 奚 内 举 不 失 其 子 外 举 不 失 其 雠 以 为 至 公 公 旦 文 王 之 诗 不 论 尧 舜 之 德 而 颂 文 武 者 亲 亲 之 义 也 春 秋 之 义 内 其 国 而 外 诸 夏 且 不 爱 其 亲 而 爱 他 人 者 不 为 悖 德 乎
7. 祢 衡 被 魏 武 谪 为 鼓 吏 正 月 半 试 鼓 衡 扬 枹 为 渔 阳 掺 挝 渊 渊 有 金 石 声 四 坐 为 之 改 容孔融曰:" 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 魏武惭而赦之。
8.(XX江苏卷)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 非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 先 黄 老 而 后 六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 士 而 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也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 微 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9.过 江 诸 人 每 至 美 日 辄 相 邀 新 亭 藉 卉 饮 宴 周 侯 中 坐 而 叹 曰 风 景不 殊 正 自 有 山 河 之 异 皆 相 视 流 泪 唯 王 丞 相 愀 然 变 色 曰 当 共 戮 力 王 室 克 复 神 州 何 至 作 楚 囚 相 对
10.晋 明 帝 数 岁 坐 元 帝 膝 上 有 人 从 长 安 来 元 帝 问 洛 下 消 息 潸 然 流 涕 明 帝 问 何 以 致 泣 具 以 东 度 意 告 之 因 问 明 帝 汝 意 长 安 何 如 日 远 答 曰 日 远 不 闻 人 从 日 边 来 居 然 可 知 元 帝 异 之 明 日 集 群 臣 宴 会 告 以 此 意 更 重 问 之 乃 答 曰 日 近 元 帝 失 色 曰 尔 何 故 异 昨 日 之 言 邪 答 曰 不 见 长 安
11.孔 融 被 收 中 外  惶 怖 时 融 儿 大 者 九 岁 小 者 八 岁 二 儿 故 琢 钉 戏了 无 遽 容 融 为 使 者 曰 冀 罪 止 于 身 二 儿 可 得 全 否 儿 徐 进 曰 大 人 岂 见 覆 巢 之 下 复 有 完 卵 乎 寻 亦 收 至 1234
12.桓 公 北 征 经 金 城 见 前 为 琅 邪 时 种 柳 皆 已 十 围 慨 然 曰 木 犹 如 此 人 何 以 堪 攀 枝 执 条 泫 然 流 泪
13.谢 太 傅 寒 雪 日 内 集 与 儿 女 讲 论 文 义 俄 而 雪 骤 公 欣 然 曰 白 雪 纷 纷 何 所 似 兄 子 胡 儿 曰 撒 盐 空 中 差 可 拟 兄 女 曰 未 若 柳 絮 因 风 起 公 大 笑 乐 即 公 大 兄 无 奕 女 左 将 军 王 凝 之 妻 也
14.陈 太 丘 与 友 期 行 期 日 中 过 中 不 至 太 丘 舍 去 去 后 乃 至 元 方 时年 七 岁 门 外 戏 客 问 元 方 尊 君 在 不 答 曰 待 君 久 不 至 已 去 友 人 便 怒 曰 非 人 哉 与 人 期 行 相 委 而 去 元 方 曰 君 与 家 君 期 日 中 日 中 不 至 则 是 无 信 对 子 骂 父 则 是 无 礼 友 人 惭 下 车 引 之 元 方 入 门 不 顾
15.楚 有 祠 者 赐 其 舍 人 卮 酒 舍 人 相 谓 曰 数 人 饮 之 不 足 一 人 饮 之 有 余 请 画 地 为 蛇 先 成 者 饮 酒 一 人 蛇 先 成 引 酒 且 饮 之 乃 左 手 持 卮 右 手 画 蛇 曰 我 能 为 之 足 未 成 一 人 之 蛇 成 夺 取 卮 曰 蛇 固 无 足 子 安 能 为 之 足 遂 饮 其 酒 为 蛇 足 者 终 亡 其 酒
16.与 善 人 居 如 入 芝 兰 之 室 久 而 不 闻 其 香 即 与 之 化 矣 与 不 善 人 居 加 入 鲍 鱼 之 肆 久 而 不 闻 其 臭 亦 与 之 化 矣
17.虽 有 嘉 肴 弗 食 不 知 其 旨 也 虽 有 至 道 弗 学 不 知 其 善 也 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教 然 后 知 困 知 不 足 然 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故 曰 教 学 相 长 也
18. 汉成帝将立赵飞燕为后,怒刘辅直谏,囚之掖廷狱。左 将 军 辛 庆 忌 等 上 书 救辅 遂 得 减 死 朱 云 请 斩 张 禹 上 怒 将 杀 之 庆 忌 免 冠 解 印 绶 叩 头 殿 下 曰 此 臣 素 著 狂 直 臣 敢 以 死 争 叩 头 流 血 上 意 解 然 后 得 已 庆 忌 此 两 事,可与汲黯、王章同科。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5050.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